1、施工图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大明文化产业园进园路(汤和南路)设计委托书;2大明文化产业园进园路(汤和南路)测量资料(电子版);3大明文化产业园进园路(汤和南路)道路及管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2011-05-027)蚌埠市勘测设计研究院;4大明文化产业园临时进园路测量资料(电子版);5大明文化产业园进园路(汤和南路)初步设计批复文件二、技术规范、标准和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2012);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建标2000202号);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城
2、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 50647-2011);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9.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 75-97;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12.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86-2008);14.埋地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中空壁缠绕排水管道工程安装图集皖2006S206;15.埋地塑
3、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 143-2010。三、工程概况1工程范围汤和南路项目位于规划路网以南,西芦山风景区范围内,为城市次干道。本次工程设计范围:北起汤和路,桩号0+000,南至大明文化旅游休闲区东侧入口处,桩号3+495.544,全长约3496米。主要由两段组成:黄山大道以北段:红线宽20米;黄山大道以南段:由黄山大道向南,沿西芦山现状截洪沟东侧向南至大明文化旅游休闲区东侧入口处,红线宽35米。2. 对初步设计批复的执行情况(1)进一步对临时道路进行检测,提出评定标准及处理意见。 应业主要求本次施工图设计不再考虑利用临时道路。(2)建议采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优化调头车道设置。 拓宽红线
4、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压缩中央分隔带设置专用调头车道,结合相交道路开口优化设计了调头车道设置位置。(3)优化道路纵断面设计。 本次纵断面设计不在过分限制于已修临时道路纵坡,加大坡长设计。(4)进一步调查分析水系情况,确定设计流量和桥涵规模。 龙子湖芦山东支(大界湾)于桩号0+068处穿越设计道路,上游汇水面积约33.5平方公里,20年一遇排涝流量约为75m3/s,设置两道6m3.5m箱涵;龙子湖芦山中支于桩号0+950处穿越设计道路,上游汇水面积约17平方公里,20年一遇排涝流量约为40m3/s,设置两道4m3m箱涵。(5)结合周边规划情况优化雨水排出口设置。 结合周边地形及工程造价等因素减少
5、了排出口设置,排水口由七个变为五个。(6)按近远期考虑污水设计。近期道路沿线所有污水接入汤和路现状污水管网,因道路西侧的d600d900现状污水管道埋深较浅,不能满足设计路段污水的自流接入,远期规划将d800污水管需向北延伸至学苑路,接入汤和路现状d1200污水管,通过汤和路污水提升泵站接入杨台子污水处理厂。3主要设计内容(1)道路工程设计(2)排水工程设计4工程地质资料和勘察建议(1)工程地质资料由蚌埠市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年10月30日提供的大明文化产业园进园路(汤和南路)道路与管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获悉以下资料:1)地形、地貌拟修建的道路设计总长约3500米,地形起伏较大,为坡地场
6、地,地面标高在18.1836.98米之间。拟建场地的地貌单元属山前斜地。地基各岩层土的形成时代及成因类型简述为:全新世人工填土层(Q4ml)、晚更新世河流冲积层(Q3al)、晚更新世坡积、残积成因的粘性土层(Q3dl+el)、下伏基岩为晚太古代蚌埠花岗岩混合岩体。2)地基土的构成及特征根据钻探揭露,结合土工试验,道路沿线在地面以下20.0米深度范围内可划分为三个岩土层,各岩土层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别描述如下:素填土:(Q4ml)灰黄色,属耕土层,呈松散状,稍湿,欠固结,以粘性土为主构成,含植物根,不均匀,总体为上部较松散,下部稍密状。层厚0.51.60米。1层杂填土:(Q4ml)灰黄、褐黄、灰褐
7、色,可塑状,局部软可塑状,含少量氧化铁染斑。韧性高,振摇反应无,干强度较高,稍有光泽。控制层厚7.5米。层粉质粘土:(Q3al)灰黄、灰褐、褐黄、棕黄色。硬塑坚硬状,裂隙较发育,其内充填灰色次生粘土含较多铁锰结核,下部含岩石碎屑较多。韧性高,振摇反应无,干强度高,有光泽。最大控制层厚11.5米。层全风化花岗混合岩:(Ar)褐黄、灰白色,组织结构已破坏,手捏即碎呈砂砾状,主要造岩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褐色矿物等已风化成粘土矿物。控制层厚3.5米。3)地下水概况根据钻探揭露,道路沿线在20.0米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为上层滞水,现叙述如下:主要含水层为层素填土、1粉质粘土、层粉质粘土上部的孔隙、裂隙之
