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文言文复习教学案基础知识 1、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古义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通假现象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初中语文教材要求熟悉并掌握的有15个,即: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何、乎。 3、常用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省略句等。命题规律 初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范围为篇幅短小的浅易文言文,近年来总的趋势倾向于选课内外对比阅读。主要题型有:诠释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品述题等题型。复习要领 l、理解词语类题。对于实词释义题,要准确判断它属于那种语言现象,然后结合语境作答。解答虚词类题,要在明确主要虚词一般用法的前提下
2、,结合语境推断判定其在句中的含义和用法来作答。(一般都是课内学过的词语,因此要加强课内字词的积累。)2、翻译句子题。首先明确句中重点要掌握的实词、虚词的含义,然后考虑句中有无特殊句式或修饰方法,合理运用“留、替、移、删”几种翻译技法,做到直译与意译的有机结合。3、理解文意题和写法题一般包括理清行文思路、分析段落层次、概括大意、理解词句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把握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性格、作者观点、思想倾向及写法的分析评价等。解答这类题,要在对原文内容作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结合语段中的重点词句,联系作者观点,思想感情倾向作答。一、字音(一)多音字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
3、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如:夫 有读f 予观夫巴陵胜状 若夫霪雨霏霏 有读f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间 有读jin 奉命于危难之间 有读jin 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归类整理(二)异读字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1、破音异读 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如: 语 原音y 破音y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通假异读 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
4、读。如: 河曲智叟亡(w )以应 “亡”同“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u)奇 “有”同“又”。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 khn 燕yn山 二、 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词义转移。如“
5、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仍怜故乡水”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序号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5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6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7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8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9坐停车坐爱枫林晚 但坐观罗敷因为坐下10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11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2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3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4鄙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地位低下,目光短浅卑鄙15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6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7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18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19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0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1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2南极南极潇湘从南面到达某地23以为把作为24可以25谢道歉26去离开(二)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
7、,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安 (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 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 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把 (1)动词 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把酒临风 (2)形容词,白色的如:绿杨阴里白沙堤 可怜白发生 比 (1)动词 挨着 对着 天涯若比邻 (2)动词 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 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 兵 (1)士兵 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 武器 兵甲已足出 (1)动词,出现、露出 如: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8、(3)动词 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 如:江山代有才人出处(ch)(1) 名词 地方 几处早莺争暖树 (2)名词 时候 时间 乡书何处达(3) ch 动词 处在 处江湖之远从 (1)动词,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 (2)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来从楚国游 道 (1)动词 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 道路 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 规则 正确的方法 以谘诹善道 (4)名词 学问 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5)名词 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得 (1)动词,得到 既出,得其船 (2)动词 ,能够,可以 余因得遍观群书 (3)通“德”动词 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发 (1)名词,头发
9、 可怜白发生 (2)动词 出发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 发出 野芳发而幽香 负 (1)动词,背负 负者歌于途 (2)动词 依靠,依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感 (1)动词 感动 帝感其诚 (2)动词 伤感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动词 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臣不胜受恩感激观 (1)名词 景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动词,观看,观赏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动词 阅读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
10、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被 (1)、同“披”,穿(皆被绮绣) (2)被子 布被覆尸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长 ch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11、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zh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称 (1)、相当、配合(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诚 (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当 (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抵挡。(“锐不可当
12、”) 等 (1)、同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 度 (1)、do估计、推测(不度敌之众寡)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端 (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恶 (1)、怎么(恶w能无纪) (2)、厌恶(所恶w有甚于死者) 分 f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奉 (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否 (1)、同
13、“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夫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 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扶 (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拂 (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福 (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更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
14、销愁愁更愁) 固 (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故 (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顾 (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冠 (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光 (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
15、、光线(仿佛若有光) 过 (1)、拜访(过故人庄)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 好 (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君子好逑)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号 ho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还 (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n, 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惠 (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或 (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16、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极 (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寂 (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加 (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间 (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 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 见 (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
17、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 将 (1)、将领,名词 (2)、率领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借 (1)、借(每假借于人) (2)、依、凭(愿借子杀之) 尽 (1)、没有了(林尽水源) (2)、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 (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 居 (1)、过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举 (1)、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2)、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具 (1)、同“俱”,全、都(具答之) (
18、2)、具有(各具情态 ) 绝 (1)、隔绝 (来此绝境)(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开 (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可 (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可以为师矣) 苦 (1)、使苦(苦其心志)(2)、愁(何苦而不平) 乐 (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利 (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隶 (1)、属于(世
19、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 良 (1)、真,实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临 (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在(临溪而渔) (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鳞 (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名 (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 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取名(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且 (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清 (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情 (1)、实情(必以情) (
20、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请 (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穷 (1)、穷尽,动词(穷回溪/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4)、深(穷冬烈风)(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屈 (1)、委屈(猥自枉屈)(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去 (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阙 (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乳 (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 (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善
21、 (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3)、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少 sho (1)、一会儿(少时)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饮少辄醉) (4)、sho,年轻(陈涉少时) 舍 (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4)、sh,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射 (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甚 (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 (2)、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胜 (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
22、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施 (1)、sh,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 (2)、y,(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食 (1)、sh,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s,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 (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出使(使于秦) (3)、使者(使子为使) 始 (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才(始指异之)开始(游于是乎始) 市 (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恃 (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
