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网络教育学院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题 目:华联厂房单向板设计
请把你所在的学习中心名称完整填写。阅后删除此文本框
学习中心:
春季入学则去掉“/秋” 字,秋季入学则去掉“/春” 字。添加内容的时候注意文字下划线要完整。阅后删除此文本框。
专 业:
年 级: 年 春/秋 季
学 号:
学 生:
指导教师:
1 基本情况
一、 设计题目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二、 设计内容
1、结构平面布置图:柱网、主梁、次梁及板的布置
2、板的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3、次梁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4、主梁强度计算(按弹性理论计算)
5、绘制结构施工图
(1)、结构平面布置图(1:200)
(2)、板的配筋图(1:50)
(3)、次梁的配筋图(1:50;1:25)
(4)、主梁的配筋图(1:40;1:20)及弯矩M、剪力V的包络图
(5)、钢筋明细表及图纸说明
三、 设计资料
1、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为9.0kN/m2
2、楼面面层水磨石自重为0.65kN/m2
3、材料选用:
(1)、混凝土:C25
(2)、钢筋:主梁及次梁受力筋用HRB400级钢筋,板内及梁内的其它钢筋可以采用HPB300级。
2 单向板结构设计
2.1 板的设计
本节内容是根据已知的荷载条件对板进行配筋设计,按塑性理论进行计算。
1.设计资料
1、 荷载
楼面面层 (0.65kN/m2);
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 q=9kN/m2;
平顶粉刷 (0.25kN/m2)。
2、 材料:混凝土: C25;钢筋:主梁、次梁、板受力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板中分布筋采用HRB400级钢筋。
3、 板伸入墙内120mm,次梁及主梁伸入墙内240mm,柱的截面尺寸b×h=500 mm×500mm
4、
L1(m)
L2(m)
可变荷载
18.0
42.6
9kN/m2
2.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
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主梁跨度为6m,次梁的跨度为6.1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2m。
板:/=6.1/2=3.052,因此按单向板设计。按跨高比条件,要求板厚h2000/40=50mm,对工业建筑的楼盖板,要求h70mm,取板厚h=80mm。
次梁:次梁截面高度应满足h=(/18~/12)=(6100/18~6100/12)=(339~508)mm。考虑到楼面可变荷载比较大,取h=500mm。截面宽度取b=(1/3~1/2)h =(169~254)mm,故取b=200mm。
主梁:主梁截面高度应满足h=(/15~/10)=(6000/15~6000/10)=(429~750)mm。取h=650mm。截面宽度取b=(1/3~1/2)h =(169~254)mm,故取b=300mm。
3.板的设计
3.1荷载
永久荷载标准值:
钢筋混凝土板 0.08×25=2 kN/
楼面面层 0.65 kN/
平顶粉刷 0.25 kN/
小计 2.9 kN/
可变标准荷载值 9 kN/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取1.2,因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等于4.0kN/,所以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3。于是板的
永久荷载设计值 g=2.9×1.2=3.48 kN/
可变荷载设计值 q=8×1.3=11.7 kN/
荷载总设计值 g+q=3.48+11.7=15.18 kN/
3.2计算简图(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
