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建设...概念和空间组织形式演变探析_周睿.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9844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建设...概念和空间组织形式演变探析_周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建设...概念和空间组织形式演变探析_周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建设...概念和空间组织形式演变探析_周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5 2023.03/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人文城市。城市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从传统的“居住区”规划向“社区”规划转变,即从只关心规模和形态,变为以人为本,重视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1。自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撰写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and Gesellcheft)起,社区研究开始成为学术新浪潮。社会发展塑造着交往空间和场所的形态,政治发展影响着公共事务的管理方法,社区规划和设计则体现着地

2、方区域的发展目标和社会、政治发展进程。因此,厘清社区发展沿革和不同语境下的内涵,才能探索新型城镇化要求下的社区规划趋势和发展方向。本文将从社区概念和空间组织模式的分析入手,研究空间组织在何种程度上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探寻社区空间组织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规律和趋势,由此得出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建设要求的理解和展望。2 社区概念和空间的演变社区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在不同的时期、语境和学科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其空间形态也随着城市建设的要求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陈鹏2、童星3等学者基于公共管理和社会学的视角,从社会、社团、村庄、单位、政府和财产六个方面对社区概念进行了解析,阐释了社区在联系社会各

3、部分、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村庄、单位、财产四个参照点来分析社区内涵和空间形态的联系及演变。摘要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社区也逐渐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成为重要尺度和关键抓手。文章以社会、村庄、单位、财产四个参照点来分析社区内涵和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社区空间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探寻其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规律,由此提出邻里构建和社区认同、共治共享和社会公平、韧性城市和环境友好、健康战略和养老服务四个方面是未来社区建设的关键议题。关键词社区;居住小区;空间公共性;社区治理中图分类号T U 9 8 4.1 2文献标识码ADOI1 0.1 9 8 9 2/j.

4、c n k i.c s j z.2 0 2 3.0 3.2 4Abstract As China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enters a new era,communiti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and a key point i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spatial form of the community with four reference points of

5、 the society,village,unit and property.On this basis,it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and explores its evolution law in the time dimension.Therefore,it proposes that neighborhood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ty identity,co-governance and sharing and

6、social equity,resilient city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health strategy and elderly care service are the key issues for the future community construction.Key words community;residential area;space publicity;community governance1 引言为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

7、要提高新兴城镇化建设质量,提出要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作者简介:周睿(1997-),女。研究方向:城市设计与协同规划。作者单位: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建设时代要义基于社区概念和空间组织形式演变探析The Essence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Exploration on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ty Concept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Form周 睿Zhou Rui106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8、 Architecture/2023.032.1 相对于“社会”的“社区”1887 年,由德国古典社会学大师斐迪南滕尼斯撰写的社区与社会的问世,被认为是“社区研究”的开始。该书被英译为“CommunityandSociety”,其中被译为“community”的“gemeinschaft”还有“共同体”的含义。在滕尼斯看来,“传统社区”展现出的亲密无间、归属感及认同感,是基于由血缘、地缘和共同价值取向组织而成的有机关系网络,而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4。不同于充满情感交流的“社区”,“社会”是理性契约胶合而成的人工制品。1935 年,吴文藻先生在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一文中指出,社区与社会相对

9、,社会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区则是实际生活的具体表现5。费孝通则指出社区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区别于“法理社会”,社区是“礼俗社会”的体现6。从滕尼斯、吴文藻和费孝通对社会和社区的解释可以看出,“社区”不仅是地域共同体,更是精神共同体,这个概念下的“社区”相当于“乡村社区”。1992 年,彭一刚就提出传统乡村社区聚落形态是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的产物7,在彭一刚的基础上,郑凯8、梁琍9、郭立源等10相继分析了村落空间的演变机制和影响因素:第一,规模形制和建筑布局受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的影响;第二,公共活动空间的形成是商品交易、公共交往和风俗节庆等活动的结果;第三,和滕尼斯的观点一样

10、,宗族和血缘关系是乡村社区中人际关系的纽带,宗祠作为乡村社区空间中的关键节点则是重要体现。彭一刚等学者的观点是基于 20 世纪 90 年代前相对静止的乡村社区形态而得出的研究成果,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乡村社区也开始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之中,包括居民的行为转变、旅游开发、城镇化的推进等11。人口在区域空间内加速流动,人口异质性特征鲜明、内部成员价值取向多元化逐渐成为社区的典型特征,“社区”也在逐渐转变为“社会”,即“城市社区”。如何在不可避免的转变趋势下,保留社区的有机团结、营造邻里氛围,是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2.2 相对于“单位”的“社区”要了解中国语境下的社区概念,“单位”是不可忽视的参照

