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古为"/>
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716268 上传时间:2024-10-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古为今用,哪些东西能为我们今天所用,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主要就是管制、兵制和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朝是争议的王朝,我们是认为有夏朝,港台同胞则不认为有夏朝,中华文明传真它第一个王朝讲商朝,因为商朝才有文字,夏朝是传说时期的王朝,因为现在也没有挖出东西来,即使挖出来了也不能证明就是夏朝的。用碳14测定4000年了,商朝以前。没准是黄帝尧舜禹,都说不准。夏朝到底有没有,不知道。只能根据史集的记载说有,但是你没法印证,用文物印证。历史学上,掌握历史,了解历史,就靠两种东西,一是文字,二是文物。哪个更可信?物证,文物更可信。字可能有胡写的,吹牛的。要是两个能印证是

2、最好。夏朝的制度,我们能了解的就是王位世袭制。以前叫禅(shan)让制。部落联盟推举的原始民主。王位世袭制,就是父传子,有两种方式,今天的世界上很明显的能看到这两种方式,一种是父死子继,爹死了儿子继承,比如社会主义的朝鲜。还有一种王位世袭制叫兄终弟及,哥哥亡了弟弟继承,比如社会主义古巴。这种传,在中国一直传到清朝完,传到1912年2月12号,宣统帝下诏退位。这个时候王位世袭,后来叫帝位世袭,这种制度才算是完结。到了商朝,中央有相、卿、士来辅佐商王。在地方,内、外服、封国制度,就是有封过、侯国、伯国。西周原来就是伯国。神权色彩非常的明显。(内服就是首都周围,除此之外都叫外服)古汉语的中国和我们现

3、在所讲的中国不是一个地域,古汉语讲的中国特指中原王朝。比如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曹操劝降孙权投降“你以江东山岳湖海之地,已抗中国。”孙权那地就是不是中国。中国是什么意思?中国=郭=城。中国就是中间的那个城,那是哪?哪个城在中间?首都嘛。实际上最早的中国的概念就指哪?指首都。首都以外的不叫中国了。所以说,首都是内服,周围是外服,拱卫首都。周朝,周指的是西周,周分西周和东周。中国历史上西东周、西东汉、西东晋、北南宋,四个两段。一定是西北在前,东南在后。这是根据他们首都的位置,国度在西边就西什么,国度在北边就是北什么。这说明古代的政治中心从西北向东南迁移。基本上中国古代是政治中心东移,经济中心南移。南

4、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宋朝。政治中心肯定跟着经济中心走,因为那地方发达。为什么不把都城搁乌鲁木齐为什么搁北京啊,为什么靠海啊。因为它基本上就是西北向东南迁移的过程。先说西周,西周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封制,封邦建国,另外还有宗法制度,我们大家知道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然后中国开始统一了。为什么在周朝不像秦始皇哪样?我皇上一人说了算多好,我一个国家多好,我弄那么多国家干嘛,我累不累。为什么那个时候不这样做?说穿了就是生产力水平低,所以造成了很多不方便。比方那会要是从西周的都城镐京(陕西西安)要来北京,有可能得走好几年,为什么呢?没有路啊。走这过不去了,沼泽。走着走着一原始森林,进不去了,现开

5、路。走一半车散了,再修车。那个时候在西周,中国就是让欧洲人无法想象啊,欧洲跟中国一边大吧,咱们是960,欧洲好像是1016。咱一个国家,它45个国家。咱历史上就是一个国家,它历史上就是一堆国家。像莒南县这么大的就属于巨型国家了,城邦嘛。人口超过10万,就了不得了。斯巴达9000户吗,一户按5口人算,4万5千人,就已经不得了了。周朝多少?150万平方公里,1千万人。欧洲人当时想象都想象不到在遥远的东方有这么一个国家。150万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欧洲人想象不出。1千万人又是什么概念?当然你别和中国比人了,人口世界第一的记录保持1万8千年了。从北京山顶洞人时代,全世界300万人,中国50万,占六分之

6、一。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怎么统治?没法直接统治,没法直接统治怎么办?所以就开始封建?封建封建,什么是封建?就是封邦建国。所以现在不提封建社会这词了,因为这是用的欧洲的概念。欧洲的中世纪是封邦建国的,欧洲中世纪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相似。我们从西周开始封邦建国了。封邦建国有同姓和异姓诸侯,同姓诸侯就是姬姓诸侯,跟天子一个姓,天子姓姬,所以诸侯国也姓姬,据说武王最早分封是71国,姬姓诸侯有说40国,有说53国。反正是占了绝对的多数,剩下的就是功臣,以前圣人的后代,黄帝尧舜禹的后代,姜子牙封齐国去了,包括千代贵族,像商纣王的叔叔封宋国去做国君,作为统战对象嘛。宗法制,就是规定什么人可以继位?嫡长子。嫡长子也

