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那科学的高峰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科教事业_刘爱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1164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那科学的高峰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科教事业_刘爱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在那科学的高峰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科教事业_刘爱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在那科学的高峰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科教事业_刘爱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淮文史讲述056JIANGHUAIWENSHI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文简称中国科大)在北京正式成立。她的诞生,被誉为我国教育史和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一所大学的诞生像中国科大那样,寄托了众多开国元勋和老一辈科学家的深厚期望。1970年,中国科大从北京南迁合肥,开启了城校共生、共建、共荣的发展历程。50多年来,中国科大扎根江淮大地,与安徽发展同频共振。在安徽的倾情支持下,中国科大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逐渐成长为“英才之摇篮、创新之重镇”,不断刷新合肥创新指数,提升安徽科教气质,助力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皖中之城合肥,逐步“蝶变”为具有国

2、际影响力的“科教名城”,不断推动安徽科教事业高质量发展。肇始自京华南迁至合肥中国科大的筹建,只用了111天。这一速度,创造了历史。20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1956年,党中央发在那科学的高峰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科教事业刘爱华/文江淮文史057JIANGHUAIWENSHI讲述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出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发展前沿、尖端科技,填补空白、薄弱学科成为当务之急,“两弹一星”研制也被列入议事日程。1957年底,中国科学院主要领导成员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访问苏联。访问中,代表团参观了新建的西伯利亚科学分院及同时建立的新西伯利亚大学,受到很大启发

3、。访苏归来,在钱学森、郭永怀、严济慈等一批科学家的倡议下,中国科学院党组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和中宣部写报告:“提议由科学院试办一所新型的大学。”6月2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报告。邓小平作出批示:“书记处会议批准这个报告,决定成立这个大学,校址另议。”紧接着,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同志都审核同意了书记处的决定。6月7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持召开第一次筹备委员会会议,决定学校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聂荣臻副总理在大会上表达了对学校的期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该是忠于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忘我劳动的、工人阶级的战士;还应该是既掌握坚实的科学技术理论,又能掌握技术操作方法的全面人才,要使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以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为题,在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科大的诞生。中国科大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截至1966年,学校为国家培养了4710名毕业生,85%分配到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工作,绝大江淮文史讲述058JIANGHUAIWENSHI部分成为业务骨干。仅前三届毕业生中,后来当选为两院院士者就有30余人,在全国高校同期毕业生中名列第一。历史的车轮来到1969年。考虑到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为了保存国家

5、的科技苗子,中央决定将包括中国科大在内的13所北京院校迁往全国其他地方。形势所迫。当年10月,中国科大派出四个小组分赴湖北、河南、江西、安徽四省考察商谈选址事宜,在鄂豫赣三省遇到困难。就在迁校任务紧迫,考察组举步维艰时,安徽果断伸出了援助之手。安徽省主要领导同志李德生拍板,“再苦,安徽人民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11月初,考察组来到安庆。安庆濒临长江、交通便捷、文化底蕴深厚。当地政府决定,将安庆市委党校的一座三层小楼,提供给中国科大使用。12月初,搬迁工作正式启动。刚到安庆时,条件非常艰苦,一间屋子要睡十多个人。负责后勤工作的同志,只能找来一根竹竿,在地上比画着量出60公分宽的铺位

6、。晚上睡觉时,如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科大的诞生江淮文史059JIANGHUAIWENSHI讲述果有人想翻身,要大家一齐喊“一二三!”团结合作,依次腾挪才行。时值冬天,有的屋子没有窗户,水泥地上很冷,没有床,师生们就从附近老乡那里买来稻草铺在地上。为了改善中国科大的安置现状,安徽省重新寻找新的地点,最终决定:腾出合肥师范学院(现中国科大东校区)和合肥银行干校(现中国科大北校区)来安置。1970年,在安徽省的全力支持下,中国科大最终从安庆迁往合肥。自1969年12月开始迁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落户合肥,中国科大总计组织货运装车70余次,运货量865吨,装运仪器、器材、图书、档案等35

7、000箱;迁出家属470多户,组织职工、学生、家属客运20多批,约6000人次,用火车皮510多节,搬迁费达77万元。学校迁入合肥时,因种种原因仪器设备损失三分之二,教师流失二分之一以上。至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尚不足百人。中国科大最终落户安徽省省会合肥,是历史的选择,更是安徽人民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的结果。此后,校依城立,城因校兴。中国科大扎根江淮大地,用科技与教育促进发展,用创新的“杠杆”撬动未来,逐渐成为合肥以及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创新人才的强磁场,演绎了一段城校共生、共融、共赢的佳话。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合肥未曾兴办高等教育。19

