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知识点、考点、解题思想、方法和技巧 汇总
1.倒数的认识
【知识点解释】
若两个数的乘积是1,我们就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解题思路点拨】
求倒数的方法:
1.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例如,我们只须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即得的倒数为.
2. 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只须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数,然后再按求分数倒数的方法即可得到,如3的倒数为.
3. 求一个小数的倒数,可以先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注意事项】
0没有倒数.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0.3的倒数是 .
分析:根据倒数的定义求解.
解:0.3=的倒数是.
故答案为:.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倒数的定义:若两个数的乘积是1,我们就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例2:一个数除以等于的倒数,求这个数.
分析:根据题意,的倒数是1÷,再乘上即可.
解:1÷×,
=×,
=;
答:这个数是.
点评:根据题意,先求出的倒数,再根据被除数=商×除数,列式解答.
2.小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点归纳】
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整数基本相同,即从高位起,依次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
因此,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1. 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
2. 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
3. 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整数都比小数大. × (判断对错).
分析:
因为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所以本题可以举整数部分不为0的反例去判断.
解:比如:整数2比小数3.9小,这与题干的说法相矛盾,
所以,“整数都比小数大”这个判断的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
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时,
要先比较整数部分的位数,
它们的数位如果不同,那么数位多的那个数就大,
如果数位相同,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如果整数部分相同,然后再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例2:在0.3,0.33,0.,34%,这五个数中,最大的数是 34% ,最小的数是 0.3 ,相等的数是 0. 和 .
分析:有几个不同形式的数比较大小,一般情况下,都化为小数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解:34%=0.34,=0.,
因为0.34>0.=0.>0.33>0.3,
所以34%>0.=>0.33>0.3,
所以在0.3,0.33,0.,34%,这五个数中,最大的数是34%,最小的数是0.3,相等的数是0.和.
故答案为:34%,0.3,0.,.
点评:
解决有关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大小比较,
一般都把分数、百分数化为小数再进行比较,
从而解决问题.
3.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知识点归纳】
1、加法运算: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如a+b=b+a
②加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如:a+b+c=a+(b+c)
2、乘法运算:
①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a×b=b×a.
②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如a×b×c=a×(b×c)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可以拆开来算,积不变.如a×(b+c)=ab+ac
④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一个数乘另一个数的积加它本身乘另一个数的积,可以把另外两个数加起来再乘这个数.如ac+bc
=(a+b)×c
3、除法运算:
①除法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相除.如a÷b÷c=a÷(b×c)
②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它们的商不变.如a÷b=(an)÷(bn)=(a÷n)÷(b÷n) (n≠0 b≠0)
4、减法运算:
减法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如a﹣b﹣c=a﹣(b+c)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0.65×201=0.65×(200+1)=0.65×200+0.65运用了乘法的( )
A、交换律 B、结合律 C、分配律
分析: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为: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两个加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得数不变,用字母表示:(a+b) c=ac+ac.据此可知,0.65×201=0.65×(200+1)=0.65×200+0.65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解:根据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可知,
0.65×201=0.65×(200+1)=0.65×200+0.65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故选:C.
点评:本题利用具体的算式考查了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例2:125×25×32=(125×8)×(25×4),这里运用了(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分析:在125×25×32=(125×8)×(25×4)中,是把32看作8×4,然后用乘法交换律变成125×8×25×4,再运用乘法结合律计算,即(125×8)×(25×4).
解:125×25×32=(125×8)×(25×4),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故选:C.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4.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点归纳】
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法则:
①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子进行相加(减)得数作分子,分母不变
②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必须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法则进行运算.
③带分数相加(减),先把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然后,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注意:
带分数相减时,如果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小于减数的分数部分,就要从被减数的整数部分里拿出1(在连减时,也有需要拿出2的情况),化成假分数,与原来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加在一起.
分数加法的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②加法结合律:
三个(或三个以上)分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分数加起来,再与第三个分数相加,
或者
先把后两个分数加起来,再与第一个分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分数减法的运算性质:与整数减法性质一样.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6千克减少千克后是 5 千克,6千克减少它的后是 4 千克.
分析:
(1)第一个千克是一个具体的数量,直接列减法算式即可求出;
(2)第一个是把6千克看做单位“1”,减少的是6千克的,由此列式解决问题.
