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教案
【课程标准】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欧洲联盟的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文字及影像等资料,增加学生对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感性认识,并从中认识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趋势。通过问题探究、交流讨论认识区域集团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中国家加入区域经济集团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难点】重点: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程。难点:经济区域集团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正式协议,在诸成员国之间相互消除人为的贸易壁垒,统一贸易规章,形成内部统一的市场机制或贸易体系的过程”。它实行比世贸组织更严格的市场纪律,相互提供更高的优惠,促使生产要素尽可能在本组织成员国地区流通,以达到加速本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成员国共同繁荣的目的。它有一定的保护倾向,但各区域化组织经常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努力跳出狭小的范围,使各国经济逐渐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推动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联系、融合,从而促使世界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
一、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European Union –EU)
1.欧洲要联合原因:、
(1)根本原因:摆脱美国的控制,发展经济的需要(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现实的需要:欧洲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丧失,为重振西欧的世界地位,对抗美苏,提高国际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3)外部因素: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潮流的推动
(4)思想渊源: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5)可能因素:欧洲宿敌法国和德国的和解(关键步骤)
2.过程:
(1)“欧共体的成立
时间:1967年
创始国六个: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
机构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欧盟的成立与发展
成立:1991年《马约》》;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23国。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成立最早且经济势力强。)
提示;欧盟是当今世界上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性集团。
发展:①欧盟不断向东扩展2004年25国,至2007年1月,欧盟扩大到27国。
②欧元的问世:正式发行:1999年1月1日,欧元(EURO)诞生。
欧元之父——蒙代尔
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进入欧元区12国流通市场。欧元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排行第二的新货币。
③《欧盟宪法条约》受阻。(“不和谐的声音”)
意义:有利于欧元区国家和欧盟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3、影响:①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欧盟与美国、日本并列为世界经济三强。②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③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背景:(1)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推动。
(2)为与西欧、日本的角逐中保持优势,取得世界经济主导权。
(3)为扩大经济往来,促进自由贸易。
2.过程:1987年美墨自由贸易协定;1988年美加签署自由贸易协定;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三国签署了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3年三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作了补充;三国对1994年1月1日,该协定正式生效。
内容:三国在15年内逐步取消相互间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行零关税;允许资本、货物在三国间自由流通。还就制成品、农产品、运输、环境、银行、保险、知识产权等问题做了详细规定。
3.意义
(1)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地位),对美、加、墨三国经济都起着积极作用。弥补了美加墨各自经济发展的不足,加强了本区域经济的优势。
(2)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广,最终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区。
(3)在多极化趋势中,进一步增强了美国这一极力量。
强调:它不是一个政治同盟,其成员国之间可享受减免关税的待遇,但未形成关税同盟,它们之间只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
★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不同点。
时间上,欧盟早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组成上,欧盟成员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性质上,欧盟既是政治组织也是经济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经济组织;欧盟的组织较为严密,北美自由贸易区较为松散。
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
1、背景:
(1)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刺激作用)
(2)亚洲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内在需求)
2、建立和发展:
①1989年,霍克提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问题;
②标志:1989年,堪培拉“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首次会议;
③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
④1993年,首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西雅图,发表了《经济展望声明》,提出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大家庭精神;
⑤1998年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达21个;
⑥2001年,上海成功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至2004年共举办了1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意义:适应了亚太地区发展要求,有利于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大计。
★中国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向世界表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是坚定的。(2)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外融资和经济交往与合作,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前进步伐,提高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3)进一步完善我国外经贸管理体制,促进外经贸事业的稳步发展,这对于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4)有利于加强反恐合作,为本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创造和平与安全的环境。
4.特点:①由最发达国家和大量发展中国家组成,成员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
◆亚太经合组织的组织方式有其独特性,导致这种独特方式的原因有哪些?
A、成员国实力大小不等;B、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C、成员国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同;D、成员国社会经济制度不同;E、各成员国不互相连接。
②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③其基本组织原则是: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主自愿的原则;以渐进的方式实现目标的原则。
强调:亚太经合组织的最高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
小结: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各国之间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走经济区域化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加强,形成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区域经济集团。这说明,在共同的机遇和利益的驱动下,地理位置相近、通过自主自愿、共同参与来推动地区间合作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不仅有可能,而且还有一定的内在动力。地区性各国建立良好的经济贸易关系,会对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课后研讨:有人认为,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区域集团化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新机遇,在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提出新的挑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过程中,必须审慎对待,不可盲从。对此你有什么认识和看法?
