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弹性培养路径探析_徐占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9669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弹性培养路径探析_徐占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弹性培养路径探析_徐占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弹性培养路径探析_徐占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弹性培养路径探析徐占东1,康 琪2,华婧倩3(1.江苏大学团委,江苏镇江 212013;2.江苏大学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镇江 212013;3.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摘要 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加强新农科建设,着力培养堪当农业农村现代化重任的农业装备创新人才。深入剖析了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式发展的新趋势,针对创新人才培养中社会创新资源融入缺失的问题,提出了集聚多方资源、实施弹性培养的新模式。其中,创新提出农业装备本科创新人才前两年实行普惠制培养,后 X 年按照学术型、工程型和复合型分类培养路径实施的 2

2、+X 方案,通过多元化、差异化的政策举措为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弹性培养创造条件,大力提升高校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弹性培养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3-0270-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3.06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Analysis on the Flexible Training Path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novation Talents under the Field of Vision

3、 of Rural RevitalizationXU Zhan-dong1,KANG Qi2,HUA Jing-qian3(1.League Committee of 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 212013;2.China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al Equip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 2120133.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

4、g,Jiangsu 212013)Abstract China is develop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Belt and Road”,comprehensively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and strive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equipment that can serve as the important task of agricultural and

5、 rural modernization.In this paper,the new trend of open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talents are analyzed deeply,aiming to propose a new mode based on gathering multi-party resources and implementing 2+X flexible training to solve the lack of social innovation resources in the culti

6、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It is proposed that the innovative talents of undergraduates which majored i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hould be cultivated in the first two years under generalized preferences,and the X-years will be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academ-ic,engineering and compound classif

7、ication training paths.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flexibl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talents by divers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policy initiativ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novation talents of undergraduates.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Innovative talents in agricultu

8、ral machinery;Flexible training基金项目 2022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创业导师指导对大学生可持续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22YJC880093);2020 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愿驱动因素、转化机制及引导策略研究(20JYC011);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乡村 创 业 意 愿-行 为 转 化 机 理 及 引 导 策 略 研 究(2021K577C)。作者简介 徐占东(1984),男,内蒙古通辽人,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创新创业管理研究。收稿日期 2022-02-08;修回日期 202

9、2-03-15 当前,国家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对外开放,大力推动“走出去”战略,扶持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军 1。我国是农业装备大国,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2,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装备企业开始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布局国际化战略,农业装备企业对农业装备创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和紧迫。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也对农业装备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3-4。当前,教育部正在实施双一流和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其核心是用一流的学科和科学研究支撑教学改革,加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为了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迫切需要具有创新

10、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劳动能力的人才5。对于高校,如何以一流学科和协同创新中心深入实施为抓手,大力落实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出一条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基于协同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和新模式,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术型、工程型、复合型的农业装备优秀人才,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推进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6,已成为当下高校服务“一带一路”亟待完成的紧迫任务和必须肩负的重大使命。1 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新趋势与新思路1.1 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新趋势 国家以“

11、双一流”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行“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改革,以高校为核心集聚多主体优质创新要素,搭建“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协同机制,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了更加开放、多元和立体的环境,成为新时期科学指引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新趋势,具体体现在:一是培养环境开放,以教师、课堂和书本 3 个中心点向外部扩散,延伸学科、专业边界,建设大学科、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多个环境空间互联互通,形成一个多学科、多资源、多功能的开放式育人协同体。二是培养主体多元,打破高校单一主体的人才培养局面,由高校牵头,协同学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以及国外创新力量等多方主体,

12、发挥各自优势专长,寻找利益均衡点,构建多位主体培养创新人才新局面,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资源集聚效益最大化。三是实践载体立体,搭建面向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阶梯化载体,强化各层级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突显实践创新在人才培养上的溢出效应。1.2 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 刚性培养模式的弊端日 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2023,51(3):270-273益凸显,而仅调整专业结构既不能提高学生专业满意度,也不能及时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7。“双一流”背景下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趋势对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在遵循创新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基础上,既要突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

13、性化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弹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其特征鲜明,体现在:一是多元培养主体互动,探索建立多个协同培养实验班,构筑“学校院所国际知名大学行业骨干企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多方协同产学研教为一体的培养快捷通道,通过高校与各主体共建研究所、联合实验室、校企人才培养学院等载体,寓教于研,把创新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技术集成、技术转移、产业运营有机协同,最大限度整合教学优质资源,从而进一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二是多维培养内容交互。实行小班个性化教学,推行纵贯横通立体式培养,明晰纵向培养过程,确定横向培养所需的人财物资源。纵向上,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把知识学习、试验实

