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文科背景下公安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研究_张楠.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8071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90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科背景下公安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研究_张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文科背景下公安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研究_张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文科背景下公安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研究_张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1 月 辽 宁 警 察 学 院 学 报 Jan.2023 第 1 期(总第 137 期)JOURNAL OF LIAONING POLICE COLLEGE No.1(Ser.No.137)新文科背景下公安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研究 张 楠,罗娟丽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治安系,陕西 西安 710021)摘 要:摘 要:在“新文科建设”理念下,公安教育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也应调整以往的“纯文科范式”,接纳自然科学的视角和方法,在“双师”队伍建设中体现“文理交叉、学科融合”的思路,构建“交叉融合型双师”体系。目前,由于对“双师”认识存在误区、教学与实践互动不畅、青年教师转型不到位等原因,

2、公安院校的“双师”队伍建设存在标准不一、“双师”比例较低、实践能力欠缺等弊端,需要从建立统一的“交叉融合型双师”指标体系、制定“双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和创新教师队伍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建设。关键词:关键词:新文科;“交叉融合型双师”;队伍建设;公安院校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2096-0727(2023)01-0075-08 一、问题的提出 收稿日期:2022-11-11 作者简介:张 楠(1985),女,陕西渭南人,副教授,陕西省公安厅治安管理局特邀研究员,硕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急警务。罗娟丽

3、(1978),女,陕西宝鸡人,副教授,治安专业学科带头人,陕西省公安厅治安管理局特邀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治安学。基金项目:2022 年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服务实战导向的公安院校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路径研究”(SJS2022YB084);2021 年陕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接处警模拟实验室建设与应用研究”(21GY026);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教学创新团队“派出所接处警课程教学创新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新文科建设”是 2017 年美国希拉姆学院首先提出来的概念,主要是回应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新技术对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发展带来的挑战。新文科是学科建设的新哲学,其要义有

4、两个方面:一是文理学科交叉,扩展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视角、理论和方法。二是问题导向和创新。新文科理念首倡以问题导向的态度打破学科界限,观察和研究社会现实在新技术应用中发生的重大变迁,最终创建能够推进社会发展的新理论体系和学科格局。新文科理念传入我国后,迅速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随后有学者提出建设“新法科”1“新商科”2。2020 年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进一步推动了新文科在传统各社会科学领域的部署。2022 年,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历来重视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要贴合公安实战、回应公安实战、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安学领域也掀起了改革

5、创新的浪潮,主张改变传统的“文科”范式,通过多元融通的模式重新塑造人才培养体系。3也有学者提出“新公科”的概念,强调公安学与公安技术一流学科需要交叉融合。公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后,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 公安部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公安队伍建设的意见 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 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颁布,为公安院校办学标准、学科建设、师资储备、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公安学科应秉持“教学练战”一体75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1 期 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实践需求倒逼和启发理论发展,理论创新引领实务改革,

6、教为学、学为用、练为战的互动机制。如今,在新信息技术应用为安全治理带来巨大挑战的新阶段,在新文科理念的启发下,“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应加入学科融合交叉的要素,以回应安全治理形势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新形势与新理念需要公安学界将人才培养模式由“教学练战”一体化升级为“教学练战融”一体化。简单来讲,“教学练战融”即为在传统强调实战导向的公安学人才培养中加入学科交叉因素。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意味着需要对人才培养要素进行相应的提高。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教学主体要素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改革的成效。对于大多属于应用型本科的公安院校来讲,培养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质量

7、应用型警务人才,关键在于建设“交叉融合型双师”队伍。目前,我国公安院校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是在“双师”内涵标准、“双师”认定流程、“双师”培养体系等关键问题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在新文科建设中对“双师”素质的升级性要求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本研究以新文科背景下公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为主题,探讨新形势和新理念下的“双师”型公安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二、公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首先选择以 S 警院的“双师”队伍建设为调研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规范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探寻新形势与新理念下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的“双师”队伍建设路径。(一)S 警院“双师”队

8、伍建设现状和举措 S 警院是近年来转制为公安院校的高职类学院,如今正处于努力创建应用型本科公安院校的过程当中。该学院是本省唯一的公安类院校,不仅承担公安学历教育的任务,也承担本省人民警察入警培训和大部分警察衔级晋升培训、业务专项培训和人民警察发展培训任务,是本省公安系统进行专业教育的主阵地。该学院现开设公安专业 6 个,非公安专业 4 个。面向全国 1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学生近 5000 人。现有教职工近 400 人,其中教师近 300 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 7%,副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 34%。S 警院虽然转制进入公安院校序列较晚,但由于之前也属于政法类行业院校

