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716065 上传时间:2024-10-10 格式:DOC 页数:98 大小:36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海南大學人文传播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史元明清文学马荣江第一编 元代文学概说主讲:马荣江 授课班级:02级1、2班时间: 2005年2月至4月本编总课时:20概说101课时【教学目标】1、元代文学形成的社会因素;2.元代文学的总体状况【教学方法】用多媒体授课。一、元代文学的社会历史基础元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政权。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华夏文明的形成是由无数次的对抗与融合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西北古族,比如匈奴、乌孙、鲜卑,经过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融合,他们渐渐地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从历史的前排位置淡出。而准备还不充分的第二梯次民族,如

2、北方的蒙古、回鹘(g)、西夏等,随即突显在旋转舞台的前台。各民族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阴山的敕勒歌唱遍北方草原,已经开始销歇时,蒙古人便开始游牧在苍莽天穹之下,没人的牧草之中了。他们的居住形式在十几个世纪之间没有实质的改变,“蒙古包”已经成了他们的象征,象征着“笼盖四野”的苍穹对蒙古人的庇护与恩宠。在历史上,蒙古族最为伟大的人物是成吉思汗,而成吉思汗最为成功的实践是建成了元朝。公元1162年,是南宋第一个君主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此前一年,来势汹汹的金主完颜亮本来意欲一鼓作气占领江南,却在兵变之中为部将所杀。至此,宋与金的南北对峙格局终于稳定了下来。当了36年皇

3、帝几乎没有过过一天安稳日子的宋高宗,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绍兴三十二年六月他宣布退位,由他的儿子赵昚即位,这便是宋孝宗。也就在这1162年,漠北草原的进斡难河畔,一个“手握凝血如赤石”婴儿来到了世上,这个婴儿的父亲是乞颜部部落酋长也速该。也速该当时正与宿敌塔塔儿部做生死搏杀,便以刚刚俘获的塔塔儿部领主铁木真的名字为自己的儿子命名,而这个乞颜部的铁木真,日后正是金宋两国国无宁日的根源。1206年,又是在斡难河畔,用前半生统一了蒙古诸部的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诸部共同的宗主,号称“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用后半生横扫了亚欧大陆,于1227年死于攻掠西夏的过程之中,正是他的死,使一个在中国北方统治了300多年

4、的国家灭亡了,一个在中国北方存在了几近1000年的民族消失了,窝阔台继承他的勇猛与残暴,他灭了西夏,于1234年灭掉世仇金。元朝的奠基者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的哥哥蒙哥汗在出征南宋时死于合州钓鱼城下的行营之中,忽必烈即位,他稳固后院之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谋划攻占江南。事实上,当时蒙古的敌手也只剩下了热衷歌舞升平的南宋。其实从忽必烈即位开始就采用了中原王朝以往的惯例,以“中统”作为年号。中统五年(1264)年又改元至元。至元八年(1271年),又采纳了汉人谋士刘秉忠建议,以“大元”为国号。“大元”之前是以“蒙古国”为国号的。至元16年(1279年)忽必烈最终把江南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元马了统一

5、中国的王朝之一元朝立国时间并不长久,共传了九位君主,统一中国也不足九十年,便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明所取代,当明朝大军兵临大都城下之时,由于退却即时,元顺帝保住了性命,在漠北故地保留了帝位,仍然称着“大元”,与明朝为敌国,进行新的南北对抗,不过这时的“大元”已经今非昔比,历史学家往往称着“北元”,由于其国势衰微,避处漠北,又历时短暂,今天人们对这个名词已经不大熟悉了,不久这个北元,便分裂成几个部落:嘉峪关外的哈密王国、吐鲁番王国;大漠以北的瓦剌部。虽然他们一直是明朝的最大祸患,但最终与未能成了气候,并且其文明也朝着倒退的方向发展。我们所说的“元代文学”便是指的元统一中国这一时期的

6、文学。二、元代的历史与文学的定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史家往往对元有所忽视。元史被认为是中国正史草率成篇的例证。但实际一些篇幅更大的史书如宋史、清史比元史问题更为复杂。20世纪以来,现代中国国逐渐融人世界潮流,由于元蒙对世界史的巨大影响,学者们也给以元史更多的关注。近代大史学家和文史专家们,比如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等等,都曾特别致力于元史的研究,今天,元史已经成了世界性的显学。在汉唐元明清等王朝之间,元代历经时间最短,仅有八九十年,如果把它的属国算上,它实际领有的国土,则是世界历史之最:横跨欧亚大陆。当然,元代不是最短的,相较于秦隋而言它又长了许多。也正是因为这样,元代用汉语写作的文坛是中国历史

