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论纲_尹铁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0508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论纲_尹铁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论纲_尹铁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论纲_尹铁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论纲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优化乡村治理体系,是提高治理效能的重要渠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1。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是推进国家治理

2、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13 年,浙江省桐乡市率先尝试“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成为乡村治理模式的实践样板。基于此,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必须不断优化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研究范式。本文主要围绕四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总论,主要阐释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理论建构与分析框架;二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主题论,主要分析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核心议题;三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方法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辩证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四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视角论,主要阐释新时代乡村治尹铁燕(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

3、50001)摘要: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论纲围绕研究总纲、核心议题、方法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四个方面进行理论阐释。从总体论分析,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可以从时间、空间、内容、领导、社会、伦理、技术等多个维度进行理论建构和总体性阐释。从主题论分析,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围绕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乡村治理的基本经验、乡村治理中的若干核心关系和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构路径等作为核心议题。从方法论分析,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需要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系统集成法、学科交叉法、辩证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视角论分析,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从历史视角、文化视角、政治视角、伦理视角、法治视角、技术视角六个方面进行

4、理论建构。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共同富裕;治理模式中图分类号:F323;D42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18X(2023)02-0025-11收稿日期:2022-06-21基金项目:贵州省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贵州省为例”(YJSKYJJ 2021 099)作者简介:尹铁燕(1983-),男,湖南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 2020 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经验与规律。第 41 卷 第 2 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2 Vol.412 0 2 3 年 3 月Journal of Foshan Univ

5、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Mar.2 0 2 3DOI:10.13797/ki.jfosu.1008-018x.2023.0019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1 卷理研究的历史视角、文化视角、政治视角、伦理视角、法治视角、技术视角。二、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总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式的理论建构过程。从时间维度上看,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治理体系研究。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要放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长时段进行综合性考察。新时代乡村治理是对革命时期乡村治理、建国初期乡村治理、改革开放时期乡村治理的继承和发展。新时

6、代乡村治理要体现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凸显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从空间维度上看,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新时代乡村治理与各个历史阶段的乡村发展实际紧密相连;从内容维度看,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围绕乡村治理体系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生成逻辑、实践路径等主题研究展开。林星、吴春梅、黄祖辉认为:“新时代三治结合 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目标是实现治理有效,并从经济效能、政治效能、服务效能、社会效能 4 个层面评价治理有效的内涵。”2 从领导维度看,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尤其是第一书记在乡

7、村治理中的指导作用。建立健全党领导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制度体系,是乡村治理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从社会维度看,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伦理等多个领域的治理体系构建,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从价值维度看,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发展问题、人民主体问题、乡村伦理治理问题、乡村发展成果共享问题等,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从伦理维度看,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把“德治”作为重要手段,利用“德治”推动“自治”和“法治”,打造“德治”为先,“法治”托底,“自治”为主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格局、新模式。从技术维度看,技术赋能新时代乡村治理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鲜明特质,是区别于其

8、他历史时期乡村治理的实践品格。打造数字乡村治理模式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向。因此,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基本框架,是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理论创新的关键环节。本文试图从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理论和现实出发,厘清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研究总纲、核心议题、方法论基础和研究视角。三、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主题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围绕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基本经验、核心关系和建构路径等基本问题展开。(一)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研究必须着力解决三个主要问题。第一,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找寻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进程

9、的耦合性。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乡村治理呈现不同的治理目标、治理手段和治理内容,应明确不同历史阶段为什么会构建不同的乡村治理体系。第二,如何正确把握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历史脉络,厘清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基本经验。以史为鉴,可以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第三,如何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建设及其治理的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的一把钥匙。(二)新时代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基本经验历史是一面镜子。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基本经验,可以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26第 2 期第一,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结构

10、性转化问题。尹利民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发生了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变革,继而推动了中国乡村治理的领导与运行方式、治理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结构性转换。”3 第二,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元治理主体问题。治理强调多主体参与。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如何体现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村委会、农村居民等多主体的协同治理作用,已经成为乡村治理主体研究的重要议题。“枫桥经验”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案。同时,要厘清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即基层政府在乡村治理中如何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此外,还要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功能。第三

11、,明确新时代乡村治理目标、治理手段和治理内容。新时代乡村治理以共同富裕作为基本目标,以“自治、德治、法治”为治理手段,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为基本内容。第四,必须明确新时代乡村治理手段和治理模式,新时代如何运用多元主体治理手段,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第五,新时代如何构建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治理机制。传统乡村以自然村为基本治理单元。随着行政村的划分,乡村治理的基本单元扩大,一般都是由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构成。现代村落已经由熟人社会转变为半熟人社会。自然村以宗族关系为纽带构建的熟人社会有利于各种乡村事务的具体落实。自然

