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实施方案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是贯彻 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经济 开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顺利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必然要求。按照国家工业和信 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20XX 20XX年)、省经信委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 动方案实施方案(20XX20XX年)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市 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建立 实力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企业主体、
2、面向产业, 重点深化、培育特色。以技术融合促提质,推进信息技术在 工业各领域的渗透和覆盖,推进产品智能化、研发数字化、 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营销网络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 提升进程。以产业融合促转型,培育开展生产性效劳业,助 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壮大,带动促进信息消费,激发经济 增长新动力,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面对政府部门、企业管理层和技术层开展不同层次的两化融 合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两化融合的认知度。(三)设立专项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 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支持的基 础上,围绕重点工作扩大市级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规模。
3、进一步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引导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中小 企业开展、节能等资金向专项行动倾斜。吸引社会资金、风 险投资向两化融合重点行业领域和试点区域进行投入,促进 两化融合可持续开展,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 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四)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交流与合作开展行业、区域两化深度融合成果和成功经验交流活动, 重点展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各行业和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 流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各个环节的各种新产品、新技 术和示范工程。编制两化深度融合典型应用案例,推广先进 经验,增强全社会对两化融合工作的认知度、参与度,形成 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立的良好气
4、氛。二、总体目标到20XX年底,我市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综合竞争力普 遍提升,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 明显,工业开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两化融合综合开展指 数达82以上。经过四年行动,我市形成统筹兼顾、条块结 合、合力推进的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格局,构建覆盖我市工业 经济各环节领域的两化深度融合科学开展体系。全市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高, 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80%以上;推进70%以上中 小企业采用云计算效劳开展研发、管理、生产控制、采购、 销售等单项或集成业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 用率达60%以上。信息技术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作用明 显。全
5、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重点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 智能化生产设备,50%的重点工业能用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 案应用到达较高水平。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生产控制过程和企业经 营管理中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 技术产业持续开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 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建成15家“智慧园区”、500家“智慧企业;重 点培育4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2家国家级示范区, 50户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0户省级示范企业、2-3 户国家级示范企业;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56%, 3G/LTE移 动 人口普及率达50%, “数字智慧城市”框架根本建立。三、重点工作(一)依据产业
6、集群特点,打造重点智慧园区鼓励和支持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15家,其中国家级经 济技术开发区1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14家 (含筹建4家),依据自身产业集群特点和优势,运用新一 代信息技术,提升整体产业水平,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 产业融合开展。加快升级园区网络根底设施,优化园区效劳 管理能力,搭建园区云资源、中小企业云效劳平台,探索工 业园区信息化建立新模式,力争今年年底建成5个“智慧园 区。推动出台全市园区产业开展指导目录,每个园区重点 定位开展2-3个主导产业,突出首位产业,打造特色产业。 围绕骨干企业和核心产品,完善配套体系,推动产业集聚, 打造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效
7、劳体系完备的特 色园区和产业集群。鼓励开发区创立创新型园区,完善园区 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 类科技创新和效劳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机制。(二)聚焦五大优势特色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1、采矿冶金行业着力以生产自动化、平安生产、环保监控为主要内容, 推广信息技术在流程控制与优化、故障诊断、监控与平安系 统、工程设计等环节的应用,提高冶金技术水平和过程自动 化高速控制能力,实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与平安生产相结 合,大力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平安生产水平。重点工程:重点企业:2、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以推动汽车电子应用为重点,着力开展发动机电子控制
8、、 传动和行驶电子控制、平安报警及检测和信息显示等技术,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车载电子产品在整车中的比例。 加快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引入和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研发 投入,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变速箱、电机、动力电池、 继电器、传感器、车身电子等零部件,促进汽车智能化协同 设计生产,提高汽车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工程:重点企业:3、装备机械制造行业大力开展装备智能化、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自动化、 集成融合化能力,推动机械装备制造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提升,实现装备制造业向 高端装备制造业开展。在骨干企业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