7、上最有代表性的文坛。元代文明、文化,进而说到文学,在元代疆空前扩张的同时,也得到了的传播、交流。元代文学家的籍贯中出现了白野、北庭、高昌、龟兹等地域。在元代有个叫五十四的诗人,他自属是“高昌五十四”清代编辑者一时想不起高昌是什么地方,就竞自改成了南昌五十四国。同时以康里、大食为姓的作家也比比皆是(康里是乌拉尔河到咸海东北这一段地区,而大食则是阿拉伯半岛伊朗、伊拉克等地。人们注意到,中国历史有两个特殊的情况。一个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经予以讨论的。1958提出版的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费正指出:“在一个肤浅的观察家看来,中国历史里最有趣的一致性是汉唐这两个伟大皇朝开始前,都有一个强大而短促的皇朝,即秦与

8、隋。”同时费正清进一步指出:“学者们为汉唐两朝的这种类似现象所吸引,曾试图提出种种不同的循环理论。”不知道这究竟是巧合还是规律,似乎没有人进行追踪研究。费也没有作进一步的涉及,除了秦与汉、隋与唐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第三个循环,那就是元与明清。秦隋元都是使用了超级武力,强行统一了长期分治的中国,但都未得到久长的统治。如果再对这一命题作进一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朝代的“循环”有延长的趋势就它们统一中国的时间而言,秦,16年(前221-206年);隋,30年(公元589-618年);元89年(公元1279-1368)。这一延长似乎有递次增长的趋势(1,2,3),它们的近似值是152=30,303=

9、90。虽然这是一个课题,但是这一一致性至少可以说明,元朝正好处于唐宋与明清两个历史时期之间。这就是元史与元代文学史的相对位置。另一个特殊的情况是,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提出的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南北对抗,东西交通”的现象。在我理解,所谓“南北对抗,东西交通”是指由南方、北方的不同文明的对抗冲击带来了华夏文明史的转机,比如匈奴与汉、突厥与唐、蒙古与夏、金、宋;这种历史性的冲撞,一个必然的结果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沟通:匈奴与汉的战争,具体的“战果”是张骞通西域;唐与突厥的折冲战和,是将东方的文明远到中亚和欧洲;蒙古以几代人与宋、金、夏的搏杀,出现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元帝国。事实上,十六七世纪的清与准噶尔

10、领主争夺西行通道控制权的“百年战争”,是新一轮的南北对抗,东西交通。由此,似乎可以说,北方民族一波又一波的南下,实际推动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内敛与外延?前人曾用“铁马秋风塞北”来与“杏花春雨江南”对应。历史上多少来自大漠塞北的“铁马秋风”,最终销蚀在锦绣江南的的“杏花春雨”之中了,在元代大抵也是如此。在刚刚统一天下时,元代社会的一道风景线是人员、文化交流与互动。不仅仅是文人,但文人却是这个时期历史潮流簇拥起的一朵朵浪花。当时,有江南文人北上大都,西去北岭的,也有北方诗人远游苏杭,直抵南海的。山东聊城人周景远曾写诗相赠送李伯英:“江南才子去游燕,为忆明时正礼贤。休向蓟门寻古迹,黄金台上草连天。”诗虽

11、不长,却含有深意。他以他所了解的元代统治者的情况,告戒李伯英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另一首诗这样写道:“吴越江山天下稀,尊前休叹昔人非。一杯正好酬春色,何事征帆去似飞”其诗中意思我们且不去管他,我们分明能够看到那个时代,人员的互动与交流,虽然,人员的互动与交流的目的、动机与经历各不相同,但元代的大一统,不再以长江拘限南北,确实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元帝国,与我国其他王朝相比有许多特殊之处,首先同他的疆域相似有一种宏大的气魄,不仅是明,即便是同为北方民族建立的金、清两朝,也不能与之比拟。首先是社会风气。在元代,不同文明的相互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相对来说元代的妇

12、女有较大的自由活动空间,至正直记“妇女出游”一节有一段记载:“人家往往习染不美者,皆由出游于外,与妇客燕集,习以成风。”她们可以自由的在外出游聚会。在青楼集有许多蒙古人、色目人娶艺妓为妻的记载。第二是元是自汉代以来惟一一个未明确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基础的统一王朝,也是惟一一个没有文字狱的统一王朝。虽然“文字狱”与儒学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没有文字狱确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元明之际的叶子奇说:“宋朝有诗狱,诸儒之过。”而这话正是叶子奇本人在明初受到株连时说的。元史中一段文字很能说明问题,就是元世祖后期用回鹘人桑哥柄政,桑哥败亡是元史中的重大事件。世祖本纪载:“妄人冯子振尝为诗誉桑哥,且涉大言。及桑哥