思路:学生应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既看到有利的一面如更多吸引外资、促使产业结构优化、推进社会改革等;也应看到不利的一面:如较大的金融风险性、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等。
问题思考“学习思考”
172页答:从时间上看,欧盟早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比北美自由贸易区漫长和曲折;从建立路径上看,欧盟是从具体领域的合作到全面的合作,从简单的煤钢合作到货币的统一,北美自由贸易区则以自由贸易为目标,在美、加、墨三国间实施自由贸易协定;从成员国看,欧盟在东扩以前是由清一色的发达国家组成,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相近。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从性质上讲,欧盟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治组织,是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新型区域性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只是经济组织。从组织原则来看,欧盟具有较为严密的法律体系,北美自由贸易区则较为松散。
课本第174页“学习思考”
答:第一,维护和平稳定。中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增进了成员国人民和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在有争议的敏感问题上,中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挥了很好的协调作用,对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促进共同发展。由于APEC是距离中国最近的区域经济组织,又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不言而喻,中国对APEC区域内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既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第三,实现合作共赢。中国推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主张与其他国家建设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促进双边、多边合作,在有力地推动了亚太区域合作格局形成的同时,也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前进步伐,提高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课本第175页“自我测评”
答:联合一致抗衡外部强大势力,是经济区域合作的直接动因。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经济区域合作的客观基础。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发展及其政治利益是经济区域合作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区域合作,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区域合作,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经济、贸易领域的利益,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区域合作产生并持续发展的经济源泉。
课本第175页“材料阅读与思考”1
答: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个经济领域向多个经济领域扩展,程度不断加深。
课本第157页“材料阅读与思考”2
答:发展趋向: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内因:欧共体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上更好地维护各成员国的利益。外因:超级大国加紧对欧洲的争夺与控制。
【探究一】欧洲为什么要联合?
材料一:法国外长舒曼在1950年提出:法国政府建议在德法两国建立一高级联合机构管辖两国的煤炭、钢铁生产,联合生产建立起来的两国团结,可消除法德之间战争的物质基础,使战争爆发变得不可想象。 ——《舒曼计划》
法德的和解,解除了联合的障碍
材料二:二战后的西欧,又面临来自东方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以及来自西方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欧洲政治家清醒地认识到,长期以往,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要重振欧洲,必须实现欧洲的统一。
解除美苏威胁,提高欧洲地位
材料三:从古代到近代,欧洲的许多强国曾称雄与世界。但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激烈厮杀,整个欧洲已是脆弱不堪、支离破碎,昔日的欧洲列强都已降为二、三等国。
整合市场、资源、技术,发展经济
材料四:卢森堡国土面积:25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2001年);工业:钢铁工业发达,素有“钢铁王国”之称,人均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粮食不能自给。卢森堡在二战后经济发展迅速,进入“黄金时代”,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停止内部纷争,防止战争重演
【探究二】以墨西哥为例,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①10年来,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额增长近2倍。②过去10年中墨西哥年均吸引外资高达120亿美元,是印尼的3倍; 人均收入增加24%,达4000美元。③墨西哥经济实力达到5940亿美元,世界排名由第15位上升到现在的第9位。”④墨西哥农牧业受到强烈的冲击,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已由6.34%下降至5.5%;造成130万农民破产。 ⑤据英国《泰晤士报》2009年4月28日报道,27日晚间,墨西哥政府称,他们终于找到了引发此次全球猪流感危机的可能源头——一家养猪场。这家名为Granjas Carroll deMexico 的养猪场是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下属企业,该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的弗吉尼亚州。这家养猪场饲养着100多万头猪,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加工商之一。但是养猪场环境问题相当严重,当地居民长期抱怨,养猪场上空经常被苍蝇组成的“云团”遮盖,臭气熏天。
【探究三】比较三个经济区域集团特点
名称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一体化程度
最高
一般
较低
成员国
多为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有国家,有地区
合作领域
经政军
经济
经济
有无超越国家的权力机构
有(欧洲议会)
无
无
【探究四】发展中国家加入经济区域组织有何利弊?
有利:1.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2.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3.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
4.促使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
5.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拉动了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6.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不利:1.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并承担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2.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
3.使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一、选择题
1.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感慨地说:“今天,欧洲终于圆了欧元梦!”欧洲媒体将2002年1月1日这一天称为“E日”,与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D日”相提并论,欧盟的成立和欧元的正式启动说明了( )
A.欧元已完全成为广为流通的世界货币B.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C.欧洲在政治上已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D.欧元不再是由政府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
2.《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纸张、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说明了( )
A.分别利用了各国最先进的技术 B.体现了各国分工合作精神
C.象征着六国的合作 D.说明文本制作工序复杂
3.右图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A.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B.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C.区域经济集团化
D.经济全球化
4.当前,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都在加强,二者的关系为( )
A.具有趋同性 B.前者排斥后者 C.后者排斥前者 D.相互对立
5.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组织:( )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东南亚国家联盟
6.下列组织中,中国1991年加入的是( )
A B C D
7.下列关于欧洲共同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于1967年 B.欧共体是美国主导下的经济政治集团
C.欧共体的成立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D.欧共体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为欧盟
8.下列区域性国际组织中,以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遵循自主、自愿原则为特色的是( )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东盟自由贸易区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与图三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2)简要指出图二欧元启动流通的重大意义。
(3)图四反映的事件,对中国来说有何标志性意义?