12、村能更好地调动乡村居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关系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不是孤立的时代主题,与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共同富裕、“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发展模式等紧密相连,必须厘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研究,必须着力解决四个主要问题。第一,乡村治理必须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需要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党领导乡村治理的制度体系。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核心主体,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坚强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如何在

13、乡村治理实践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是乡村治理体系建构中面临的重要议题。此外,新时代如何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对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思想认识水平,是乡村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提升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能力,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第三,厘清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程。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

14、代乡村治理体系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价值归旨,把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第四,厘清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与新时代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价值诉求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第五,厘清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与“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是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三治结合 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是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的,成为衡量乡村治理是否现代化的标准。”4 新时代“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在乡村治理实

15、践中不断创新新时代“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分析框架,准确把握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目标、原则、方法和核心内容。(四)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构路径学界对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实践路径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解决新时代乡村治理中的重大难题,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实践路径研究,必须尹铁燕: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论纲27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1 卷着力解决五个主要问题。第一,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实践路径研究必须细化为具体的理论问题研究。例如

16、,构建新时代“一核多元”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的实践路径研究、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研究、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研究、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研究等。例如,可以深入探讨新乡贤融入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王琦认为:“新乡贤融入乡村治理体系,不仅能够弥补乡村内生动力的不足,还能够应对乡村 德治 虚化、法治 硬化和 自治 弱化的困境。”5 第二,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研究。邱春林认为:“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的推进,必须立足新时代村民最新诉求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现实需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建立健全涵盖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乡村治理内容体

17、系(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运行体系、乡村治理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新体系。”6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构路径研究必须在国家的现代化制度框架体系内进行,必须与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实践路径保持高度统一。第三,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实践路径研究必须坚持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促进乡村居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实践路径的价值指引,把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作为乡村治理体系建构的价值诉求。李玲玲、杨欢、赵晓峰以陕西省留坝县为例,探讨了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生成机制。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乡规民约是顶层设计和规则依据,各类村级组织是枢纽,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村社一体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动力,乡村多元治理主体

18、的耦合是实现“三治融合”的关键所在,通过价值共同体、组织共同体、行动共同体的建构,促进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生成。”7 第四,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构应当凸显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体现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张利庠、刘开邦、张泠然通过对山东省“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案例分析,深入揭示了党建嵌入“金字塔”型乡村治理体系的作用逻辑及其影响。他们认为:“与乡村治理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普通党员及村民群众在党建嵌入的基础上形成了通过强化党组织领导班子以带动全体党员、共同促进村民自治的长期稳定社会交换关系,身份主体定位分别向 标杆型服务型 和 自治型 转变,共同推进乡村善治。”8 第五,新时代乡村

19、治理体系研究必须考虑不同地区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性。例如,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应不同于汉族地区。民族地区的村落规范、族群意识、民族心理认同等可以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重要文化基础并转化为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积极因素。如何充分运用民族地区的地方性知识、民族传统社会资源、民族传统规则等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李增元认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受文化风俗习惯、传统治理规则及治理资源的现代转换程度、地理区位与资源环境条件、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9 第六,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应注重乡村治理主体问题研究,打造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学习

20、型村民自治性组织,通过“学习赋能”,提升基层党组织和村民性自治组织的学习力。王志涛、张婷通过对河南省一个乡村的案例研究发现,“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能够通过 学习赋能,使组织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激发农户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并促使村庄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基层组织单位;组织学习机制的建立促进了身份认同与三产融合的协同,并使乡村治理体系得到进一步改善。”10 总之,如何打造一个有效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主体是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侯宏伟、马培衢认为:“在当前社会状态下,一个多元而有效的治理主体必须融合村干部、党干部和新乡贤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促进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乡村治理规则的现代化以及乡

21、村治理组织结构的合理化。”11 28第 2 期四、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方法论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在乡村治理实践中逐步建立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需要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系统集成法、学科交叉法、辩证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通过国内外乡村治理相关文献阅读与梳理,准确把握乡村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已有文献的研究不足,在文献分析中提炼观点,总结经验,找到新的研究视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新的理论突破。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要精准把握

22、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评价体系,不断创新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范式和基本框架,找到该研究新的着力点。可以灵活运用 Citespace 软件对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成果进行聚类处理,通过数据可视化分析,生动呈现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学术动态。(二)历史分析法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语境,否则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历史分析法是运用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和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新时代乡村治理是对百年乡村治理的继承和发展,必然要吸取百年乡村治理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百年乡村治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演变过程,从乡

