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东]建筑施工测量放线技术交底.doc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691585 上传时间:2024-10-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建筑施工测量放线技术交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施工测量方案 二 0 一二年三月目 录第一章:工程概况第三章:平面控制网的测设第四章:高程控制网第五章:基础平面轴线投测第六章:0.00以下部分标高控制第七章:0.00以上部分轴线投测第八章:0.00以上部分标高传递第九章:质量保证措施第十章:测量管理及资料编制第十一章:沉降观测点布置及沉降观测第十二章:测量设备配置一览表第一章:工程概况建设单位:广东XX置业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佛山市XX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本工程位于佛山市XX区XX镇城区小学旁。整个工程有地上25层住宅用房2栋,分为17、23;17层住宅用房2栋分为18、24#;首层商铺,地下部分一层。建筑面积:地下室3086m2,地上建筑面积

2、36364.11 m2。本工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第二章:已有资料收集佛山市规划国土局的城市导线点;佛山市勘察研究院的轴线放点测量报告、基坑周边控制点加密测量的建设工程开工验线测量报告。 第三章:平面控制网的测设3.1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 3.1.1. 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3.1.2. 布设平面控制网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 3.1.3 控制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3.1.4. 桩位必须用混凝土保护,需

3、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3.2 主轴线控制网的测设 3.2.1.主轴线控制网使用全站仪进行测设。按照工程测量规范要求,控制网的精度要附合表1规定: 表1等 级测角中误差()边长丈量相对中误差一级91/240003.3轴线控制网的加密经校测精度指标符合要求后,根据施工方案中流水段的划分,对主轴线控制网进行加密,以满足施工的需要。加密办法在原主轴线方向上采用内插法进行。第四章:高程控制网 4.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4.1.1.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场区内建立高程控制网,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 4.1.2.根据场区内甲方提供的水准点布设场区高程控制

4、网。 4.2.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技术要求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布设为三等水准网,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见表2: 表2等级每千米高差中误差(mm)路线长度(km)水准仪型 号水准标尺观 测次 数附 合闭合差(mm)三等650DS3双面往返各一次12 L 注:L为往返测段附合水准路线长度(km)4.3.水准点的埋设及观测技术要求 4.3.1.水准点的埋设 水准点选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方。墙水准点应选设在稳定的建筑物上,点位应位于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场区内及周围至少3个水准点,水准点间的距离控制在50m-100m。 4.3.2.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见表3: 表3等 级水准仪型 号视线长度(m)

5、前后视距较差 (m) 前后视距 累积 差(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基 辅分 划读数差(m m)基 辅分划所测高差之 差三级DS375250.32.03.0第五章:基础平面轴线投测 5.1.轴线投测方法 5.1.1.根据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将DJ2经纬仪架设在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上、在同一层上投测的纵、横线各不得少于二条,以此作角度、距离的校核。一经校核无误后,方可在该平面上放出其它相应的设计轴线及细部线。在各楼层的轴线投测过程中, 上下层的轴线竖向垂直偏移不得超过3mm。 5.1.2.在施工过程中,每当施工平面测量工作完成

6、后,进入竖向施工, 在施工中,每当墙、柱拆模后,应在墙体立面抄测测出建筑1米线或结构一米线。(1米线相对于每层设计标高而定) ,以供下道工序的使用。 5.1.3.当每一层平面或每段轴线测设完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向监理报验。 5.1.4.自检时,要重点检查轴线间距、纵横轴线交角, 保证几何关系正确。 5.1.5.验线时,允许偏差如下: L30m 允许偏差5 mm 30 L 60 m 允许偏差10 mm 60 L 90 m 允许偏差15 mm 90 L 允许偏差20 mm轴线的对角线尺寸,允许误差为边长误差的2倍;外廓轴线夹角的允许误差为1。第六章:0.00以下部分标高控制 6.1.高程控