11、点。“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家族”则联系起“家”与“国”之间的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族”被“单位”替代。在农村,有政治、经济、社会三元合一的人民公社;在城市,有着政治、经济、社会分立的单位大院。“单位”作为中国特有的组织形式,有着高效的社会资源动员、配置和管理的特性。单位大院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即由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在项目附近进行自行建设、管理并提供公共服务的城市住区,这是一种封闭的生产生活综合体12。此时,“社区”是“单位”的补充和客观衍生物,依靠居民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两个部门进行管理,将企业、学校、机关之外的闲散人员重新组织起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深入推进,单位的

12、结构和功能开始分化,单位福利逐渐变为国家保障,单位组织和非单位组织的壁垒逐渐消解。“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也开始吸纳“原单位人”。改革开放之后,为了解决住房不足的问题,各地成立国营房地产公司“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居住社区成为住区规划建设的主流模式13。至此,社区从“单位的补充物”变成了“单位的替代物”。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及政策支持,社区在配套服务和运营模式上都得到了发展,居委会和街道承担的社会事务也逐渐增多,“单位办社会”也转变为“社区办社会”2,13。从空间组织形式上来看,1978 年“河北 1 号小区”的方案研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居住区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的共识12(见图 1)

13、,即每个住宅组团配置一个居委会,35 个住宅组团形成 1 万左右人口的居住小区。在此基础上,35 个小区组成居住区并设一个街道办事处14。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兴建的“封闭社区”继承了“单位大院”的封闭模式来保证内部的治安,不同的是,单位大院的空间布局多呈现以办公区、居住区、广场为沿轴线展开的“前朝后寝”的传统城市格局(见图 2)15,16,而封闭社区通常呈现居住建筑环绕公共空间形成组团,并在建筑组团内体现均好性。2.3 相对于“财产”的“社区”社区是城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1988 年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1998 年住房商品化制度改革、2007 年颁布和实施物权法都推进着住房私有化改革

14、,住房逐渐成为居民的“财产”。商品房的出现标志着社区和“单位”“区位”等行政概念分开,并形成以居住和生活为主要功能的、以专有财产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地方政府从城市经营的角度出发,要求开发商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公共绿地、中小学、学前教育、商业场所等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同时,区位、配套、交通等居住区的附加属性也体现着社区的经济属性和仅限于社区内部的共有性。为了维护社区治安和保证社区公共设施的财产私有化,社区建立起围墙、栅栏来划定红线范围,形成了排斥外部人员的“封闭社区”(见图 3),并使居住空间具备彰显居住者阶级身份的能力。这种“市场办社会”的模式促进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形象面

15、的优化。然而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社区公共服务的“俱乐部”化加速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碎片化,公共基础设施的不均匀分布也加剧了城市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降107 2023.03/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低了城市公平性。从城市交通的角度来看,因大体量的封闭而社区而形成的大街区、宽马路的空间格局造成城市步行可达度低和公交线路重复系数高、渗透力弱的情况。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之后原则上不再建设大体量的封闭小区,并要逐步打开已建成的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2018 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16、GB 501802018)明确了我国居住社区的组织模式应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形式,同时推进以“居住街坊”为居住区基本单元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步行时间为特征的 5 分钟、10 分钟、15 分钟生活圈,取代原有的以人口和建设规模为依据来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分级概念(见图 4)。街区制意味着开发小尺度和城市大开放,小尺度的社区也有利于组织协商自治,大开放的社区有利于促进不图 2 单位大院空间组织形式图(图片来源:根据哈尔滨市企业单位大院更新与保护策略研究改绘)图 1 居住区结构图(图片来源:根据哈尔滨市企业单位大院更新与保护策略研究改绘)居住小区 约 1 万人居住区 3 万 5 万人住宅