次梁截面为200mm×500mm,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不小于100mm,取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120mm。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板的计算跨度:
边跨 =+h/2=2000-100-120+80/2=1820mm < 1.025=1824mm,取=1820mm
中跨 ==2000-200=1800mm
跨度差=(1820-1800)/1820=1.1% < 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板为多跨连续板,对于跨数超过五跨的等截面连续板,其各跨受荷载相同,且跨差不超过10% 时,均可以按五跨等跨度计算。计算简图如下:
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g+q=15.18kN/m
楼盖板计算简图
3.3弯矩计算值
板的弯矩设计值的计算
截面位置
1
边跨跨中
B
离端第二支座
2
中间跨跨中
C
中间支座
1/11
-1/11
1/16
-1/14
(m)
l01=1.82
l01=1.82
l02=1.80
l02=1.80
(kN.m)
15.18×1.82×1.82/11=4.571
-15.18×1.82×1.82/11=-4.571
15.18×1.80×1.80/16=3.074
-15.18×1.80×1.80/14=-3.513
这是对端区单向板而言的,对于中间区格单向板,其和应乘以0.8。
3.4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环境类别为一级,C25混凝土,板厚80mm,=80-15-5=60mm;板宽b=1000mm。C25混凝土,=1.0,=11.9N/;HRB400钢筋,=360N/。板配筋计算的过程于下表。
楼面板的配筋计算
截 面
1
B
2
C
4.571
-4.571
3.074
-3.513
0.107
0.107
0.072
0.082
0.113
0.113
0.075
0.086
轴 线
1~2、
6~7
计算配筋()
224.1
224.1
148.8
170.6
实际配筋()
8@200
=251
8@200
=251
8@200
=251
8@200
=251
轴 线
2~6
计算配筋()
224.1×0.8
=179.3
224.1×0.8
=179.3
148.8×0.8
=119.0
170.6×0.8
=136.5
实际配筋()
8@200
=251
8@200
=251
8@200
=251
8@200
=251
对轴线2~6间的板带,其跨内截面2、3和支座截面的弯矩设计值都可折减20%。为了方便,近似对钢筋面积乘以0.8。
计算结果表明,支座截面的均小于0.35,符合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原则;
,同时大于0.2%,
满足最小配筋率。
3.5施工图绘制
(1)分布钢筋选用6@200。
(2)嵌入墙内的板面附加钢筋选用8@200。,取300mm。
(3)垂直于主梁的板面附加钢筋选用8@200。取500mm。
(4)板角构造钢筋:选用8@200,双向配置板四角的上部。取500mm。
2.2 次梁的设计
本节内容是根据已知的荷载条件对次梁进行配筋设计,按塑性理论进行计算。
根据本车间楼盖的实际使用情况,楼盖的次梁和主梁的可变和在不考虑梁从属面积的荷载折减。
2.2.1荷载设计值
永久荷载标准值
由板传来的恒载: 2.9×2.0 = 5.8 kN/m
次梁自重: 25×0.2×(0.5-0.08)= 2.1 kN/m
平顶粉刷: 0.25×(0.5-0.08)×2 = 0.21 kN/m
小计
永久荷载设计值:
可变荷载标准值
可变荷载设计值
荷载总计算值 g+q = 33.132 kN/m
2.2.2计算简图
次梁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为240mm。主梁截面为300mm×650mm,计算跨度:
边跨 =+a/2=5660+120=5780mm < 1.025=1.025×5660=5802mm,故取=5780 mm
中跨 ==5800mm
跨度差 (5800-5780)/5800=0.35%<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次梁跨度
g+q = 33.132 kN/m
次梁的计算简图
2.2.3内力计算
由表可分别查得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次梁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见表:
次梁的弯矩设计值的计算
截面位置
1
边跨跨中
B
离端第二支座
2
中间跨跨中
C
中间支座
1/11
-1/11
1/16
-1/14
l01=5.78
l01=5.78
l02=5.8
l02=5.8
(kN.m)
33.132×5.782/11
-33.132×5.782/11
33.132×5.82/16
-33.132×5.82/14
=100.63
=-100.63
=69.66
=-79.61
次梁的剪力设计值的计算
截面位置
A
边支座
离端第二支座
离端第二支座
C
中间支座
0.45
0.6
0.55
0.55
ln1=5.78
ln1=5.78
ln2=5.8
ln2=5.8
(kN)
0.45×33.132×5.78
0.6×33.132
×5.78
0.55×33.132
×5.8
0.55×33.132
×5.8
=86.18
=114.9
=105.69
=105.69
2.2.4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跨内按T形截面计算,翼缘宽度去=/3=5800/3=1933mm;又=b+=200+1800=2000。故取=1933mm。近似取=1950mm。环境类别为一级,C25混凝土,梁的最小保护厚度c=20mm,一排纵向钢筋=500-40=460mm。
C25混凝土,=1.0,=11.9N/,=1.27N/;纵向钢筋采用HRB400钢,=360N/,箍筋采用HRB400钢,=360N/。
又因为:
跨内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过程列于下表。
截 面
1
B
2
C
弯矩设计值(kN·m)
100.63
-100.63
69.66
-79.61
=0.0205
=0.1998
=0.0142
=0.1581
0.0207
0.2252<0.35
0.0143
0.1731<0.35
或
613.8
684.9
424.0
503.5
选配钢筋
()
318
=763
318
=763
218
=509
218+112
=622.1
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支座截面的均小于0.35;
,同时大于0.2%,满足最小配筋率。
2.2.5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包括:截面尺寸的复核、腹筋计算和最小配筋率验算。
验算截面尺寸:
=-=460-80=380mm,因/b=380/200=1.9<4,截面按下式验算:
截面满足要求。
验算是否需要按计算配置箍筋:
需要按计算配筋, 采用8双肢箍筋,计算支座B左侧截面。
其中,,
所以
调幅后受剪承载力应加强梁局部范围内将计算的箍筋面积增加20%或箍筋间距减小20%。最后取箍筋间距s=200mm。为了方便施工,沿梁长度不变。此时
验算配筋率下限值:
弯矩弯矩调幅时要求的配筋率下限为:,
实际配筋率
满足要求。
2.2.6施工图的绘制
次梁配筋图如1-8所示,其中次梁锚固长度确定:
深入墙支座时,梁顶面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按下式确定:
,取750mm。由于超过截面高度在锚固末端加焊接钢板,故取440mm。
伸入墙支座时,梁底纵向筋伸入纵筋的锚固长度:,取230mm。
梁底面纵筋伸入中间支座的长度应满足:,取230mm。
纵筋的截面断点距支座的距离:,取1550mm。
2.3 主梁的设计
本节内容是根据已知的荷载条件对主梁进行配筋设计,按弹性理论进行设计。
主梁按弹性方法设计
2.3.1荷载设计值
为了简化计算将主梁自重等效为集中荷载。
永久荷载标准值
次梁传来的永久荷载值 8.11×6.1 = 49.47kN
主梁自重 (0.65-0.08)×2.0×0.3×25 = 8.55kN
平顶粉刷 (0.65-0.08)×2×0.25 = 0.285kN
小计
永久荷载设计值G 取G=70kN
可变荷载标准值
可变荷载设计值Q 取Q=145kN
荷载总的设计值 G+Q = 215kN
2.3.2计算简图
主梁按连续梁计算,端部支承在砖墙上,支承长度为370mm,中间支承在500mm×500mm的混凝土柱上,其计算跨度:
边跨 =6000-250-120-250 =5380mm
又1.025+b/2=5765mm < +b/2+a/2=5815mm,
取=5765mm
中跨 =6000mm
跨度差 =(6000-5765)/6000 =3.91%< 10%,故可利用附表6-2计算内力:
主梁计算跨度
主梁计算跨度简图
2.3.3弯矩设计值
弯矩式中系数与由附表6-2相应栏内查得
2.3.4剪力设计值
剪力式中系数与由附表6-2相应栏内查得
