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网络文学媚俗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与现代性张力_禹建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0109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文学媚俗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与现代性张力_禹建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文学媚俗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与现代性张力_禹建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文学媚俗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与现代性张力_禹建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7 卷第 1 期2023 年 1 月长沙大学学报 Vol.37No.1Jan.2 0 2 31网络文学媚俗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与现代性张力禹建湘,张琛笑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摘要: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网络文学显现“媚俗”的双面特性。回应后现代消费主义需求,网络文学媚俗以享乐姿态渗入日常生活,在文化工业的操纵下呈现零散化、平面化的特质。同时,网络文学媚俗内含一种逆托邦幻想,以自主性姿态进行怀旧叙事,以重建现代性家园。在“沉溺当下”与“回到过去”的张力之维中,怀旧叙事和消费主义叙事合二为一,危机与生机潜流共同涌动,促进网络文学步入真正的艺术殿堂。关键词:网络文学;媚俗

2、;后现代文化逻辑;逆托邦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81(2023)01-0001-07网络文学俗不俗?网络文学研究无法回避这一问题。从本质上来讲,网络文学是媚俗的艺术形式之一。“媚俗(Kitsch)”应当被视为探讨网络文学的关键词之一。“媚俗”一词往往与便宜、廉价、低俗、肤浅、不洁不雅等印象联系在一起,这些刻板印象同样笼罩在网络文学头上:一说内容俗,低趣味;二说读者俗,无审美;三说作者俗,只为钱。马泰 卡林内斯库对“媚俗”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总结。他认为,“媚俗艺术的世界是一个审美欺骗和自我欺骗的世界”1282。从历史社会学角度来看,媚俗符合后现代文化逻辑,是一

3、种享乐、放松的生活态度,以“审美欺骗”响应人的精神真空感。从美学道德角度来看,媚俗是浪漫主义的腐化,是一种折中的虚假艺术,是“自我欺骗”的现代白日梦境里诞生的“一种替代性的经验和伪造的感 觉”1245。以此两个角度,透过媚俗看网络文学,一方面,网络文学作为文化工业产品,深受后现代文化历史性消失和距离感消失的影响,在商业逻辑和机械复制推动的审美日常化中,以媚俗姿态填补大众时间意识改变带来的精神空洞,呈现平面化、零散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在网络文学内部叙事中,媚俗以现代性的面孔,试图摆脱后现代非主体性、断裂性的生存状态,回到早期现代性的逆托邦。由此,对后现代审美日常化逻辑的沉溺和回到早期现代性的渴望

4、共存于网络文学的媚俗中,两股力量相斥,相互拉扯,又保持相对平衡。在这种张力之中,网络文学作为审美文艺对象发展的危机潜流和生机潜流交互涌动。一网络文学媚俗的后现代文化逻辑后现代文化逻辑涉及“后现代”和“文化逻辑”两个概念,构成偏正结构,“后现代”从双重维度修饰限定“文化逻辑”。首先,限定文化逻辑的对象是后现代主义;其次,限定文化逻辑的语境是消费主义社会。詹明信指出:“后现代的文化整体早已被既存的社会体制所吸纳。”1429后现代主义的形式特点与消费主义社会系统的内在逻辑在诸多方面相契合,呈现削平深度模式的平面化、主体消失的零散化、历史性的消失和距离感的消失。后现代文化逻辑最突出的是“美感上的民本主

5、义(aesthetic populism)”2423。美面向大众,高雅收稿日期:2022-10-0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文学观照现实的审美转向研究”,编号:21BZW059。作者简介:禹建湘,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学。张琛笑,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文艺学。22023 年 1 月长 沙 大 学 学 报文化和大众文化间的界限被模糊甚至被取消。它强调人感性的解放和自由的彻底实现,主张审美与日常生活相融,发展一种大众文化。从历史社会学角度来看,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易于接受、乐于“把玩”的消遣读物,无疑已渗入日常生活。阅读审美与放松的享乐