10.通过欧共体在形成和发展中规模的变化,指出其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
参考答案1—5BCDAB6—8A标志整体上体现一个稳定、和平、联合与充满活力的东盟。蓝色象征和平与稳定、红色象征勇气和活力,白色象征纯洁,黄色象征繁荣。10条纵向的曲线象征着东盟的创立者们在创建这一组织时的愿望——10个东南亚国家在和平与稳定中紧密团结在一起。圆圈象征着东盟的团结。BC
9.(1)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强。
(2)促进欧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金融领域对美元的激烈挑战,对世界金融的整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也可得分)
(3)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为中国打开大门,符合我国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10.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个经济领域向多个经济领域扩展,程度不断加升。
课文分析
本课课程内容标准为“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围绕课程内容标准,课文介绍了古罗马政体变化的过程和古罗马法律的发展及其影响。相对于古代中国的皇权专制和古希腊的公民民主,课文特别强调了古罗马的法律。
本课第一目“从共和国到帝国”,讲述了古罗马从君主制到贵族共和制再到帝制的演变过程。本目虽不属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但符合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的要求,可用于实现课程内容标准 “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但只作了解要求。
本课第二目“十二块铜牌上的法律”讲述了《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内容和影响;第三目“《查士丁尼法典》”讲述了《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的内容、作用和影响。这两目是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主要内容,必须掌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查士丁尼时期法律的内容和作用,课文作小字、楷体处理,但这些内容实际上是课程内容标准所要求的。
课文最后说明了《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在罗马法中的不同地位和总体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课文的“知识链接”——“罗马法遗产在今天”对掌握课程内容标准“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的作用。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市区属重点中学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但初中历史知识的积淀很少很少。他们适应能力较强,经过近一个月(历史Ⅰ模块采用学期制,每周开课2节)的学习,已经基本适应了高中历史新课程;他们思维活跃,能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比较善于思考,欢迎教师在课堂里提出较有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经过前面六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等政体概念,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等法治原则,议会制、任期制、同僚制、选举制和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基本上掌握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文明的特点。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课文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平民保民官、屋大维与元首制、《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理解古罗马法的主体内容是实体法即民法(私法),而罗马程序法也影响至今。
3、理解古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设计、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2、通过古罗马政制的不同组织形式、《十二铜表法》肉偿之债与夏洛克肉偿契约的性质比较、
古罗马政治文明的特点等,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与问题。
3、通过《十二铜表法》肉偿之债与夏洛克肉偿契约的性质比较养成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平民保民官的角色体验、《十二铜表法》肉偿之债与夏洛克肉偿契约的性质比较、古罗马法影响后世的原因、古罗马法遗产在今天等形成学生对历史与问题的价值判断。
2、通过《十二铜表法》肉偿之债与夏洛克肉偿契约的性质比较,揭示人性的发现是法律进步的基础。
教学重点
平民保民官,《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和作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古罗马政制的组织形式的优势、《十二铜表法》肉偿之债与夏洛克肉偿契约的性质比较、古罗马法影响后世的原因。
教学方式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设计问题,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对学生发言作史实性和逻辑性的点评,对学生观点不作结论性判断。
教学手段
课件与电脑视频展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上一课布置的课后思考题: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文明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作上一课布置的课后思考题的反馈后,提出问题“古罗马政治文明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导入新课,并展示本课课程内容标准,进而提出问题“你知道现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拥有的“否决权”的原形吗?”
(设计意图)回顾了旧课,形成了古中国、希腊和罗马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师生互动
教师指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拥有的“否决权”的原形是古罗马的平民保民官制度,接着提出问题“假如你身处古罗马,平民选举你做保民官,你愿意吗?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从共和国到帝国”后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古罗马政制的特点之一平民保民官制度,学生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会做出愿意或不愿意的不同判断。
教师点评的时候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判断不作评论,但特别要注意学生是否从“身处古罗马”的角度来作判断,如学生可能因为平民保民官“家门必须时刻开放”而认为侵犯了住宅自由和个人、家庭隐私等,教师必须指出古罗马是否有这些概念来形成学生的历史意识。
接着从平民保民官引入罗马政制的其它组织形式,提出问题“有人说:‘罗马组织形式上的优势,不在于元老院和执政官,而是公民大会和保民官的设置。公民大会和保民官的消亡一般认为是从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型。’你以为呢?
”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第一目“从共和国到帝国”后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元老院、执政官,公民大会和元首制等概念,屋大维、戴克里先等人物,共和制向帝制的演变过程。
教师的点评要肯定帝制的确立是保民官消亡的原因,但着重在指出保民官设置的目的是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利益,进而提出问题“罗马贵族共和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利益?
”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指出设置平民保民官之外,《十二铜表法》也是协调贵族与平民利益的措施,并展示《十二铜表法》图片,引入课文第二目“十二块铜牌上的法律”。
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十二块铜牌上的法律”,并提出问题“《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债务人卖到外国甚至是杀死债务人。如果债权人是多数的,就由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的商人》中讲述的“肉偿契约”的故事非常有名,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十二铜表法》肉偿之债与夏洛克肉偿契约的性质一样吗?
”要求小组讨论后提交答案。本问属于教学难点,因此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向学生说明从形式上看两者都是承认肉体是有价的是能还债的,但实际上两者分属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存在的差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