8、58年至1960年,合肥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1960年,合肥普通高等学校增至19所。为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江淮文史讲述060JIANGHUAIWENSHI1962年起,合肥的部分高等学校或撤销或合并。1963年,合肥有普通高等学校8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合肥的普通高等学校受到严重破坏。1970年前,合肥只剩下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学院3所大学。中国科大是20世纪70年代迁建合肥的第一家“国字号”高等教育和科研单位。中国科大的到来,为安徽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长期以来,中国科大为安徽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人才。不仅如此,1980

9、年,时任中国科大副校长的杨承宗,亲手推动并创办了合肥联合大学(今合肥学院)。这所大学是在杨承宗的直接建议下,当时安徽省高教局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组织中国科大、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学院、安徽工学院等在肥高校联合创办的。创办之初,合肥联合大学以中国科大为基地聘请教师、借用教室和实验室,杨承宗兼任校长。作为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合肥联合大学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科大也不负众望,在安徽创下了国内高校数个“首次”纪录:首创研究生院,首创少年班,建设我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提到中国科大,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少年班”。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

10、科学的春天里,在“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号召下,中国科大少年班应需而立。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少年班是一大创新,也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实践和探索。大名鼎鼎的少年班,坐落在中国科大著名的“天使路”上。这条路的两边,种满了高大茂密的梧桐树。如今,从这里走出去的英才不计其数,由少年班探索江淮文史061JIANGHUAIWENSHI讲述出的“百分百自主选择专业”等具有改革意义的教育实践,在中国科大普遍推广,并被安徽高校学习、参考。少年班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多项第一,为安徽、为全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都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在中国科大校史馆里,珍藏着一幅建校30周年时,老校长严济慈的

11、题词,“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这十个字高度凝练、大气磅礴,寄托了老校长的深情厚望,也为学校提出了历久弥新的宏伟目标。中国科大也没有辜负老校长的期待。从首都大院到安徽小院,在安徽省的倾力支持下,中国科大在江淮大地上开始了二次创业。坐落于淮河以南的合肥,没有暖气,冬冷夏热。当时经济不太发达的合肥,担心老师学生因电力供能限制而影响学习和研究工作,干脆给了中国科大最高级别的供电保障政府可以停电,中国科大绝不能停电;20世纪80年代,合肥市为中国科大建立起了第一条供暖专线,让中国科大从此成为南方有暖气的大学。在安徽的倾力支持下,中国科大矢志“科教报国”,快速恢复教学科研工作。1972年,中国科大重建数

12、、理、化基础教研室;1977年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1978年恢复为全国重点大学1995年春,在全国首创中学国际部的时任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应中国科大和科大上海校友会之邀,到访中国科大。返沪后,他深情写道,英国有个小城叫牛津,它之所以为世人所知,是因为著名的牛津大学坐落在那里。同样,中国科大从北京南迁后,安徽合肥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提高了。尤其是海外学者,他们从中国科大知道了安徽合肥。中国江淮文史讲述062JIANGHUAIWENSHI科大在科学技术界的影响,在高中生乃至大学生中的形象,是非同一般的。这里是有志青年求知奋进的圣地。“为皖之中”的安徽合肥,为中国科大提供了安放“一张安静书桌”的净土。为

13、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振兴经济第二步战略目标,1995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六届第二次全会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并将其置于实现跨世纪赶超目标的三大战略之首。高校作为“科技”与“教育”的关键交汇点,是“科教兴皖”战略的重要力量。同年,时任省长回良玉宣布安徽省委、省政府要办好的十件实事中,有8条与“教育”和“科技”息息相关。其中首条提到:设立教育和科学技术两个发展基金。安徽省政府安排2000万元,并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筹措。第七条特别指出,安徽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机械工业部共同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积极支持中国科大、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当时,安徽省

14、高校的科技优势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工学院(后并入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高校科技工作的总体水平在全国30个省区中居中等,占第13或第14位;在华东地区居苏、浙、鲁之后,占第4位,具有较高的科技实力和水平,是科教兴皖中关于请求将合肥市列入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的函江淮文史063JIANGHUAIWENSHI讲述的一支中坚力量。以“科教兴皖”战略为标志,安徽省全面进入实施科技发展新战略时期。同时,随着教育部、中科院、安徽省重点共建中国科大计划的不断推进,中国科大利用近水楼台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致力于“科教兴皖”大业,给了江淮大地沉甸甸的回报。仅仅21世纪初的两