7、是傻子也没办法,也是他。没关系,大家抢就乱了套了。解决不了中国混蛋多的情况。中国皇帝最好的皇帝集中在清朝。清朝没有混蛋皇帝,可能就同治皇帝稍微混蛋点。但是他没有来得及太混蛋就死了。19岁就死了。光绪皇帝你说他懦弱,你看他聪明就不用说了,想救国的抱负。清朝没有混蛋皇帝,因为他那皇帝都是争来的,不好好表现怎么能轮到你呢。只有老皇帝死了,才知道轮到谁。所以这样才避免了出现把国家交给傻子或者不贤的人,但是在西周,肯定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天子的嫡长子被立为太子。诸侯的嫡长子被立为世子。太子和世子只能有一个。在这样的制度下,天子把土地和百姓分封给你,这东西是你的吗?不是你的,你只有使用权

8、,没有所有权。就是说你有这个的国家的使用权,但是你没有所有权。你的土地和人口是分封来的,所以你要对天子承担义务。哪些义务呢。朝见、打仗、进贡。最起码的朝见。拜老大去。不拜老大怎么办?一不朝削其爵,一次不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往下降。二不朝剥其地,二次不来,就削减你封地。三不朝六师移之,第三次叫你来,你还不来,不过一般也没有这样的,你现在看不是作死嘛,六师移之,天子要率军队打你去。当时周朝规定,天子将兵14个师,一个师是2500人,现在的西安8个师2万人,洛阳为了监视商朝的移民,是6师15000人,天子是指挥3万5千军队。然后大国3师,大的国家7500人,中国2师,下国1师。小国只能养1师,也未

9、必能养的起,那时候生产力太低,他那军队也不是脱产的,平时种地,打仗的时候轮棒子就上去了。基本上全是农民。宋朝以前,军队都是农民。打仗你的自备服装。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都得自备。国家分给你地了,国家就不管这个了。武器也得自备,没有武器的话就拿木头棒子去吧。木头棒子有个很美的词啊,叫殳(shu) “伯也持殳 为王前驱”说穿就是木头棒子。或者叫杵(chu),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就是血流的,木头棒子都能漂起来。你想想金属的它能漂起来吗。棒子上再钉点钉,有钱人钉点钉,狼牙棒就是这么来的。你不朝见的罪过就大了,你不听令就更不行。结果到了西周末年这种情况被打破了。准确的

10、说是东周,周幽王失国之后,平王东迁落地,诸侯不朝。主要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恒王讨伐郑国,结果被郑国一个大将一箭射中肩膀,箭中王肩,搁过去是大逆不道,可是在那个时候没人管,天子六师移至,亲率大军讨伐一个诸侯国,结果被诸侯国给射伤了,所以那以后天子的地位就更一落万丈。后来齐桓公称霸,光齐国常备军就3万人,天子那时候估计都养不起3万5千人的军队了。这样以来,等于这个时期的政治上的一个特点,就是诸侯纷纷称王。王这个字是最古老的汉字,咱班有姓王的同学吧。三横一竖,甲骨文就这么写,那三横代表什么天地人,中间一竖相沟通。所以说天子才能称王。各国的国君称爵,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你像宋国是公爵国,宋国的国君是

11、公爵,齐国是侯爵,燕国也是侯爵,秦国是伯爵,楚国是男爵最低了。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这帮诸侯全都称王了。都跟天子平起平坐了。楚国是最早称王的,在西周时候就称王了。因为它本来不是中原华夏民族,是南蛮,蛮夷,天子风它男爵,觉得很对得起它了,可它很生气。这么看不起我,给我个最低的,我自己称王。周昭王南征楚国,楚国南遁,昭王没有打击到楚国主力,北归的时候渡过汉水,乘船被楚国人做了手脚,船在江中解体,周昭王去讨伐它,结果淹死在了汉水。楚国是很特殊的,所以你看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就楚国称王。到了战国大家都称王,就表示天子的威严荡然无存了,没人再拿天子当回事了。这个时候的地方管制