8、中,勘察期间水量不大,其水量大小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和生活用水的控制,以地表水的垂直渗透补给为主。根据钻孔实测水位,稳定水位埋深在0.85-2.35米(相应标高为17.67-30.29米)之间(勘察期间水位)。勘察期间为平水期,地下水位接近于年平均水位。按正常年份,蚌埠地区6-9月份为丰水期,12月次年2月份为枯水期,水位年变化幅度1.0米左右。地下水腐蚀性评价本勘察场地属湿润半湿润地区,属类环境类型,根据该场地2件水质分析报告,对地下水的腐蚀性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地区经验,判定本场地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弱腐蚀性。4)结论通过本次线路勘察工作,查清
9、了拟改造线路上的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土工试验成果资料分析计算,层素填土的平均稠度Bm=0.44,其土质路基的干湿类型为过湿类型,1层粉质粘土的平均稠度Bm=0.79,其土质路基的干湿类型为中湿类型,层粉质粘土的平均稠度Bm=1.03,土质路基的干湿类型为干燥类型,路基类别根据颗粒分析实验本场地为细粒土类。本道路沿线根据拟建场地地下水的水质分析结果,依据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2009版)之规定及地区经验,判定本场地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应符合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的规定。 1层
10、粉质粘土、层粉质粘土判定为属弱膨胀潜式的粘性土,因此应对上部的土质路基土进行必要的防止胀缩性的处理。本场地地基土属不均匀地基,本次线路场地属类场地环境类型。气候属湿润半湿润地区。道路沿线无不良地质现象,属于稳定场地,适宜本工程的修建。本拟建场地的室外最大冻结深度小于0.5米。(2)设计应用1)新建路基部分,进行清表处理,设计清表厚度为30cm,确定清除层素填土中非适宜筑路材料,清表后地表压实度要求不小于93%,压实度达不到时应采取掺灰措施进行处理。2)层粉土黏土为具弱膨胀潜势的黏性土,路基施工时应对路床以下20cm内,掺6%石灰土进行改善。3)管道基础设计采用碎石垫层进行处理,处在车行道下的沟
11、槽回填土需加6%石灰处理,其余均不需加石灰处理。四、技术标准1道路工程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道路功能:景区对外通道计算行车速度:40Km/h交通等级:重型交通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标准轴载:BZZ-100交通饱和设计年限:15年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最大设计纵坡:3.5,最小设计纵坡:0.3%机动车道横坡度:1.5%2排水工程 (1)排水体制:排水体制为分流制(2)雨水工程设计重现期:年暴雨强度公式(l/s.ha)地面综合径流系数:0.6。地面集水时间15 min。(3)污水工程根据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建设用地平均污水量指标为0.7L/has。(4)排涝标准依据蚌埠市城市
12、防洪规划,本项目沿线治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五、道路工程设计1平面设计(1)线型考虑已建成进园简易路,在道路定线时,结合横断面布置型式,把现状简易路布置西侧机动车道下。根据规划结合批准的线型及沿线地形条件进行布设,全线共设置一处圆曲线。圆曲线参数表如下表所示。圆曲线参数表序号中点桩号偏角圆曲线半径R(m)缓和曲线长(m)超高曲线长(m)13+042.46341838800无无479.064(2)交叉口设计本路段共依次与黄山大道、南外环路相交。本次设计不考虑与南外环路的相交设计,与黄山大道相交采用平交的方式,渠化道口。本次设计不做交叉口竖向设计,近期机动车道按照两断面形式进行顺接。汤和南路与道路
13、交口一览表序号道路名称道路分类红线(米)相交形式断面形式机动车道数1黄山大道主干道50四块板双向6车道2南外环路快速路70暂不考虑待定待定(3)街坊出入口设置因汤和南路两侧用地尚无修建性详细规划,仅在已有行车相交道路处设断口,相交小路按照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结合地势情况衔接。若两侧带的绿化因单位开口或行人通过需要断开时,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开口,断口处绿化带缘石抹角半径为1m。道路平面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2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点为道路中分带边缘标高。结合现状临时进园路面高程作为控制高程,考虑行车安全和满足地下管线及排涝标准的要求,保证路基的稳定性方面出发并结合两侧地形进行纵断面设计。高程控制主要
14、控制因素有两个:(1)现状汤和路高程19.93米;(2)龙子湖设计二十年一遇洪水位为19.00m,本次道路高程控制最低点大于19.5m;3横断面设计(1)汤和南路共分两段,黄山大道以北段红线宽20米,黄山大道以南段红线宽度35米。(2)本次设计汤和南路断面分幅如下:黄山大道以北段:3m14m3m 人 车 人 黄山大道以南段:4.5 2 7.5 7 7.5 2 4.5人非 绿 机 中分带 机 绿 人非(3)车行道路面横坡为1.5%。侧分带及人行道路面横坡2.0%。4路基设计(1)道路沿线新建段层人工填土全部清除。一般挖方路基:采用素土回填,路床以下20cm内,采用6%石灰土回填至路床顶;填方路基