13、败,即告词臣撰碑引喻失当。国史陈孚发其奸状。”元世祖说:“词臣何罪?使以誉桑哥为罪,则在廷诸臣,谁不誉之?朕亦尝誉之矣!”根本没有怪罪词臣,元世祖根本不在乎“词臣”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而对立的双方冯子振与陈孚却是真的在乎。另一则掌故,就更是意味深长了。元世祖平定江南之后,派人到原南宋区域了解情况,派出的人向元世祖举荐了一批江南籍的文人,其中有南宋宗室赵孟頫,赵孟頫北上之后出任“侍讲学土,知制诰,同修国史”的职务。赵孟頫在职谨慎小心,左右为难,还有人直接上书给元仁宗,说:“国史所载,多兵谋战策”属于国家核心机密,不宜让赵孟頫这样的人参与。可元仁宗不但不采纳,反而为此大怒,并扬言要加罪说这个话的人

14、,否则“无以戒来者”,于是谤者始息。元代文人的诗文中,写到“胡虏”之处随处可见,元代的蒙古人、色目人为岳飞庙题诗也是风气,也正是因为这样,赵孟頫才可以大大方方地写出了他的杰作岳鄂王墓。这在明清之世是没有人敢这样做的。比如贯云石是色目世臣,他的一首诗筚(b)篥(l)乐有“胡尘不受紫檀风”的句子,本身就让人称奇,但他的这个句子,到了清人那儿,却被改成了“不受紫檀风”。更有甚者,贯云石手书的筚篥乐诗,历来是元人书法中的珍品,但到了清代,收藏家甚至将书卷中的“胡尘”挖掉,宁可破坏了名迹的完整,也不敢让它见人。再比如金朝诗人宇文虚中与高士谈竟因“莫须有”的罪名死于非命,当时有人告其谋反,而金朝的司法部门

15、竟然不去费心罗织罪名,而是以其家中保存着汉文书籍作为反具定他死罪。当时宇文虚中不服,说:“凡是从宋朝归人金朝的人,家家都有,高士谈家的书要比我家多,那他也是在谋反吗?”这句话不但没有为自己解脱,反而连累了高士谈,一同被杀。而元代就不是这样,嘉兴人俞俊年轻气盛,写了一阕清平乐其中有“君恩如草,秋至还枯槁”这样犯忌讳的词句,手稿保留在一个朋友处,后来与朋友交恶,朋友竟拿着手稿到了官府想置其于死地,官司一直打到中央,而当时中央的处理意见是:“古人寄情遣兴,作为闺怨诗词,多有指夫为君者。然此亦当禁止”就这就了结了这个案子,这种情况在哪个朝代能够仅仅用一句话就算完事。对元朝,历来有不少误解。过于夸大了元

16、朝落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仿佛元朝是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特别尖锐复杂的历史时期。不过因异族入侵,江山易代而产生的激愤情绪,较之其前的任何时代都要强烈得多。当然“九儒十丐”的说法是不足信的。仅儒学地位的衰微,便让许多读书人感到不满。更不要说元代的一些民族歧视政策了。至元三年,是中国历史离奇、不可思议的一页。这一年之中,整个社会乱作一团,因为在这年的十二个月之中,凶险天象,几乎天天有、旬旬有,月月有,而且越到年终越频繁。象太白经天之类的恶兆,仅十一月就出现了十五次之多,水旱地震之灾也成了“家常便饭”。在这一年里元朝社会的四个主要阶层关系日趋紧张。禁汉人南人持有兵器,禁汉人南人学习语文,这已经是国家危

17、机在即,分崩离析在即的朕兆。针对江南烽烟四起顺帝居然破天荒要求由汉人拿出对症之药。这一年里特别凸现一个人物,他就是权臣伯颜。伯颜提出的良策是:不拘男女老少,杀净汉人之中张王李赵刘五姓,以应对饥饿、灾荒和反叛,根据元代的民族构成,这五姓应该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约有千万之数,在一次常规的君臣对答之中,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种族灭绝”计划就这样随随便便的提出来了,并被无限期地搁置起来了。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位想杀掉一半以上的汉人南人的权臣伯颜,不知道怎么竟想起死去五六百年的唐代落拓诗人杜甫加谥号为“文贞”。不过在即将到来的元末长期战乱之中,人们最愿意征引的前人就是杜甫。这时候人们对元人的恐惧也确实显