15、年,安徽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居全国第11位,其中中国科大承担的占安徽省总数近四分之三。连续多年,中国科大多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科大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大大提升了安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科技实力和学术地位,为江淮大地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储备。从1995年明确提出“科教兴皖”战略,到2014年实施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从2008年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到2016年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从1982年建设合肥重要科教基地,到2018年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安徽加快发展科教

16、事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路径愈发清晰,前行步履也更加坚定。奏永恒东风显创新力量“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到无穷,红旗要红过九重”中国科大校歌永恒的东风,由郭沫若填词、著名作曲家吕骥谱曲,旋律优美,曲调高亢。周恩来总理亲自给校歌改了两个字,将“为共产主义建设作先锋”中的“建设”江淮文史讲述064JIANGHUAIWENSHI改为“事业”。1958年9月19日,开学典礼前一天,郭沫若请科大校歌谱曲者吕骥到玉泉路礼堂教学生唱校歌。当时,台上、台下,走廊里、过道旁,都挤满了人。唱歌前,同学们鼓掌让郭沫若来一个。郭沫若摆摆手,谦虚地说:“我不会

17、唱歌,还是填首词吧。”他背着手在麦克风前面转了三圈,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蓬蓬勃勃,烈烈轰轰,轰轰烈烈轰轰”。原来,郭沫若是将李清照的声声慢改成了声声快。同学们学唱校歌后,都舍不得离开,大家围着郭沫若一起在玉泉路的校园里漫步。1958级新生黄吉虎最先跑到郭沫若后面,同学们看到了,都想往前拥,慌乱中,居然把郭沫若的鞋都踩掉了一只。每逢重大节日,中国科大人都会唱响永恒的东风。响起校歌旋律的地方,必有中国科大人。永恒的东风写出了中国科大人“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使命和情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诞生之日起,“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就已经成为中国科大的光荣使命。多年来,中国科大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

18、科交叉融合的优势,“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成长”,在量子信息、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下 1963 年,郭沫若(中)在科大同学中间江淮文史065JIANGHUAIWENSHI讲述好“先手棋”,打造量子科技发展体系化能力,取得“墨子号”“京沪干线”“九章”“祖冲之”等重大原创性成果。在中国科大的推动下,安徽当前已成为中国量子产业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大成功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光存储时间达1小时的量子U盘”“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被证明”、治疗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托珠单抗+常规治疗”方案推广应用主导或参与多项“大国重器”:“墨子号”成功发射、“悟空号”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

19、、“天问一号”火星磁强计研制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实现了从“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连续十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十年来,安徽举全省之力建成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催生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在安徽大地上实现了世界级的并跑到领跑。中国科大也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全面参与安徽的科教事业:牵头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国家实验室,支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批落户安徽,推动合肥国家实验室在全国首个挂牌。启动建设合肥先进光源,打造亚洲唯一、世界领先的低能区第四代同步辐射

20、光源,实现我国先进同步辐射光源的全能区覆盖,用“慧眼”探寻微观世界的秘密。与国家航天局、安徽省共建我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开启星空探测新征程,探寻人类深空新疆域。践行“科大新医学”理念,建设临床研究医院,促进诊疗新技术、创江淮文史讲述066JIANGHUAIWENSHI新药物、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力争改变安徽省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供给不足的问题,推动中国临床研究走向世界。积极参与“科大硅谷”建设,谋划建设科技商学院,汇聚全球科大校友来皖创新创业2020年9月,自然杂志发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合肥跻身全球科研城市20强,在全国排名第六。“非一线城市,有着一流的科研。”自然曾如此评价合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合肥最大的标识、最大的动能、最大的潜力。这背后,中国科大贡献了重要力量。而安徽,也举全省之力,给了中国科大强有力的支持。1952年,合肥确定为安徽省会城市;1958年,中国科大在北京成立。谁也不曾想到,这相隔千里的一城一校,在1970年走到了一起,开始了半个世纪的相伴相生。从此,合肥与安徽的科教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如今,“科里科气”的城,“创新策源”的省,与“顶天立地”的校,一如既往地相拥相依、共进共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