9、(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过 程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提高企业研发设计能力。加强企业资源方案 系统(ERP)、生产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 统(PLM)的一体化设计与改造,推动装备研制、开发、生 产和管理过程信息化与异地协同化,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的 能力。重点工程:重点企业:4、轻工纺织行业着力以食品质量监管为主要内容,促进信息技术广泛应 用于生产控制、在线检测和节能减排,实现食品质量平安信 息全程可追溯。重点推广企业ERP系统、生产监控管理系统、 能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新型计算机配棉、电子商务模式、冷 链物流效劳以及物联网技术等应
10、用,加快企业信息传递速度, 提高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利用率,不断优化企业业务流程, 实现精深生产。重点工程:重点企业:5、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开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快推进电子材料和元 器件产品产业链延伸,聚焦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在雷 达装备、LED照明、光伏电子、汽车电子、新型平板显示、 计算机及智能终端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鼓励产业链上下游 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开展和提升软件效劳业,重点开展工业 软件、嵌入式系统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软件与 信息效劳外包和物联网相关软件产品,推广信息技术在效劳 行业的应用,促进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的整合互动,实现 制造业与效劳业的融合开展。加快开展
11、信息效劳业,支持电 信运营商和软件效劳商创新业务开展模式,面向社会提供增 值效劳业务。推进现代物流业开展,大力推动RFID(射频识 别)、自动识别等新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 渗透,建立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中心和公共信息效劳平 台。加快推进金融、旅游、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大力开展电 子商务,拓展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个人(B2C)等模 式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推动建立专业化的行业性电子商务平 台,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和配套效劳 体系,培植网络经济新亮点。重点工程:重点企业:(三)开展示范引领,实现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1、装备智能化提升示范工程。以研制数字化、智能化
12、、 网络化特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为重点,提高制造业重 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深化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 产装备、过程控制、物料管理等环节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信息共享、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提高精准制造、 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加快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 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 调度优化,深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 系统的综合集成。2、产品升级和产品研发设计示范工程。(1)组织企业 与我市大中专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联合组 建多种形式的技术开发实体,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 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2)开展和完善
13、制 造业信息化效劳链。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和行业组织的作用, 以提供参谋效劳为核心,以信息化提升物流和供给链管理水 平为突破口,增强信息化规划、咨询、监理、软件开发效劳、 测试效劳、过程管理、产品协同设计制造、和技术交流等支 持效劳功能。(3)积极推广运用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 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 助工艺方案(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解决中小企业 面临订单的本钱、时间、质量等多层压力,提高企业供给链 协作管理水平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能力,降低运作本钱,提 高响应速度,实现产品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从而带动整个产 业集群竞争力。3、企业管理
14、信息化示范工程。(1)围绕中小微企业多 样化、个性化需求,依托通信运营商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以社会化效劳模式,帮助中小微企业建立信息化基 础设施,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2)用信息化促 进节能减排、平安生产。重点推进采矿、纺织等行业生产设 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进能源综 合利用、污染源(物)监控和清洁生产,提高能效监测、安 全生产监测和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4、两化融合支撑工程。(1)完善信息根底设施和无线 宽带网络建立,大力提升互联网普及率,提高通信网络的带 宽和质量,降低网络和通信资费,促进信息消费,为我市推 进云计算、物联网应用和两化融合提供必要的根底设施,
15、切 实提高公众的实际使用体验感受。加强农村地区信息根底设 施建立,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稳步推进信息平安保障工 程,完善区域信息平安保障根底设施,提升全市信息平安整 体水平。(2)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开展,围绕首位产业开展 目标,重点支持雷达装备、LED光电、光优电子、汽车电子 等产业。(四)开展50户企业示范工程以重点企业及高成长科技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精选50 户行业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 骨干企业及高成长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全市两化融合重点 示范企业。在设计研发智能化、生产加工过程自动化、市场 营销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等关键环节实施信息化工程建 设的典型示范作用,加快推
16、进行业或区域内企业信息化进程。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市“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信息产业科,负责两化融合年度工作目 标制定和考核、市级两化融合企业标准制定等具体实施工作。 各县(区)也要比照市级模式,成立县(区)“两化”深度 融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 家组,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技术咨询意 见和建议。(二)实施人才方案,完善人才效劳体系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社 会组织的作用,研究制定两化融合人才专项培养方案,推进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 院所、传统企业与信息技术深入应用间的合作,培养各类行 业信息化应用复合型人才。支持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 合作建立“两化”深度融合人才实训基地。开展面向企业“一 把手的两化融合培训,在全市大中型企业中逐步普及企业 首席信息官(CIO)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职工信息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