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智能变电站建设光缆、 光纤施工要求及工艺
为适应国际大都市电力建设需要, 更好的完善工程工艺, 即实用又美观, 安全可靠, 保障运行及日后维护的工作, 我施工单位结合近两年建设智能变电站的工作, 建议主管部门、 设计单位和生产厂家共同建造一个经济实用的平台, 更好的完善智能电站电力及自动化通信一体化工作。现对此工作予以描述。
一. 设计及设备厂家要求:
1. 设备厂家应尽量考虑变电站二期需增加光缆, 在盘柜空间允许的情况下, 光缆终端盒( 接续盒/ODF子框) 应尽量满配。
2. 设计单位应优先考虑光缆型号, 尽可能使用6芯或8芯; 因为法兰盘每排12个, 配置不合理的话, 会出现上下盘交叉, 这样容易造成光纤的损伤及影响运行后的维护工作, 盘柜内固定光缆的支架应根据盘柜内所需敷设光缆的数量配备; 合理安排ODF法兰盘分配( 满足备用法兰的需要) 。
3. 征求建设单位对光缆的施工, 绑扎, 固定及排列的要求。
4. 盘柜内装置配备的跳纤长度不宜过长, 如太长将影响整纤后所带来直观的效果。
5. 盘柜内若配备储纤槽, 储纤槽出口尽量与需跳纤装置水平, 储纤槽尽量在盘柜背面左侧安装, 储纤槽内应安装一定数量的绕纤轴。
6. 设备厂家应尽量考虑多备一些法兰端子, 跳纤( 备用跳纤必须带有防尘保护端帽) 。
二. 施工前期准备及要求:
1. 图纸审核: 二次室平面图; 需熔接光缆的盘柜图; 光缆终端盒熔接位置图; 光缆清册; 光缆编号是否齐全。
2. 盘柜内光缆熔接附件---光缆熔接盒( 终端盒/ODF子框) ; 熔纤管; 热塑管; 光缆卡箍; 熔纤盘( 尾纤是否配备齐全) ; 光缆固定支架等附件是否齐全。
3. 光缆在进入盘柜时应留有一定的余量( 在盘柜下盘圈或走线槽内盘S弯预留2~3米) ; 光缆进盘柜应尽量从盘柜背面右侧引上。光缆两端的标示应清晰, 光缆编号正确无误, 起始点正确。
三. 施工步骤:
1. 将核实完毕的光缆敷设表( 包括光编号、 起始点、 熔接位置) 贴在格盘柜内;
2. 按顺序排列进盘柜内光缆;
3. 粘贴临时光缆标签( 标识) 并做好详细记录, 在施工完毕后悬挂光缆吊牌时再将临时光缆标签( 标识) 拆除。
4. 将盘柜内光缆在同一高度开缆, 套上热缩套管, 开缆时注意不要用力过度, 以免损伤纤芯, 穿塑料保护管, 同时开剥终端盒( 熔纤盒/ODF) 的尾纤其色谱为: 兰, 桔, 绿, 棕, 灰, 白, 红, 黑, 黄, 紫, 粉, 浅蓝。( 将发兰端子槽口朝上安装) 。
5. 6芯光缆光纤色谱《兰, 桔, 绿, 棕, 灰, 白》; 8芯光缆为两组保护, 每一组光纤色谱为《兰, 桔, 绿, 棕》; 12芯光缆为两组保护, 每一组光纤色谱为《兰, 桔, 绿, 棕, 灰, 白》。
6. 熔纤盘内接续光纤单端盘留量不少于500mm,弯曲半径不小于30mm。
7. 软光纤( 尾纤、 跳纤) 弯曲半径静态下不小于缆径的10倍, 动态下不小于缆径的20倍。
四. 工艺:
1. 光缆敷设的一般要求:
1.1. 开箱检验
按采购合同对运到现场的光缆及金具进行开箱检验。对损坏的光缆及金具要详细记录并取证( 拍照或摄像) 。施工单位根据光缆及金具开箱检验结果填写设备开箱检验记录表。
1.2. 单盘测试
单盘测试包括对光缆盘长、 光纤衰减指标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应符合合同要求。
1.3. 光缆架设质量检查
1.3.1. 光缆架设必须采用专用张力机具放线, 架设后不得出现光缆外层明显单丝损伤、 扭曲、 折弯、 挤压、 楹股、 鸟笼、 光纤回缩等现象。
1.3.2. 光缆弧垂允许偏差应符合GB 50233- 。
2. 光缆敷设的一般工艺:
2.1. 光缆配套金具安装工艺
2.2.1. 耐张预绞丝缠绕间隙均匀, 绞丝末端应与光缆相吻合, 预绞丝不得受损。
2.2.2. 悬垂线夹预绞丝间隙均匀, 不得交叉, 金具串应垂直地面, 顺线路方向偏移角度不得大于5°, 且偏移量不得超过100mm。
2.2.3. 防振锤安装尺寸、 力矩应满足以下条件:
a. 安装距离偏差不大于30mm;
b. 安装位置、 数量、 方向、 垂头朝向和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
