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绪论 http:/www.js- -10-10 11:33:43 来源: 江苏招生考试网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一、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
2、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二、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多选)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 最重大影响的, 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 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 她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 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
3、的哲学思想, 只是吸收了她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同时摒充了她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 清除了她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 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 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 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 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 创始人是威廉。配第, 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 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 英法两国的
4、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 傅立叶、 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三、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 马克思、 恩格斯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 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 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 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 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 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
5、公开问世。( 多选) 列宁的( 论欧洲联帮口号) 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 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单选)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 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即具有中国特点、 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多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单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简答)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
6、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 1)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 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 马克思主义不但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 恩格斯的理论, 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 特别是列宁、 毛泽东、 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 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 必须是在基本观点、 基本立场、 基本方法、 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 一脉相承, 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 不是彼此孤立、 互不联系的, 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 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二、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单选)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单选)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单选)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单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单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三、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简答) 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新性。( 1) 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8、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3) 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 理论创新, 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四、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多选)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 有生活理想、 职业理想、 道德理想、 社会理想等。( 单选) 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 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它贯穿于生活理想、 职业理想、 道德理想之中, 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单选) 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 就是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单选)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单选) 实现共同理想, 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简答) 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
9、和推动作用? 首先, 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其次, 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再次,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三节学习、 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单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 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简答)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多选) ( 单选)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 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
10、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单选)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单选) 中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 就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多选)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一章 http:/www.js- -10-10 11:34:26 来源: 江苏招生考试网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单选) 世界观, 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单选)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
11、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 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即世界可不能够认识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选)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是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2、的, 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 世界的本质问题, 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 各自独立的本原, 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 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她认为, 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 被动的、 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 能动的、 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 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 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感觉的集合”, 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13、”,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 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 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 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多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单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 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 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多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
14、显的局限性: 一是机械性, 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 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 因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 二是形而上学性, 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 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 三是直观性, 它对待世界、 认识, 都缺乏实践的观点; 四是不彻底性, 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 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单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 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多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其基本思想是: 第一
15、,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坚持一元论, 反对二元论。第二, 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 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多选) 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多选) 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首先, 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 其次,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二)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单选)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简答) 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是
16、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单选)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是运动的主体, 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单选)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 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相对静止,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 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 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单选) ( 2)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是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四)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
17、的存在方式( 单选)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 更不是倒退, 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 单选) 一般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 只能流去不流回”、 ”失落黄金有分量, 错过光阴无处寻”、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等谚语, 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 多选)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 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 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 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
18、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正确、 无限的, 又是相正确、 有限的, 是绝对和相对、 无限和有限的统一。二、 实践的本质、 特点、 形式和作用( 单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单选) ( 一)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单选) 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多选) 实践主体能够划分为个人主体、 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多选) 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 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多选) 实践具有客观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多选)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物质生产实践、 处
19、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二) 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一, 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多选) 人经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生化, 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单选) 第二, 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单选) 第三,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简答) 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单选)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单选) 第一,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单选) 第二,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物质世界
20、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 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 唯物辩证法认为,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 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单选) 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 就会把原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 孤立地把世界, 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 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 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 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单选) 联系具有多样性。( 多选) 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 直接联系与间接
21、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等等( 二) 世界的运动发展( 单选)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单选)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多选)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第一,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 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 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 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22、, 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简答)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 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 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 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 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 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 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 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可是, 不论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 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三)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论述)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
23、展观, 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 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 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单选)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单选) 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单选) 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单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范畴则提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简答)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 第一, 对
24、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第三,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 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二、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 对立统一规律( 论述)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 1)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 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单选)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
25、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2)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 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这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 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单选)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 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年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例如, 福与祸、 安与危、 先进与落后、 胜利与失败等等, 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相互对立的性质。( 多选) 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弱肉强食的生存
26、竞争固然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面, 生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的区别, 社会生活当中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商讨等等, 也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结的。首先,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 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正确,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正确。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其次,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 不可分离的。一方面,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
27、争性。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单选) 事物发展的动物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多选)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1)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 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2) 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 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论述) 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并说明这一原理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1)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她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即外部矛盾。( 2)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第一,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
28、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 而在事物内部。第二,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 外因经过内因而起作用。( 3)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只有这个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 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 落后, 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
29、出发, 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 为我所用, 增加中国自力更生的能力, 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论述)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 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 其一,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第二,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其三,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地位和作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
30、析。一方面,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 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从而取得成功( 单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也就是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 只能经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
31、, 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第二,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 单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4.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多选)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多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 首先, 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其次,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 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2、( 单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 质量互变规律( 简答) 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或范围、 幅度) , 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 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 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 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 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 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坚持适度原则, 防止”过”或”不及”。( 单选) 所谓”注意分寸”、 ”掌握火候”、 ”适可而止”、 ”过犹不及”等等, 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33、。( 单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 单选)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简答)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多选)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割裂二者的统一, 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 单选)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 革命的本质。马克思说: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单选)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推
34、动力量。( 单选)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 要从实际出发, 进行具体分析, 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就是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论述)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 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 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 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35、( 单选)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 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单选)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它带有很大的总括性, 它的作用要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 在事物的发展完成一个周期( 即经过两次否定、 三个阶段) 时, 才能完整、 充分地显示出来。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 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 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 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36、 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三、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 原因和结果( 单选) 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原因在先, 结果在后。( 论述)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其次, 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 表现在: 第一, 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 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单选) 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普遍的, 但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 其中几种主要的类型是: 一因多果, 同因异果; 一果多因, 同果异因; 多因多果, 复合因果。( 2) 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
37、有重要意义。首先, 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 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 论述) 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 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 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 加速和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38、其次,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 表现在: 第一, 必然性经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 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多选)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 把二者割裂开来, 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 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2)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 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 因此我们必须经过科学研究
39、发现必然性, 按必然规律办事, 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 因为必然性是经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因此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 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另外, 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 三) 可能性和现实性( 四) 内容和形式( 单选)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 成分、 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五) 本质和现象( 单选)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单选)
40、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简答)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 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 首先,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暴露于事物外部, 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 深藏于事物内部, 是不能直接感知的, 只有经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次, 现象是个别的、 具体的, 是多种多样的; 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 共同的东西。再次, 现象是多变的、 易逝的; 本质则是相对稳定、 相对平静的。第二, 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一方面, 本质不能
41、脱离现象,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经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 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 现象不能脱离本质,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决定现象, 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2) 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 对立的,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有必要经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其次, 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 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简答) 规律的含义及其
42、特点( 1)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 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 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胶不能任何地创造或消灭规律, 也不能任意在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第二, 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 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 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 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二、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一)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多选)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单选) 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单选) 社会性
43、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 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简答) 意识的本质包括: (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 2) ( 单选)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 论述) 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生, 意识第二性; 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单选) 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 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44、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但它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简答)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意识能经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单选) 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三) ( 论述)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
45、的原理,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 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又要踏踏实实, 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无视规律, 盲目蛮干。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按规律办事, 又要解放思想, 锐意进取, 勇于开拓创新, 只有这样, 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 认识的产生( 单选) 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 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 单选) 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 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二、 ( 多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单选)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多选) 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来源, 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 新的研究课题, 推动认识的发展;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为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 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