18、现出来了。当时有所谓的“朝廷拘刷童男童女”的传闻,但即使是传闻,也使民间乱作一团,出现了“民间讹言朝廷采取童男女,一时嫁娶殆尽”,也正是因为这事,使得祖柏因“一封丹诏未为真,三杯淡酒便成亲。夜来明月楼头望,只有垣娥不嫁人。”这首诗,成为了“永远的诗人”。说到伯颜,似乎要多说一点,元代在不满90年的统治之中有两个伯颜,一个是开国功臣,八邻部伯颜。在元明人的野史笔记中屡屡见于记载的“白雁谣”中这样说:“江南若破,白雁来过。”看来在当时江南江北的民间曾以“伯颜”为元军的代称。在历史文献中这个伯颜又以廉洁著称。另一个伯颜是开国功臣称海的孙子。前一个伯颜是开国功臣,而这个伯颜则启动了元代的亡国程序。在元

19、史上除了记载过他提出的那些空前绝后的举措之外,他还提出了“北人”殴打南人,南人不许还手,除了拘刷汉地的马匹,还要拘刷子女。也就是说汉地的子女也是予取予夺无偿调用的资源。看来那个使“只有垣娥不嫁人”的讹传,也并非纯是空穴来风。同时,在两点上他是中国历史之最:一是七朝元老;二是兼职无数。元朝立国只有九代,伯颜就柄持了七朝的大政;历来达官显宦身兼数职并不罕见,但伯颜官职的全称不加标点居然长达246个汉字。在中国历代封建皇朝之中作为并没有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地步的臣子,伯颜的荣耀无以复加。当时他的一些“同僚”说:伯颜提调军马时,使用虎符不合其尊贵的身份,应该专门为他特制龙风符。后来,元顺帝也许是实在

20、忍受不了这个“太师秦王”了,就趁机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将其流放岭南,途中死于江西荐福寺。伯颜死后,有人以诗相吊:“人臣位极更封王,欲逞聪明乱旧章。一死有谁为孝子,九泉无面见先王。辅秦应已如商鞅,辞汉终难及子房。虎视南人如草芥,天教遗臭在南荒。”不久元朝国运,轰然瓦解。这样看来,元朝的历史是“成也伯颜,败也伯颜”三、元代文学的特点元朝在历史上的位置正处于一个单元结束,另一个新的单元即将开始的谷地,是唐宋与明清之间的引桥。而元代文学也正是这个历史特点的反映。统一中国不足百年的元代,传统的诗文经历了唐宋空前繁荣,已经处在了制高点;新起的代言体的戏剧小说,不但充实了元代文坛,也成了元代文学的特征。中国

21、文学发展到了元代,四种主要的文体:诗歌、散文、戏剧、小说,首次齐备。元曲,是元代文学的冠冕而且,杂剧、南戏、诸宫调的写作表演也确实是元代社会生活一个重要层面。据王季思全元戏曲记载,元代有作品传世的戏曲作家共63人,流传到今天的作品有120部;无名氏作品94部。散曲是元代出现的一种饶有新鲜意味的文学类型。它和杂剧中的唱词使用同样的格律形式,具有相近的语言风格,但却是一种抒情诗体,继承了许多传统诗词的因素,同时又大大拓展了诗词的表现范围。小说的发端并非始于元代,但通俗小说成为气候却是从元代开始的,到了元代,文学作品的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趋向统一,小说开始走出了“学龄前”时期,最终占据了社会生活的一席

22、之地。【参考书目】1. 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8月。2. 莫砺锋黄天骥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章 元代杂剧主讲:马荣江 授课班级:02级1、2班时间: 2005年2月至4月 课时:15【教学设想】1、绪论的教学重点有三:元杂剧形成的社会因素;中国戏曲的大致发展历程;理解元杂剧的体制。2、用多媒体授课。第一节元杂剧的沿革与体制一、元代戏剧繁盛的原因1、元代政治的影响元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相应地把部分马上争天下的方式带到了政坛上,所以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政府中军政大权,由蒙古人独揽。元朝的法律还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

