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及其学科范式_刘小鹏.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9755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及其学科范式_刘小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及其学科范式_刘小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及其学科范式_刘小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地 理 学 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78卷 第3期2023年3月Vol.78,No.3March,2023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及其学科范式刘小鹏1,2,冯康利1,卫宇曦1,崔云霞1,蒋春梅1(1.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银川 750021;2.宁夏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银川 750021)摘要:中国减贫事业具有世界意义。回溯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特征和学术贡献,归纳其学科范式,对今后地理学研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相对贫困问题,具有重要学科价值。基于 CiteSpace 6.1.R2 对 19882020 年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

2、ce”(WOS)核心合集的中国贫困地理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和区域减贫实践促进了中国贫困地理研究机构、作者和发文数量逐渐增长,反映贫困地理研究的需求导向性;城乡减贫政策差异和异构形成了中国乡村贫困地理和城市贫困地理研究分异格局,反映贫困地理研究的城乡二元性;减贫政策调整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动了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学科范式的变迁,反映了贫困地理研究的范式演进性;在地理学学科范式框架下,发展地理学和贫困地理学以贫困地理研究为共同领域,发展地理学旨在建构减贫过程、方法和决策,而贫困地理学重在解构贫困过程、方法和决策,代表了两个“学科”共同的研究基础和不同的学术话语表达。关键词:中国;贫困地

3、理;发展地理学;贫困地理学;学科范式DOI:10.11821/dlxb2023030051 引言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1-2。国内外对贫困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从收入贫困单一维度,到包含教育、医疗、居住和就业等多维贫困综合度量过程3,反映了贫困问题的复杂性不仅表现为个体可行能力的缺乏,还体现在区域地理条件、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劣势4-5。在相关学科研究中,地理学关注贫困地区的形成、分布特征、贫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区域减贫模式,形成了贫困环境决定论6、空间贫困理论7、PPE(Poverty-Population-Environment)怪圈理论8、贫困地域系统理论2,9、贫困恶性

4、循环理论和乡村贫困化的“孤岛效应”理论等10。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地理学界开始系统性、针对性的开展乡村贫困地理研究11。2000年以来,中国连续实施了两个10年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是贫困地理研究的黄金20年12,乡村贫困地理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地理学者在贫困与地理环境间的作用机理13、贫困与地理要素耦合机制14、贫困测度与地理识别15-17、贫困空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10,18-19、贫困地域类型划分11、空间贫困陷阱识别20、区域减贫效应21、减贫路径22、贫困空间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23、国外贫困地理研究评述及对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启示24-25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末,由

5、中国科学院、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编制收稿日期:2021-12-13;修订日期:2023-02-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230,41761025)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2071230,No.41761025作者简介:刘小鹏(1973-),男,宁夏海原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减贫与发展地理学、国土空间规划等研究。E-mail:572-586页3期刘小鹏 等: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及其学科范式的“中国贫困地区类型划分及开发”方案11,和2016年以来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6、为牵头单位开展的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等实践工作,更是地理学服务国家发展与减贫实践、支撑国家扶贫开发决策的学科行动12。但同期城市贫困地理研究相较乡村贫困地理研究要起步晚、成果少。中国已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解决相对贫困成为2020年后关注的重点。随着城乡融合不断推进,城乡多维贫困和相对贫困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中国贫困地理相关文献为基础数据,借助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 6.1.R2绘制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的知识图谱,系统挖掘与分析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特征、

7、热点内容及其研究范式,总结贫困地理研究成果和学科贡献,以期为今后减贫研究提供地理学学科范式,为区域可持续减贫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 数据来源与处理贫困地理内涵界定、贫困地区的形成与地理特征、贫困与环境的关系及可持续减贫与发展是地理学重点关注的领域和方向2,5,12。本文基于CNKI中文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将主题检索条件设定为“贫困”和“减贫”分别并含“中国”或“区域”或“地方(区)”或“省”或“市”或“县”或“乡(镇)”或“村”或“地理”或“空间”或“环境”或“可持续发展”等;以同样的检索主题词基于WOS核心合集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语种=“English”,文献

