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类综艺节目《妙墨中国心》的创新价值_李延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9518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类综艺节目《妙墨中国心》的创新价值_李延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类综艺节目《妙墨中国心》的创新价值_李延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类综艺节目《妙墨中国心》的创新价值_李延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92021年,浙江卫视推出全国首档书法美育交互式电视文艺节目 妙墨中国心。整季节目一共有六期,每期主题分别为行书、草书、篆书、隶书、楷书五大字体以及书法之变。节目的主要人物为主持人沈涛,由学者钱文忠和其他两到三位专家组成的“解墨团”,还有25位现场参与学习和互动的“寻墨团”。节目用丰富的视听语言诠释我国标志性艺术书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书法促美育。节目播出后,先后获得新华网、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二十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点赞节目“探寻笔墨背后的中国文化,掀起全民提笔风”。历经几千年沉淀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绚烂多彩、博大精深。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避免节目内

2、容太过于学术深奥,超过大众认知范畴,导致不容易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二是避免节目内容太过浅显,流于表面,没能真正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本文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谈谈妙墨中国心节目如何从受众需求出发,如何加强节目互动以及新媒体时代的节目创新。1973年,卡茨等人从关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及心理功能的文献中选出35种需求,笔者以此为依据,把它们分为五大类:(1)认知的需要,即获得信息、知识和理解;(2)情感的需要,即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的体验;(3)个人整合的需要,即加强可信度,信心,稳固性和身份地位;(4)社会整合的需要,即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5)舒缓压力的需要,即逃避和转移注意力。妙墨

3、中国心 满足观众认知和情感的需要,营造出沉浸式书法知识学习氛围,为观众所陌生的书法文化内容找到浅显的呈现点、迁移的关联点、合适的切入点,从大众熟知的常识故事讲到专业的书法知识,更好地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运用电视技术手段,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舞美设计是棚内综艺重要的视觉构造,它标志着一个节目的气质和定位,传递着节目的精神风貌,也营造出观众观看节目时的氛围感。妙墨中国心别出心裁地将大屏由常规的长方形屏幕变为曲面屏,从左上向右下倾斜。每次到了展示书法作品的时候,屏幕从中间向两边慢慢亮起,就像古时候打开卷轴展示书法作品一般。在整个舞台空间中,用迎风飘起的宣纸作为舞美景观分隔空间,用文字的部首作为点

4、缀,营造出书法氛围。“寻墨团”所在区域李延景文化类综艺节目 妙墨中国心 的创新价值摘要:书法美育交互式电视文艺节目 妙墨中国心 运用电视技术手段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采用多种艺术融合表现形式,优先展示中国书法艺术之美;把系统性书法理论知识变成符合大众兴趣需求和满足大众认知能力的视觉化呈现;创新性地设立线下互动场所“妙墨赏习屋”、线上教学板块“妙墨小课堂”,外景走访书法圣地,实现跨时空多场景互动,给大众普及书法知识,实现书法美育,并且链接多维度人群,通过新媒体渠道扩大节目影响力。关键词:书法 文化类综艺 传统文化 创新 使用和满足评论纵横DOI:10.16531/ki.1000-8977.2023

5、.04.00540 2023年第4期(总第420期)当代电视的舞台地屏参考古代文人墨客“曲水流觞”的方式进行设计,“寻墨团”落座和进行书写的桌椅就放置在“曲线流水地屏”的两侧。“寻墨团”和“解墨团”面对面而坐,整体构成一个教学场域。在每期演播厅内容开始之时,通过录影棚顶端设置的俯拍机位,让观众看到一滴墨水滴入砚台,也就是主舞台圆形地屏,配合曲线地屏3D动画效果,呈现墨汁沿着曲线一路晕染开来,同时两侧灯光依次亮起。舞美、地屏、动画和灯光的整体配合提升了视效体验,在那一刻进行场景式催眠,将观众带入书法的世界。二、采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满足观众认知和情感需求书法是静态的艺术,在呈现方式上,节目组创新

6、性地采用了多种艺术形式融合表演,尽可能地将书法视觉化、动态化、年轻化,提升传播效率,从只可意会转变成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刺激,积极调动观众情绪,带给他们沉浸式美感体验。(一)皮影戏和动画的结合将书法相关的传说故事进行视觉化转换。节目里讲到一些有关书法的传闻逸事,比如“萧翼赚兰亭”,这是萧翼从辩才和尚这里想方设法拿到 兰亭集序 并献给李世民的故事。节目采用了皮影戏动画的方式,配上旁白解说,将书法传说以视觉动态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既生动有趣,又让人印象深刻。皮影戏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皮影戏元素制作的动画作品不仅极具鲜明的中国韵味,也能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二次传播。(二)话剧和交响乐的结