解:(1)6﹣=5(千克);
(2)6﹣6×=6﹣2=4(千克).
故答案为:5,4.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两个分数的区别:
第一个分数是一个具体的数量,
第二个分数表示是某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
由此灵活选择合理算法解答即可.
例2: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周修了km,第二周修了km,第三周比前两周修的总和少km,第三周修了多少km?
分析:第三周比前两周修的总和少km,两周修的总和为:(+)km,那么第三周修了:(+)﹣
解:(+)﹣,
=﹣+,
=+,
=+
=1(km)
答:第三周修了1km.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同时注意计算的灵活性.
5.分数乘法
【知识点归纳】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分数乘法法则:
(1) 分数乘以整数或整数乘以分数:
由于任何整数(0除外)都可以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
分数乘以整数或整数乘以分数,
都可以
转化成分数乘以分数的形式.
因此,
在计算中,是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在乘的过程中,
如果有可以约分的数,可以先约分,
这样,
可以使计算的数字缩小,从而使计算变得简便.
(2) 分数乘以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为了使计算简便,
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够约分的,要约分.
(3) 带分数乘法:
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
结果是假分数时,要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分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交换律:两个分数相乘,交换分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2)结合律:
方法1:
三个分数相乘,先把前两个分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分数,
方法2:
先把后两个分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分数,
它们的积相等.
(4) 乘法分配律:
两个分数的和与一个分数相乘所得的积,
等于
每一个加数分别与这个分数相乘所得的积的和.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甲数的等于乙数的,那么甲数( )乙数.(甲数乙数不为0)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分析:甲数的等于乙数的.首先把甲数看作单位“1”,乙数是甲数的.
解:把甲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乙数就相当于甲数的.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分数大小的比较.
例2:一个数乘分数的积一定比原来这个数小. × .(判断对错)
分析:
本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1) 当这个数为零时,积总为零.
(2) 假分数≥1,当分数为假分数时,积≥这个数.
(3) 真分数<1,只有当分数为真分数时,且是一个不为零的数乘以这个真分数,
积才一定比原来这个数小.
解答:解:只有当个分数为真分数时,且是一个不为零的数乘以这个真分数,积才一定比原来这个数小.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从这个数是否为零、真分数、假分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6.分数的简便计算
【知识点归纳】
整数的简便计算同样适用于分数的简便计算
分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交换律:两个分数相乘,交换分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2)结合律:
方法1:
三个分数相乘,先把前两个分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分数,
方法2:
先把后两个分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分数,
它们的积相等.
(4) 乘法分配律:
两个分数的和与一个分数相乘所得的积,
等于
每一个加数分别与这个分数相乘所得的积的和.
分数除法的运算性质:与整数除法的运算性质相同
(1)一个数除以几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依次除以积的每个因数.
(2)两个数的积除以一个数,等于用除数先除积的任意一个因数,再与另一个因数相乘.
(3)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商,
等于
这个数先乘以商中的除数,再除以商中的被除数;
或者
用这个数先除以商中的被除数,再乘以商中的除数.
(4)两个数的商除以一个数,等于商中的被除数先除以这个数,再除以原来商中的除数.
(5)两个数的和除以一个数,等于用除数分别去除这两个数,再把所得的商加起来.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1)( +﹣)×24
(2)(1+)×(1﹣)×(1+)×(1﹣)×…×(1+)×(1﹣)
(3)2007×
分析:
(1)根据数字特点,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通过观察发现规律,每一个假分数(除了倒数第二项,因为它后面不再有对应的了)出现以后,在后面都会出现它的倒数,(除了倒数第二项,因为它后面不再有对应的了),最后只剩下第二项和倒数第二项,所以原式=×;
(3)把2007看作(2006+1),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解:(1)(+﹣)×24,
=×24+×24﹣×24,
=8+6﹣1,
=13;
(2)(1+)×(1﹣)×(1+)×(1﹣)×…×(1+)×(1﹣),
=××××…××,
=×,
=;
(3)2007×,
=(2006+1)×,
=2006×+,
=2005+,
=2005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从数字特点出发,巧妙灵活地运用所学定律或性质、以及运算技巧,
得以简算的能力.