15、:反挖路床顶以下20cm进行6%石灰土改善处理;道路经过沟、塘部分:当淤泥层厚度小于2米时,清淤再填筑路基,压实厚度每层小于30cm;淤泥层厚度大于2米时,先清淤(1.5米以上),用直径大于30cm块石挤淤,再填筑路基,并进行超载预压(高1米,预压期1个月以上)。一般路段清表后,地表压实度要求不小于93%,压实度达不到时应采取晾晒、掺灰等措施进行处理。(2)路基边坡,填方路段边坡为1:1.5,挖方路段边坡为1:1.5。边坡采用植草皮防护。(3)路基设计回弹模量为40Mpa(4)路基填料强度要求路基不同部位填料的最小强度、最大粒径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6.3.12条和公路路基设计
16、规范第3.3.1.4条的规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指标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mm)路床00.36100路基0.30.84100路基0.81.53150路基1.5以下2150(5)路基压实度指标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标准采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 - 2012)规定执行。土质路基压实质量控制标准 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压实度(%)零填或挖方00.3095%填方00.8095%0.801.5093%1.5091%(6)排水管涵回填土设计车行道下所有排水管涵及管线沟槽回填土均采用6%石灰土回填,并严格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
17、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进行质量控制。5路面设计通过路面结构形式比选确定本段新建道路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1)路面设计原则1)路面设计应根据交通量及其组成情况和公路等级、功能、当地材料及自然条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结合路基条件进行综合设计。设计中,适当考虑当前的严重超载现象。2)结合我市在项目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的设计经验和施工经验,促进路面技术符合新技术发展方向。(2)路面设计标准轴载及设计理论1)、设计标准:沥青路面设计采用双轮组单轴载100kN作为标准轴载,设计年限15年。2)、设计理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采用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连续
18、体系理论进行计算,以路表面回弹弯沉值、沥青混凝土层的层底拉应力及半刚性材料层的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3)路面结构设计参数1)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统一采用圆柱体试件测定抗压回弹模量和劈裂强度。沥青混凝土在弯沉指标计算中用20抗压模量,底层拉应力计算时采用15抗压模量,允许拉应力计算时采用15劈裂强度。半刚性材料的设计龄期:水泥稳定类为90天。根据交通部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参数的研究总报告,参照室内混合料实验结果,结合国内已建成路面调查情况,确定各层材料设计参数见下表 结构设计参数 层位材料名称级配类型20抗压模量(MPa)15抗压模量(MPa)15劈裂强度(MPa)1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14
19、0020001.42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100012000.83水泥稳定碎石CCR160016000.64低剂量水稳碎石CCR140014000.45石灰土-5505500.252)交通轴载状况本项目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根据交通量组成及公式得到本路段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Ne为1.42107次。3)设计弯沉根据公式 Ld=600Ne-0.2AcAsAb (0.01 mm)得到本路段路表弯沉设计值Ld为24.5(0.01mm)(4)路面结构设计1)机动车道(含机非混行车道)路面结构上面层:4cm厚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下面层:8cm厚改性沥青混凝土(AC-25C)0
20、.6cm透层、沥青封层基层: 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含水泥4%6%),满足七天抗压强度宜在3.5MPa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含水泥2%4%),满足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5Mpa底基层:20cm厚石灰土底基层(含石灰12%),压实度97%2)非机动车道(人非共板)路面结构如下:上面层:3.5cm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下面层:4.5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0.6cm透层、沥青封层 基层:18cm厚水泥稳定碎石(含水泥4%6%) 18cm厚水泥稳定碎石(含水泥2%4%)沥青层间为黏层沥青新建段各层顶面验收弯沉计算结果 层位结构层名称验收弯沉值(0.01mm)1AC-13