12、,这些分封的诸侯国已经开始由分封向中央集权转化。原来跟中央一样,天子把土地分封下去,诸侯把土地继续往下分封,诸侯分封给大夫,大夫给卿,卿分给士,一级一级再往下分封。你们看最明显的体现等级森严的,你看皇上的大朝服,一出来脑袋上顶着一搓板,挂一排算盘珠子,冕旒冠,皇上的冕有多长,是有规定的,一尺六寸。算盘珠子挂多少,十二串,诸侯九串,大夫六串,卿三串,士光板。老百姓就不能带这个了。那个搓板也是不断的在缩短的。所以你看皇上他是一年四季穿那身衣服吗?累死他,好几十斤顶脑袋上,让你你好受啊。皇帝那种大朝服的话,到清朝就根本没有了,都是那种顶戴花翎。就是明朝皇帝穿那衣服,一年穿不了几回。自个根本穿不上得别

13、人帮着穿。平时不穿,太累,明显体现等级制度。韩国一帮愤青,一天到晚的吹牛,韩国这么伟大那么伟大,你看他们拍的古装剧还是比较真实的,他拍的历史剧他的王一出来,尤其是继位的时候穿的衣服一出来,我就诚心数,他的王就是九串,那个冕旒冠,韩国国王就是九串,他不敢带十二串的,带十二串的六师移至,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了。所以他只能带九串。因为他必须中国皇帝册封,他只能称王,不能称帝。从春秋战国时候开始,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化。整个这个时期,他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度,从夏一直到春秋都叫世卿世禄制度,说穿了就是世袭。他不但王位是世袭的,官职也是世袭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直到什么时候才被打破

14、呢,秦,具体说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奖励什么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斩首一枚,爵位升一级,所以这脑袋为什么叫首级,砍下来升一级,砍下来升一级。所以说这个官爵一共是20级,当然你全凭砍脑袋升只能升8级,民爵是8级,官爵上面还有12级,那你就不能光靠杀人了,你得想办法给国家立什么大功,光靠战场杀人是不行了,但是你在战场上砍下8颗脑袋,就能升到民爵的最高级了,所以你想那秦军士兵,为什么秦能灭六国啊。你想想你跟秦国兵打仗,你那脑袋是脑袋吗?你脖子上顶的是什么啊,是地是房子,是钱。你头上顶的那玩意,砍一个想俩,砍俩想三,奖励军功,所以到这个时候世卿世禄制度就没有了。你看啊,这个特别有意思,特别有意思的一

15、点在哪啊,就是中国古代凡是有爵位的,包括秦以后,有爵位的都是什么人?除了外戚,就是武将。文官没有爵位,你发现没有?为什么呢。爵位就是奖励军功的,文官要有爵位的话,一定是因为文官打仗了。中国古代文官打仗的很多嘛,比如像大家都知道的,曾国藩、李鸿章他们都应该属于文官。但他们平定了太平天国,平定了捻军。长毛捻匪全是靠他们平定的。他当然有爵位了。领兵才有爵位,否则的话文官是没有爵位的。按军功授爵是从秦朝开始,清朝唯一一次例外是编康熙字典的张廷玉,他是因为编书授伯爵,三等伯爵,十年之后就割了。所以他后来也没有爵位了。不立军功没有爵位。原来就是世卿世禄,那就是说,从春秋战国,从战国开始再往下,主要是到汉朝

16、,主要就是按军功授爵了。下面我们来看秦朝的制度,从秦朝开始确立了皇帝制度,夏商周三代统治者称王,从秦朝开始确立了皇帝制度,秦始皇让群臣下议其号,说三代统治者都称王,我现在如果也称王,那我跟他们没有却别啊。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你们说我要叫什么好。三皇五帝各取一个字,不是三五,是皇帝。皇帝自称朕,秦始皇以前谁都可以称朕,屈原的楚辞里都是朕怎么着朕怎么着。从秦朝开始,只有他朕,你朕,你就全家都朕了。皇帝的名字是不能叫的,是要避讳的,你叫皇上名字会怎么着?满门抄斩。大逆不道嘛。所以你看故宫,故宫的北门叫玄武门,玄武门之变吗,为什么改名叫神武门?康熙爷叫玄烨。明朝啊,清朝啊这两个朝代皇上还不错,尤其是明