2.2.4. 螺栓、 销钉、 弹簧销子穿入方向: 顺线路方向宜向受电侧, 横线路方向宜由内向外, 垂直方向宜由上向下。
2.2.5. 金具上的开口销子直径必须与孔径配合, 开口角度不小于60°, 弹力适度。
2.2.6. 直通型耐张杆塔跳线在地线支架下方经过时, 弧垂为300mm~500mm; 从地线支架上经过时, 弧垂为150mm~200mm。
2.2.7. 专用接地线连接部位应接触良好。专用接线的承载截面应符合短路电流热容量的要求。
2.2.8. ADSS光缆预绞丝安装间隙均匀、 不得交叉。悬垂金具串应垂直地面, 顺线路方向偏移角度不得大于5°, 且偏移量不得超过100mm。
2.2. 引下光缆
2.2.1. 引下光缆路径应符合设计要求。
2.2.2. 引下光缆应顺直美观, 每隔1.5m~2m安装一个固定卡具。
2.2.3. 引下光缆弯曲半径应不小于40倍的光缆直径。
3、 余缆架
3.1. 余缆架应固定可靠, 不允许在杆塔上任意打孔安装, 在线路上应尽量安装在铁塔第一个横担的下方。
3.2. 余缆盘绕应整齐有序, 不得交叉和扭曲受力, 捆绑点应不少于4处。每条光缆盘留量应不小于光缆放至地面加5m。
3.3. 接续盒
3.3.1. 线路接续盒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站内龙门架线路终端接续盒安装高度宜为1.5m~2m。
3.3.2. 接续盒宜采用帽式金属外壳, 安装固定可靠、 无松动, 防水密封措施良好。
3.3.3. 直接连通的同批光缆光纤接续色谱应对应无误。
3.3.4. 用光时域反射仪( OTDR) 在远端监测各接续点的熔接损耗, 光纤单点双向平均熔接损耗值应小于0.05dB。
3.4. 导引光缆
3.4.1. 进入机房的导引光缆应采用具有阻燃、 防水功能的非金属光缆。
3.4.2. 由接续盒引下的导引光缆至电缆沟地埋部分应穿热镀锌钢管保护, 钢管两端做防水封堵。
3.4.3. 光缆在电缆沟内部分应穿管保护并分段固定, 保护管外径应大于35mm。
3.4.4. 光缆在两端及沟道转弯处应有明显标识。
3.4.5. 光缆敷设弯曲半径不小于缆径的25倍。
3.5. 光纤配线架( ODF)
3.5.1. ODF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5.2. 光缆进入ODF架后, 应可靠固定。
3.5.3. 进人纤盘内接续光纤单端盘留量不少于500mm, 弯曲半径不小于30mm。
3.5.4. 室内软光缆( 尾纤) 弯曲半径静态下不小于缆径的10倍, 动态下不小于缆径的20倍。
3.5.5. 光纤连接线用活扣扎带绑扎, 松紧适度。
3.5.6. 标识应整齐、 清晰、 准确。
3.5.7. 室内终端盒安装应固定可靠, 放置地面时应采取防水、 防潮等措施。
3.5.8. 在光配线架上进行测试时, 允许引入不大于0.5dB的插入损耗。
3. 通信设备安装及缆线安装工艺:
3.1. 机架安装位置、 子架面板布置应符合施工设计要求。
3.2. 机架安装端正牢固, 垂直偏差不大于机架高度的1.5%。
3.3. 同列机架正面就平齐, 无明显参差不齐现象, 机架间隙应不大于3mm。
3.4. 机架的固定及搞震措施应符合施工设计要求。
3.5. 机架上所有紧固件必须拧紧, 同一类螺丝露出螺帽的长度基本一致。
3.6. 子架与机架安装牢固、 排列整齐, 接插件安装紧密, 接触良好。
3.7. 缆线布放及成端检查
3.7.1. 机架内所布放的各种缆线( 包括电源线、 接地线、 通信线缆等) 规格及技术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3.7.2. 各种通信缆线必须加装标识。
3.7.3. 电源线中间不得有接头。应使用统一的不同顔色的缆线区分直流电源的极性。电源线额定载流量应不小于设备使用电流的1.5~2倍。
3.7.4. 接地线顔色应统一, 应与电源线顔色有明显区别。
3.7.5. 同轴电缆面端后缆线预留长度应整齐、 统一。电缆芯线焊接端正、 牢固, 焊剂适量, 焊点光滑、 不带尖、 不成瘤形。
3.7.6. 机架内各种缆线应使用活扣带统一编扎, 活扣扎带间距为10cm~20cm, 编扎后的缆线应顺直、 松紧适度, 无明显扭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