14、验、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国际视野拓展等项目嵌入至阶梯式培养过程;在横向上,在课程设计(课堂学习、科研训练、毕业设计)、师资配备、授课方式、管理服务等方面,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个性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三是多种培养方式交互,实行不一样的培养方式,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质上是教育资源的协同,通过内外部资源的共同作用,提升高校的育人能力8。“请进来”方面,邀请本学科国内知名学者来校开设专题讲座,邀请国外知名教授开设一门全英文课程,邀请企业高工来校开设实习实践课程;“走出去”方面,通过双向选择,引导学生赴同行高校、国外高校、国内企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四是

15、多样选拔评价交错,创新招录选拔机制,探索自主招生选拔之路;设立动态化的进退机制,实行 4 年 2 次遴选制,在大一新生或大二学生中择优选拔,每次淘汰 30%的学生,遴选 30%的优秀学生通过竞争选拔进入学生培养特区。创新评价机制,实行柔性学分制,允许学生通过自学和超前学习获得相应学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践,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对冲相应学分;鼓励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发展专项技能,培养专才,替代相应学分。2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当前,我国已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国家大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促进人才、知识、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乡村集聚,促使乡村高质量振兴发展

16、。与此同时,农业装备行业正在进行转型升级,向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无人农业、智慧农业正在蓬勃兴起,这对新型农业装备人才提出了迫切需要;国家在大力推动农业装备企业“走出去”战略,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度开展产学研和产能合作,急需要大批现代农业装备创新人才,这对高校培养农业装备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更紧迫要求。2.1 农业装备人才需求状况 中国制造2025将农业机械装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等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 年的农业装备类人才缺口则高达 44 万人。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机械刚性需求

17、巨大,我国农业装备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对农业装备创新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人才在各国流动加剧,企业面向全球招聘优秀人才的步伐在加快9。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10,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成为国家、行业和企业争夺的焦点11。农业装备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了解决农业装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高校要培养一大批精通农业装备基础理论知识、本国国情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情况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更多农业装备人才带领我国农业装备“走出去”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2.2 农业装备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因学科调整,农业装备学科中农机设计、农机产品和农机制造等十几个学科被调整到更高一级学科之中,由

18、此造成了专业萎缩、生源减少、师资流失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农业装备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培养上,还存在一系列的瓶颈问题,一是在学生报考专业上,仍然存在农业装备专业不被学生看好的情况,学生入学一年后存在转专业的现象,学生本科毕业考研继续选择农业装备专业的学生比例降低,足以看出学生对农机专业的兴趣不够。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机专业社会认知普遍存在偏见,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农业时代,认为农业生产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酬劳低,不愿意学习农机专业和从事农业生产工作12。二是农机专业的复杂性。因为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要学好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验课以及企业实训、农田实践等实践环节也是关键

19、的一环,而高校在这方面投入资源严重不够,造成了农机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三是学生毕业后流失至其他行业。在学生毕业求职中,农机行业普遍存在薪酬偏低的情况,农机专业毕业生也更多地流向了机械行业等相关领域,造成了农机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农机专业学生的现象。四是资源投入缺失。基于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其培养需要企业、农户深度融入,提供更多的实践资源。而高校在实践环节主要以认知参观为主,融入企业的综合实践严重不够。校企合作存在的相对滞后性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情况,使人才培养缺乏一种“前瞻性”13。这些因素造成我国农业装备学科在原始创新、学科高端人才配置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

20、大差距。3 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弹性培养模式实施目标和路径农业装备学科领域比较宽泛,涉及机械、材料、智能化、信息技术、制造等多个领域知识,对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有较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实用的高素质农业装备创新人才,笔者提出农业装备本科创新人才 2+X 弹性培养新模式。前 2 年实行大类培养,主要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基础实验等公共教育;后 X 年按照三类人才进行分流分类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化、个性化设计和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通道。3.1 2+X 弹性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培养新目标 根据一流学17251 卷 3 期 徐占东等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弹性培养路径探析科和协同创新对创新

21、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农业装备行业基础理论创新、工程实践创新和产业运营创新等需求,根据学生融入农业装备发展多元化、行业科技人才市场需求多样化以及学校办学特色化的特点,着力培养“基础宽、专业精、创新强、视野广”“三创型”的创新人才:“学术型”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培养,把握农业装备行业基础理论前沿,以中长期贯通培养为主,服务行业向“高、精、尖”转型升级,注重面向知识和理论创新链将人才培养成为一批学术大师;“工程型”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培养,能够在农业装备行业关键技术上进行创新和集成,注重面向农业装备行业创新链将人才培养成一批担当集成创新重任的行业领军型高级工程师;“复合型”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培养,熟悉农业装备