23、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知有违犯之人,严行断罪。”元史刑法志四所以在元朝,民族对立的情绪始终未见缓和,加上元朝后期,元代社会吏治腐败,社会一直激烈动荡。元杂剧许多素材就是来至于社会现实,所以有不少作品写了贪官污吏,权豪势要对人民的压迫,不少作品透露出愤激昂扬的情绪,正是这个火与血交并的时代的反映。2、经济发展的推动戏剧演出的社会化与商业化城市经济的繁荣是元代说话艺术和戏曲艺术繁盛的必要条件。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一些专供市民娱乐的勾栏、瓦肆,给说书、杂耍等演员提供了演出场所。元代商业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城市人口集中,而一般侧重于表现作者个人意趣胸襟的诗词,已不适合市民的需

24、要。为了满足市民群众,特别是戏曲艺术,在勾栏瓦肆中迅速发展起来,演述故事的说话、说唱便得到进一步的繁荣。特别是戏曲艺术,它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更能吸引市民观赏。随着元代经济的发展,一些商业性活动场所也迅速发达起来青楼集志载:“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又庄家不识勾栏中写道:“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圞坐。”也正是这些商业化的活动促使了戏剧演出的兴盛,也就相应地促使戏剧创作的繁荣。3、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因素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重要性。忽必烈制定的纲领是:“

25、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元史世祖本纪)他要求继承蒙古族的祖宗成法,采取中原王朝的仪文制度,力图把两者融合起来。这其间有南北的融合,东西的融合。4、元代思想相对自由因素著名戏曲评论家王国维先生曾说过“科举中断,杂剧大兴”。科举“中断”不仅是元杂剧繁盛的原因,也是说话艺术繁盛的原因。科举是左右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科举的关系,诗文一直奉为文学正统,蒙族入主中原时科举曾一度被废除,直至延祐,才重新恢复,这期间,叙事文学如巨石重压下的树苗,迅猛地成长起来,成为繁盛的态势,而成为参天大树。5、元代统治者的喜爱和重视元代统治者喜爱叙事文学杂剧和说话这两种文学,甚至在战争中也带着戏班子

26、。前面是炮火连天的战场,后面设置戏剧舞台,战斗一结束,演出就开始,且不要说“说话”了。元统治者对叙事文学的喜爱,促进了它们的发展。6、受北方音乐的刺激在文艺创作方面,杂剧作家们更是大量吸取少数民族的乐曲,像唐歹合、拙音速、风流体、阿忽合等曲牌,已为汉族群众喜闻乐见。徐渭说:“北曲盖辽金北鄙杂度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南词叙录)北曲包括蒙族女真族人的乐曲。它们流入中原,为民间接受,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和胸襟。二、元代戏剧起源1.远古歌舞:诗经中的有关舞乐;楚辞中的祭乐萌芽状态的戏剧。2.两汉时期以竞技为主的角觗戏,开始演出了“东海黄公”这样的戏剧故事,同时吸收了

27、汉乐府的“燕赵之讴,秦楚之风”为后世戏剧中的音乐、歌舞提供了基础。3.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4. 大唐时期 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和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二书所载皆歌舞百戏,实为后来戏曲的滥觞,可惜二书重在记事。北宋陈旸(yng)的乐书中有关于唐代俗乐的记载,其间大体谈到:“唐代俗乐,盛传民间,然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又间以优杂荒艳之文、闾巷谐隐之事,莫如莫愁子夜尚得论其次也。故自唐而后,止乎五代,从但志其名,无后记辞,以其意褒言慢,无取苟耳。”其后在南宋王灼的碧鸡漫毒和一些诗话、笔记中,或论及曲,或述及当时的戏曲情况,颇有可采之言。5.宋金时期辍耕录:“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28、。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元杂剧与宋代官本杂剧、金代院本、诸宫调,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三、元杂剧的分期杂剧在元代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金亡到元大德年间是杂剧的鼎盛时期,标志是人才辈出,佳作如林,以大都(北京)为中心。著名杂剧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垂世杰作有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梧桐雨、汉宫秋等。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著名作家有郑光祖等,杰作有倩女离魂等,杂剧呈衰落趋势。四、元杂剧的体制(一)剧本结构:折、楔子和本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四折戏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安排。楔子放在剧首为序幕,放在中间为过场戏。“题目正

29、名”为二句诗或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例外的剧作: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出)等。(二)演唱体制:宫调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南腔与北调。一般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江亭等。(三)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细分有: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大旦、色旦、搽旦、