7、制点的联测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场区内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6.2.0.00以下标高的施测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对每层所需的标高基准点,必须正确测设,在同一平面层上所引测的高程点,不得少于三个。并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点的较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基准点应标在便于使用和保存的位置,根据基坑情况,在基坑内埋置固定的标桩,将高程引测到标桩上。并标明绝对高程和相对标高,便于施工中使用。 6.3.标高校测与精度要求 每次引测标高需要作自身闭合外,对于同一层分几次引测的标高,应该联测校核,精度要求

8、如下: 层高标高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mm 30m H 60 m 10 mm 60m H 90 m 15 mm 90 H 20 mm注:H表示建筑物高度第七章:0.00以上部分轴线投测 为了保证轴线投测的精度,满足结构安装的精度要求,平面控制采用内控法。 7.1.内控网的布设 7.1.1.在0.000平面施测前,采用全站仪对原有地面控制桩位进行一次校测,以此确保轴线控制点的正确性。 7.1.2.校测合格后,将控制主轴线投测到首层平面上,并对边、角值进行校测,边角的各项精度必须符合表4中的规定。 表4等 级测角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二 级121/15000 7.1.3.内控点埋设位置见附图。基准

9、点采用10cm10cm钢板制作,用钢针刻划出十字线,钢板通过锚爪与顶板钢筋焊牢, 钢板片下用砼灌实抹平,但不能覆盖钢板面,严禁在控制桩1m2范围内堆放钢筋、模板、钢管等杂物,严禁任何人员用任何物体砸、撬钢板片。 7.1.4.0.000以上各层底板面在各控制点的正上方相应位置预留一个200200mm孔洞(激光束通孔)。预留洞口严禁覆盖,并严防杂物从预留洞口坠落。 7.2.轴线投测方法7.2.1.投测方法 7.2.1.1仪器采用铅直仪及激光接收靶。 7.2.1.2将铅直仪架设在首层平面钢板控制桩上,接收靶放在投测楼层面的相应预留洞口,架设好铅直仪后,打开发光电源,将光线投测到所需楼层面上,调整激光

10、束得到最小光斑,适当挪动接收靶,接收靶的“十”字交点移至激光斑点上,轻轻转动铅直仪,激光斑在接收靶上形成一个激光圆,激光圆中心即为控制的接收点。依次投测下一点,直到所需控制点投测完毕。对接收点组成的控制网进行角度、距离闭和测量,满足精度要求后即作为该楼层的平面控制网,并以此作为本楼层方线和刚柱校正的依据。7.2.1.3将检定合格的经纬仪架设在接收靶上,后视较长边,依次投测出主轴线;然后,在校核主轴线轴跨及夹角,各边角需符合施工精度规范要求后,测定其它各轴线。 7.2.2.激光光斑圆的直径允许偏差(指接收靶上的允许偏差)见表5: 表5楼 层 高允 许 偏 差100米15mm7.3.投测面内轴线允

11、许偏差见表6: 表6轴 线 间 距(m)允 许 偏 差(mm)L 30m5mm30L 6010mm60L 9015mm第八章:0.00以上部分标高传递 8.1.对水准点的检测及要求 8.1.1.对场内测设的水准点,每间隔一定的时间联测一次,以作相互检校。 8.1.2.检测后的数据成果必须作一分析,以保证水准点使用准确。 8.2.结构施工中楼层标高传递方法 8.2.1.在首层平面易于向上传递标高的位置作为布设高程的基准点,用DS3水准仪进行往返测,测设合格后,用红色油漆标记“”,并在旁边标注建筑标高,以红“”上顶线为标高基准,同一平面层的红“”不得少于三个,间距分布均匀并要满足结构施工的需要,且