6、主义相伴而行,衍生了网络文学媚俗的生活方式,成为审美日常化的具象表现。这一后现代文化逻辑在网络文学媚俗中的突显,离不开文化工业自上而下的介入和大众及时享乐意识自下而上的形成。“美感上的民本主义”置身于消费主义社会,“美感的生产已经完全被吸纳在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1429,美具象化为美的东西,被纳入文化工业。文化工业以价值实现为生产原则,以盈利为生产动机,通过“机械复制”手段制造大量“摹本”,充斥市场,从而包围日常生活,实现日常化。“网络类型文学作为文学类型化的典型样态,无疑具有大众文化产品性质”314,这一性质的形成意味着网络文学已“走向了标准化、复制性的、大批量的生产道路”314。身处生

7、产链条的传送带,网络文学在今天生产出大批量同质化的文化工业“摹本”。这些“摹本”风格雷同,语言直白,基本材料来自模式化的生活经验,叙事结构套路化、类型化。传统美学中强调的审美非功利、审美距离说在这里完全被颠覆,“个性风格的表达向仿像的机械复制转化”4,距离感消失了。审美神圣性被消遣性所取代,享乐至上无可撼动,后现代文化逻辑以它的方式再生产或加强了消费主义逻辑。同时,在网络文学生产链条上,生产的商业性、以享乐为动机的惰性接收和取媚创作的同质性,必然导致将网络文学纳入生活方式的态度是媚俗的。“我是谁?今天的自我使人迷惑,而昨天的自我已被忘却;明天的自我则不可预测?”559历史感的消失改变了大众的时

8、间意识和时间体验,带来的是一种精神分裂的感受,一种“有关孤立的、隔断的、非连续的物质能指的感受”2410。过去的断裂,未来的不可信,孵化出碎片化、非连续性的时间意识。“进步神话”的编年时间变得无意义,剩下的时间似乎成了一种空虚的负担。面对时间,人们似乎只需要“打发”。此外,时间连续性被打断使得当下的感受变得更加“实在”和“可感”,时间体验的知觉增强,促使及时享乐和及时消费心理的形成。网络文学媚俗正是作为一种“消灭时间”的手段出现,“像毒品一样使人暂时摆脱恼人的时间意识,从 美学上 为一个空虚和无意义的现时提供理由,使之变得可以忍受”19。于是,将网络文学纳入生活,从“消灭时间”的动机开始,就已

9、经无法避免以媚俗回应后现代历史感的微弱状态了。审美日常化进程中文化工业的介入,大众及时行乐观念的形成,以及网络文学媚俗的审美欺骗本质,使得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无法摆脱平面化和零散化特征。从创作来看,文化工业“摹本”的机械制造和读者的审美惰性挤压了网络文学自主性的生产空间。简单化、机械化、类型化创作占据主流,创作导向表层,走向平面化。从阅读接受来看,时间意识的改变点燃了后现代处境中被“耗尽”主体的享乐狂热情绪,搁置了独特的自我经验和意识形态,“单向度”主体以零散化的被动姿态接收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平面化和零散化特征在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最直观、最鲜明的体现还是类型化的作品标签式分类的普及。随

10、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分类处理似乎成为一项必要工程,网络文学作品和读者阅读取向统统被贴上清晰可见的标签。任意点开一个网络文学网站,必有“玄幻修仙”“都市青春”“古代穿越”“现代幻想”等标签式分类。大分类之下,还有更为细化的“治愈”“甜宠”“破镜重圆”“强强”“逆袭”等标示内容的小标签。齐美尔指出,艺术由于其最深刻的本质,而成为真正的艺术6。审美自主性是一种无法还原的、属于真正文学艺术作品的必要元素。网络文学标签化恰恰“完美”地实现了创作和阅读的可倒推和可还原,其中,审美自主性这一本源的缺失不言自明,毕竟只有足够平面化、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才能保证倒推的顺利进行。对读者而言,从标签选择阅读内容,