9、,学院一直很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学院官网显示,经学院认定全院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 61%。S 警院目前正处于创建公安本科院校的过程中,学院对于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视,由学院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着眼学院“转型、提质、创本”的核心目标,废除了一些原有的人才制度,重新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引进高水平人才、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发展、大力推进双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政策。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在缺乏统一的“双师”认定标准文件的情况下,该学院在原有“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印发新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10、从基本条件和专业实践能力两方面规定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基本条件包括师德师风、高校教师资格和教学工作经验三个方面;专业实践教学能力需要具备非教师系列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行业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证书等 9 项条件之一。2.组织教师统一参加“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资格”考试。为了提升学院“双师”教师比例和提高教师实务能力,S 警院鼓励全院教师报名参加“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资格”考试,并在考试组织、后勤保障、考前培训方面给予了较大支持。通过考试,学院大多数公安科目教师考取了执法资格证,成功提高了“双师”型教师比例。3.出台“双师”提升计划。近年来,S

11、 警院逐步建立了鼓励“双师”能力提升的教师实践锻炼、培训进修、访问学者、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制度,为教师培训进修、国内访学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不断加强“校局合作”,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基地,并为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提供课时减免和绩效补偿。在职称晋升、优秀评定等文件 76 张 楠,罗娟丽:新文科背景下公安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研究 中增设了“双师”素质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的规定。在学院形成了鼓励青年教师发展、获得和提升“双师”素质的长效机制。相关政策实施以来,S 警院“双师”比例明显提升,教师队伍的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4.大力引进人才。近年来,S 警院在高水平人才引进上试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制

12、度,面向社会招聘各公安专业急需的紧缺高水平带头人,从住房、工资待遇、科研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支持。先后引进教授、博士数十人,改善了学院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在还不具有引进条件的情况下,学院还采取了“柔性聘任”的方式,不改变原聘任关系,在全国范围内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学科建设指导专家或首席专家,使其通过弹性驻校工作、远程指导、专题讲座、教师培训、担任教学委员会专家等方式参与学院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有效提高了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师“双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竞争力。(二)公安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的不足 在详细分析 S 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同时,我们就该问题在中西部地区 5 所省属公安

13、院校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所调研的公安院校在“双师”认定工作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认定过程形式化、认定标准模糊化、指标体系随意化和缺乏保障支持等弊端,阻碍了为公安队伍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任务的实现。1.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各学院“双师”内涵各不相同。调研发现,5 所中西部地区公安院校“双师”比例差别较大的原因在于各学院关于“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标准不统一,学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各自的“双师”政策。对有“升、创本”或评估需求的院校,其制定的“双师”认定标准较低,而发展较为成熟的学院“双师”认定标准相对较高,因此,其“双师”比例反而不如新转型或设立的公安院校高。由此可见,“双师”比例和“

14、双师”素质在各公安院校之间差异较大,目前的数据难以正确反映真实的教师公安实战能力和水平。同时发现,受访公安院校的“双师”认定标准较为宽泛,甚至直接以“双证”代替“双师”认定,忽视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真正功能。2.“双师”教师比例较低,学历结构不合理。受访 5 所公安院校 3 所为本科公安院校,两所为正在“创本”的公安院校,也就是说受访单位都是以应用型本科公安院校建设为任务和目标的,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应符合本科公安院校发展的需求。但是从调研结果看,目前大多数公安院校实质上都未达到应用型本科“双师”50%的比例要求。而且,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公安院校“双师”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

15、师比例偏低,新引进的高学历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明显。公安本科院校与高职公安院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公安学科的认识上。本科院校需要在学科基础上建立教科研体系,即使以实务为导向,也需要教学科研厚植于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若缺乏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实战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则难于开展基于公安实践的理论知识创新,公安学科也就无从发展,最终使应用型本科公安教育依然停留于职业教育的水平,降低公安学科的理论竞争力。3.“双师”型教师缺乏实战经验,难以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调研发现,虽受访学院都采取校局合作、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基地、与实战单位进行“双向互派”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提高实战能力,但是由于职称评定标