23、枢密韩太尉书 (2)、子何恃而往为学) 是 (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2)、代词 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适 (1)、往(抱而适市) (2)、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3)、舒适(其体不适) 数 (1)、sh,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2)、sh,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shu,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所以 (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 (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通 (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4)、整个(通计一舟) (5)、通
24、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6)、贯通(中通外直) 望 (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2)、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为 (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做,制造(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是 (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6)、刻有(为人五)(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 (8)、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谓 (1)、说(谓为信然) (2)、对(谓先主曰) (3)、是(太守谓谁) (4)、认为(予谓莲) (5)、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6)、命名(太守自谓也) 闻 (1)、听说(余闻之也久) (2)、名
25、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鲜 (1)、鲜艳(芳草鲜美) (2)、xin,少(陶后鲜有闻) 信 (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2)、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确实(谓为信然) 行 (1)、品德(性行淑均) (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3)、)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许 (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答应,承认、同意(遂许先帝以驱驰) (3)、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 (4)、h,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寻 (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焉 (1)、哪里(且焉置土石) (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遗 (1)、wi,留给、给予(是以
26、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 (3)、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异 (1)、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 益 (1)、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2)、利益、好处(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 (3)、更加、进一 步(精益求精) (4)、渐渐地(益习其声) 友 (1)、朋友(有朋自远方来) (2)、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余 (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 (2)、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再 (1)、第二次(再而衰) (2)、两次(日再食) 曾 (1)、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
27、毛) (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3)、尚、还(曾不盈寸) 至 (1)、极点(寡助之至) (2)、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3)、周到(礼愈至) 志 (1)、记(故为之文以志) (2)、标记(寻向所志) (3)、做标记(处处志之) (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质 (1)、询问(援疑质理) (2)、资质(非天质之卑) 诸 (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2)、那些(其西南诸峰) (3)、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属 sh (1)、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2)、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3)、(4)、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5)、zh
28、,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资 (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 (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子 (1)、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2)、您(愿借子杀之)(3)、儿子(子又生孙) 自 (1)、自己(并自为其名) (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作 (1)、奋起、有所作为(而后作) (2)、写(属予作文以记之) 坐 (1)、因为、由于(但坐观罗敷) (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3)、通“座”,座位(满坐寂然)(4)、犯罪(何坐?坐盗)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三
29、)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yu):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止:通“只”。 6、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7、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帖:通“贴”。 火:通“伙”。 8、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 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9、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 争:通“怎”。 10、路转溪头
30、忽见。(西江月辛弃疾) 见,通“现”。 11、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通“缺”。 19、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徧:通“遍”,遍及,
31、普及。 20、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支:通“肢”。 2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 通“欤”,语气词。 22、子黑子九距之。(公输) 距:通“拒”,挡。 23、公输盘诎,而曰(公输) 诎:通“屈”,折服。2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有:通“又”。 而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 25、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6、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乡:通“向”,从前。 27、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 28、食马
32、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食:通“饲”,喂。 2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材:通“才”。 30、其真无马邪?(马说)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1、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通“增”。 32、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通“弼”,辅佐。 3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具:通“俱”,全,皆。 34、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属:通“嘱”。 35、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不:通“否”。 36、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 )直:通“值”。 37、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辟:通“避”,躲避。 38、万钟
33、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辩:通“辨”,辨别。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四)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例子详见四川中考复习与训练的各古文单元的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34、1、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3、亮躬耕于陇亩(亲自)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的翅膀一样)B、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公将鼓之(击鼓)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妇抚儿乳(喂奶) 2、愿为市鞍马(买) 3、名之者谁(取名) 4、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C、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汗牛充栋”中的“汗”,就是名词作动词,“使出汗”的意思。 D、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
35、,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就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E、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猛浪若奔(奔跑的马)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产品、出产 入:收入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F、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中军置酒饮归客”中的“饮”,就是“使饮酒”的意思。 G、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儿惧,啼告母。 啼,哭着
36、 H、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3、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4、“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5、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新的知识) 6、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 长处) 7、作奸犯科 8、百废具兴(废弃的事情) I、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37、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是“偏爱”的意思。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2、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善于) 3、“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J、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富国强兵。 富、强:使富、强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苦、劳、饿:使苦、劳、饿 K、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38、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就是“认为奇怪”的意思。 1、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2、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 3、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 L、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M、数词用作形容词 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形容词) 三、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
39、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之 (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a 用在主谓之间,无义。 如: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b 结构助词“的”。 如: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c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如: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3)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 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译为 “到 ”。 如: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送孟浩然之广陵 (5)提前的标志
40、。 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于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a 、在。 如: 其一犬坐于前 b 、到。 如: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从。 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向”、“给”、“对。” a、向 如:告之于帝 b、 给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对。 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如: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苛政猛于虎以 介词(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如:以刀劈狼首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介词“把。” 如: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
41、(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 “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 (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 因为”。 如:扶苏以数谏故 (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如: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焉 语气词 (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
42、呢”、“了”,也可不译。 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 如: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 (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如:且焉置土石为 (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如: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 如: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