8、类型=“Article”,时间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同时根据2021年发布的地理资源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进行相关主题文献检索以完善基础数据。逐条筛选并去重后得到19882020年的乡村贫困地理中文文献879篇,19972020年的城市贫困地理中文文献158篇,19962020年由中国学者发表或由中外学者联合发表的中国乡村贫困地理英文文献111篇,20022020年的中国城市贫困地理英文文献21篇。最终共得到1169篇文献,文献信息包括标题、作者、发文机构、来源出版物、摘要等,输出Refworks格式文件或纯文本文件,并合并中英文文献关键词里基本同义词和同一范畴的词汇。2.2 研

9、究方法与工具本文运用CiteSpace 6.1.R2计量可视化软件,构建关键词共现网络和时区图谱,捕捉分析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热点、前沿和演化路径。同时,结合传统文献归纳方法,把握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的发文趋势、研究作者和机构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探寻研究趋势和侧重方向。3 中国贫困地理研究机构作者和发文趋势3.1 研究机构及其作者分布通过对CNKI和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9882020年间中国贫困地理研究作者和机构分析,198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姜德华等在地理研究发表了题为“中国贫困地区类型划分及开发研究提要报告”的文章;1997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

10、所(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顾朝林等在地理学报发表了题为“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的文章,他们是国内率先开展乡573地 理 学 报78卷村和城市贫困地理研究的作者及团队。通过对19882020年中国贫困地理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及发文10篇以上作者统计(第一、第二作者)发现(表1),乡村贫困地理研究机构和团队明显多于城市贫困地理研究机构和团队。3.2 发文量趋势分析本文对19882020年CNKI和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中国贫困地理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发表年份和数量进行了统计(图 1)。19882020 年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Index,E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

11、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及中文核心刊物发文共669篇,约占中文文献总篇数的80%。其中,城市贫困地理首篇文章刊发晚于乡村贫困地理,且发文量仅呈小幅度波动中低速上升趋势,而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之后乡村贫困地理发文量进入快速上升期。城乡贫困地理研究发文量和增长幅度的差异,反映了学术界普遍对国家长期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政策的积极响应,需求导向显著。表119882020年中国贫困地理发文数10篇以上的地理学者Tab.1 Top ge

12、ographers with more than ten publications about Chinas poverty geography from 1988 to 2020作者王艳慧袁媛廖和平刘小鹏薛东前周扬丁建军刘彦随所属机构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吉首大学商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文量(篇)2519191514131311主要研究方向乡村贫困地理城市贫困地理乡村贫困地理乡村贫困地理城市贫困地理乡村贫困地理乡村贫困地

13、理乡村贫困地理图119882020年中国贫困地理研究文献刊文量Fig.1 Publications about Chinas poverty geography research from 1988 to 20205743期刘小鹏 等: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及其学科范式4 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的二元性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包括减贫政策的差异和异构,客观上形成了乡村贫困地理和城市贫困地理研究分异格局,即贫困地理研究的二元性。4.1 贫困地理研究关键词共现分异采用CiteSpace 6.1.R2计量可视化软件,以关键词(Keyword)为节点,时间切片(time slice)为1年,对中国贫困地理领域关键词进行

14、共现分析(图2、图3)。关键词节点越大,频次越高,节点内不同颜色的圆圈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年份,圈层从里到外表示时间由远及近,在同一篇文章中共同出现的关键词之间会有线段连接,连线粗细与共现频次呈正相关,颜色越偏向暖色代表相应关键词在近年联系越紧密。从关键词出现频次来看,在中国乡村贫困地理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中,中文文献“贫困”“精准扶贫”“空间分异”“多维贫困”“影响因素”“空间贫困”等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英文文献“multidimensional poverty”“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inequality”等出现频次较高。从关键词类别来看,研究尺度类包括连片

15、特困区、贫困县、贫困村、图219882020年中国乡村贫困地理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Fig.2 Keywords co-occurrence map about Chinas rural poverty geography research from 1988 to 2020图319972020年中国城市贫困地理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Fig.3 Keywords co-occurrence map about Chinas urban poverty geography research from 1997 to 2020575地 理 学 报78卷贫困农户等;区域发展类包括可持续发展、生计资本、地理资

16、本、精准扶贫、扶贫开发、旅游扶贫、减贫效应等;区域风险类包括脆弱性、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方法应用类包括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地理信息系统等。在中国城市贫困地理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中,中文文献“城市贫困”“空间分异”“时空演变”“转型时期”“多维贫困”“形成机制”等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英文文献中“urban poverty”“city”“inequality”“market transition”等出现频次较高。从关键词类别来看,研究区域类包括城市群带、大都市区、贫困社区、低收入邻里等;研究对象类包括城市贫困人口、农民工、下岗职工、老年贫困、流动人口等;发展风险类包括社会排斥、社会极化、剥