7.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知识点归纳】
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致,
⑴先算括号内的数(按照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顺序),
同一括号内或括号外的数,要按照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
⑵如果是同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
②繁分数:
⑴繁分数的定义:
在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里,至少有一个又含有分数,这种形式的分数,叫做繁分数.
繁分数中,把分子部分和分母部分分开的那条分数线,叫做繁分数的主分数线(也叫主分线),主分线比其他分数线要长一些.
⑵繁分数的化简:
①先找出中主分线,确定分子部分和分母部分,
然后,这两部分分别进行计算,每部分的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最后,改成“分子部分÷分母部分”的形式,再求出结果.
②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繁分数的分子部分和分母部分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个倍数必须是分子部分与分母部分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去掉分子部分和分母部分的分母,然后,通过计算,化为最简分数或整数.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比的少的数是( )
分析: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得出的是:×;
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先求这个数占一个数的几分之几:1﹣,
最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1﹣).
解:(×)×(1﹣),
=×,
=;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了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把一个数看作“1”,用乘法来解答.
例2:下面各题.
①×+÷=
②7÷[1÷(4﹣)]=
分析:按运算顺序计算即可.
解:①×+÷,
=+×,
=+2,
=2;
②7÷[1÷(4﹣)],
=7÷[1÷],
=7÷,
=2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8.单位“1”的认识及确定
【知识点认识】
在分数中,单位“1”表示可以平均分的任何事物.
单位“1”的确定:
①“的几分之几”前面的量,如:a是b的,单位“1”为b;
②“比”后面的量,如:c比d多,单位“1”为d.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小羊只数是大羊只数的”,( )是单位“1”.
分析:
小羊只数是大羊只数的,
根据分数的意义,
本题是把大羊的只数当做单位“1”平均分成8份,
小羊只数占大羊只数的.
解:根据分数的意义,本题是把大羊的只数当做单位“1”.
故选:B.
点评:在确定单位“1”时,一般“是谁、占谁”谁就是单位“1”.
例2:如果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乙两数都不等于零),那么(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判断
分析:甲数的等于乙数的,那么甲:乙=:=15:8,所以甲>乙.
解答:解:甲:乙=:=15:8;
所以甲>乙.
故选:A.
点评: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等于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通过两个分数的比就能求出这两个数的大小.
9.图文应用题
【知识点归纳】
1.读懂图的意思.
2.将图转化成数学量,并且找出这些数学量之间的关系式.
3.带入关系式,运算出结果.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看图列式计算:
分析:
根据图意,汽车每小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由此列比例解答.
解:设还需要x小时到乙地,
40×4.5:3=40x:7,
3×40x=180×7,
x=,
x=10.5;
答:还需要10.5小时达到乙地.
点评:此题的解答主要根据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成正比例.由此解答即可.
例2:看图列式
列式: 28÷=49(米); 列式: 120÷(1+)=90(只) .
分析:
(1) 把水渠的全长看成单位“1”,已经修了全长的,它对应的数量是28米;
由此 用除法求出全长.
(2) 白兔的只数是单位“1”,灰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它对应的数量是120只,
求出白兔的只数用除法.
解:(1)28÷=49(米);
答:水渠的全长是49米.
(2)120÷(1+),
=120÷,
=90(只);
答:白兔有90只.
故答案为:28÷=49(米);120÷(1+)=90(只).
10.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知识点归纳】
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完全相同,在应用题中的关系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分数加减法应用题的难点在于有时候分数表示与单位1相对应的分率.
判断的标准是看有没有单位,注意单位1.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李明计划三天读完一本120页的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0%,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看了全书的( )
A、70% B、30% C、 D、10%
分析:
把这本书的总页数120看作单位“1”,
因为
前两天所看的页数对应的标准量都是120页,剩下的页数第三天看完,
所以,
第三天看的页数应是标准量的(1﹣﹣30%)=30%.
解:1﹣﹣30%,
=1﹣40%﹣30,
=30%;
答:第三天看了全书的30%.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标准量,即单位“1”.
例2:电视机厂四月上旬完成计划的,中旬完成计划的,下旬完成计划的.这个月完成计划的情况是( )
A、正好完成 B、超额完成 C、没有完成
分析:
把计划的量看作单位“1”,
把上旬完成计划的,中旬完成计划的,下旬完成计划的,加在一起,
再与单位“1”进行比较即可.