7、合先调动观众情感,再解析书法作品。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大行书,但大众认知度极低。节目邀请演员吴樾用话剧独白的方式来演绎 祭侄文稿。为了方便观众理解,将原先的文言文内容改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通过吴樾饱含深情的话剧演绎,以及交响乐团如泣如诉的现场演奏,观众瞬间理解了颜真卿对于侄子在战争中因为援军不力而牺牲的悲愤和伤心,内心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此时再欣赏书法作品 祭侄文稿,就能看懂上面的潦草和涂改都是源于激动的情绪。这样就把观众从情感这个切入点留住,对书法作品和相关人物有了探寻和深入了解的欲望,然后再把他们带入情境去理解历史背景和书法作品,最后,“解墨团”再讲述颜真卿的生平和讲解书法作品本身。这个过程

8、就是带领观众“情感共鸣-产生动机-建立认知”。(三)舞蹈和摇滚乐的结合采用现代艺术形式和传统书法作品建立“情绪通感”。草书作品本身由于字体难以辨认,对欣赏者要求较高。如何将草书作品呈现给电视观众?节目借鉴了最新书法作品线下展中的投影表现形式,在舞台从顶上往下挂了一幅长达五米的白布,将草书书圣张旭的作品 古诗四帖 以绿色灯光投影在白布上。现场一边是舞蹈演员在投影白布后,用癫狂的舞蹈形式还原张旭醉酒写狂草的场景,一边是青年歌手于湉演唱现代摇滚乐,背后显示大屏不断有草书字体从屏幕的不同位置涌现出来,抒发草书作品所蕴含的肆意张扬的书法家情绪。在“寻墨团”现场书写草书的过程中,剑术世界冠军毛娅绮身着一身

9、红衣,在舞台上勇猛舞剑,动作凌厉、剑剑生风,同时屏幕上随着剑法舞动,一行行草书流畅展示,让观众感受到草书书写的洒脱有力感。用现代艺术还原书法作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表达书法作品,可以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的传播力。(四)越剧和流行音乐的结合从大众熟知的故事巧妙过渡,引导观众了解书法“冷知识”。宋代文学大家陆游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位诗人和词人,不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草书大家。节目组从他广为人知的爱情故事作为切入口,用融合表演方式演绎 钗头凤红酥手。开场是身着旗袍的十岁小女孩朗诵诗词 沈园。然后是越剧演员蔡浙飞身着白色戏服,头戴盔帽,用越剧唱腔演绎钗头凤红酥手 第一段词,之后是青年歌手叶炫清身

10、着现代裙装用流行唱法演唱第二段词,背后显示大屏同步播放古代水墨画风格的动画,展示唐婉孤身一人在沈园亭子里黯然神伤的情形,圆形地屏展示桃花落英缤纷的景象。由大家熟知的陆游的爱情故事和宋词,迁移到他的那些大众知晓度比较低的草书作41品,“解墨团”再带领大家来欣赏陆游80岁的行草名作 自书诗卷。(五)服装走秀和演唱的结合采用艺术跨界形式展现书法作品的美感。在节目第六期 书法之变 中,一边是艺人嘉宾李玉刚现场演唱 落墨,一边是女模特身着黑白两色衣服走秀。展示的服装上是篆、隶、行、草、楷五种字体写的书法字。穿着“书法裙”的女模特在歌声中展示服装上的书法,显示大屏上是各种字体书写的“妙墨中国心”,地上大屏

11、显示竹子的投影,给观众营造出极强的美学氛围感。三、跨时空多场景互动,普及书法完成美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让大众建立文化自信的首要条件就是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书法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妙墨中国心节目的定位为书法美育,承载着大众书法审美提升和书法相关知识教学的重任。卡茨等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是指受众基于社会与心理的原动力产生了对某一信息的需求,这一需求激发了其通过媒体及其他渠道获得

12、信息的期望,使其开始不断接触不同媒介,并最终实现了原始需求的满足与其他预料之外的结果。将传播学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落实到实践,就体现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制作一定要贴近大众,不能远离大众,既要以合适的方式传递难度适中、大众感兴趣的知识,又要在无形中润物细无声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大众树立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一)通过“妙墨赏习屋”,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与其他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同,妙墨中国心创新性地设置了节目线下互动场地。在杭州人流量最大的湖滨步行街上,搭建了四面全是透明玻璃的线下互动场所“妙墨赏习屋”。大众不再只是观看节目,单方面被动灌输信息,甚至也可以向外输出信息,他们参与“妙墨赏习屋”里互动