17、夺、贫困固化等。4.2 贫困地理研究关键词时区分异在 CiteSpace 6.1.R2 可视化软件中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选择“Layout”中的“Timezone”,形成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关键词时区分异图谱(图4、图5)。关键词节点所处时间段代表该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若新的关键词与前期关键词在同一文章出现时两个关键词之间会有线段连接,连线越粗代表共现频次越高,整体颜色越偏向暖色说明相应关键词在近年受到关注越多,并根据节点大小及分布判断研究热点和态势。贫困地理研究关键词时区分异,表现为乡村贫困地理和城市贫困地理在研究阶段和内容、研究数据和方法等方面的时区分异。图419882020年中国乡村贫困地

18、理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Fig.4 Keywords timezone map about Chinas rural poverty geography research from 1988 to 20205763期刘小鹏 等: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及其学科范式(1)从研究阶段和内容来看,根据贫困地理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分异知识图谱,乡村贫困地理研究可划分为19882011年、20122020年两个阶段;城市贫困地理研究可划分为19972000年、20012011年和20122020年3个阶段。乡村贫困地理研究在19882011年期间,先后受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20

19、012010)国家需求影响,地理学界重点开展了贫困地区类型划分及发展方向11、环境与贫困的关系26、反贫困策略及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27-28、综合地理要素对贫困的影响和作用,如耕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自然灾害、地形、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致贫因素与机制研究,土地退化、环境退化等与乡村贫困相互作用机制研究29。该时期,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人工神经网络等新技术新方法在乡村贫困测度与空间模拟研究中被广泛应用30。之后国家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22020年成为乡村贫困地理研究的快速增长期。地理学在注重自然地理要素与贫困关系的同时,社会排斥、社会歧视、文化差异、社会

20、资本、公共资源配置等也被认为是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24,31-32,并从家庭角度揭示健康状况、教育支出压力、信息可及性、海拔、人均耕地、距离等因素与贫困的关系33。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乡村贫困地理研究者重点通过运用遥感影像、地理信息技术、多种贫困测度方法和构建计量模型,开展了不同尺度的乡村多维贫困测算、致贫因子地理探测、贫困模拟以及地理大数据分析34-36,地理识别空图519972020年中国城市贫困地理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Fig.5 Keywords timezone map about Chinas urban poverty geography researc

21、h from 1997 to 2020577地 理 学 报78卷间贫困并验证乡村空间贫困陷阱20,37-38,由此广泛探讨了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城镇化等减贫效应39-42,以及空间贫困治理模式43。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背景下,开展了乡村贫困化与空心化耦合发展关系44、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地域系统演化45、返贫风险及其发生机制46等研究,同时探讨相对贫困地区分布特征、地域功能类型基础47,尝试构建了相对贫困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对贫困线,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48。城市贫困地理研究在19972000年期间,国家先后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1993年)和城

22、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1999年),促使地理学界关注城市贫困研究。这个时期的城市贫困地理研究以定性为主,领域和方向主要包括流动人口与城镇贫困人口分布、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城镇贫困地域集聚、城市贫困与社会空间结构分异等49-50。进入20012011年这一阶段,城市贫困群体经历了由传统“三无”人员拓展到下岗失业人员、在岗贫困人员、农民工等城市外来人员51,城市贫困地理研究侧重转型期贫困人口空间分布和演变特征及成因51、城市贫困区域差异与社会空间分异52、城市贫困人群聚居的低收入邻里类型及形成53、城市贫困地域类型与分异机制54、城市贫困和剥夺的空间模式55等领域方向。到20122020年,城市贫困研究

23、测度方法、尺度和数据来源进一步多元化和精细化,重视城市贫困空间测度、时空特征和地域结构演化56-57、城市社会空间极化和贫困聚居及居住隔离58、城市贫困群体生活质量区域差异59、城市贫困空间固化与治理60、城市贫困空间剥夺与重构61、城市群体的行为心理与贫困邻里联系62、城市老年贫困人口识别与空间格局63,以及重构贫困聚集区的地域格局和条件改善等研究64,成果更加丰富,应用更加广泛。(2)从研究数据和方法来看,根据关键词时区分异知识图谱,乡村贫困地理和城市贫困地理的研究数据和方法存在差异和共通之处。乡村贫困地理研究通常从全国、省域、市域、县域、乡镇、村域等不同空间尺度出发5,主要以社会经济统计