11、以需求还原体验,是被3禹建湘,张琛笑:网络文学媚俗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与现代性张力总第 171 期动地、机械地接收已预先消化好的同质化作品。审美阅读还未开始,便被铐上商业逻辑的脚链,大众由审美的主体、阅读的主人变成了被动的“非我”。对创作者而言,这种标签在为读者提供预先消化的内容的同时,也将创作囿于框定的范围中。为了满足短时间、高产量要求,标准化套路写作成为创作者的首选。例如,当写手们决定创作一篇校园言情文时,他们需要做的通常只是往模板里添加无足轻重的细节,因为两男一女、两女一男的人物配置,学霸配学渣、校霸配学霸的身份设定,欢喜冤家、破镜重圆的套路情节早已在千篇一律的重复中被固化。不可否认,网络文

12、学的媚俗和后现代文化逻辑的相互交融在满足大众阅读需求的同时,推动了网络文学的更新换代和迅猛发展,在产业化过程中获得了极高的商业回报。但越是在网络文学媚俗引人沉溺的时候,其“审美欺骗”的本质越是清晰。网络文学周围响起跳出“同质化产品单向度消费者平庸生产者”的闭环幻象、呼唤“回到过去”的声音。二网络文学媚俗的逆托邦踪迹从美学道德角度看待网络文学的媚俗,网络文学叙事呈现内在化的“自我欺骗”。作为审美风格,媚俗的显著特征有三:一是取悦大众的折中主义本质;二是多元素、多题材混杂;三是程式化,拥有既定规则和可预期的受众、效果与回应。当媚俗风格内化于网络文学叙事之中时,一种逆托邦式的、自我欺骗式的“怀旧踪迹

13、”就会显现出来。逆托邦又译为“怀旧的乌托邦”“复古的乌托邦”,是齐格蒙特 鲍曼对当代乌托邦新转向的阐释。鲍曼指出,逆托邦是“乌托邦否定之否定的产物”713,是乌托邦在人类困境中发展的新兴阶段。乌托邦面向未来,逆托邦则是站在当下,面向过去,以过去为参照点,按照过去可能存在的方式构想未来。逆托邦的核心特征是安全与自由协调,具备稳定性、连续性和主体性。逆托邦的幻想根植于后现代人类困境历史性的消失和主体性的零散化。“后现代主义避开了进步的观念,抛弃了历史连续性和记忆的一切意义。”559历史断裂带来的非连续性时间意识解构了世俗伦理时间的线性发展,“进步神话”在当下枯竭,意义如烟消散。时间意识和历史观的改

14、变给传统的完整性带来威胁,这意味着传统给予我们的“根本方向感”和“普遍有效承诺”已经失效,主体失落了,只剩下自我身心肢解式的彻底零散化。因此,置身于快速变化的时代,通往未来的道路在零散化主体眼中变得吊诡而腐烂,未来不再真实和值得期待,记忆中“稳定、可信任而有价值的过去”711成为大众少数可辨认的根基。“历史的天使”调转方向,“风暴从人们预期的和忧惧的未来的 地狱 刮向过去的 天堂”74,于是怀旧情绪弥漫。文化工业灵敏的商业嗅觉不会放过这样一个风口,它的加入剔除了怀旧的深层内涵,只留下复刻过去的表象,使得怀旧成为当下势不可当的消费导向、媚俗潮流。这种跟风式的肤浅怀旧,在网络文学的“年代题材文”中

15、可见一斑。例如,重回 1990 重回1988 重回 2000 等以回到某一年展开故事的网络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这些跟风而生的作品并没有成功营造出历史真实感,只是将怀旧作为噱头,以某个年代作为背景讲述主人公爱情事业双丰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故事。但产生怀旧的断裂不是人类整体历史的突然中断,而是传统的精神理念、价值规则、思维途径,甚至传统的实在事物在本质上的转换和隐退8。因此,逆托邦的怀旧叙事内涵并非局限于对过去事物表象的怀念,而是对过去传统精神内涵、思维价值的回望。不同于前者的简单重复过去,网络文学底层叙事逻辑中体现出的对怀旧潮流的取媚更值得关注。这种内化的怀旧带有强烈的自我欺骗性质,是通过选择性