17、朝皇上,在这一点上挺好,就是皇上的名起的都是你不认识的字。你不常用嘛。皇帝的名字不能随便叫的,国家的所有的事都有皇帝决定。所以一部中国历史,王朝更迭,朝代更替,充满血腥暴力,为什么?秦始皇那个制度可以讲是最糟糕的制度。因为他这个所有的权利都由他一个人掌握,那真的是一人兴邦一人丧邦。中国古代460多个皇帝,混蛋的应该占绝大多数,为什么呢?清朝皇帝还好,因为他是职业皇帝。开国之君应该还算可以,第二代一般就出生在皇宫内院了,妇人之手,周围全是宦官,不了解民间疾苦。你想他能是好人吗?再往下,那一代不如一代。而国家大事都由他来决定,你想这事能好得了吗?秦始皇一开始还是比较勤政的,勤政到什么程度呢?他每天

18、要看600斤奏章。因为那会奏章是写竹简上。很薄的竹片,不像我们以为的那种厚木板,每天看,他那卧室里搁一秤,每天我600斤必须看够了,不看够了不休息。到最后的话,就说这手翻这个奏章都软了,翻不动了,吊着翻,很勤政,但他后来他不这样了。后天他整天想着长生不老了,炼丹,整天想这个。到了他儿子秦二世,整天荒淫无道,不理朝政。国家就乱了。这种制度不好。另外呢,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太尉(管军事)相当于今天的军委主席、丞相(行政)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御史大夫(监察)他不但负责监察还相当于副丞相,还负责掌管百官的奏章。他这个职位比较复杂,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中纪委或者最高检检察长,还有国家信访办。他一个人全

19、管。这三位被称为三公,这个三公是国家的最高一级的官员,这个最高一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品级啊,咱们说这个九品十八级,中国古代从正一品到从(zong)九品。靠什么来分官大官小呢?看工资。看谁工资高,谁官就大。那工资当时是什么东西呢?发粮食,发小米,那会他没有货币嘛。丞相和太尉是万石(dan),一年一万石。一石是150斤。一年给150万斤小米。御史大夫是五千石。我一年享受一万石的工资谁知道啊?怎么能看出我官大官小呢?清朝是看顶子,顶子上的珠和胸前的补子。他那时候是看什么呢?一个是身上的绶带,胸前捶的这个绶带,再一个是腰里挂的印。秦汉的时候印章都很小,就这么点(手比划)。那个时候印章干什么使呢?那会我

20、们都知道那个字是写在竹木简上,比如我给你写封信,写竹木简上,写完我一捆,来给我送去,我怎么知道送信的人拆开看没有?我没法知道他拆开看没有,怎么办呢?我就在系扣的疙瘩那地方砸上一块胶泥,就是所谓的封泥,用这个印一盖。国外是拿蜡用戒指一盖。现在出土的不但有印,还有很多封泥出土。封泥更珍贵啊,都是已经石化了的。丞相和太尉是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所以后来的王朝不用再发银和绶带了,但是仍然把金紫银青当作一种荣誉。比如说宋朝,他就有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幅这样的勋位。指的就是原来的绶带。三公之下是诸卿,一般说是九卿,诸卿是什么呢?他是铜印黄授,再往下就是木印黑授。工资一般是两千石。这是中央,地方

21、上是郡,再往下是县,再往下是乡,再往下是里。但是乡跟里不是国家正式官员,是属于地方自治性质,老百姓选出来的。国家的官到县一级就停止了。像这个郡一级的长官,称为郡守。在这个秦朝一开始是36郡,后来是44郡,汉朝就发展到50多个郡了。郡守的工资是2000石,跟诸卿的级别是平级的,县的长官呢,他有区分,这个县如果上万户了,长官叫县令,千石。不上万的长官叫县长,600石。这样一来的话,这样一来的话等于,秦朝就形成了一套,三公、诸卿、郡县制度。地方是郡县乡里,中央是三公诸卿,这么一套政治制度。秦朝之后的王朝是汉朝,汉承秦制,基本上跟秦朝差不多,三公诸卿郡县制,有所损益。有什么损益呢?主要是表现在地方官制

22、上,第一个就是郡国并行,就是既有郡县,又有封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就是汉高祖刘邦把秦灭亡的原因给总结错了。大家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呢?一开始就是博士淳于越,他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他就跟秦始皇讲,攻击反对郡县制,你搞这个郡县制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就是说,你拥有四海,但你的子弟是什么呢?是匹夫就是老百姓。因为他没有封地吗。他没有封地他就没有军权,没有财权,他就什么都没有。“卒有田常、六卿之臣”万一有像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底下的人造反,“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你的子弟都是匹夫,没有人去救你,怎么办?所以说你要搞郡县,还应该去搞分封。这本来就是一场学

