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说课稿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说课稿 马站高中 陈礼瑶一、说教材1、本节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第一单元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本专题包含四课内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上起先秦,下讫明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在不同阶段的重要内容及演变过程,认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本课在专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秦汉政治,下启明清政治,从而形成完整的体系。本模块的知识,与本册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有紧密的关系,本专题的知识除了要说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当中起到重大影响外,肯定还要与专题六进行比较,来突出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的进步。2、学情分析与初中知识点的比较高中历史本课内容框架相对应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历史内容法令出一提到“皇帝”一词的来历和专制主义制度皇权至上的特点君权与相权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出现了丞相这个官职,唐三省六部示意图及小字介绍。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出现了御使大夫这个官职;提了一句“汉武帝还加强监察制度”,没有论述到具体措施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阐述了隋唐的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并引导学生结合科举制度的演变分析其积极和消极作用;世官制和察举制基本没有涉及。行省的设置提到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元朝疆域图上标出了各行省,但没有具体阐述。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本节相关的知识,但较表层。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只有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的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加深认识,如何对本节内容进行多角度分析,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便成了重中之重。3、说学习目标(学法、教法分析)知识与能力根据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及会考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从而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通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制度建设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评判制度得失的能力。通过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该制度进行多角度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对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专制主义”的评价,就应该给予大胆的否定。它是一种反动的意识形态,表现为个人决定一切,独断专行,为所欲为,扼杀民主,侵犯人权,必须彻底否定。当然对于该制度中“中央集权”就应该辨证的看待)。过程与方法 由于这一学习内容涉及的历史阶段较长,通过图表法,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历史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1)、通过多渠道搜集关于专制皇权的历史资料,熟悉资料的搜集遴选方式。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能通过鲜活生动的历史文化信息,总结出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2)、通过阅读书本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4)、通过问题导学法,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本节内容。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本内容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和腐败。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说,应当按照鲁迅所提示的,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其实“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鲁迅还指出,读史,可以知道“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学生还可以思考鲁迅的话,查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总结。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并给予全面的评价。4、说学习的重点、难点及依据与突破重点:历代君主专制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演进的史实,分析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因为该制度的演进与变化是本节的主线,本节内容从中央、地方和监察等角度来说明该制度,在本专题里面也是核心内容。