16、记忆遗留下的参照点进行的想象,是“过去与现在、梦境与日常生活的双重形象”92。网络文本叙事内部流露出对意义明确、主体性高扬、等级界限分明的社会的肯定,充斥着回到业已逝去的早期现代性的冲动,在网络文学被深深烙下后现代印迹的叙事表层之下闪现着依稀可见的逆托邦踪迹。42023 年 1 月长 沙 大 学 学 报现代性的概念难以界定,主要从历时、共时两个维度被论述。将现代性视为历史概念,按阶段可分为早期现代性和后期现代性;将现代性视为逻辑概念,按性质可分为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浸润在后现代文化逻辑下的网络文学已经模糊了审美和生活的界限,因此,以共时的方法探讨其现代性问题显然没有用历时方法来得清晰。早期

17、现代性随启蒙运动而生,可大致视为启蒙的现代性,带有强烈的历史乐观主义和主体能动性。至于其中内含的甚至已经在历史中被证明的危机,都被精心地从怀旧想象中擦除。因此,早期现代性社会在大众想象中依旧是那个拥有原理和世界观的时代,对人类精神解决它的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它力图理解并阐明人类生活诸如国家、宗教、道德和整个宇宙10421。在碎片化的现代社会对照下,大众以早期现代性中的历史乐观主义和主体性高扬为参照点,将往昔社会构想为记忆中的完美家园。以取悦大众为主要目的的网络文学主动迎合大众读者找寻失落家园的怀旧冲动,使叙事回到了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经典叙事图示一种各个环节量化、积累构成统一总体的图示。总体而言,

18、它按照不断完善的规则,用线性叙事串联各环节,肯定主体能动性,用必然性叙事和目的论叙事勾勒出已逝的“进步神话”,极具早期现代性中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网络文学从现代性叙事模式中退出,必然性叙事取代了可能性叙事,恰似一条从起点到终点都由因果关系控制的连续单一轨道。纵使网络文学之下的类别多如繁星,叙事方式有倒叙、顺叙和插叙,但网络文学总体都以因果关系为血脉。前后情节的直接反应和因果逻辑的紧凑已经被视为网络文学叙事成功的标准之一。按照“故事时间”线性还原所有被编织进“话语”的故事事件,前后情节的联系通常是“从原因到结果,结果又导致另一个结果,直到最终结果”1131。只有这样,网络文学才能满足读者要求的叙

19、事快节奏,否则将被指责为情节拖沓、“水剧情”。与此相关,网络文学以必然性叙事来确保意义的快速觅得和终点的直接抵达,避免读者陷入“不知所云”的泥沼。因此,网络文学在叙事中竭力拒绝走向现代主义叙事中无限可能性的分岔小径,情节发展的“选择变得越来越有限,最终选择看上去完全不是选择,而是一种必然性”1132。虽然这种可能性的去除从美学上对叙事有所损伤,但网络文学叙事的连续性和因果律冒出了有悖于后现代文化逻辑的苗头。简单化、单一化叙事充满明显的乐观主义色彩,连续性叙事内涵重新确立了未来的可预见性,映射出大众置身于后现代社会的真实心理感受和憧憬,即缝补碎片化、回归连续性。黑格尔的现代性观念中尤其强调主体性