30、魂旦。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净行:净、外净、副净。杂行: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细酸、曳剌。(四)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细分有旁白、带白、内白等,剧本中称为“背云”、“带云”、“内云”等。(五)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果。如“做悲科”、“混战科”、“做弹科”、“内做风科”。元杂剧剧本已经具备了戏曲演出的全部要素:唱、念、做、打。中国戏剧的基本样式。五、元杂剧的题材元杂剧题材广泛,从选材角度讲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这类较少,与元代严厉的专制政策有关;二是

31、取材于历史事实或传说;三是取材于传奇、志怪、话本小说等。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一书中,把元杂剧分为神仙道化、隐居乐道、披袍秉笏、忠臣烈士、孝义廉节、叱奸骂谗、逐臣孤子、钹刀赶棒、风花雪月、悲欢离合、烟花粉黛、神头鬼面等十二科。元杂剧的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社会问题剧;二是歌颂忠智豪杰,反映人民反抗斗争的英雄传奇剧和历史剧;三是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命运和家庭问题的风月受情剧和家庭剧;四是表现人生态度的伦理剧和隐逸剧等。艺术创作上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创作手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流,又不乏积极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二是戏剧冲突集中、情节紧凑,特别适合于舞台演

32、出;三是人物塑造上,全方位塑造了形形色色、栩栩如手的人物形象,勾画出一幅元代社会的总体图卷;四是语言通俗而又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此外,同以往文学形式相比,元杂剧还表现出它的鲜明的群众性,具体表现为戏剧故事,戏剧人物的群众性,戏剧创作过程的群众性,戏剧演出过程的群众性,和戏剧作家队伍的群众性。总之,元杂剧是不愧为敢与唐诗宋词比肩的时代文学,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且富有特色的新兴文学样式。第二节元前期杂剧作家教学目的和任务:掌握杂剧的体制特征及重要作家作品的评析。教学重点、难点(包括学术前沿):1、窦娥冤2、西厢记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关汉卿

33、一、生平与作品(一)关汉卿的生平关汉卿(1225?1300?)字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其户籍属太医院,但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的记载。金亡时,尚为少年;入元之际(1271)大概已年近半百。至元,大德年间,他活跃于杂剧创作圈中,和许多作者演员交往,有时还“面傅粉墨“,参加演出,成为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他曾南游杭州,撰有杭州景套曲,其中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会夷”句,可见在元灭南宋、南北统一之后,他还健在。他还创作了大德歌十首,其中有“吹一个、弹一个,唱新行大德歌”等语,大德歌是当时刚流行的小令,可知他的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大德初年。(二)关汉卿杂剧作品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今存

34、18种。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其中若干种,是否为关汉卿原作,学术界尚有争议。18种杂剧从题材内容讲大致可分为三类:、揭露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从题材上讲,这类作品多属公案剧。代表作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其中窦娥冤是关氏整个杂剧创作的著名代表作。、反映妇女命运和为改变命运所进行的反抗与斗争,歌颂她们的智慧与美德的作品。这类作品从题材上讲属儿女风情剧,大都充满喜剧气氛。作品有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谢天香、诈妮子、金线池等。其中救风尘和望江亭是关剧中著名的

35、喜剧代表作。、歌颂古代英雄,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品。这类作品从题材上讲属历史剧,作品有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其中单刀会是关汉卿历史剧中最出色的代表作。二、关汉卿的窦娥冤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之一。(一)、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基本剧情是:窦娥三岁丧母,父亲窦天章因无力偿还寡妇蔡婆的高利贷,只好把七岁的女儿窦娥卖与蔡婆作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到两年又成了寡妇,她以为这一连串的不幸是“八字儿”安排定,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渺茫的来世,与婆婆相依为命。婆婆一次向赛卢医讨债,几乎被骗至郊外勒死,恰与流氓无赖张驴儿父子路过无意冲散,蔡婆得救,张氏父子从此赖在蔡家,强迫婆媳招他们父子为婿

36、。蔡婆无奈应允,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为霸占窦娥想毒死蔡婆,不料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反咬一口,要挟窦娥,说是要想不见官,就得乖乖嫁他,窦娥宁可见官,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昏庸的楚州太守桃杌将她严刑逼供,窦娥为使婆婆免遭毒刑屈打成招,被判死刑。临刑对天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降雪、三年亢旱,结果一一应验。三年后她父亲做了官来到楚州,窦娥鬼魂向父诉冤,得以昭雪冤案。它通过窦娥先遭遇高利贷,接着又遭遇夫权、神权和政权等多重迫害,最后含冤屈死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吏的草官人命,并通过鬼魂复仇,表现了她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因此,它虽然取自历史传说,却反映了元代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