23、村治理的历史演变中总结经验,从而把握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放置在百年乡村治理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历史性分析,用乡村治理发展的历史的眼光看待乡村治理问题。运用历史分析法可以发现,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等在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创新发展。总之,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背景,通过历史关照现实。(三)系统集成法系统集成法是一种坚持系统思维方式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百年乡村治理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把握百年乡村治理与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与世界其他国家乡村

24、治理、百年乡村治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乡村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跳出乡村治理看乡村治理。“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系统集成 强调要在研究问题、推进工作中以开放的思维、宽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眼光,注重协同与合作,以局部服从大局、部分服从整体的 整体思维 驾驭客观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工作目标。”12 从时空维度看,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立足于中国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进行整体性把握,在历史长时段中把握乡村治理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同时,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必须立足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实际,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总结乡村治理的基本经验。从价值维度看,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要坚持以乡村居民的自由全

25、面发展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从治理范畴维度看,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要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究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整体性考察。从内容维度看,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包括乡村经济治理、乡村政治治理研究、乡村文化治理研究、乡村社会治理、乡村生态治理研究等五个基本方面。从治理模式维度看,乡村治理研究旨在构建“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四)学科交叉法交叉研究法,也可以称为跨学科研究法,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尹铁燕: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论纲29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1 卷行综合研究的思想方法。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

26、研究。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是当下学界研究的公共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生态学、全球学等多门学科门类都在研究这个领域。多学科视野下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分析,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可以追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乡村发展的重要阐释;从政治学视域看,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需要乡村治理中的基层民主政治问题;从管理学视域看,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需要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评价体系;从社会学视域,新时代乡村治理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在调查研究中提炼乡村治理的基本经验;从社会学视域看,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需要关注乡村经济治理、乡

27、村政治治理、乡村和谐发展治理、乡村文化治理、乡村生态治理问题;从历史学视域看,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要立足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伦理学视域看,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需要持续关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治理问题;从生态学视域看,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要持续关注乡村生态治理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就把现代化作为发展动力。十九大以来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全球学视域看,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需要有国际视野。中国的乡村治理不能脱离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动乡村建

28、设行动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五)辩证分析法辩证分析法是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辩证分析法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的基本分析方法。新时代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的基本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自治、德治、法治”之间的相互关系。自治是德治和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德治和法治是自治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乡村治理实践中,村民自治能够以村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充分调动村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发挥 地方性知识 的作用,成为法治和德治的前提与基础;法治则凭借法律的优良性和强制性为自治提供制度保障、为德治框定有效边界;德治可以通过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

29、为自治和法治提供价值支撑与指引。”13 同时,新时代乡村治理要准确把握乡村治理目标与乡村治理内容、乡村治理原则与乡村治理行动、乡村治理方法与乡村治理路径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乡村治理是一个动态治理和发展治理的过程,其治理过程必然受到时代背景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乡村治理就是新时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自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通过对新时代乡村治理中的矛盾分析,能够发现乡村治理是总结乡村治理经验的理论逻辑与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的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六)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法需要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整体性、对比性

30、的考察,寻找其异同,以寻找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乡村治理研究中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考察,就是对比较研究法的应用。对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与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时代乡村治理与“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模式、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都需要灵活运用比较研究法,寻求诸多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不同维度对诸多要素进行比较。从事物的属性数量维度看,对乡村治理诸多要素进行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某项具体指标与建国初期乡村治理某项具体指标的对比属于单项比较,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多项具体指标与建国

31、初期乡村治理多项具体指标的对比属于综合比较。从时空维度看,对乡村治理诸多要素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同一时期内不同地区的乡村治理模式就属于横向比较,百年乡村治理中不同历史阶段的乡村治理研究就属于纵向比较。从目标维度看,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基本目标、基本内容、基本方30第 2 期法、基本手段等与建国初期乡村治理的基本目标、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基本手段等有所差异,这就是求异比较;百年乡村治理都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的,百年乡村治理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农村居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同时,百年乡村治理的共同目标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就是求同比较。

32、五、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论研究视角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选择不同的研究视角,就会有不同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呼唤多元视角分析问题,笔者从历史视角、文化视角、政治视角、伦理视角、法治视角、技术视角六个方面对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构进行理论阐释。(一)历史视角新时代乡村治理要立足于百年乡村治理的发展脉络,在历史中学习历史。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必须树立历史思维,具备历史视野。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必须立足于百年乡村治理史,把百年乡村治理史与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发展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历史性的学术史研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乡村治理的

