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1.1、工程简介 1
1.2、测量目的 1
1.3、编制依据 1
二、组织机构 1
三、监测点的布设 1
四、测点埋设 2
4.1、基点埋设 2
4.2、监测点埋设 2
五、监测工作量及监测等级 3
六、成果汇报及资料提交 3
七、沉降监测工程量清单 3
八、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4
一、编制依据
1.1、工程简介
北大医院二部病房楼工程,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 号,地处市中心,西临西皇城根北街,东临西什库大街,南侧与原医院住院部相连,北侧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楼。地上六层,地下二层,建筑物东西长165.6米,南北宽64.8米,由于目前正进行地下一层施工,测量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1.2、测量目的
该建筑基坑较深(埋深9.2米多),由于建筑物为医疗综合楼, 设备重要并且荷载大,该建筑为重要建筑。为保护建筑物的稳定,对建筑物在建设及使用过程中进行沉降监测,为有关部门提供技术资料。
1.3、编制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DB12897091)
二、组织机构
本次沉降观测为业主指定分包,由分包成立专门的测量小组,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分包具体组织情况如下:
主要负责人:严建兵(测量工程师)
现场负责人:赵建楼(测量工程师)
技术负责人:严建兵(兼)
测 工:严国军、张子江
三、监测点的布设
本次沉降监测采用独立高程系统,在建筑基坑100米以外埋设三个基点,编号为Gj1、Gj2、Gj3:建筑基坑东侧西什库大街路东埋设一个基点Gj1,在建筑基坑西侧西皇城根北街路西埋设两个基点Gj2、Gj3。
由于目前建筑物正处于基础施工阶段,因此监测点布设分两步进行,首先将监测点埋设在地下第二层底板的墙柱上(离底板返梁以上0.3米),共布设测点40个。当建筑物施工出地面后,将监测点另设于建筑物地上一层对应的正负零楼板四周(离楼板0.3米),共布设监测点39个(减少第10号测点)。具体点位布设见附图1、2。
四、测点埋设
4.1、基点埋设
●数量: 3个。
●型式: 带铜球帽深埋式。
●埋深: 作小型砼桩,直径150mm,深约5-6米,下端嵌入密实砂层或砂质粉土中,具体作法见沉降观测基准点作法见附图3。
●位置: 根据现场条件、场地使用性质、地下埋藏物等情况、长期保存条件等选定。
●保护: 在选定的三个基点周围用砼填埋固定,露出水准点球帽,上面用砼盖板盖住,严禁在上面堆放物品,以保证水准点能随时正常使用。
4.2、监测点埋设
●监测点平面布置原则:监测点的布置必须根据观测目的,建筑物的大小、结构特点、荷载分布等因素综合确定。建筑物的边角处及中心位置均布置沉降观测点,疏密相当。
●观测点的布设位置:为防止观测点被破坏,监测点采用隐蔽式埋设,即在需要布点的地方,用冲击钻钻孔,将测点置于墙内不露出,测量时再将测头安上进行测量。
●总点数:地下二层布设沉降观测点40个,进入地面后地上一层观测点数量改为39个。
●安设方法:用冲击钻在墙上打孔,然后用手锤将观测点打入孔洞内,并拧紧螺栓,安好测点(平常不测量时卸下),并且作好明显标志。见附图4
●监测点的保护:由业主指定分包向总包单位提供监测点的平面布置图,以便总包单位通知各施工单位、使用单位对监测点加以保护。
五、监测工作量及监测等级
●基点测量:先期将三个基点埋设完毕,经过一周时间稳定后,进行三次联测,假设一个起始高程,当测量数据稳定后,基点高程可作为监测该建筑物的起始高程。
●监测点的测量:根据规范要求,首次对各点进行两次测量,取其中数为起始标高。
●监测周期:建筑物每上升一层测量一次,至建筑物结构封顶。
当建筑物封顶后第一年为一月测一次,第二年改为每三月一次,第三年为半年一次,如果发现沉降异常,则随时增加测量次数,分析发生的原因,提出补救措施。测量三年后,根据测量成果,经甲方和监理单位检查,如果建筑物沉降满足国家测量规范要求时则可停止观测。
测量等级严格按国家二等水准进行测量,测量误差公式采用±0.27 (mm),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计算。
六、成果汇报及资料提交
分包向甲方、监理方提供的资料:
●每次测量完毕后及时提供观测数据。
●竣工时提供观测阶段性成果。
●全部观测工作终止时,提供观测报告及每次观测成果数据表。
七、沉降监测工程量清单
●基点埋设
三座基点,上部为深0.8米,长、宽0.5×0.5米的方坑,周围用砼浇灌,下部为直径150mm小型砼桩,深约5-6米,下端嵌入密实砂层或砂质粉土中。
●测点埋设
分两次进行测点的埋设工作,地下第二层底板布设四十个测点、地上第一层底板布设三十九个测点。
●基点联测
基点埋设完毕一周后,进行三次连续的基点测量,确定初始值。沉降监测过程中,第一年每两个月联测一次,后两年改为每半年联测一次。
●沉降点监测
测点埋设完毕并且稳定后,进行两次联测,取初始值, 以后测量工作见下表:
表7.1
时间
地下第二层施工至结构封顶
封顶后
第一年
封顶后
第二年
封顶后
第三年
次数
8
12
4
2
八、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本次监测工作严格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执行, 具体要求如下:
●观测仪器及观测方式
本次沉降观测仪器采用日本产的尼康精密水准仪, 其精度相当于国产DS05水准仪,水准尺使用2米长的铟钢水准尺。
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转点尺垫、固定观测路线及观测方法。
●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
水准观测须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得进行观测:
A.日出后与日落前30min内;
B.太阳中天前后各约1小时内;
C.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
D.气温突变时;
E.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测站要求
视线长度≤30米、前后视距差≤0.5米、前后视距累积差≤1.5米、视线高度(下丝读数)≥0.5米。
●测站观测顺序和方法
(1)往测时,奇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
A.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
B.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
C.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D.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2)往测时,偶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
A.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
B.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
C.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D.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返测时,奇、偶测站照准标尺的顺序分别与往测偶奇测站相同。
(3)测站观测采用光学测微法,一测站的操作程序如下(以往测奇数测站为例):
A.首先将仪器整平;
B.将望远镜对准后视标尺,使符合水准器两端的影像近于符合。随后用上下丝照准标尺基本分划进行视距读数。然后使符合水准器泡准确符合,转动测微器精确照准标尺基本分划,并读定标尺基本分划与测微器读数;
C.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并使符合水准气泡两端影像准确符合,精确照准标尺基本分划,并读定标尺基本分划与测微器读数,然后用上、下丝照准标尺基本分划进行视距读数;
D.用微动螺旋转动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并使符合气泡两端影像准确符合,精确照准并进行标尺辅助分划与测微器读数;
E.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并使符合水准气泡的影像准确符合,精确照准并进行辅助分划与测微器的读数。
●测站观测限差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的差≤1.5毫米、 基辅分划读数差≤0.3毫米、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差≤0.4毫米(说明:由于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严格,本次测量各项要求均按一等水准规范执行)。
当观测监测点时,必须是偶数站,往返测量的测站数均须为偶数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