16、准、激励措施、公安实务部门特殊封闭性,以及执法活动较强的专业特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公安院校教师实践锻炼甚至挂职轮岗等的效果并不理想。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可知,目前公安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仍然存在实战经验欠缺、专业实践能力和行业影响力不足的问题。4.“双师”型教师队伍学缘、学科结构单一。调研的 5 所公安院校中,公安专业教师以法学背景最为普遍,有个别院校的公安专业教师甚至集中来源于一所政法类院校的法学专业,在公安类学科专业建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出现了明显的法学特点。而执法工作并不是公安工作的全部内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主要内容。即使是在公安执法工作中,警察的价值追求也有别于其他法律工作。以法学为主

17、、文科特色的教育并不完全符合公安教育和公安实践在社会新技术应 77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1 期 用背景下的需求。(三)公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和调研,我们从微观和中观层面了解了公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原因分析角度考虑,一方面,各个院校都有自身发展的特殊原因,有些是因为“升本、创本”的关键情势导致“双师”素质积累不能满足学院“提质”的需求;有些是由于体制转型不畅,与公安实务部门互动受限;还有些公安院校青年教师提升渠道封闭、单一,职称评定办法不合理导致教师个体提高“双师”能力的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除了以上个性原因外,

18、各公安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中有以下共性原因。1.对“双师”认识存在误区。一般认为,“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具有“双证”,更重要的是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能力,以及能够发挥理论实践互动的“信息桥”作用。而实践中却并没有形成对这一问题的正确理解。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两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双师”素质没有统一标准,高学历教师到实战单位锻炼一段时间,很快就上手了。二是认为“双师”是高职教育的提法,在本科教育里虽然也鼓励“双师”,但是公安本科教育目前欠缺的是理论生产能力。由于对理论实践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足,导致在职称评定标准、绩效考核标准等具有重要导向性的政策制定中没有形成对良好“双师”能力培养的引导作

19、用。教师个人也对“双师”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教师将“双师”素质的关键定位为“操作能力”,认为只要了解了实务中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就是“双师”,没有认识到“双师”具有知识生产和推进实务改革两个方面内涵。2.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公安实战单位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依靠教师个人很难得到通过实践提升自身公安实战能力的机会。当前,各公安院校纷纷鼓励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有的还专门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基地”,或开展“统一实践”等项目,但是,对教师在实战单位锻炼期间的岗位、责任、工作细节等缺乏规划,对教师实践锻炼期间的工作考核以表面考核、结果考核为主要形式,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实质性制度支持。实战

20、单位个别工作人员对教师实践锻炼有一定的排斥情绪,也会造成实践锻炼教师在实践单位介入公安工作、获得实践能力遭遇困难。3.青年教师入职培训不到位,“以老带新”的传统难以落实。近年来,各公安院校为改善师资结构和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加强了对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加大了对各个学科背景教师的招聘力度。这一举措虽能快速改善学院教师学科、学历结构,提高学院学术研究成果的质与量,但是对引进的高水平人才和新任教师缺乏基本的公安专业入职培训,注重要求科研成果,使其缺乏转型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以老带新”的工作传统往往难以落实,缺乏相应的师徒环境和交流机制。基于此,新进教师转型过程较慢,即使可以通过实践锻炼或挂职积累公安实

21、战能力,但由于缺乏基本的公安知识素养而很难获取真正的“双师”能力。三、新文科理念下“交叉融合型双师”队伍的建设路径 我国目前处于两个现代化叠加的复杂时期。一方面,工业化取代农业化的过程还未彻底完成;另一方面,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又汹涌而来,而我国的新技术创造和应用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众所周知,现代化的过程既是推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也是创造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因此,我国所面临的是更加复杂和多样的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聚焦于社会现实和社会治理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理论探索和制度改革,既是学界和社会治理系统当下的关键议题,也是面向未来的长远之计。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带来了深刻的社会转型,我

22、国正处于社会形态转型的窗口期,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社会主要控制模式的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新型的城市区域,原有依赖乡土环境建立的社会秩序瓦解,非正式社会控制模式失效,急需在这一新兴空间完善新的国家正式社会控制体系,并逐渐形成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秩序。“法院和警察以及其他从事法 78 张 楠,罗娟丽:新文科背景下公安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研究 院相关工作的人一起,是把社会控制转移到国家手中的关键。”4相较于法院,警察处于社会、公众与国家关系的连接地带,对于科技革命和社会转型带来的矛盾和问题,警察是更直接的感知者、处置者、承受者。因此,现阶段的中国警察与国家、社会、公众