22、技术转移转化、农机产业运作的综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引导其从事农业装备创新创业,注重面向农业装备产业链将人才培养成为一批农业装备创业企业家。3.2 2+X 弹性培养模式实施路径3.2.1 前 2 年创新普惠培养路径。创新精神是科学与人文教育、智力与非智力、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的结合体。基于此,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和突破口,实行模块化教学,按照人文化、国际化、个性化、交叉化的方式进行创新培养。对所有农机专业学生前 2 年实行公共普惠教育。一要强化大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运用 2 年的时间修读多元化的基础课程,综合使用全球课程、新生研讨会、多元化课程及跨学科课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与开放实验

23、,推行大师授课。二要强化人文修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塑造人,引导学生选择陶冶个人高雅情趣的思想、人文和艺术类课程,并将其嵌入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行为规范。三要强化创新训练。实行寓教于研,把从事科研贯穿到学生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农机领域实验室、进入协同创新方向团队,开展项目式科研或自主科研,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与潜力。四要强化基础实验。将课程教育与课后实验有机衔接,将各类平台的实验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切实增强学生动手设计能力。五要强化国际视野。引入国际农业工程知名课程,邀请国际著名农机专家学者来校开展短期讲学项目,如开设一门全英文农机课,指导学生进行农机创新实验,开展专

24、题讲座等,实现国外优质教学资源本土化。3.2.2 后 X 年创新分类培养路径。分类培养路径即个性化教育模块。基于学生培养定位多样化的特征,实行分类分段、模块化路径,注重把学生个性化需求融入培养路径之中,引导每一位学生向农业装备职业通道迈进。分类培养的主要做法有:“学术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路径。实行以国内外校、院、所协同培养,深化科教融合培养。将 X 分为本硕连读(2+1+2)和本硕博连读(2+1+1+2)等形式,基于不同阶段推行贯通培养、中外联合培养、嵌入式培养等,强化学术原始创新导向。该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探究式学习的新理念,为学生配备学术大师,强化大师领衔,让学生直接接触科学研究前沿,培

25、养良好学术创新品质。强化创新项目牵引,带领学生参与现代农业装备协同创新重大科研项目或自主立项项目,采集原始数据,牵引学生在项目研究中深化理论,主动创新作为,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国际创新视野,依托农业装备领域国家、省部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载体,同国外农业装备领域校所建立联合研究所等高端创新平台,引导学生赴国外校所优质平台交流学习若干门课程,领略国际前沿理论,增强跨文化研究视野,提升创新潜质。“工程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路径。实行国内外校、院、所、企协同培养,创建校企培养人才学院,同行业院所和企业建立研究生分院,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搭建“层级化”实验实训实践平台。强化协同办学

26、深度,在实验上,以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攻读专业硕士,加大综合性实验在学生培养中的比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在实训上,加强学科交叉,突出工程创新能力。确保本科生 1/3 以上的时间在企业或校内工厂进行训练,邀请企业高工来校进行现场授课和实训指导,将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安排在企业现场展开。在实践上,按照校企双向选拔要求,选拔一定数量的学生赴企业顶岗实践,培养高超的技艺和集成创新的素质,提高自身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复合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路径。实行校、政、企协同培养,强化技术转移转化与创业,深化科产教融合培养。强化创业能力培训,该阶段,重点开展 KAB、SIYB

27、 等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培训,增设“创业管理”“领导学”“一带一路”农业装备需求情况等经济管理类课程,促使学生了解企业创立与运作过程,培养学生岗位创业意识和转移转化技术成果能力。强化创业项目实践运营,带领学生组建创业团队、设立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器孵化、配置创业双导师,搭建“创业模拟实验室创业训练基地创业孵化基地校外科技创业园国外创业孵化基地”为主线的层级化创业实践载体群,为项目孵化提供差异化的载体支撑。助力创业项目入园孵化,充分整合当地国家大学科技园、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园、行业产业企业等主体的创新创业资源,引导学生从事行业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全面融入“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

28、走向国际市场”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条中,提升学生投身农业装备行业科技领域创新创业和管理运营水平。4 2+X 弹性培养模式实施保障适当的举措引导与对接可以推动弹性创新人才培养进入正轨。各高校农业工程学科和农业装备领域协同创新中心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改革试验特区,要充分整合行业的创新资源与力量,创建资源库,在“师资、平台、政策、国际化”等维度上集聚创新资源,切实发挥政策杠杆效应,保障 2+X 弹性模式顺利实施并呈现出较好的溢出效应,具体保障有:4.1 建立“多元化”师资智库 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高水平师资保障。高校要强化高端导师与学生互动交流。成立农272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29、年业装备创新人才专业教学实践指导委员会,由资深教授、企业工程师、海外知名专家组成,负责制定三类人才的培养方案。成立教学导师库,为每位学生配备“三导师”,分别为本校导师、农业装备行业企业高工、国际大学知名学者,对试验班的学生从大一开始配备校内指导教师,从大二开始配备企业导师,对于大三大四赴国外大学进行游学的学生配备国外导师。建立导师遴选制度,学术型导师和海外导师主要从农业装备行业领域高校选拔,强调具有海外学习背景;企业工程型导师从农业装备行业骨干企业选拔,强调具有企业工程实践背景和研发经验。4.2 搭建“层级化”实验实训实践平台 实验实践环节训练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