23、术争论嘛。秦国用法家治国,结果淳于越是儒家代表。“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你干什么事不学古代,这事能干成的,我还没有听说过。这一下把李斯给惹火了,李斯是法家代表,法家就认为古代不可学,现代最好。当即反驳“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ou),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李斯就建议秦始皇焚书,后来坑儒。所以刘邦建汉朝之后,他认为秦朝为什么这么短就灭亡,淳于越说的对,不搞分封不行,必须搞分封,他搞分封的跟以前不一样的地方,他绝不分封外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

24、共击之。”最后他死的时候,要大臣们斩白马盟誓嘛。中国古代最水平的会盟、发誓就是杀白马吗。马都很难得,何况白马。所以他地方上既有郡县又有封国。诸侯王实际上跟割据政权就没有区别了。比方说诸侯王也可以养兵,可以自行委任官吏,可以自己铸钱。那时候的钱是铜钱,也没有防伪标志。只要我的境内有铜矿,我就可以开出来铸钱,最后造成的结果是,我比中央还有钱。这样一来就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异姓王被分封,他要早饭他要掂量掂量,天子姓刘,我姓张,我要造反这不篡权了吗。同姓没有这个顾忌。我还是皇上他叔叔啊,我还没有当,凭什么他当。我哥死了该轮我了,凭什么轮他呢,我还没死呢。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搞推恩令,才算把这些事

25、解决。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开始推行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是怎么回事呢。刺史是皇帝派出来的。干嘛呢,监督地方官。相当于中央特派员,巡视组。他把天下划成13个州,每州设刺史1人负责监察,刺史多大呢?600石。他监督的地方官多大呢?2000石。这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特殊的一点,小官管大官,内朝官管外朝管。什么叫内朝官呢?就是皇上身边的人。这个内朝官不是太监,当然也有宦官专权的。不是说都是太监。监督本来是起这么个作用,这个制度挺好吧。但是到了后来,就不光是监督了,还有了兵权和用人的权利。到了东汉末年,这个州刺史就变成了一级行政机构。就变成了州、郡、县三级了。郡守想造反是太难了,但是13个州跟

26、战国七雄也差不了太多了。每个州跟战国那7国都差不多大,因为疆域要广。这13个州的州牧,出师表都记得吧“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楚国就占了一州,原来就一个荆州,后来让人夺回去了。就这么一个州就可以立国了嘛。所以它对中央集权又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这就是为什么东汉末年就乱了,军阀割据。一直乱了400多年直到隋朝统一。跟汉朝的地方州牧权利过大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国演义都看过吧,在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之前,势力最大的是袁绍嘛,袁绍为什么势力这么大?幽、冀、青、并四州之地,全国13个,他一个人占了四个州。占了三分之一了嘛。那个时候东汉刺史就不叫刺史了,叫州牧。刘备三顾茅庐,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玄德

27、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这个时候中央的权利又下降了。等于地方的权利就大了。汉朝的时候在中央设立尚书令、师中等官职。这什么意思呢?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和世界历史上都是说有个分权的,但是这个分权的对向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代管制里面分权,分的是臣子的权利,特别是宰相的权利。人家外国分权分最高的权利,避免独裁,中国古代分权是为了加强独裁,是为了独裁而分权,所以特别要分相权。根据汉书职官表说,丞相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什么事都有丞相来管,丞相有“封驳谏诤”之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皇帝的圣旨起草了之后,当然不是皇帝本人起草,就是他身边的这些尚书们起草,起草完了圣旨,

28、这个圣旨能发布吗?不能。得有丞相过目,得审,审完了才能发布。所以他当时等于君臣共治,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如果丞相觉得你这个圣旨写的不行,丞相就可以把圣旨封起来驳回去,把自己的意见写里面。照我这个改。皇帝跟丞相谁的权利大?看两个人的个性了,如果皇帝懦弱,丞相权就大。如果皇上很横,秦皇汉武,那还是皇权大。丞相上殿的时候给皇上行礼,皇上要起来还礼的。皇帝跟丞相在大街上碰上了,俩人的车出来碰上了,都得下来行礼。互相行礼。不是说丞相一看到马上开车门下去给皇上磕头,不是那意思。等于相权对皇权就构成了威胁。就说汉朝吧,建立汉朝功劳最大的是萧何,所以高祖赐给萧何三项特权,见君不趋、称臣不名、剑履上殿。见君