17、组团约 700 户700 户700 户700 户居住小区 约 1 万人街道办居住小区 约 1 万人厂房厂房办公区厂房厂房居住 街坊居住 街坊居住 街坊居住 街坊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图 4 小街区结合居住街坊(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3 北京知春里封闭社区(北)及北京双榆树北里封闭社区(南)(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08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3同社会阶层居住社区的融合。同时,有利于居住社区内的服务系统成为城市服务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从交通、公共服务设施、街道经济等方面整体提升城市服务质量。2.4 相对于“政府”的“社区”在“单位大院”的基础上逐

18、步发展的中国语境下的“社区”,作为政府在地方的神经末梢,既体现着居民自治的特性,又接受着政府的领导。目前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表现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和四级网格的框架。两级政府指市政府、区政府;三级管理指市、区、街道;四级网络指市、区、街道、居委会3。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个体开发商进入房地产产业,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等组织也相继出现。早在 1994 年,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就规定了由物业公司通过收取物业管理费来对小区进行运营和维护。区别于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法定社区,开始形成从城市公共空间中圈设出的以住房为单元的社区,又称为“物业社区”。国务院 2003 年发布的物业管理条例则更明确了

19、“社区自治、业主共同管理”的治理模式。然而伴随着居住小区规模的不断扩大,社区治理也变得困难起来。社区自治从法律定义上指的是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自治,但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了不论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大小,业主委员会只能设置一个。小区业主监管物业服务、使用公共维修基金的权力需要通过业主委员会才能行使,但由于业主个体的需求和偏好不同,在处理公共事务决策的时候往往是消极的观望态度。小区规模越大,交流成本越高,因此建设规模适度的街坊更有利于将居民组织起来。2020年后,人们更加认识到社区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升城市韧性方面的重要价值,社区尺度是政府在基层的关键抓手。从当前的社区建设情况来看,过去的传统社区规划重视

20、体量和密度,忽视社区感的营造,导致居民间的交流和互动较为缺失;建设方面重视形象工程,缺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深入理解,没有从物理空间上提供共治共享的平台。同时,还存在管治服务效率不高,以及政府、市场和居民三方主体配合度不高等问题。3 时代认知和社区建设的核心要义回顾社区概念和空间组织模式的发展变化,许多社会学家都对传统共同体的消解表示忧虑,有关社区的研究也多是基于希望能够延续传统的邻里感和秩序感。但从新科技革命开始,一些基于新技术的新畅想也开始出现,如智慧社区、共享社区、低碳社区,以及浙江省率先提出的未来社区等概念,社区规划一词也开始出现并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环,杨贵庆等17将我国社区规划的热点研究

21、问题总结为公众参与、社区物质环境、城市更新、社区规划制度和社区规划师五个方面。城镇化推进到了新的阶段,建设符合人民向往的美好社区、满足个体在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等方面的需求成为社区规划的关键议题。3.1 邻里构建和社区认同邻里场景的塑造及社区认同感的提升是共治共享的基础,然而在之前粗犷的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的邻里塑造没有得到关注。一方面,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人口流动性加大,社区内部的关系不再依靠血缘和地缘,变为了“财产”共同体,传统的邻里关系开始淡化。另一方面,大尺度、大规模的社区建设和城市文脉割裂开来,又没有形成自身的文化特性。注重整洁和干净的社区建设,受精英化的影响,驱逐了传统的业态(如修鞋、修

22、锁、裁缝等),导致社区烟火气也在消失。文化是群体意识或群体习惯,可以代替原有的血缘或地缘关系将群体联系在一起,由此制造出社区内部成员的亲密感和信任感,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即居民在沟通交往、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归属感18。社区提供了居民交流和互动的空间,良好的社区空间设计、完善的公共服务、多样的社区活动都是培育社区认同感,进而塑造社区特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3.2共治共享和社会公平伴随着人民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不断提高,城市化建设发展到新阶段,社会公平成为空间规划和设计的关键要点。赫伯特甘斯(HerbertGans)认为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条件是规划师的责任19。首先在社区内部,一

23、是完善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改善市政并建设公共活动空间,响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决策;二是对待特殊群体要有特定的帮助和保障机制,在空间设计中也应得到注意和体现,真正实现“共享”;三是强调居民参与协同规划和多元参与的权力,鼓励居民参与到“共建”和“共治”的过程中。其次是在社区和城市的关系方面,封闭社区割裂了城市整体,导致城市内部的阶级分化和公共服务的不平等加剧。要逐步打开封闭社区,建设街坊式社区,发挥市场在建设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整体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公平。3.3 韧性城市和环境友好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社会、自然、技术三个方面,近年来全球都意识到人口集聚、