13、的内容成为节目的一部分。“妙墨赏习屋”的主要功能有:第一,完成街头采访,获取大众认知。比如整季节目最开始的街采,了解大众目前对书法的态度,以及提笔写字现状,展示书法美育急不可待的程度。在第五期 楷书 中,让大众在明信片上写下自己心目中的楷模名字,引出演播厅讨论话题。第二,展示书法名帖,提升大众鉴赏能力。在第一期 行书 中,在“妙墨赏习屋”展览了八幅最有名的行书作品复刻版,有王羲之 兰亭集序冯承素版、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 黄州寒食帖、王珣 伯远帖、杨凝式 韭花帖、赵孟洛神赋、米芾 蜀素帖 和黄庭坚 松风阁,让路人在自己最喜欢的三幅行书作品上盖章,也是节目美育的重点内容。第三,现场互动体验,普及书

14、法知识。“妙墨赏习屋”会设置书法互动小游戏,提升大众参与度。在第三期 篆书 中,“妙墨赏习屋”在屋子内放置了很多象形文字,让路人辨认回答。在第五期楷书 中,让路人用楷书写“永”字,引出“永字八法”这个书法知识点。在第四期隶书 中,管理员朱戬在“妙墨赏习屋”门口带领大众一起体验隶书的传拓技艺。第一步打湿拓石;第二步在拓石上放上宣纸,在宣纸上盖上塑料薄膜,用刷子将气泡刷出;第三步,沾墨均匀进行点按。因为古代隶书一般以碑石、摩崖为载体,古人用传拓技艺将文字、图案、纹饰等复制到纸上,让大众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技艺。(二)“解墨团”讲解内容由浅入深,现场挥墨展示诀窍妙墨中国心节目内容追求学术的严谨性。“解

15、墨团”里的书法专家来自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学院,他们各自在书法细分领域具有话语权,负责从学术角度分析和点评书法作品。“解墨团”里的学者钱文忠则负责讲述书法家的历史典故和传说轶事,用生动的语言传递文学常识。节目注重书法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每期节目尽可能多地展示历史名帖,“解墨团”讲解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告诉观众要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在第六期书法之变 中,“解墨团”带领观众了解五大评论纵横42 2023年第4期(总第420期)当代电视字体外的其他字体。比如东汉名臣蔡邕创立的“飞白书”,灵感来自于刷城墙的刷子所写成的字体,华艳飘荡;宋徽宗创立的“瘦金体”,字体露骨露锋,挺秀潇洒;盛行在春秋中晚

16、期的“鸟虫篆”,是篆书的一种美术字体,特点就是把鸟头、虫身、虫尾植在字体里,出现在刀剑、玺印上比较多,展现古人对审美的需求。整季节目高密度展示美学书法作品,提升大众审美水平。节目普及书法知识时遵循认知规律,内容难度从浅入深。先让观众有兴趣,再从他们熟悉的内容延伸到陌生的知识。比如第四期 隶书开场,主持人先让“寻墨团”在各种身边可见的图案中,比如银行名称、寺庙匾额、社保卡卡面、火车站站名、景区名称、中国象棋等图案上辨别出真正的隶书,再由“解墨团”进行系统讲解。每期节目在解析书法作品之后,都会有一个“解墨团”的“挥墨时刻”。书法名家现场书写留下墨宝,也让观众有机会欣赏他们落笔写字的完整过程。“解墨

17、团”在书写过程中,会讲解书写技巧,屏幕小贴士展示写字要诀。(三)“寻墨团”深度互动,提问学习现场书写25位“寻墨团”并不只是现场观众。在节目设置的情境中,“寻墨团”每人坐在椅子上,面前的桌子上有一套完整的笔墨纸砚。“寻墨团”的人员年龄构成也很丰富,每个年龄段都有,下至8岁的小学生,上至75岁的耄耋老人。他们既聆听“解墨团”关于书法作品的讲解,也站在观众的角度向“解墨团”提出问题,尤其是一些大众共同的疑问。节目中有现场互动环节,比如通过出现几个关键提示词,籍贯、典故、身份标签等,让“寻墨团”成员来猜测书法名家。每期节目“寻墨团”也会展示自己的书法。比如在第一期 行书 中,“寻墨团”每个人用自己的

18、写法写了“之”字,展示给“解墨团”去解析 兰亭集序中21种“之”字的写法;在 篆书这一期,显示大屏展示篆书写的百家姓墙,让“寻墨团”寻找自己的姓并书写下来;在 隶书这一期,“寻墨团”需要在竹简上用隶书写一份家书,每个人再把家书内容念出来作为旁白,有的是白话文,有的是文言文,真挚的情感和传统的文化氛围让人非常感动。(四)一分钟“妙墨小课堂”,书法知识小科普观众收看书法节目最朴素的心愿就是希望通过节目学到书法的实践技巧,能够迅速上手学以致用。因此节目设置了一个一分钟的教学板块“妙墨小课堂”,在每期节目结尾处呈现。妙墨体验官林杰妮在“妙墨赏习屋”里跟着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研究生学写当期字体,再次强调