21、C上面层17.62AC-25C下面层18.93CCR基层21.74CCR基层415石灰土114.13)人行道路面结构人非共板处:6cm厚预制人行道板铺装、3cm厚水泥砂浆、18cm厚水泥稳定碎石(含水泥5%)18cm厚水泥稳定碎石(含水泥3%)。非人非共板处:6cm厚预制人行道板铺装、3cm厚水泥砂浆、15cm厚水泥稳定碎石(含水泥5%)。人行道面板采用20cm10cm6cm预制道砖,抗压强度不小于Cc40,抗折强度不小于Cr4.0,防滑等级为R3,相应防滑性能指标BPN65。六、道路材料及施工技术要求1路基施工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口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
22、夯)实。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回填土掺6%石灰处理。路基建成后在不利季节实测土基回弹模量,若实测值小于设计值,应采取补强、固化等技术处理措施。2道路基层、底基层(1)基层和底基层施工必须严格按基层施工技术规范进行,道路原材料必须符合规定要求。(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稳基层必须保湿养生,一般养生期应大于7天,基层未铺封层,严禁一切机动车通行(施工车辆除外)。水泥可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或矿渣硅酸盐水泥。 水泥稳定碎石应采用厂拌法集中拌合,机械摊铺并采用12T以上压路机碾压,严禁用薄层贴补法找平。水泥稳定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颗粒组成应在下表级配范围内:碎石级配范围筛孔尺
23、寸(mm)31.5199.54.752.360.6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100688638582232162881503碎石集料的压碎值30。水泥稳定碎石7天抗压强度不小于设计控制强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标准:98%。(3)石灰土底基层1)宜采用塑性指数1015 的粉质黏土、黏土。2)土中的有机物含量宜小于10%。3)宜用13 级的新灰,石灰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下表的规定。4) 磨细生石灰,可不经消解直接使用;块灰应在使用前23 d 完成消解,未能消解的生石灰块应筛除,消解石灰的粒径不得大于10cm。石灰土底基层压实度标准:97%。石灰技术指标类别项目钙质生石灰镁质生石灰等级有效钙加
24、氧化镁含量858070807565未消化的残渣含量5mm圆孔筛的筛余(%)71117101420含水量(%)细度0.71方孔筛的筛余(%)0.125方孔筛的筛余(%)钙镁石灰的分界线,氧化镁含量(%)55类别项目钙质消石灰镁质消石灰等级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656055605550未消化的残渣含量5mm圆孔筛的筛余(%)含水量(%)444444细度0.71方孔筛的筛余(%)0110110.125方孔筛的筛余(%)13201320钙镁石灰的分界线,氧化镁含量(%)44注:硅、铝、镁氧化物含量之和大于5的生石灰,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指际,等75,等70t等60;末消化残渣含量指标均与镁质生石灰指标相同。
25、(4)基层、底基层施工1)基层的施工气温应在5以上,路面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宜采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的复合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32.5MPa。考虑偏差系数及95%的保证率,水泥剂量4%6%。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水泥用量,在满足基层各项物理力学指标的前提下,尽量减低用量,水泥稳定碎石7天抗压强度宜在3.5MPa,严格控制不得超过4MPa,压实度不小于98%,需养生,不少于7天。碎石应用硬质岩轧制,碎石中针片状含量15%,压碎值26%,0.06mm的液限28%,IP9,碎石中不应有粘土块、植物等有害物质,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
26、m,推荐碎石的级配范围见下表。施工中还应严格控制集料的级配,特别是细料的含量,改善集料的级配可以明显增加水稳碎石基层的强度、耐久性、抗裂和抗冲刷性能;集料中的细料含量对于其干缩和温缩性能影响也很大,因此级配的选择是保证基层质量的基础。建议在基层施工前在下表提供的级配范围的基础上,对集料颗粒组合进行多种试配,最终确定一组骨架密实型级配,其级配关键筛孔通过率宜走该范围的下限(粗限),以确保在经济性、技术性满足的前提下获得最佳的质量。2)低剂量水稳碎石底基层水泥剂量为24%,7d抗压强度控制在2.5MPa。3沥青路面施工(1)材料要求1)沥青根据气候分区及交通等级使用要求,基质沥青应采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各项技术指标见下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质量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