2.3.5弯矩、剪力包络图
弯矩包络图:
第1、3跨有可变荷载,第2跨没有可变荷载。
由附表6-2知支座B或C的弯矩值为
第1跨内:
以支座弯矩,
的连线为基线。作,的简支梁弯矩图,得第1个集中荷载和第2个集中荷载作用点弯矩值分别为:
第2跨内:
内以支座弯矩,的连线作为基线,作,的简支弯矩图,得集中荷载作用点处的弯矩值:
②第1、2跨有可变荷载,第3跨没有可变荷载
第1跨内:
在第1跨内以支座弯矩,的连线为基线。作,的简支梁弯矩图,得第1个集中荷载和第2个集中荷载作用点弯矩值分别为:
第2跨内:
以支座弯矩,的连线为基线,作,的简支梁弯矩图,得第1个集中荷载和第2个集中荷载作用点弯矩值分别为:
③第2跨有可变荷载,第1、3跨没有可变荷载
第2跨两集中荷载作用点处可变弯矩分别为:
第1、3跨两集中荷载作用点处的弯矩分别为:
剪力包络图:
①第1跨
;
过第1个集中荷载后为176.88-70-145=-38.12kN;
过第2个集中荷载后为-38.12-70-145=-253.12kN
;
过第1个集中荷载后为-287.78+70+145 = -63.78kN;
过第2个集中荷载后为-63.78+70+145=151.22kN
②第2跨
过第1个集中荷载后为247.2-70 = 177.2kN。
当可变荷载仅作用在第2跨时
=1.0×70+1.0×145=215kN;
过第1个集中荷载后为215-70-145=0。
弯矩包络图
剪力包络图
2.3.6正面受弯承载力
主梁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T形截面的翼缘宽度,因。翼缘计算宽度按=6/3=2mm和b+=6m中较小值确定取,
主梁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T形截面的翼缘宽度,按
梁高: (边跨),(中间跨)
翼缘厚:
判定T形截面类型:
故各跨中截面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B支座边的弯矩设计值。跨内截面经判别都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过程列于下表。
截 面
1
B
2
弯矩设计值(kN·m)
353.86
-350.46
202.14
-87.85
=0.0400
=0.2918
=0.0228
=0.0599
0.0408
0.3547
0.0231
0.0618
或
1645.37
2040.12
931.57
373.84
选配钢筋
()
222+320(弯起)
=1702
322+320(弯起)
=2082
220+120(弯起)
=942
222
=760
计算结果表明,ξ均小于0.550,满足要求;取中间跨跨中截面验算其承担负弯矩时的最小配筋率,
,同时大于0.2%,满足最小配筋率。主梁纵向钢筋的弯起和切断按弯矩包络图确定。
2.3.7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包括:截面尺寸的复核、腹筋计算和最小配筋率验算。
验算截面尺寸:
=-=580-80=500mm,因/b=500/300=1.67<4,截面按下式验算:
截面满足要求。
验算是否需要按计算配置箍筋:
需要按计算配筋, 采用10双肢箍筋,计算支座B左侧截面。
其中,,
所以
调幅后受剪承载力应加强梁局部范围内将计算的箍筋面积增加20%或箍筋间距减小20%。最后取箍筋间距s=200mm。为了方便施工,沿梁长度不变。此时
验算配筋率下限值:
满足要求。
因主梁的腹板高度大于450mm,需在梁侧设置纵向构造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小于腹板面积的0.1%,且其间距不大于200mm。现每侧配置214,308/(300×580)=0.18%>0.1%,满足要求
2.3.8主梁施工图
按比例绘出主梁的弯矩包络图
按同样比例绘出主梁的抗弯矩承载力图(材料图),并满足一下构造要求:
弯起钢筋之间的间距不超过箍筋的最大容许间距;钢筋的弯起点距充分利用点的距离大于等于。
当时,且实际截断点到理论截断点的距离不应小于等于或20d,钢筋的实际截断点到充分利用点的距离应大于等于。
若按以上方法确定的实际截断点仍位于负弯矩的受拉区,其实际截断点到理论截断点的距离小于等于1.3或20d.钢筋的实际截断点到充分利用点的距离应大于等于。
主梁纵筋伸入强中的锚固长度的确定:,取820mm。梁底面纵筋的锚固长度:12d=12×22=264mm,取270mm。主梁的材料图和实际配筋图如图所示。
3 配筋图
3.1 板的配筋图
3.2 次梁的配筋图
3.3 主梁的配筋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