33、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2012 年至今)四个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乡村治理与工运、农运、大生产运动等主题紧密相连。党通过对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的实效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村治理与基层民主选举、农业生产运动、土地改革运动、一化三改等主题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乡村治理与村民自治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多种体制改

34、革、户籍制度改革等主题息息相关。新时代乡村治理构建了“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的乡村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了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的合法性得到了进一步确证。(二)文化视角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基。乡村文化是乡村治理的灵魂。如何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能乡村治理,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方向。乡村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治理工具,利用乡村文化治理乡村,体现了乡村文化的工具属性。同时,乡村文化体现乡村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质,是一个乡村区别另一个乡村的根本标志,因为乡村文化本身还具有价值属性。乡村文化是工具属性和价

35、值属性的有机统一体。由此可见,可以从“乡村文化”治理(以乡村文化为工具和手段,强调乡村文化的工具属性)和“乡村”文化治理(对乡村进行文化治理,强调乡村文化的价值属性)的双重视角出发,探讨新时代乡村文化治理的工具属性和价值属性问题。乡村文化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治理的全过程,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乡村文化,构建完善的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还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村委会落实的多元文化发展主体,就必须特别注重发挥第一书记在乡村文化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乡村文化治理的根本目标是重构乡村居民的文化价值观,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乡村社会。乡村

36、文化治理研究是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领域。文化是治理的灵魂之所在。因此,要充分彰显地方性知识在乡村文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王乐全认为:“对于乡村而言,具有深厚乡土经验积淀的地方性知识是乡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自觉形成的文化传统、历史印记和地方认同,包含前人的生存智慧,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提振农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增强基层治理成效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14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黄文记认为:“中国源远流长的乡贤文化恰是激发乡村内生尹铁燕: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论纲3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1 卷动力的宝贵资源,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引入新乡贤的

37、参与、保障、监督、制约机制,通过其道德示范、能力引领与学识涵养,有望全面激活乡村自治体系、有效培育乡村法治精神、充分唤醒乡村德治传统,全方位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进而重塑乡村共同体,达到乡村善治的目的。”15(三)政治视角从党领导乡村治理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出发,探讨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政治保障,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的又一个新视角。党的领导贯穿于百年乡村治理的全过程,这是中国社会乡村治理与其他国家乡村治理的根本区别和鲜明特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乡村治理的根本政治保障。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治理目标,关键在于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6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

38、系研究要从政治视角出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政治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保障 自治法治德治 功能的实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国家治理的优势所在。”17 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作为前提和基础。党领导乡村治理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研究,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培养一大批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过硬的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新时代乡村治理需要把党的领导放在第一位,通过政治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治理掌舵。要特别重视发挥第一书记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发挥第一书记制度对乡村振兴的制度化、规范化的指导作用,

39、构建第一书记领导乡村振兴的制度体系。王海侠、赵洲洋、袁陆仪认为:“第一书记制度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外资源互动指向和新时代党的农村工作的群众路线要求,尽管第一书记制度绩效受条件和个人能动性的制约,但在构建农村 三治融合 的农村治理新阶段,这一来自两大治理传统的外部力量介入提供了新治理形态的可能性。”18(四)伦理视角在乡村治理的历史进程中,乡村伦理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主题。新时代乡村伦理治理体系的构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培育新时代乡村伦理治理共同体作为基本目标。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呼唤伦理治理研究。“中国乡村伦理的研究,既应当坚持道德生活史的基本立场,又必须超越琐碎而平凡的道德生活经验

40、;既需要借鉴和使用众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资源,又必须始终体现伦理学学科视角和理论方法的主体性。”19 构建完善的乡村伦理治理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新时代乡村伦理治理主要包括乡村经济伦理治理、乡村政治伦理治理、乡村文化伦理治理、乡村社会伦理治理和乡村生态伦理治理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彼此密切相关,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新时代乡村伦理治理研究中要充分挖掘乡村治理伦理的基本要素,不断创新乡村伦理治理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原则体系、方法体系、评价体系。新时代乡村伦理治理要充分运用伦理学的学科知识,将伦理学应用于乡村伦理治理研究中,不断创新乡村伦理治理理念,提升乡村伦理治理水平。乡村伦理治理的关键在于培