24、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大数据和农村参与式调查数据作为支撑,数字高程模型(DEM)13、夜间灯光影像(NTL)16,65、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66、兴趣点(POI)66等得到广泛应用。乡村贫困测度主要包括以贫困率法、多种贫困指数(Sen、SST和FGT指数等)为主的单维贫困测度;以A-F双临界值法计算多维贫困指数(MPI),以综合加权求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计算综合贫困指数为主的多维贫困测度67。多层线性模型68、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69、地理探测器35、多元线性回归48、最小方差法(LSE)70等是乡村贫困地理研究中探究致贫因素及贫困类型划分的常用方法。城市贫困地理研究重点关注老城衰

25、败区、城中村、退化的工人新村等贫困聚居现象71-72,以及下岗职工、农民工、老年人和在岗困难职工等贫困群体72-73,研究数据主要依托民政部门人口统计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大规模家庭调查数据、大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56,采用多种贫困指数和A-F双临界值法17,73、贫困区位熵、洛伦兹曲线、集中和差异指数74,以及因子分析75、逻辑回归分析72、多层模型分析17等,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开展研究工作。5 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的学科范式5.1 空间贫困理论范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地理学与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在国际上同期兴起,而在地理学学科及其体系建设过程中发展地理学并未得到重视76。但“贫困”作为发展

26、地理学、发展经济学和发展社会学等学科的共同研究主题始终没有改变(图6)12,43,76-77。5783期刘小鹏 等: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及其学科范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欧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空间贫困研究及其成果应用38,78。空间贫困理论作为发展地理学“贫困研究”的基础理论,是将空间概念引入到贫困问题的研究之中,旨在探讨贫困的空间分布以及贫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79,它将贫困归因于经济劣势、社会和政治劣势、生态劣势38,并形成了空间分异、空间扩散和空间整合3个层次的理论研究范式43。从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知识图谱中看出,贫困的空间分异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主流领域和方向,并开始探讨3个

27、层次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贫困地理研究的技术流程、“五位一体”指标体系、模型模拟,以及空间分异机制、空间扩散地理阻隔、空间整合发展干预等12,43,76,并且主流地理学刊物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基于发展地理学空间贫困理论的贫困研究范式,逐渐得到学界的认可。5.2 贫困地理研究的学科范式变迁中国减贫政策调整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动贫困地理研究范式的变迁(图7)。在实践方面,中国扶贫开发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即19862012年的区域扶贫开发、20132020年的精准扶贫。1986年中国开始以“贫困县”为单元开展扶贫工作,1994年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随后于2001年和2011年,先后发布了两个1

28、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紧扣国家扶贫开发需求,地理学界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和实践工作。从贫困地理研究的知识图谱中看出,地理学界开始主要是以贫困地理格局为研究主题,在国家和区域地理尺度,通过贫困调查与制图,研究贫困区划与类型划分11,并参与开展了“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同时,以贫困地理过程为研究主题,采用贫困测度与空间分析等方法,科学识别贫困空间分异与空间扩散机制。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到精准扶贫,减贫尺度上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创新贫困地理模型模拟与预测研究方法,探讨以贫困地理格局与过程及其人地耦合为主题的研究,精准判断空间贫困陷阱(SpatialPoverty Traps)37-38。20

29、20年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时期。面对减贫转向带来的新挑战,地理学界以可持续减贫为研究主题,通过模拟和预测复杂贫困人地系统,综合发展地理学贫困研究的空间分异、空间扩散和空间整合研究范式,探讨了减贫的空间调控与干预机制12。5.3 贫困地理研究的内在学理性学理性反映学术话语的表达和学术层面的研究及其学科上的内在联系,核心内容包括概念内涵和研究命题两种形式。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实施之后,国内学者从专业术语、理论基础、概念内涵和研究领域方向等方面探讨了贫困地理研究图6发展地理学等学科的共同研究主题Fig.6 Comm