突出办法:落实基础:通过新课导学几问,建立知识框架;提升认识:通过不同学术观点,让学生学会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评价,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确定核心发言人来展示成果,这样在合作探究中突出重点知识。难点:历朝官制十分复杂纷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是十分困难的,应当要求学生了解其中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突破办法:通过建构知识体系,理清史实线索;通过材料分析加深认识。二 说教学设计1、说教学理念探究学习:由于本课的知识点太多,跨度大,所以尽可能提供材料,学生合作解决问题。2、说教学流程说导入部分:同学们是否关注过美国总统的选举?我们从报纸,电视上可以看到美国总统选举是非常激烈的,就算成功当选,总统的权利还要受到参议院、众议院来自各方面的制约。那我们古代中国的皇帝,需不需要竞选,怎么产生?导入本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过秦汉、宋元、隋唐等阶段的不断发展,日趋成熟,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君主专制是如何一步步加强的。说新课:(一)史实篇: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基本掌握基础知识)1.本课从哪些方面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的?2、根据“法令出一”、“君权与相权”等目内容解决下列问题:(1)君主专制政体是谁创立的?这种专制政体结束于何时?(2)为何削弱相权,如何削弱?3、根据“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系”内容解决问题:说一说中国古代监察体系机构沿革,怎样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4、秦汉至明清中央政府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据此可以推断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存在哪一对矛盾?构建知识,完成下表表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唐朝分散相权 宋朝分割相权 秦 汉武帝 东汉 以后历代完善秦汉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清 表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二)史感篇:利用材料,讲解下列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史料 1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分别是什么意思?“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别黑白而定一尊”: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史料 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权与相权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秦朝西汉初年隋朝唐朝宋朝元朝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州道路行省县州州县县材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材料二:汉武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提高皇权,采取了限制丞相权力的措施。他频繁任免丞相,在位 54 年间共任相 13 人,除薛泽、石庆、公孙贺分别任职 7 年、9 年、11 年外,其余 10 人长者不过 4 年,短者不到 1 年,有 5 人在任上自杀、下狱死和被斩。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汉武帝为何这样对待丞相?史料 3材料一:(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全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日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二:(明太祖)曰:“自规矩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下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奏劾,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请回答:1)从材料一、二来看,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2)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便”的方法又是什么?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先由丞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认为“稳便”的方法是: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3)你如何评价唐明两朝相权的存废与君权的关系。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相权的存废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辅佐作用;明太祖则是把君权与相权对立看待,并从制度上废除相权,以此保证君王的绝对权威。(三)史家争鸣篇:课堂探究,提升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可发资料介绍胡如雷先生: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 1979 年版;玉超先生:论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学术月刊1980 年第 1 期;罗震岳:秦汉的专制主义与抑商政策,山西大学学报1980 年第 2 期。参考答案: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对“专制主义”的评价,就应该给予大胆的否定。