29、不趋,皇上在那里坐着呢,你进了殿门应该一溜小跑过来跪那里磕头,他可以慢慢悠悠走过来。爷来了。称臣不名,在中国古代,你叫人家名字是很不礼貌的事,跟叫外号一样,你看烂电视剧一叫都叫人名字,谁才能叫人名字?父母才能叫名字。没有说叫名字的。司马懿叫诸葛亮,孔明如何如何?这证明你这个的素质。马超给皇上上表,孟德杀我全家,他把人全家都杀了,你也得叫人孟德,叫曹操,素质太低了。你不能直呼其名。不能叫名,只能叫字。所以一般称名,就表示我比你低。诸葛亮,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如何如何。”臣亮如何如何。剑履上殿,因为那时候中国人是席地而坐,宋朝才有桌椅板凳,日本韩国,这不学的中国嘛。进门都得脱鞋,那会估计汗脚比较少

30、。你上朝的时候应该是脱了鞋,然后上朝。都坐地上嘛。另外见皇上不能佩戴武器,而萧何例外。你可以带着宝剑,穿着鞋,进去。满地踩没关系。表示对他的尊重。所以以后的权臣基本上都享有这些特权。在今天看来觉得很可笑,叫自己名字怎么了,叫外号都行,随便叫。当年不行。古人是很讲究这个的。所以这样以来呢,等于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太大。那么皇帝怎么样削减相权呢?小官管大官,内朝官管外朝官。所以皇帝身边的人去做尚书做诗中。这些人600石,宰相是万石,没法比,地位上没法比,但是皇上有什么事都跟他们商量,就把宰相给架空了。到了东汉,宰相就变成了一个有点跟虚衔差不多了,真正领实权的人物叫大将军录尚书升士,他就成了实事上的宰相

31、。但是呢,宰相在这个时候也只有一个,大将军录尚书升士也只有一个人。宰相是被架空了,大将军录尚书升士只有一个,他还是能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到了唐朝就进一步想着,我把宰相给分了。唐朝的中央官制,他是这样,中央设三省六部制,皇帝之下设立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准确的说这个制度应该是隋朝开创的。以前相权对皇权威胁过大,所以他开始分散相权。他这么干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从隋朝开始呢?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篡位的权臣是相当的多,这个人如果做了宰相还不篡位,老百姓都替他着急。你都当丞相了,怎么还不篡位。隋文帝杨坚就这么篡的位嘛。他就是丞相嘛,篡位了。他建立了隋,他建立了隋他就非常害怕这种事发生他子孙身上。

32、宰相不是权利过大嘛。我把你由一个变成一窝,由独相变群相。怎么变?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原来一个人干的活,现在仨人干。尚书省为具体的执行机关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种六部的设置一直到清末,三省后来在明朝就废了。这里面吏部负责什么?管官的,官吏的考核任免。他这个主要指的是文官,武将归兵部。户部负责民政和财政。一看就知道这是最有油水的衙门,和珅为什么这么多钱,20多年担任户部尚书。管国库的。礼部负责礼仪、教育,甚至承担一部分外交职能。兵部管军政。军令他不负责,指挥打仗的事他不管,相当于国防部。刑部负责司法、刑狱,工部负责建设。这样的一来的话,相权就被分散

33、了。你注意啊,他这个三省六部啊,这个宰相啊不是就仨,他是三省的正副长官都是宰相,三省正副长官有多少呢,一正两副。中书、尚书两省的长官叫令,中书令、尚书令,副长官叫仆射(ye)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中书左仆射,中书右仆射。门下省的长官叫侍中,副长官叫侍郎。门下左侍郎,门下右侍郎。所以他这个三省的长官一正两副都相当于宰相,当然他不是每一个皇帝在位时候这9个长官都满编,因为这个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所以从他以后唐朝就没有人再担任这个官职了,因为当年皇上担任过这个官,你在担任这个官就不行了。表示一种尊重。这一般情况下,这宰相也得6-7个吧,由独相变群相,你这个宰相再想造反还有可能吗?后面皇上更绝的地方

34、怎么着呢?把这个宰相啊由正式给你变临时了。怎么变呢?给你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时候你明显能看出来,这个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三品。上面还有一品和二品。每品还正纵两级,每级还分上下两阶。我现在不管你是多大的官,我只要看重你,我就给你加上这么一个衔同中书门下三品,你就相当于丞相了。你就可以进政事堂议事,等于丞相就有这个正式的变临时的了。所以后来三省的长官大多数就不任命了,空缺着。比如说,中书令告老还乡了,咱还任命新中书令吗?不任命,干嘛任命啊。到最后就是任命,你也就变成个虚衔了。真正起宰相作用的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而这个衔还是临时的。比方有个县长,皇上只要一看重你,给加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不就副丞相