37、义精神。剧本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是通过窦娥这一形象体现出来的。首先,作家重点表现了她的坚强的反抗精神。窦娥的反抗是经历了一个由安于命运到与命运抗争的发展过程。窦娥小小年纪就经历了人生的重大不幸,但她默默地忍受着,她开始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认为“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她不怨天不尤人,对生活不再抱任何幻想,只把希望寄托于渺茫的来世,她以“贞节”与“孝道”观念作为约束自己身心言行的信条,又以“节”、“孝”作为自身防卫的武器,甘愿屈服于夫权、神权和礼教的约束,只希望服侍婆婆,孤若伶丁地度过一生。但是邪恶和不幸接踵而至的到来,先是张驴儿父子闯进了她宁静的生活。辛酸的经

38、历,磨炼出她的坚强性格,严酷的现实又培养出她的反抗精神。她终于迈出了由安于命运到与命运的抗争的勇敢的一步,她的反抗精神,首先表现在张家父子的逼婚上,当然此时窦娥的反抗,还只是为争个贞洁之名,只能以贞洁作为自己的反抗武器,在同张驴父子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不断得到发展,性格由内里刚强开始转向外露反抗,她最初只是对引狼入室的婆婆埋怨、不满,继而发展到一把推倒无耻的张驴儿,同邪恶势力展开了正面交锋。正因为如此,当张驴儿以“药死公公”的罪名来威胁他时,她毫无惧色,理直气壮地要同张驴儿一起去见官,宁愿“官休”,也决不向张驴儿低头,但此时的窦娥还是太善良也太天真了,满以为“明如镜,清似水”的官府会公正执法

39、,在桃杌太守的严刑栲打下,她终于看清了官府贪脏枉法,草官人命的真本质,使她的反抗性格又向前发展了一步,终于喊出了“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正义呼声。刑场上,她的反抗精神达到了顶峰,她面对天地间那个被邪恶势力主宰的世界发出了愤怒的控诉: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满腔怨恨如火山一样爆发了,从官府到天地鬼神,一下子全被她识破,全被她咒倒了。悲愤已极她发下三大誓愿这种誓愿,

40、现实生活里当然是不会实现的,但作者让它实现,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她的坚强不屈的性格,表现出极其强烈,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窦娥的冤屈和反抗精神确实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威力!其次,作者在写出了她的坚强的反抗精神外,还写出了她的善良。她的善良最初表现为对婆母的孝顺,她宁死也不招认所谓“药死公公”的“罪名”,而当昏官要打她婆母时,为使婆母免遭毒刑,她又勇敢地招认了这一强加给她的罪名,这里她的善良已不仅是一般的孝顺,而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甚至在押赴刑场时,她怕婆母看见了伤心,还苦苦哀求刽子手押她走后街,直到死后,她的冤魂还要求父亲对婆婆多加照顾。这种反抗精神和善良性格的和谐统一,使窦

41、娥形象显得血肉丰满,感人至深。作品通过窦娥这一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它的主题;那就是揭露元代社会法制黑暗、纲纪松驰、官吏昏庸、流浪横行的现实,同时歌颂下层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二)、艺术成就窦娥冤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这就是三桩誓愿和鬼魂复仇。三桩誓愿加重了作品的悲剧气氛,剧情发展到这里,给窦娥性格发展的轨迹,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说明她由“信天”到“怨天”,进一步发展到主宰天地鬼神,达到感天动地的程度。鬼魂的出现,加深了人们对屈死的窦娥的同情和怀念(联系演出特点),她的出场复仇又使观众受到鼓舞,表达了观众的真切愿望,同时也说明,人间无主持正义之人,只有靠鬼魂出来作证,可见封

42、建社会已腐朽到何种地步。此外,结构上表现为,详略得当,剧情紧凑,冲突尖锐,语言上也有特色,特别是第三折中的端正好、滚绣球二曲,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三、关汉卿杂剧的总体特色(一)、达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较好结合。关汉卿的杂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许多带有本质意义的矛盾。他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较好地结合起来,作为戏剧作品,这种结合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来,如窦娥的骂官府,骂天骂地、骂鬼神的反叛精神和她的三桩誓愿、鬼魂复仇的情节相结合;赵盼儿、谭记儿的不畏强暴、制伏对手的勇气和智慧,显然是概括了现实生活和中受压迫者的斗争精神,而又把它理想化了的。关羽的“豪