它是一种反动的意识形态,表现为个人决定一切,独断专行,为所欲为,扼杀民主,侵犯人权,必须彻底否定。而中央集权则是一种政治制度,加强中央宏观调控,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进行重大工程建设,防止分裂,抵御外族入侵等作用。但也使地方缺乏自主权等不足。2、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基本特征?可发资料介绍李桂海:中国封建结构探要,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李光霁关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几个问题,天津师院学报1981 年第 3 期;白钢:略论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红旗1980 年第 17 期。参考答案: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臣关系就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说课堂小结:孟德斯鸠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极度膨胀,皇帝已经完全抛开政府,霸占了整个国家,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妨碍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说板书设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唐朝分散相权 宋朝分割相权 秦 汉武帝 东汉 以后历代完善秦汉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清 课后探究:古今连线:结合现在的地方行政区划,分析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三 说教学依据本节设计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及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意见,根据省教学指导意见,结合会考标准,设计时尽可能充分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试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与创新精神。并根据历史新教材专题模块具有时序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进行知识建构,理清专题内部线索,形成严谨结构;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培养发散思维。“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就要先改变思想。是的,若要改变自己,让我们从思想开始人要昂扬不要张扬昂扬,是乘风破浪的船帆,张扬,是折戟沉沙的暗礁。人们常说:“人要斗志昂扬,切不可趾高气扬”,说明人活于世,还是要有点儿精神的。生活中,大凡张扬者,总是傲慢自恃,目空一切。由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必然遭人嫉恨,以致于众叛亲离,郁郁而不得志;而一个昂扬向上的人,由于心态积极,大气随和,且与人为善,一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大多都能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最终走向成功。所谓“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要执着不要固执执着,说到底是对信念的不懈坚持,是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而固执属于非理性的,固执虽然也是坚持,但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偏执。因此,我们切忌将坚持与固执划等号。许多时候固执是非理性的想当然,而坚持则是经过理性分析之后做出的理性决断。现实中,我们既要做到不因他人的错误劝解,而随意放弃自己的目标,也不要因为对方的善意且正确的提醒或规劝而固执己见。人要执着,只有执着才能成就人生;人不能固执,一旦固执,人生也必受困人要自信不要自负自信与自负的区别在于:自信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既能恰当的评估自己,还能看到别人的自信和长处;而自负的人总是目空一切,习惯性高估自己,也不会尊重和采纳他人的正确主张或建议。可以这么说,人的一生自信是成功的起步,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人一旦没了自信,做起事来就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不仅难以干好工作,也容易丧失机遇。当然,倘若自信过了头,也容易变成自负,因为盲目的乐观,也会让人一叶障目。因此,做人既不能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夜郎自大,也不能因为过往的挫折或不幸而丧失信心,低估了自己的能徐悲鸿曾说:人不能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这傲骨指的就是骨气。做人绝对不能有傲气,因为,骄傲会使人变得无知。人一旦有了傲气,就会自命不凡,容易变成井底之蛙,从而目光短浅,目中无人,这无异于人生的“毒药”,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不幸;做人不可以没有骨气,因为,人有了骨气才会有原则和立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权与相权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才可以处理好身边复杂的事情,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因此,骨气,既是做人应有的风范,也是人性的大美。一个有骨气的人,不仅人格有高度,做人也有温度人要大气不要小气大凡“小气”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对自己抠门却对外大方。这种人其格局也是大气的,无疑值得敬佩和交往;二是对自己大方却对外小气的人。这种人非常自私,时间久了朋友都会慢慢疏远或离去,自然难有真心朋友;第三种是对自己和外人都吝啬的人。这类人最为悲哀,既缺乏生活乐趣,也没有朋友难以享受人生。常言道:欲成大器,得养大气。大气之人不仅谈吐大方得体,处世自然和谐,还能海纳百川,高屋建瓴地看问题。