24、建筑立体化使城市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城市韧性指城市系统能够在应对外部不稳定的波动因素时也能够“减损”和“修复”1,20。对于城市韧性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的物质空间韧性,包括生态环境、市政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四个维度;二是城市109 2023.03/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管理的韧性,包括制度、组织政策、社区连通性三个维度。2020 年以来的抗疫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作为基层社会单位的社区在城市系统中的关键作用,社区韧性也应被进行探讨和研究。在之后的社区规划里还应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推

25、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3.4 健康战略和养老服务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指出,缺乏活动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020 年习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当中”来打造健康中国。社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空间单元,在该层面上融入健康设施和干预政策是最有效的做法。社区的健康战略主要是医疗、环境、邻里三个层面。首先,社区级的医疗应该在空间上得到合理配置和全覆盖,整合各类健康促进的设施和资源,提升健康治理的效率和品质。其次,社区应注重绿色生态氛围的打造,并加强健康促进类设施的建设,提供居民日常锻炼的空间。最后,邻里感的打造能够加强居民的生活幸福度,从而影响健

26、康。王兰等学者提出打造 15 分钟健康社区生活圈,以促进日常体育锻炼和社区交往为目的来优化社区环境;同时要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强化社区层面的基本健康监测,并设置针对传染性疾病的应急防控设施21。此外,我国养老问题不容小觑,在居家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的当下,社区也应提供相应的养老基础保障类设施实现老有所养的乐龄生活,包括社区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和日间照料机构。通过社区公服配置和环境的改善,推动全龄个体的健康水平和自治参与度,是社区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任务。4 结语作为城市的细胞,社区从无序的开放走向有序的封闭,又从大体量的封闭开始转向小尺度的开放。通过对社会、单位、财产、政府四个视角的分析,从社区的

27、概念演变上可以看出“社区”的空间组织形式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满足着不同的时代需要。同时,这四个参照点大致也遵循着历史发展的进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区概念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进入新发展阶段,人们给城市提出了新的期待和目标,社区规划代表着对人们需求的满足,更是对时代号召、城市发展的回应。由于社区规划具有显著的在地性特征,且新建类、重建类和更新类社区都有不同的规划设计思路,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正确面对社区情况的差异性,基于社区自身建设情况及外部环境情况来综合评价和考虑。参考文献1武前波,郭豆豆,接栋正新科技革命下未来社区产生的逻辑及其内涵辨析 J现代城市研究,2021(10):3-8,142陈鹏“社区”

28、概念的本土化历程 J城市观察,2013(06):163-1693童星,赵夕荣“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02):67-744FERDINANDT.CommunityandSocietyM.London:TaylorandFrancis,2017.5吴文藻.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 M/吴文藻论社会学中国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32-4386费孝通乡土中国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7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 M2 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8郑凯陕西华县韩凹村乡村聚落形态结构演变初探 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

29、0069梁琍 徽州村落的形态构成和景观意象 J 华中建筑,2004(01):103-10610 郭立源,葛红旺,饶小军中国传统民居村落空间之“消极性”J南方建筑,2005(01):107-10811 车震宇,翁时秀,王海涛近 20 年来我国村落形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04):35-3912 罗璇,李如如,钟碧珠,等回归“街坊”:居住区空间组织模式转变初探 J城市规划学刊,2019(03):96-10213 袁奇峰,钟碧珠,贾姗,等未来社区:城市居住区建设的有益探索 J规划师,2020,36(21):27-3414 刘恩华唐山市新建居住小区规划 J建筑学报,198

30、7(04):8-1215 乔永学北京“单位大院”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J华中建筑,2004(05):91-9516 吕飞,康雯哈尔滨市企业单位大院更新与保护策略研究 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10):41-4717 杨贵庆,房佳琳,何江夏 改革开放40年社区规划的兴起和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8(06):29-3618 袁媛,张志君,刘菁基于城市社区文化建构的社区认同感培育研究:以厦门市典型社区规划为例 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01):27-3119 陈锋,孙成仁,张全,等 社会公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J 城市规划,2007(11):40-4620 栾晓帆,刘一鸣,李志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区建设策略:基于“社区”概念的辨析 J规划师,2020,36(06):116-12021 王兰,李潇天,杨晓明健康融入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社区应对 J规划师,2020,36(06):102-106,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