30、on research topics of 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other disciplines579地 理 学 报78卷的学理性学科归属,如刘小鹏等79、丁建军等5、周扬2等,提出了构建贫困地理学学科的必要性。贫困地理学是以贫困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贫困与环境的关系为研究核心,研究贫困地区的形成、分布、地理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和反贫困措施的学科2。在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知识图谱中,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区域贫困等关键词词频时有出现,包括贫困地域系统演化、贫困监测模拟、减贫效应评估、相对贫困瞄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命题,反映了贫困地理学研究

31、涉及社会、经济和环境要素的多维性,地区、县区、乡村的尺度性。这方面的成果已在地理学刊物发表2-3,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引用和关注。贫困地理学研究已初见端倪,但能否作为一门学科仍在探讨之中。发展地理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和全球减贫与发展的地理学分支学科,虽然学术界在该学科概念内涵等方面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76-77,但以“减贫与发展”为核心研究命题及其学科地位,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梳理贫困地理学和发展地理学内在联系,两者在地理学学科框架下以贫困地理研究为共同领域,发展地理学旨在建构减贫过程、方法和决策,而贫困地理学重在解构贫困过程、方法和决策(图8),代表了两个“学科”共同的研究基础和

32、不同的学术话语表达。6 结论与讨论6.1 结论本文运用CiteSpace 6.1.R2对中国贫困地理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了其研究特征、热点内容及其研究的学科范式,研究表明:(1)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的城乡二元性。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包括减贫政策的差异和异构,客观上形成了乡村贫困地理和城市贫困地理研究格局,两者在研究阶段和内容、研究数据和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分异。图7贫困地理研究范式的变迁Fig.7 The change of poverty geography research paradigm5803期刘小鹏 等: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及其学科范式(2)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的范式变化性。中国贫困地理研究是

33、以空间贫困理论为基础,以减贫与发展的逻辑关系为研究主题,形成了贫困研究的空间分异、空间扩散和空间整合理论研究范式,反映了贫困地理研究是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格局过程及其人地耦合的地理学综合研究思路,减贫政策调整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动了贫困地理研究范式的变迁。(3)中国贫困地理研究范式的内在学理性。贫困地理学和发展地理学两者在地理学学科框架体系下,以贫困地理研究为共同领域,基于不同地理尺度自然社会系统互馈与耦合,发展地理学旨在建构减贫过程、方法和决策;而贫困地理学突出解构贫困过程、方法和决策,反映了两个“学科”共同的研究基础和不同的学术话语表达。6.2 讨论目前,中国减贫重点已从消除绝对贫困向巩

34、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解决相对贫困转变,这为贫困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建立可持续减贫研究的学界共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贫困地理研究者要创新人地系统动力学、时空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方法,探讨脱贫地区多重返贫风险、乡村地域系统转型过程与格局和可持续减贫地域模式。无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长期存在。中国贫困地理研究者要着重构建区域相对贫困识别模型、方法和标准,研究区域相对贫困类型和空间分异机制,探索城乡减贫一体化策略,提供复杂贫困人地系统优化的地理学方案。(2)建立贫困地理研究的学科共识。减贫是以发展为目标,而发展地理学是地理学学科

35、体系中唯一以“减贫与发展”为研究主题的分支学科,奠定学科共识对于形成共同的学术话语至关重要。在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进程中,基于减贫转向需要构建以空间贫困理论为基础,以可持续减贫为研究主题,以空间分异、空间扩散和空间整合为分析框架,综合研究方法,形成注重复杂贫困人地系统耦合关系、协同优化决策支持的发展地理学学科研究范式。参考文献(References)1 United Nations.Transforming Our World: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ew York:United Nati

36、ons,2015.2 Zhou Yang,Li Xunhuan.Basic theories and frontiers of poverty geography.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21,76(10):2407-2424.周扬,李寻欢.贫困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地理学报,2021,76(10):2407-2424.3 Li Xunhuan,Zhou Yang,Chen Yufu.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regional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Acta GeographicaSinica,2020,7

37、5(4):753-768.李寻欢,周扬,陈玉福.区域多维贫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地理学报,2020,75(4):753-768.图8发展地理学和贫困地理学的内在学理性Fig.8 The intrinsic rationality of 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poverty geography581地 理 学 报78卷 4 Pacione M.Applied Geography:Principles and Practice.London:Routledge,1999:400-413.5 Ding Jianjun,Leng Zhiming.Regional pover