35、了吗?但是哪天皇上看不中了呢?把你官一撸,回去接着当你的县长去。如果你要正式任免丞相这手续可就麻烦的多了。这样皇权就进一步加强,相权就被削弱。中国在这个清朝以前啊,官员的级别从服装上能够看出来。一二三品的大员他的衣服是紫的,四五品是红的,六七品是青绿有点蓝的那种颜色,八九品是绿的。老百姓只能穿这些颜色以外的。咱们中国有一个成语叫满门朱紫,听说过这个词吗?满门朱紫,他们家满门朱紫,他们家除了穿紫的就是穿红的,说明他们家全是大官嘛,贾宝玉贾府,他们家满门朱紫,全是大官。所以说,你现在是一个小官,穿一个青袍的,皇上看中了你,把你提升为宰相了,你也可以换宰相的服色,穿宰相的衣服,然后你可以干宰相的事,

36、但你拿你原来的工资,就这个意思。那天皇上看不中了,你就回去该干嘛干嘛去。这样一来呢,相权就等于进一步被削弱了。地方上呢,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原来啊,咱讲过,他这个军队啊,不是职业军人。唐朝他施行的是府兵制,什么叫府兵制呢,府兵制再往前是世兵制,世兵制就是你们家世世代代当兵,户口分军户和民户之分,你要是军户的话,你们就世世代代当兵,他想让国家有一只常备军。不用为国家缴税,就是为国家当兵。所以就赶上花木兰他们家就是军户,结果呢,“昨夜见军帖(ti),可汗(k h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i)市鞍(n)马,从此替爷征。”他爸爸老了,他没哥哥,木兰

37、代父从征。你要赶上军户全是花木兰这仗怎么打?到了唐朝军民户就不分了,都有为国家当兵的义务,这个兵叫做府兵,每1800人设一个折冲府,由一名折冲都尉管辖,一打仗,朝廷临时选派将领出征,唐朝军队的总司令一共有12个,设立了12个卫。每一个卫,大将军一人。一打仗,临时调兵,比如,大将军指挥10个折冲府去打去。打完仗之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于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不会对国家造成威胁。下一次再打仗,可能还是这些兵,但是将可能就换了。可能还是这个将,但是这个兵换了。所以,这样的部队不会对国家造成威胁,问题是他战斗力太低。因为他平时就是种地,他一年拿锄头的时间比拿刀枪的时间多多了,所以再跟北方少数民族作战的

38、过程当中,就看出来了。中原王朝,咱们汉民族要跟少数民族打仗想打赢了,太难了。你打不赢人家。为什么呢?少数民族干嘛的?骑马、射箭。三岁孩子能骑马,五岁孩子能拉弓,“只识弯弓射大雕”天上鸟一箭一个,地上人一箭几个?他的生产跟战斗是一会事啊,平时干的事就是打仗的事嘛。咱们可不行,平时种地的,你把抡锄头的变成拿刀枪的,这得多久才能训练成啊。所以少数民族的武装,人家全民皆兵。汉朝跟匈奴打仗多费劲啊。为什么啊?匈奴人口最多的时候150万,军队最少的时候30万,一般40-50万军队,俩三人里就一兵,全民皆兵。汉朝人口最多的时候6000万,军队最多60万,100人里出一个兵,所以你没法跟人家比。少数民族是骑兵

39、,骑兵打步兵那不跟德国队踢中国队似的,想进几个进几个。骑兵打步兵那不跟玩似的吗。你冲冲不上去,逃你逃不回来。少数民族的士兵打仗不需要后勤,咱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不需要。草,马随便啃。带粮食干嘛啊,就地取材,天上飞过来什么一箭射下来,一烤就完了嘛。每个战士三匹马,三匹马全是母马,渴了喝马奶,即解饱又解渴。人家打咱们,从北边往南边打,越打越暖和,扒了打呗。咱们往北打,越打越冷。南方人都没有见过下雪,越大越冷,刀也握不住了,弓也拉不开了。怎么跟人作战。他文化落后、经济落后、人也比我们少,一打一瞪眼。为什么?古代战争跟国力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样一来造成的结果,府兵制不行了。你自己招募军队吧,招募