就如一本好书,让人感觉厚重而爱不释手。人要多些书卷气,少些书生气显然,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有书卷气的人,身上不仅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香,带着纸的气息,透着墨的芬芳,千百年来,那一缕缕飘逸的书香,也把一批批文人志士,熏陶和浸润得文雅儒雅、优雅高雅。现实中,有些人虽然读书不少,由于不接地气,充其量也只是个“书生”.古人云: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因为,一旦读书读成书呆子,看问题就会简单片面,做人若不懂得变通,就容易活在真空和虚幻之中,以至于既成不了大器,也很难成大事示强,并不是看谁的嗓门大、音量高、话语狠。必要的时候,我们必须示强,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运用。既是一个人坚强意志和顽强态度的对外宣示,也是一个人力量和立场的刻意表露。如果说逞强,是一种耀和显摆,是嚣张、狂妄的耍威风;那么示强,代表了秀肌肉、亮剑和示人心。生活中,真正的强者从不逞强,有一种说法,示强是力量的表露,逞强是自不量力的表演。在我看来,示强而不逞强,威而不怒,屈人而不以战,且懂得适可而止,才是最好的示强人可示弱不可软弱虽然人的本能是不轻易向人示弱,但适度地示弱,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气度。现实告诉人们,人可以示弱,决不可软弱。因为,人若软弱,就会扛不住事担不起责,就会习惯性仰人鼻息、寄人篱下而苟且,没志气没骨气没底气。而示弱则不同,很多时候,示弱者不显山不露水,不惹事不生非,给人的感觉不具挑战性和威胁性,既可以说是变通之计,也可以说是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一种策略。如果说不低头不屈服是有个性的话,那么示弱而不软弱,无疑是聪明的选择人可以示好不可讨好人与人交往,若有矛盾和裂痕一直僵着,绷紧的关系不仅不能改善,还可能因绷而溃。示好与讨好的区别就在于:讨好是纯粹的取悦、迎合或迁就,是不讲原则的曲意逢迎和别有用心的假意奉承;而示好则是表达友善的一种语言与信号,不仅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修为。喜欢讨好的人,千方百计揣摩别人的心思和脸色说话办事,没尊严没原则没底线;不懂示好的人一根筋到底,一条道走到黑,不懂得灵动善融,呆板而乏味;唯有懂得示好的人,才能审时度势,拿捏好火候,给人与人的关系抹上一道暖色,涂上一层亮色人可低调不可低声说到底,低声就是在做“鸵鸟”,也是在低级做人。既是人格萎缩、精神萎靡的一种写照,也是缺乏骨气,不敢担当的一种表现。低调不等于低声,低调的人不仅深刻而不肤浅、不显山不露水,还能以平和的心态、不争的姿态待人接物。低调的人,不仅具备分析判断、把握分寸的能力和智慧,清楚何时何地、何种情形下需要隐忍;也知道在纷纷扰扰中留一份余地,留一份清醒,懂得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因此,低调不仅是为人的一种内涵,更是一门学问。方丈正在坐禅,将军冒冒失失开了口,老方丈眼睛都没睁开,很轻蔑地说:你这样一介武夫,连个起码的礼数都没有,还配听什么修禅的道理.将军大怒,咣当一声拔出剑来,直指老方丈鼻尖你个臭和尚,问你是给你面子,还不识抬举了?!方丈睁眼,一指将军:此一念,你就在地狱.将军一怔,忽然羞赧,掷剑伏地:在下失礼,本来是为求教于师父,还请师父宽恕.方丈淡淡地说:此一念,你已经在天堂.随着长大,看见都市里的街道一天比一天宽,人的心量却一天比一天窄.开的私家车越来越好,路却越来越堵,以至于出现了路怒一族.于是常常想:浮沉忙碌间,我们还能不能照顾好每一个起心动念?有句话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人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有个诱因,难免就起了嫉妒、贪婪、烦恼、报复各种念头,关键是有没有一种觉悟能及时制止了念头,让自己明辨是非的理智赶在做傻事之前醒过来看烦恼二字,那是火冲上了顶、乱了心,而觉悟二字,恰恰是见我心.于狂喜中、于暴怒中、于飞短流长的环境中,得见自己的心,都不容易.世间最难辨识的不是远方,是近处;最难评价的不是网上的人和事,是自己.世间最难把握的也不是一生,是一念.一位朋友给我讲过一件乡村往事:三十多年前,在他女朋友家的村里,有一户人家的女儿跟人私奔,怀了身孕.连续几家女眷来跟他后来的丈母娘议论这件事,可他这位准丈母娘就是不接一句茬儿.别人义愤填膺之余好奇追问这位邻居不表态的原委,老太太慢悠悠说了一句:我家有四个还没出嫁的丫头,我不敢担保自己家的闺女个个不落话把儿,我也不敢笑话别人家的闺女.后来,这家的女儿都考了出去,个个很有出息.乡里都说,是为娘的家有规矩,口上也积德.时时心存不敢,就熄了些自己的妄念,多了点儿对别人的恻隐.一念不炽,就烧不毁理智清明.努力照顾好当下每一个念头吧.“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悠悠岁月,悄然无声地从指缝间流逝。当醒悟时,剩下的或许只是一声叹息。人生苦短,岁月不待,在有限的生涯里,又何必在失落与苦恼中徘徊?人生是一本厚重的书,需要用一生的时间认真研读,用心领悟,我们很难参透自己手掌,那纵横交错的纹路,仿佛是无言的上苍在说一切命运尽在自己手里。人生是一种大境界,不必强求一切局部的完美,只有如此,才能多一分洒脱,少一分怨恨和抱怨,生命里也才会多些开心。在人生旅途,并非所有的呐喊都有回声,并非所有的蓓蕾都有开放的机会,只要我们以宽广的胸怀和开朗的态度对待生活的艰辛,永远都不放弃对生活的信念,那么无论怎样生活,也都会变得有滋有味,生活里也都会有笑声相伴。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说不清自己最重视的人或物会在何时与我们分道扬镳,连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都有可能无法陪同我们走到终点。而心情,只有心情,像影子一样是我们一生不离不弃的挚友,是与我们的生命“等长”的东西。心情好,我们才能活得美,满怀着快乐,我们才能活出完美的生命。快乐是一缕春风,染绿荒芜的山岗;快乐是一抹阳光,催开迟开的花朵;快乐是一汪甘泉,浇灌干涸的希望;快乐是一盏明灯,为他人也为自己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快乐是一种神奇的善良,它能使人世间的很多平凡变成精彩。有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不停在风口浪尖上摇晃,她说,只要盛开,就要怒放;只要坚持,就是希望!她的世界,禁锢在小小的花盘上。可是她说,眼里的天空,无限大,虽然孤独,却从不寂寞。风雨吹打着她,而她,却始终微笑。她说,笑容就是一块调色板,只要能够拥有快乐,生命的画图上就有了最美丽的色彩。她把痛苦与泪水,藏在花开的瞬间。她说,只要还能怒放,就要开成最美的一枝蒲公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