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变化转型的世界格局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形成过程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的8000字电报,(对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作了全面分析)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呼吁美英合作,建立军事同盟,以对付苏联的威胁。1946年9月,克利福德的报告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正式提出对苏联实施冷战的纲领。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建立了经济纽带。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过程194
2、7年,莫洛托夫计划,与东欧各国签订贸易协定,以巩固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经济联系。1947年9月,欧洲九国共产党情报局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0月1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5年5月5日,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二、发展中国家崛起的三大里程碑 1955年 万隆会议召开,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1961年 不结盟运动,推动了世界各国反帝、反霸、反殖民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 1964年 七十七国集团成立,进一步显示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力量。三、两极格局的终结及有没有历史进步性冷战结束的标志:1989年12月,美苏首脑 马耳他非正式会晤时,
3、双方正式宣布美苏两国进入合作而不是竞争的新时期。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1991年12月21日,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告11国自愿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两极格局的终结虽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从人类和平与发展这一意义上看,两极格局的终结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两极格局的终结总体上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战胜国和战败国,也没有重大的旨在确立大国地位、重划势力范围和设计世界政治新蓝图的国际会议及协议。人类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多样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四、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法西斯同盟国领导人举
4、行了一系列会议,主要有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按照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政治文件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就是雅尔塔体系。内容:彻底击败的德国,解除德国的全部武装,消灭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在经济上消灭其作战潜力,迫使德国赔偿盟国所受的损失;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确定波兰疆界,恢复波兰的独立主权。美英同意苏联提出的对日参战条件。成立联合国和其他解决战后国际问题的一些国际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意义:雅尔塔体系对于防止德、日法西斯势力和军国主义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三章
5、 维持霸权地位的美国一、美国经济模式的特点和弊端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它的特点是强调市场的自发调控和自我完善作用,强调发挥企业和个人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经济和市场的干预。特点:特别注重市场的作用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在美国经济运行中占有突出地位明显重效率轻公正垄断资本占据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弊端:过于强调自由竞争和个人主义;社会福利保障不足,贫富差距较大,社会两极分化突出。过于相信市场的作用。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另一方面又会加剧经济的波动,助长经济中的泡沫,酿成金融危机,特别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贪婪性和投机性,如果没有有效监管,必然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二、
6、美国的政治制度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三、二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演变二战后,美国的战略目标是要“领导世界”,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即称霸全球。(1)扩张阶段(二战结束至60年代末)1. 1945-1953:杜鲁门主义 遏制战略基本内容:建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控制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即亚非拉地区 运用一切手段对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制2. 1953-1961:艾森豪威尔 解放战略基本内容:用和平的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和颠覆 对亚非拉地区,对民族解放运动进行干涉和镇压3. 1961-1969:肯尼迪
7、 约翰逊 和平战略基本内容:一方面继续奉行对苏联的遏制政策,另一方面又在欧洲局势和军备控制方面与苏联进行对话,缓和紧张关系 对亚非拉国家,“恩威并用”政策(2)调整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1. 1969-1974 尼克松(共和党) 缓和战略,即“尼克松主义”具体措施:调整盟国关系,建立“平等伙伴关系” 调整美苏关系,提出“实力加谈判”的方针 改善中美关系 结束越南战争2. 1974-1977:杰拉尔德福特3. 1977-1981:卡特(民主党) 世界新秩序战略基本内容:改善与西方盟友的关系,把美日欧三边合作作为全球战略的基点 改善南北关系 对苏联实施缓和政策,“以水灭火”,实施“人权外交
8、”政策 注重对华关系:1979年1月,美中正式建交(3)反击阶段(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1. 1981-1989:里根 新遏制战略: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基本内容:“里根经济学”:高赤字、高利率、高通货膨胀的三高策略 对苏联奉行新的遏制政策,“总统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 “里根主义”:通过“高烈度、低烈度”的战争介入第三世界的地区冲突2.1989-1993:乔治布什(共和党) 超越遏制战略基本内容:在对苏联进行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辅之多种手段,促使他们改革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最终融入西方的政治经济体系。(4)冷战结束后的调整和扩展阶段(90年
9、代初至今)1.1993-2001:克林顿(民主党) 参与和扩展战略基本内容: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 军事安全:强化军事实力作为实现全球霸权的重要手段 推进民主:向第三世界国家强行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2.2001-2009:小布什(共和党) 小布什主义基本内容:第一任期:单边主义作风、对美国的威胁进行“先发制人”打击的安全战略第二任期:强调国际合作和外交手段解决争端的重要性,对外政策更加灵活务实2.2009-2017 奥巴马(民主党) 巧实力外交基本内容:强调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实现美国外交目标 改变单极世界观念,承认世界趋向多极化 调整战略重点,推出军事打击与经济援