40、的军队就变成了职业军人,这帮人一天到晚就是练兵打仗,这样一来军队的战斗力是上来了,可是造成了一个什么结果呢?这个部队是谁招的?节度使。节度使招的部队他听命于谁?节度使。原来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在兵将一体,同生共死,只效忠于将而不效忠于国家了。等于国家的军队就变成了私人武装。所以出现了这种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大家都知道。唐朝节度使一共是10个,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范阳就是北京,河东就是太原,平卢就是辽宁。他一个人管河北、山西、辽宁三省。麾下精兵18万,唐朝中央军是12万,藩镇手里的军队是49万,光安禄山就18万,你想他起兵造反不是势如破竹嘛。这样以来就对中央构成了严重

41、的威胁。汉朝的选官制度全称应该叫征辟察举制,征辟察举制是三种选官的模式,征、辟和察举。征是指什么呢?就是皇帝征召。大家听说过一句成语叫“覆水难收”吧,一般形容男女之间的感情。西汉有个读书人叫朱买臣,这哥们真穷啊,穷的裤子都穿不上了。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不会做买卖又不会种地,就会念书,媳妇看不上他,你这一天到晚的,干点有用的不行吗,炸油条、摊煎饼。你的养活我啊。整天念书管什么用啊。那会也没有科举,他媳妇跟他离婚了。结果人朱买臣走了大运了。皇上听说他贤啊,征了他了,2000石,郡守。衣锦还乡,他媳妇一听说,就找他来了。当初跟你开玩笑呢,咱俩复婚吧。我激励你一下嘛。朱买臣命人马前泼水,收回去,咱

42、俩就复婚。水一到地上不就渗了嘛。覆水难收。当然像朱买臣这样被皇上征的人,太少了。你那那么好,你贤到连皇上都听说你。那会也没有网络。辟是指什么呢?辟是指官员把你辟为僚属。比如说丞相听说你了,或者说郡守听说你了。但是这两种途径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察举。自下而上推举人才。那么推举人才看什么?看孝廉。问题是孝和廉为什么不好衡量。孝和廉是德还是才?是德。德你怎么衡量。缺不缺德怎么看?没法衡量。到后来就变成什么了呢。什么样的人肯定孝廉?世代为官的人。他们家老是当官的,他们家一定孝廉。要不人家怎么老当官。所以这样一来的话,举孝廉几乎就变成了世袭了。袁绍,四世三公。显然这种制度能选拔有用的人才吗?于是从隋

43、唐开始实行科举制。这是一个特别特别好的制度。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的科举制被介绍到了欧洲,就形成了今天欧美国家的近代文官制度,然后又传回到中国,我们叫国家公务员考试。实际上就是当年的科举。科举是没有错的,到后来废了科举。考试是没有错的,错是错在考什么。就在现在很多人恶毒的攻击高考制度,高考是没有错的,错是错在考什么。你说现在要是废除高考,凭推荐入学,谁有把握自己的孩子就能一定推举进好大学,好专业。你想到时候那些好大学就变成什么了?就变成举孝廉了。学校看什么录取?谁捐款最多,谁家里官大。谁舍己救人,你不能天天遇上这舍己救人的事啊。天天遇上火灾,除非你放。天天水里捞人,你推进去的?所以还

44、得考,考试是相对最公平的。这个制度本身是很完善的。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立的呢?隋唐的时候。而且这个科举制有个什么最大的好处呢。你要是对朝廷不满的话,你就干嘛?念书,考试。考试你干嘛?做官。知识改变命运。你不用干嘛去?不用造反去嘛。你造反掉脑袋,危险性多大。十年寒窗是苦,有掉脑袋苦吗。所以唐太宗最爱干的事是巡查考场。到考场一看,天下举子熙熙攘攘全来了,考完后垂头丧气的全回去了,三年后又来,垂头丧气又回去。又来又回去。眼瞅着黑头发考成了白头发,还在那考呢。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ou)中矣!”都掉我圈套了,你们就考吧。这辈子你也考不上。每年天下上千人来考,录取三四十呢,哪那么好轮着你啊。但是这帮人都有一线希望,考考考,考不上。你这一辈子用来干嘛?考试了。你不琢磨怎么造反。知识分子不造反,剩下农民造反管什么用。给你卖了还帮人数钱呢。唐朝人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英雄都考试去了。这种制度好,国家就相对稳定。这是从唐朝开始的选官制度,他一直延续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到现在才100多年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