20、,他认为“主体性原则是规范的唯一来源。主体性原则也是现代时代意识的源头”1249。网络文学叙事遵循早期现代社会中的这种主体性原则,紧紧围绕主体展开,以服务主人公为宗旨。叙事目的就是动力驱动型主人公的最终完善,通常表现为主人公的愿望实现。例如,“校园”“都市”“玄幻”类小说以爱情修成正果为目的,顾漫的 何以笙箫默 可被视为典型代表,整部小说都围绕着何以琛和赵默笙解除误会、重归于好展开叙事。“重生”类小说以不留遗憾和复仇为目的,代表作有 庶女有毒,小说中被嫡姐迫害致死的李未央意外重生,最后手刃仇人,成功复仇,并与元烈成眷属。“修仙”“武侠”类小说以提升能力为目的,以忘语的 凡人修仙传 为例,主角韩

21、立逆天改命,依靠自身努力和聪明才智,最终成功飞升仙界。在目的论叙事中,带有主角光环的主人公往往被赋予某种使命,这一使命既是小说叙事的叙事动机,又是主人公行动的驱动力。这类动力驱动型主人公有目标、有理想,对未来充满自信,在自我认同基础上保持着完整性和唯一感。即使在实现愿望、达成使命的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他们依旧传达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高度的能动性。这些现代人几乎失去的特征,跃然于网络文学叙事中,流露出现代大众对“失去的天堂”的想象。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变化生出的断裂感让人们无所适从,人们迷失了通往未来的方向感,对自身的存在价值感到困惑,归属感和自我认5禹建湘,张琛笑:网络

22、文学媚俗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与现代性张力总第 171 期同被消解。而网络小说中导向明确的目的叙事和高级能动的主人公,给出了乐观的未来终点和明晰的方向感,补偿了大众失落的主体性。也正因如此,在阅读网络小说的过程中,自我认同焦虑总能成功地从读者内心中悄然消失。在目的论的必然性叙事下,网络文学的叙事对象从当下包容的、无边界的文明秩序撤退,向原始自我回归,重建家园。“进步神话”枯竭的现代社会已经丧失了对永恒价值和终极意义的信任,客观判断标准被瓦解,价值相对主义盛行。人们以多元价值观来看待他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包容和理解成为时代核心词。大体来看,时代在进步,个体自由和价值得到肯定,但判断标准的主观化

23、模糊了多重价值之间的界限感。列奥 施特劳斯指出,价值相对主义存在着许许多多永恒不变的有关权利与善的原则,它们相互冲突,而其中又没有任何一个能证明自己比别的更优越1338,善恶、好坏、优劣、高低、贵贱之间不再拥有显性的、明确的恒定标准,社会进入静态平衡状态。凡事有意义反而导致凡事无意义,任何一个拳头都将落在棉花上。大众想打破这种“无界限”平衡的冲动在网络文学的“自我欺骗”中得以宣泄。首先,叙事对象从文明秩序中撤退,网络文学作品通过想象,设置有多个等级秩序鲜明的异世界。例如,斗破苍穹中创造的斗气世界有斗之气、斗者、斗师、大斗师等身份划分,每种身份还按一至九段、一至九星的级别区分,等级界限清晰可知。

24、其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回归,网络文学中的虚拟世界实施丛林法则。斗破苍穹中的级别区分是武力高低、能力大小的反映,决定着地位尊卑和生存处境。正是有了这种明晰的等级界限和残酷的弱肉强食规则,主人公才能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改变现状的野心和打破规则的动力。当然,在网络文学世界中创造等级、显现界限感,只是初步建立起一个让人有方向、有动力的有效参照系,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主人公的自我进化打破现有等级,重建个性化、主体性的理想家园。三“沉溺当下”与“回到过去”之张力作为带有享乐倾向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学媚俗是大众后现代生存状态的反映“沉溺当下”;作为文艺审美取向,网络文学媚俗是大众后现代情感冲动的投