43、气三千丈”的形象,也是以其“威震华夏”的历史事迹为基础,而又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这使他的剧作总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即使悲剧如窦娥冤也体现出这一点。(三)、结构紧凑自然,剧情发展层次分明。关汉卿是个具有丰富舞台演出经验的作家,十分重视戏剧的结构艺术。他是按照生活发展逻辑和舞台演出需要来安排情节,组织戏剧冲突的。如窦娥冤,只讲窦娥之事,而且重点突出她的反抗精神,对她从做童养媳到当寡妇的十三年经历,几句带过,而重点写窦娥的反抗斗争,在表现窦娥的反抗斗争中,又把故事情节在前二折中基本交待完毕,然后集中力量在第三折中渲染她的感情活动,使她的反抗性格更加突出。再如单刀会足足用了前二折戏为关羽在第三折登场

44、渲染气氛,而第三折又是第四折着力刻画的前奏,第四折中则以关羽面对大江抒发英雄感慨,淋漓尽致地突出了他的英姿豪气,然后嘎然而止,结尾斩截有力,结构场次的安排十分高超。此外救风尘、望江亭中都有这样的优点,显示出关汉卿高超的结构艺术。(四)、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深刻复杂的内心世界。关汉卿笔下的人物,多是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窦娥、赵盼儿、谭记儿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是勇敢机智的妇女,谭记儿表现得雅静,赵盼儿表现得泼辣。同是妓女姐妹,赵老练,而宋引章稚单纯。反面人物如窦娥冤中的昏官桃杌、谭记儿中的杨衙内、蝴蝶梦中的葛彪、救风尘中的周舍、地痞张驴儿等,也都写得很有特色。他还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

45、世界,表现人物丰富多彩的性格,如窦娥赴刑场时骂天地鬼神,表现得何等愤激刚烈,但作者紧接着笔锋一转,细致地刻画了她怕婆婆看见的痛苦心理活动。再如鲁斋郎中张珪送妻给鲁斋郎路上所唱的几支曲子,都是非常精彩的内心独白,把张珪内心的痛苦、羞愧、愤怒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还善于将人物置于矛盾斗争的尖端刻画人物性格,如窦娥形象。还善于运用插科打诨的手法对剧中人物进行漫画式的讽刺,如窦娥冤里的桃杌太守,一见告状的就下跪,说“但未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一语道破了她的丑恶本质,再如救风尘中,小二问周舍到哪里去找他,周舍说:“你来粉房里寻我”,小二问“粉房里没有呵?”周说:“赌房里来寻”,小二问“

46、赌房里没有啊?”周说“牢房里来寻”,入本三分地讽刺了不务正业的花花公子的本性。(五)、语言本色自然,富于表现力。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戏剧语言都是为剧情和人物的性格服务的,需要雄壮时就雄壮,需要妩媚时就妩媚,需要通俗时就通俗,而本色是其基本风格。他的语言是经过加工锤炼的文学语言,形成了独特的雅俗共赏的风格,“妙在不工而工”,显出他驾驭语言的惊人技艺。如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一曲被王国维称为“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再如:鲁斋郎中的一支曲词:全失了人伦天地心,倚仗着恶党凶徒势。活支剌娘儿双拆散,生格札夫妇两分离。从来有日月交蚀,几曾见夫主婚妻招婿。今日个妻嫁人夫做媒,自取些奁房断

47、送陪随,那里也羊酒花红缎匹!语言本色,而且运用了生动的口语。第二部分 王实甫与西厢记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王实甫是与关汉卿同时代的杂剧作家。同关汉卿一样,王实甫的生平资料也是很少,诸本皆云其为大都人,天一阁本录鬼薄说他名德信,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据此,我们推知他当为前期杂剧作家。他的一首题为退隐的散曲中有一句:“有微资堪赡赒,有园林堪纵游”,可推知他可能做过官,并且退隐后生活也还舒适。他的作品西厢记中引用过马致远和白无咎的曲词,而马白活动于元贞、大德年间,可推知他不会早于这期间,退隐散曲中又有一句,“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千支周遍又从头”又可推知他至少活了六十岁。关于他的戏剧创作,贾仲明为录鬼簿所写的杂剧家挽词中,有一首凌波仙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智谋。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曲中说的“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是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和上演杂剧的勾栏,可知,他长期混迹于勾栏,富有才华,而且享有盛名的作家。王实甫杂剧录鬼簿记载有13种,现在保存完整的只有三种,即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另有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二种各残存一折。当然,西厢记是最著名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