38、ty analysis in a view of geography science.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8,73(2):232-247.丁建军,冷志明.区域贫困的地理学分析.地理学报,2018,73(2):232-247.6 Sachs J D.The End of Poverty.London:Penguin Press,2005:4.7 Chen Quangong,Cheng Xi.Poverty alleviation in minority region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poverty theori

39、es.Journal of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1,31(1):58-63.陈全功,程蹊.空间贫困理论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扶贫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1):58-63.8 Mink S D,Mundial B.Poverty,Population,and the Environment.Washington,DC: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 189,1993.9 Zhou Y,Liu Y S.The geography of

40、 poverty:Review and research prospects.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22,93:408-416.10 Liu Yansui,Zhou Yang,Liu Jilai.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overty in China and targeted povertyalleviation strategies.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6,31(3):269-278.刘彦随,周扬,刘继来.中国农村贫困

41、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3):269-278.11 Jiang Dehua,Zhang Yaoguang,Yang Liu,et al.A summary report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poverty-stricken areas.Geographical Research,1988,7(3):1-16.姜德华,张耀光,杨柳,等.中国贫困地区类型划分及开发研究提要报告.地理研究,1988,7(3):1-16.12 Liu Xiaopeng,Cheng Jing,Zhao Xia

42、oyong,et al.Sustainable poverty reduction of China in a view of developmentgeography.Progress in Geography,2020,39(6):892-901.刘小鹏,程静,赵小勇,等.中国可持续减贫的发展地理学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20,39(6):892-901.13 Zhou L,Xiong L Y.Natural topographic control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in China.Appl

43、ied Geography,2018,90:282-292.14 Chen Qiyao,Liao Heping,Liu Yuanli,et al.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t county level in Chongqing.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20,42(4):12-24.陈淇瑶,廖和平,刘愿理,等.重庆市县域交通

44、可达性与多维贫困耦合关系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4):12-24.15 Wang Yanhui,Qian Leyi,Chen Yefeng,et al.Multidimensional and comprehensive poverty measurement of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poverty.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7,28(8):2677-2686.王艳慧,钱乐毅,陈烨烽,等.生态贫困视角下的贫困县多维贫

45、困综合度量.应用生态学报,2017,28(8):2677-2686.16 Xu J B,Song J,Li B C,et al.Combining night time lights in prediction of poverty incidence at the county level.Applied Geography,2021,135.DOI:10.1016/j.apgeog.2021.102552.17 He Shenjing,Zuo Jiaojiao,Zhu Shoujia,et al.Understanding urban poverty in large Chinese ci

46、ties using multiplemeasurements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odels.Human Geography,2014,29(6):74-80,87.何深静,左姣姣,朱寿佳,等.中国大城市贫困研究的多种测度与多层模型分析.人文地理,2014,29(6):74-80,87.18 Yuan Yuan,Gu Yeheng,Chen Zhiha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poverty of Chinese cities.Progress in Geography,2016,35(2):195-203.袁

47、媛,古叶恒,陈志灏.中国城市贫困的空间差异特征.地理科学进展,2016,35(2):195-203.19 Liu Y H,Xu Y.A geographic identific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rural China under the framework of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nalysis.Applied Geography,2016,73:62-76.20 Luo Xiang,Li Chongming,Wan Qing,et al.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i

48、n poverty:The spatial poverty trap inrural China and its identification.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20,35(10):2460-2472.罗翔,李崇明,万庆,等.贫困的“物以类聚”:中国的农村空间贫困陷阱及其识别.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0):2460-2472.21 Shi Linna,Wen Qi.Research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49、 from theperspective of relative poverty:A case study of Pengyang County in Ningxia.Geographical Research,2020,39(5):1139-1151.施琳娜,文琦.相对贫困视角下的精准扶贫多维减贫效应研究:以宁夏彭阳县为例.地理研究,2020,39(5):1139-1151.22 Feng Yingbin,Long Hualou.The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lving spatial poverty based on rural popula

50、tiontransfer and rural road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Guizhou Province.Geographical Research,2019,38(11):2606-2623.冯应斌,龙花楼.基于乡村人口转移和农村道路建设的空间贫困破解机理及其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地理研究,2019,38(11):2606-2623.23 Yan Jin.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GIS technology to integrate multi-source data to build targeted poverty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