25、射“回到过去”。两者相济相生,交融于网络文学媚俗的正反两面,在双向互动间维系着极具张力性的和谐关系。“逆托邦及其在主体上的折射(怀旧欲望幻象)恰恰浓缩了一个新时期社会内在对抗所衍生的症候。”14首先,大众回到早期现代性的逆托邦的愿望,由后现代文化语境孵化而成。现代社会的断裂和破碎割裂主体的自我认知和完整性,本体安全威胁和存在性焦虑致使大众试图改变现状,摆脱后现代文化困境中人的“非我”状态。这个时候,带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主体性特点的逆托邦,顺其自然地成为现代大众共同欲望的投射。其次,“回到过去”是对“沉溺当下”的反叛,含有对后现代文化逻辑的颠覆冲动,清晰地传达出大众对后现代非主体性、非中心化的边

26、缘立场的厌烦和不满。除此之外,网络文学与文化工业的深度结合,致使“沉溺当下”与“回到过去”在颠覆与被颠覆的关系之外,还构成一种难以打破的闭环。阿多诺尖锐地指出:“文化工业的总体效果是反启蒙在这种反启蒙的行为当中,作为进步的、对自然的技术统治的启蒙变成了一种大众欺骗,继而又被转化为奴役和锁铐意识的工具。”15网络文学自然是文化工业的一环,它受制于市场,其文学外衣无法掩盖它是一种由外在意识形态和盈利动机催生的引诱大众消费的工具。怀旧情绪的高涨实则为网络文学把住了读者喜好的命脉,以市场为导向,批量化、类型化的生产的跟进将抽空怀旧的叙事内涵和颠覆力量,使其成为可以复制和无限调用的“无所指的能指”。同时

27、,网络文学叙事中逆托邦的显现如同“精神鸦片”,大众对现状越是不满,越是沉溺于提供憧憬的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对大众虚假审62023 年 1 月长 沙 大 学 学 报美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净化或弱化了反抗性的不满,使大众以无害的状态回到现存社会,继续扮演后现代秩序的维护者。不过,一旦大众仅剩的乌有之地幻想都被“吃干抹净”,后现代文化逻辑的猖狂必将招致大众更强烈的鄙弃。总之,逆托邦憧憬越是强烈,主体越是深陷后现代文化逻辑不能自拔;后现代文化逻辑越深化,主体越渴望“回到过去”。在上述关系的阐释中,怀旧叙事和消费主义叙事合二为一的叙事特征从张力间浮现出来。“回到过去”和“沉溺当下”的对立为网络文学叙事框架

28、划出分界线,叙事表层在消费主义支配下通常采取一种平面化表达,内容零散日常化,语言表达通俗简单。底层叙事以怀旧为内核,目的论必然性叙事以因果逻辑缝合历史连续性,闪烁着乐观历史主义精神。对应“沉溺当下”的存在状态和“回到过去”的幻想本质,叙事表层具象可感,而叙事底层的叙事内涵却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半遮蔽状态。可以说,文化工业接收到了网络文学媚俗中读者情感补偿机制的运行信息,但大众本身并不自觉自知。因此,“当怀旧以连续性叙事的方式连接不同时间的事件时,它恰恰是以类似于意识形态的方式弥合着历史的断裂”14。这正是为什么网络文学文本琐碎贫乏的叙事依旧能带给读者连续性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认同感的原因。颠覆与被颠覆

29、力量间或紧张或和谐关系的形成,是“沉溺当下”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与渴望回到早期现代性这两种矛盾心理的共时作用,归根结底还在于现代性本身。从纵向的历时角度来看,回到早期现代性的冲动似乎印证了利奥塔在 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强调的后现代主义不是现代主义的末期,而是现代主义的初期。后现代是现代的一个组成部分16207。暂且将后现代性和回到早期现代性都看作现代性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种”,我们试以利奥塔给出的思考角度梳理网络文学媚俗中两股势力的关系。在现代性早期,人们刚刚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主体性得到空前的高扬。此时在历史进步哲学的鼓动下,人类坚信现代性的未来必定充满光明和美好。回到现在,置身此时此地的