12、红“”需设在同一水平高度,其误差控制在3mm以内则认为合格,在施工各层标高时,应后视其中的一个红“”上顶线以作校核。 8.2.2.0.000以上各层的标高传递均利用首层红“”上顶线为标高基准,用检定合格的钢尺向上传递,并用红“”作好标记,检测合格后,方可在该层引测。第九章:质量保证措施 9.1.所有质量活动均应按照公司工程测量专业质量手册以及实施细则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 9.2.测量作业的各项技术按工程测量规范进行。 9.3.测量人员全部凭证上岗。 9.4.进场的测量仪器设备,必须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标识保存完好。 9.5.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经过校算校测合格才能作为测量依据。 9.6.加

13、强现场内的测量桩点的保护,所有桩点均明确标识,防止用错和破坏。第十章:测量管理及资料编制10.1.现场测量工作由测量组长组织安排,技术工作由责任工程师负责,由测量组长负责组织人员实施测量方案。10.2.技术工作由责任工程师负责。前期建筑物定位,轴线测量方案主要由测量组长牵头,责任工程师配合共同完成。10.3.现场所有测量技术资料,检查资料由责任工程师按时间、按项、按内容及时编制完成。10.4.所有原始测量资料必须整理存档。10.5. 测量组长将按施工进度及时向项目经理部提供以下资料:工程定位测量记录楼层测量记录标高成果通知单第十一章:沉降观测点布置及沉降观测11.1.沉降基准点布置在布设沉降基

14、准点时须遵守以下原则: 11.1.1.布设的沉降基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且便于长期保存。 11.1.2.为了对沉降基准点进行相互检查,沉降基准点的数目应不少于三个,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11.1.3.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观测精度。 11.1.4.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沉降基准点的埋设深度不小于1.5米,以保证沉降基准点的稳定。本工程应埋设三个沉降基准点,基准点离观测建筑物距离不小于5000mm。11.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11.2.1.该建筑物沉降观测点数及观测点布置点位详见设计院提供的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 。11.2.2.埋设方法 观测点标志采用铜棒,

15、其端部打磨成光滑的球形。埋设时,用电锤在设计位置打孔,孔深5cm10cm。将直径20mm铜棒放入孔内,周围由环氧树脂填充使牢固。埋设时应使铜棒端部外露3mm5mm。11.3.观测技术要求 11.3.1.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每次观测要做到仪器、水准标尺、测站、线路、观测人员五固定。首次观测在同期进行两次,无异常时取其平均值。周期性观测中,如与上次相比出现异常,要及时复测。 11.3.2.观测仪器 观测仪器选用DS2精密水准仪及其配套塔尺。 11.3.3.测站观测限差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下表要求进行等 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

16、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二等50m1.0m3.0m0.3m 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不超过下表的各项规定。等级基辅分划读数差(mm)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mm)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的差(mm)二等0.40.61.511.3.4.测站观测顺序和方法11.3.4.1.往测时,奇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11.3.4.1.1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11.3.4.1.2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 11.3.4.2.往测时,偶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11.3.4.2.1.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11.3.4.2.1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11.3.4.3.返测时,奇、偶测站照准标尺的顺序分别与往测偶、奇数测站相同。11

17、.4.观测周期11.4.1.施工时每两层观测一次。11.4.2.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阶段,观测周期按下列要求进行:11.4.2.1.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11.4.2.2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测一次;11.4.2.3.竣工后第一年3个月观测一次。以后每隔6个月观测一次,直到沉降稳定(半年沉降量不超过2mm)为止。11.5.沉降资料 沉降观测完成后,向委托方提供沉降观测成果表,时间、荷载沉降曲线图。附图一:附图二:沉降观测点加工及装配示意图第十二章:测量设备配置一览表 表7仪 器 名 称数量用 途备 注全站仪1测设平面控制精密水准仪1沉降观测、高程控制网布设笔记本电脑1内业资料整理、数据处理铅直仪1轴线投测J 2 经纬仪1细部轴线测量DS3水准仪1标高传递精密水准仪1联测水准点无线对讲机3通讯联络50m钢尺4轴线量测附:测量控制平面布置图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技术交底/工艺/施工标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