30、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平台。为此,要积极整合农业装备行业实验、实训、实践平台,搭建“基础、专业、综合”梯度式的平台,满足各类学生创新实践需求。让学生参与到科研中去,使培养更加贴近需求14。在实验上,构建校、企、国外大学、研究院所实验协同机制,以各类实验室为依托,分方向为学生提供开放实验;联合行业学会、协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设计竞赛,以赛育人,确保学生在实验和竞技中提升创新思维。在实训上,以学校工业中心、企业生产线等为载体,搭建相应的定制化实训平台。在实践上,把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进各类科技园、科技企业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对接 15。以学校大学

31、生创业孵化器、地方各类科技创业园为载体开展科技创业活动,实现产业创业。4.3 制定“差异化”政策支持 有力的政策是弹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的支撑。各高校要通过一定的协议保障各类资源共享共用。设立农业装备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基金,用好政府支持的协同创新专项资金,吸纳农业装备企业加大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设立协同创新本科生游学基金,推荐一定数额的优秀本科生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名校进行校际交流。在以农业装备为特色的相关高校中开展农业装备奖学金专项和免费培养专项,引导学生奋发学习,快速成长为行业急需的栋梁之材。设立农业装备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以科研立项、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指导

32、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设立科研选题和科研创新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创新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不拘一格培养创新人才。推行贯通培养计划,针对本科阶段研究工作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大三以及大四期间,实行免推直博生计划,推行定制化培养。推行协同培养计划,与国内高校协商,实行学分互认,选拔优秀本科生在一定范围内赴行业高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推行暑期夏令营计划。以农业装备领域高校学生为主体,开展赴企业参观活动,学术研讨、学术沙龙活动,增强学生交流沟通能力。4.4 实行“国际化”护航项目 创新人才一定是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沟通能力和开拓的国际化视野。基于此,各高校要建立中外大学间的“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学院、产学

33、研究院、农业装备领域联合研究所、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建立农业工程大学国际联盟、农业装备国际(产能)合作联盟等高等教育联盟,以教育联盟和科研平台建设运行促进人员双向流动,营造互学互派互用机制;各高校也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设立国际校区或国际班,建立合作伙伴国际交流生项目,设立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国际交换生项目、短期游学项目等方式,积极发挥行业国际知名院校优势教学资源,实行借力引智,通过开设国际化课程,引进国际化师资,吸纳国外留学生和国内学生,促进国内外学生双向流动,为各类学生国际视野拓展保驾护航。5 结语协同培养农业装备创新人才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性工程,具有前期工作量大

34、、投入多,见效滞后性强,各主体不愿意融入等诸多制约点,唯有全社会共同行动,共同担当人才培养的责任,再以“双一流”、协同创新制度和政策加以保障,方能使得协同创新培养模式落到实处,见到成效,受益于全社会。至此,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要深思,如何实现高等院校牵头,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行业内校所以及“一带一路”国外校所等主体深度融入的人才培养主体力量体系,创造出更多的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红利,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农业装备企业、大型农场、农业合作社等资源投入主体从人才协同培养获得溢出效益,形成农业行业多主体主动融入参与式的协同培养农业装备创新人才的良性生态系统,为我国农业装备企业服务乡村全

35、面振兴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参考文献1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 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8-27)2021-10-09.http:/ 张桃林.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J.求是,2012,19(14):41-43.3 郑大腾,肖忠跃,陈海萍,等.新工科背景下农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南方农机,2020,51(13):130-131.4 马超,仵建涛.中国农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5):152-156.5 刘源,赵庆年.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36、美国实时功能成像科技中心的案例剖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59-164.6 谢建水,郑小钢,杨志强.江苏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19(3):52-53.7 张玲,张东海.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弹性实证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5,9(4):79-85.8 董秀娜,李洪波.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8):148-152.9 TUNG R L.Brain circulation,diaspora,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

37、008,26(5):298-304.10 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36(10):4-9,22.11 SERBAN A,ANDANUT M.Talent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alent J.Procedia economics&finance,2014,16:506-511.12 崔勇,翟旭军,金濯,等.高职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5):134-136.13 曹瑛,苏晓晋.弹性式“4+2”分层模块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J.江苏高教,2010(5):83-84.14 王亚娜,杨启志,毛罕平.面向智能农业装备的农机类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40(5):211-216.15 陈向文,张曦文,高育森,等.农林类院校专业特色化工程实践改革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39(9):112-114,118.37251 卷 3 期 徐占东等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弹性培养路径探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