30、我们知道,预期的现代性社会并没有到来,而是走向了当初不曾设想的一条小径,迎来了“反现代”的后现代文化和一个零碎化的时代。早期现代和当下产生了断裂,初衷和结果之间发生异变。因此,大众希望的落空和对现实的不满致使“历史的天使”转过方向,在网络文学提供的想象空间中试图缝补早期现代性和后现代文化语境的裂隙。从横向角度来看,审美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既存在无法消除的分裂,又有一种互补性。哈维指出,现代性需要无情地打破任何或所有之前的历史状况,也使它本身具有了一种内在断裂和分裂的绝无止境的过程的特 征512。审美现代性是否定性的,它基于现状感知,以批判的姿态拒绝社会现代化发展。网络文学媚俗中审美自觉的出现,注

31、定对现代存在持否定态度。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现代性是调适性的,它基于现状感知而适应发展。消费主义社会中出现的后现代文化逻辑是社会现代性的产物,它擅长捕捉审美现代性的新动向,并将其纳入文化工业,削弱反叛性。无论审美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如何对抗,两种现代性都以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为初衷,都具有改变现状的发展动机,因此维持着“一种既恨又爱的关系(呈现为某种自我意识非常发达的形式之中),一种内战共存的关系”179。除现代性外,这股张力的显现离不开网络文学的媚俗本质。马泰 卡林内斯库提到,媚俗的享乐主义原则是开放的、无偏见的、渴望新经验的,不被任何批评意识所约束,媚俗艺术世界以宽容为特征,而且往往没有规则

32、1244。因此,媚俗能够成为后现代文化逻辑与现代性冲动的黏合剂和调和剂。它的取媚性能及时捕捉大众欲望,并有效地将其传递给文化工业。它的虚假性允许一切想象,给予大众足够的自由空间、容纳叛离想法的空间。同时,媚俗的折中主义又能将一切极端思想折中处理,使一切冲动无害释放。张力之维的显现,使得网络文学不再是偏离文学发展本身的单纯的文化工业产品,网络文学拥7禹建湘,张琛笑:网络文学媚俗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与现代性张力总第 171 期Tension Between Postmodern Cultural Logic and Modernity of Network Literature KitschYU Ji

33、anxiang,ZHANG Chenxiao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3,ChinaAbstract:In the post-modern cultural context,network literature shows the double-sided characteristics of“kitsch”.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 of post-modern consumerism,the kitsch of network l

34、iterature permeates into daily life in a hedonistic manner,which is fragmented and flattened under the control of cultural industry.At the same time,the kitsch of network literature contains an independentnostalgic narrative in the retrotopian fantasy,helping rebuild the modern home.In the tension o

35、f“wallowing in the present”and“going back to the past”,nostalgic narration and consumerism narration are combined into one,and crises and vitality undercurrent surge together,ushering online literature into the real art palace.Key Words:network literature;kitsch;postmodern cultural logic;retrotopia(

36、责任编辑:陈婷)有了更复杂的意义和更重大的使命,也获得了与正统文学接轨的可能。迄今,网络文学发展已三十年有余,虽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但其中仍蕴含着审美自觉的形成。来自作者与读者的双重期待,鞭策网络文学朝着更优更好的方向生长。由此,我们认为,网络文学的媚俗性既融合了消费主义需求,又融合了传统文学有关成长与使命的价值观。这股内在的张力,将促使网络文学抵达真正的艺术殿堂。参考文献:1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宁毅.

37、网络文学类型化的生成机制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4安文军.后现代主义与网络文学J.兰州学刊,2008(11):181-184.5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6狄塞,薛云梅,薛华.齐美尔的艺术哲学J.世界哲学,1987(6):73-75.7鲍曼.怀旧的乌托邦M.姚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8赵静蓉.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J.暨南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5):31-36.9博伊姆.怀旧的未来M.杨德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0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1

38、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M.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3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14黄玮杰.当怀旧成为商品:逆托邦及其批判J.山东社会科学,2020(12):106-113.15阿多诺,赵勇.文化工业述要J.贵州社会科学,2011(6):42-46.16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17BAUMAN Z.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M.Cambridge:Polity,19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领证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