41、育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农民。重构新型乡村伦理共同体是新时代乡村伦理治理的基本目标。乡村伦理治理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党建引领的 三治融合 来重构乡村伦理,一方面可以使乡村伦理与现代国家建设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法治精神相结合,从而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和现代性地方公共精神。”20(五)法治视角法治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法律保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 对法治乡村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从法治视角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例如,可以以民法典为视角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42、。卢育兰提出:“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民法典与 三治融合 乡村治理体系之间的联系研究较少,探及民法典中蕴含的三治要素的学术研究不多,从民法典的视角探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亦不多见。”21 同时,新时代要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良好法治环境。“自治”和“德治”都不能脱离32第 2 期“法治”的制度框架。自治主体和德治主体都必须具备法律思维,在法律制度框架内进行乡村治理。“法治”是维护乡村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是保护乡村居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托。“法治”为“德治”托底,是“德治”的必经之路。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研究中如何划分好各自的治

43、理边界,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同时,还要厘清乡村法治体系与依法治国方略的关系。徐婧提出:“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原则、执法行动、守法实践上,都必须严格遵循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乡村法治建设的全过程,确保 法治乡村 的发展路径与 法治中国 的建设目标在总体要求、根本理念、战略目标上的协调统一。”22 乡村法治体系要以依法治国方略为指导思想,确保乡村法治体系在国家法律制度的框架体系内。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范式创新。朱政认为:“近年来,积分制 治理被广泛运用,并赋予 三治融合 乡村治理体系探索的深刻意涵。积分制 治理由地方政府推动制度创新得以

44、实现,呈现各具特色的多种实践形态。”23 此外,还应精准把握人民调解制度与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契合点,充分挖掘现代乡村治理中人民调解制度的自治元素、法治元素和道德元素,找准乡村治理制度体系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崔玲玲认为:“人民调解制度遭遇了社会转型期的发展瓶颈,其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时的天然优势变得不再明显,需要从唤回 出走 的乡村精英和乡贤、促使 村规民约 的现代嬗变、树立人民调解协议的内在权威和政府购买人民调解服务等方面重塑该制度。”24(六)技术视角数字乡村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发展方向。赵早提出:“必须创新数字信息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通过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电

45、子政务服务能力、完善乡村数字治理相关配套措施等方式,推动乡村治理的转型与创新。”25 新时代乡村治理离不开技术赋能。冀鹏、马华认为:“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乡村治理需求、治理组织能力、可用治理资源充裕度的变化,技术日渐深入地影响着治理格局并逐渐嵌入其中。”26 从技术视角看,新时代乡村治理离不开数字乡村建设。首先,必须厘清数字乡村的内涵。郭顺义等提出:“数字乡村的内涵是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工具、农民生活幸福的新驱动、乡村生态保护的新手段,以信息化赋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不断提高农业农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水平,提高农民生活的智慧化水平,促进农民

46、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升。”27 以 5G 网络、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给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引擎。信息技术给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提供新方向,网络赋能农村公共服务研究、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乡村治理研究、乡村网络文化治理研究、乡村网络生态系统治理研究、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研究等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新的着力点。其次,加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网络化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的新课题,应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处理农村公共事务。何阳、汤志伟认为:“实现 三治合一 乡村治理体系网络化建设应树立高

47、效、便民的价值取向,落实乡村网络治理平台搭建与维护,制定乡村网络治理行为规则,构建乡村网络治理考评体系。”28 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应把数字乡村伦理治理、数字乡村法制建设、数字乡村村民自治、数字乡村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作为重要的着力点。数字农业、农村电商、农村网络文化服务、农村数字化公共服务、农村智慧环保、网络扶贫农村建设等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同时,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必须发挥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行会组织监督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结 语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要立足中国百年乡村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具体实际,树立前瞻性乡

48、村治理理念,构建“一核多元”的乡村治理共同体。从时间维度看,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要立足百年乡尹铁燕: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论纲3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1 卷村治理的长时段;从空间维度看,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要持续关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空间;从社会维度看,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要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伦理等各个领域的乡村治理为主要研究内容。从主体维度看,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要持续关注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研究、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研究、乡村治理主体协同研究;从价值维度看,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要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价值目标和乡村居民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价值目标。新时代

49、乡村治理研究的分析框架、解释框架和实践范式等,还有待进一步阐释。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创新问题、各领域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问题还有待学界进一步深入探讨。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人民日报,2019-11-06(001).2林星,吴春梅,黄祖辉.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目标、原则与路径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96-103.3尹利民.中国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与治理体系塑造 J.甘肃社会科学,2022(1):51-59.4陈潮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

50、化:“三治结合”及其宪法逻辑 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1):92-97.5王琦.新乡贤融入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S2):59-63.6邱春林.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J/OL.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 2022-10-19.7李玲玲,杨欢,赵晓峰.“三治融合”中乡村治理共同体生成机制研究以陕西省留坝县为例 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3):100-109.8张利庠,刘开邦,张泠然.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金字塔”型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基于山东省 J 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