解:++,
=++,
=,
=1;
1>1,
所以是超额完成.
故选:B.
点评:本题运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解答即可.
11.分数乘法应用题
【知识点归纳】
是指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特征: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
解题关键:
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要求问题所对应的分率,
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一根钢材长4米,用去后,又用去米,还剩( )米.
A、 B、 C、2
分析:
根据题意,
用去后,把4米看作单位“1”,
剩下的占4米的(1﹣),
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解答,
又用去米,米是一个具体长度,
根据求剩余问题直接用减法解答.
解:4×(1﹣)﹣,
=4×﹣,
=3﹣,
=2(米);
答:还剩2米.
故选:B.
点评:此题解答关键是理解和米的意义,是分率,米是一个具体数量.
例2:某体操队的人数增加了后,又减了,现在的人数和原来相比( )
A、增加了 B、减少了 C、不变 D、不能确定
分析:
此题没有具体数量,
就把体操队的原有人数看做“1”,当做具体数量1,
第一个是把体操队的原有人数看做单位“1”,
第二个是把体操队的增加人数后的人数看做单位“1”,
由此分清单位“1”,列式解答,
算出的数据比“1”大,就比原来人数多;
反之,就比原来人数少.
解:设操队的原有人数看做“1”,
1×(1+)×(1﹣),
=1××,
=,
因为<1,所以现在的人数比原来的人数减少了.
故选:B.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清两个单位“1”的区别,找清各自以谁为标准,
再把数据设出,问题容易解决.
12.分数四则复合应用题
【知识点归纳】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一瓶油千克,先倒出它的,然后再加千克.现在瓶内的油比原来(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分析:
一瓶油千克,先倒出它的,还剩×(1﹣)=(千克),
再加千克,这时油重(+)千克,
计算即可.
解:现在油重:
×(1﹣)+,
=×+,
=+,
=(千克);
原来油重:
=(千克);
因为>.
所以增多了.
答:现在瓶内的油比原来增多.
故选:A.
点评:
解答此题应分清两个“”的区别,
第一个“”表示分率,
第二个“”表示数量,
在列式时不要混淆.
13.正方形的周长
【知识点归纳】
正方形周长是围成正方形的边长总和,由于正方形的特征是4条边都相等,
所以,正方形周长=边长×4.
用字母表示为c=4a.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周长与边长的关系
例1:正方形的边长是周长的( )
A、 B、 C、 D、
分析:
因为
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的和,并且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所以
正方形的边长是周长的.
解: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所以正方形的边长是周长的.
故选:A.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的关系,
根据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倍即可得出二者的关系.
例2:一个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如果在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形,那么它周长与原来比,结果是( )
A、减小 B、不变 C、增加
分析:正方形对边相等,所以减去后周长不变.
解:因为正方形对边相等,所以减去后周长不变.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力.
【解题思路点拔】
(1)常规题求正方形周长,先求出边长,代入公式即可得.
14.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知识点归纳】
长方形面积=长×宽,用字母表示:S=ab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用字母表示:S=a2.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长和宽的比是7:5,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
由于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所以用48除以2先求出长加宽的和,
再根据长和宽的比是7:5,把长看作7份,宽看作5份,长和宽共7+5份,由此求出一份,进而
求出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最后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即可.
解:一份是:48÷2÷(7+5),
=24÷12,
=2(厘米),
长是:2×7=14(厘米),
宽是:2×5=10(厘米),
长方形的面积:14×10=140(平方厘米),
点评:
本题考查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
同时
也考查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答: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40平方厘米.
例2:小区前面有一块60米边长的正方形空坪,现要在空坪的中间做一个长32米、宽28米的长方形花圃,其余的植上草皮.(如图)
①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草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分析:
(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代入数据即可求解;
(2)草皮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利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解:(1)32×28=896(平方米);
(2)60×60﹣896,
=3600﹣896,
=2704(平方米);
答:花圃的面积是896平方米,草皮的面积是2704平方米.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解题思路点拨】
(1) 常规题:
1. 求正方形面积,先求出边长,代入公式即可求得;
2. 求长方形面积,分别求出长和宽,代入公式即可求得,面积公式要记牢.
(2)其他求法:可通过分割补,灵活性高.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11/4 21:40:22;用户:朱老师;邮箱:13316601019;学号:18813415
23
第页(共23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