19、毛笔书写时的字体特点,以及笔触的快慢轻重,强化书法美育中最重要的书写实践。(五)书法圣地实地探访,传承中华文明在节目中,还有一些外景拍摄展示和书法有深厚渊源的地方,丰富了场景,拓宽了表达。在第三期篆书中,妙墨体验官朱戬来到杭州西子湖畔的“西泠印社”,带领大家了解西泠印社的历史,体验篆刻过程,即从写稿到上石,再到刻制,最后钤印,也了解到印章边上所刻内容是叙事,带领观众一同了解篆刻这门古老技术。在第四期 隶书 中,妙墨体验官林杰妮走访西安碑林博物馆,带领观众走到实地去看古代碑石、世界名碑上的隶书真迹,近距离感受文物的美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四、链接多维度人群,提升节目影响力(一)选用主题契合

20、艺人,专业技能相得益彰妙墨中国心在邀请艺人方面,选择热爱书法、和节目属性匹配的高知名度艺人,围绕他们的个人特长,设计相关表演秀。在第四期 隶书 中,由会写书法热爱书法的艺人钟楚曦来扮演才女蔡文姬,舞台演绎胡笳十八拍。在没有现场台词的情况下,她用生动的表情和灵活肢体舞蹈来展现从匈奴归汉的蔡文姬思念故土和惜别稚子的痛苦心情。演绎结束后,钟楚曦现场书写隶书,展现个人书法水平。在第六期书法之变 中,艺人李玉刚现场演唱歌曲 落墨,这首歌曲的调性和他本人的演绎风格,中国风的服装都和节目主题非常吻合。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依靠广而有力的线下传播。在三期篆书 中,节目邀请一直致力于传43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1、创作出很多中国风歌曲的台湾词作人方文山。方文山将自己写过的歌词全部用篆书书写在立体的装置上,比如篆书字体的霓虹灯板,用陶烧制的篆书歌词,都通过北京和上海的个人艺术展展现给大众。这些富有个性的个展有利于吸引年轻人来关注古老的篆书,再由在朋友圈传播,扩大书法的传播半径,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二)“寻墨团”有极强的故事属性,人员组成国际化“寻墨团”来自天南地北,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书法故事。比如福建三轮车夫付文庆用废弃的广告纸练篆书,山东肉铺老板范敬增一边卖肉一边练书法,安徽石刻师苏保安用电磨写书法,杭州建筑工人石建国用石灰在工地上写书法,浙江衢州程功先天失聪靠书法成为老师。这些来自全国各地、

22、从事各行各业的书法爱好者,充分展示出书法有教无类,体现出书法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群众基础的深厚。通过对“寻墨团”的个人采访,在节目播出的同时也在抖音、微博等客户端做了系列联动宣传。本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世界,彰显文化自信的诉求,“寻墨团”里也有国际友人。一位是来自非洲的浙江大学留学生克里象,精通汉语,会写简单书法;一位是来自斯洛伐克的中国美院研究生欧阳麒,对秦篆和汉隶有研究,甚至能当场写篆书并展示;还有一位是来自法国的外籍教师,热爱中国文化但不会书法。通过他们的视角,更加全面展示了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书法,如何喜爱中国书法,有助于书法的国际化传播。(三)借助网络新媒体,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在媒体融

23、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也要采用网络语言,运用网络新媒体渠道去推广节目,扩大影响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扩大群体触及面。节目中有些“寻墨团”成员在社交媒体上运营自己的个人账号,上传书法作品,表达练习书法的心得体会,交流书法教学困惑。节目中呈现的个人短片是他们自己运用自己的新媒体账号素材剪辑而成,具有网感,有利于全媒体多渠道传播。节目也邀请了全网两千万粉丝的自媒体达人“杭州小黑诸鸣”。他以导游身份,用短视频的方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通过新媒体渠道介绍杭州各种石碑上的书法作品,讲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普及书法知识。五、结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新时代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文化类综艺节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自身扎实的节目内容和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妙墨中国心节目细致梳理书法知识结构和脉络,用心邀请合适嘉宾,使节目兼具学术性、可看性,让节目一直保持好评度高、传播度广。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文化类综艺打破影响力圈层,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推广给世界!注释:中共中央党校官网: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s:/ 主创/责编:丁磊)评论纵横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