10、助相结合的“双轨”反恐新策略 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 改善与欧洲传统盟友的关系 广泛参与解决全球性热点问题,努力重塑美国国际形象和“领导地位”3.2017年1月20日,唐纳德特朗普(共和党)宣誓就职担任美国第45任总统。第四章 谋求政治大国的日本一、日本的政治制度二、当代日本政治的生态环境(1)政党以上台执政为中心开展活动。(2)党内有派,形成了类似于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局面。(3)国内政治日益保守化:政治革新力量衰弱,保守势力在国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历史道德问题上,未能承担起历史正义:政府官员频繁参拜靖国神社。逐步修改和平宪法,为军事力量合法化和对外军事行动合法化做准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11、,试图成为军事大国。三、日本追求的政治大国目标的三层含义及采取的外交举措1. 三层含义: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真正的“一极”在亚太地区起主导地位具有全球性影响2.采取的外交措施:第五章 走向一体化的欧盟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1. 1951年4月18日,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条约正式生效,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2. 1957年3月25日,六国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3. 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三大共同体合并,统称欧共体(EC)。4. 1973年1月1日,英国、丹麦、爱尔兰加入。5
12、. 1981年1月1日,希腊加入。6. 1986年1月1日,西班牙、葡萄牙加入。7. 1992年2月7日,马约签署,确立了成立欧盟的目标。8. 1993年,马约生效,欧盟正式成立。(欧盟取代欧洲共同体,开创了欧洲一体化的新阶段)9.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盟。10.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11. 2004年5月1日,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捷克、塞浦路斯、匈牙利、马耳他、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十国正式加盟。二、欧盟的三大支柱第六章 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一、苏东巨变的过程、原因及教训(1)过程: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保加利亚 捷克斯洛伐克 罗马尼亚 阿尔巴尼亚 南
13、斯拉夫 苏联 (2)原因: 改革中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和严重的决策失误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经济没有搞上去,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政治上高度集权,缺乏民主,法制不健全,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垮台的重要原因。 民族矛盾激化,分裂因素增长,是苏联剧变的有一个原因。 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东巨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催化作用。(3)教训: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优先的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同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
14、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时刻警惕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渗透颠覆活动。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之间关系,坚持平等原则,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同时坚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 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和政策,坚持和平外交方针,既要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又要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不称霸,同时要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二、“休克疗法”(1)定义:在制度转型过程中采用某些激进的政策措施,以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结构性的转变。(2)提出:1991年10月28日,叶利钦,俄罗斯第五次人代会。(3)主要经济改革特征: 私有化是俄
15、罗斯经济转轨的主要核心内容。 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放开价格管制。 财政紧缩。 实行外汇自由化。(4)结果:1993年底,俄罗斯宣布放弃“休克疗法” 经济进一步滑坡,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下降。 通货膨胀失控,财政赤字更加严重。 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进出口额大幅下降,外汇储备趋于枯竭。第七章 变动中的发展中国家一、了解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二、金砖国家合作的意义和挑战(1)意义: 有助于国际经济格局多极化 有助于国际政治格局合理化 有助于国际机制“进化” 有助于全球治理公平化 有助于国际战略格局均衡化(2)挑战: 机制本身“新手上路”,尚需磨合、有待完善。 五国之间有合作也有竞
16、争,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矛盾,彼此战略互信有待加强。 西方大国更是“不甘寂寞”,极力利用矛盾,企图分化五国,包括利用边界争端分化中印关系、利用所谓的人口问题与地缘竞争分化中俄关系、利用所谓人民币汇率问题分化中巴关系等。第八章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战略选择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家利益(1)综合国力: 中国已成为经济大国 中国的科技进步明显 中国是一个军事大国 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扩大 中国的制度优势明显 中国已是世界体系内的国家 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定位没有变(2)国家利益: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台湾问题 保证社会稳定 实现各民族的团结 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17、系 营造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二、如何理解中国所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核心内容: 经济战略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争取成为东亚经济的主导性力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主要发动机,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大力拓展经济战略意义,确保经济发展作为中国顺利崛起的核心。 安全战略上,以新安全观为战略基础,稳步推进国家安全,积极参与国际安全的维护,以维护并拓展中国的安全利益。 文化战略上,在坚持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将文化作为中国崛起的坚实基础。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 必须确立以实力求和平、谋发展的思路。 继续贯彻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寻求全球共同安全。 坚持合作互利,实现共同繁荣。 正确应对外部势力下的干扰和遏制,努力用“和谐世界”理念和战略智慧化解“中国威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