23、的关系正处于最为复杂时期。只有建立以推进国家和社会发展、人民幸福为使命的职业格局,拥有在新技术环境下处理复杂失序问题的职业能力等,才能称之为适应现代社会安全治理形势的合格警务人才。公安人才培养应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我国目前现有公安院校 35 所,其中部属院校 5 所,省属院校 30 所;本科层次的院校 25 所,高职层次的院校 10 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双一流”院校 1 所。现有的高职层次公安院校大都确立了“提质升本”的发展目标。因此,我国当下的公安教育以培养适应转型期社会控制和新技术背景下警务工作的高质量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为主要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评价方式

24、,5也决定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架构。人才培养是人才塑造人才、人才培养人才的过程。教育主体(主要指教师)在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有什么素质的教育主体才能塑造出什么样的教育产品。因此,适应新技术环境下应对社会转型中复杂问题处置的警务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建设具有多学科理论格局、文理交叉视野和公安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本研究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交叉融合型双师”队伍建设。(一)构建公安本科院校“融合交叉型双师”队伍指标体系 1.“融合交叉型双师”队伍的结构性指标。应用型公安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虽没有相应的权威文件统一其具体内涵,但是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却由来已久。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公安”

25、“双师”“警察”等关键词进行复合检索,共检索出有效文献 94 篇。综合分析其中关于“双师”型师资的内涵,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实质上大多将“双师”定位于同时具有理论素养和实务操作技能的教师。笔者认为,“双师”型师资不能仅仅从教师个人层面进行解释,至少应包括教师、教学团队、教师队伍三个层面的含义6:一是“双师素质型”教师,是指兼具理论素养和实务经验的教师个人。二是“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团队教学已经被公认为是适应复杂项目教学的重要形式,由于个人学科背景、知识阅历等的有限性,创建包括理论型教师和实务型教师(教官)等在内的“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成为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三是“双师发展型”教

26、师队伍。这一层面的“双师”的含义具有动态特征,指的是公安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过程。应用型本科公安院校应符合“应用”与“本科”两个维度的要求。在“应用”维度,公安院校的教育应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重视职业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在“本科”维度,公安院校的学历教育要求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关怀,着力培养高素质的警务人才。因此,公安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既要注重教师“双师”能力培养,也应鼓励部分教师在警务理论研究或实战技能上攻关突破,从而提高学院在理论与实务两个方面的竞争力,形成既有“双师”型师资基础,又能双向突破的橄榄型师资结构。从这一方面理解,“交叉融合型双师”队伍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从整体上讲,具有

27、橄榄型师资结构;二是从内部特征上讲,包含“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学团队以及“双师发展型”师资队伍建设三个层面的内容。2.“交叉融合型双师”队伍的典型要素指标。如前所述,公安院校“交叉融合型双师”队伍应至少包含多学科理论格局、文理交叉视野、公安实战经验等三个典型要素。现进行逐一分析。首先,多学科理论格局。新技术带来生产力方面的重大变革推动了社会转型,转型社会的主要特点就是矛盾问题的复杂凸显。警察不仅是社会控制的重要力量,而且具有需要现场决断的职业特点。因此,警察个人的认识和素质对于警务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治理都非常关键。对现代城市社会来讲,基层警察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秩序。这就要求警察理解

28、警察的政治属性、社会转型、警察角色、法治功能等多个学科理论的核心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更大的格局之上构建警务工作方法论。对于教育产品 79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1 期 的合格标准自然对教育主体也是适用的。因此,“交叉融合型双师”队伍的首要要素即为具有多学科的理论素养,以及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和得到实践启发进行理论创新的科研能力。不能进行理论创新的师资队伍不是发展型的师资队伍,也不能适应公安教育促进新时代公安工作现代化的需求。因此,结合谢军博士在 2019 年提出的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队伍指标体系,公安院校“交叉融合型双师”队伍在教师层面可以分解为:多学科理论基础和综

29、合分析能力、科研能力水平、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具有理论教学能力等 5 个方面的指标。其次,文理交叉视野。新文科理念主张传统文理分野的研究范式不能担当观察和分析科技时代社会现象的使命,因此,需要在文科领域引进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新文科理念的核心即为文理交叉。新文科理念的提出和传播,对根植于文科传统的公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新技术的负面影响投射到治安领域产生新的违法犯罪形态的情况下,传统的文科知识积累、理论建构、研究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都遭遇了实践挑战。新文科理念为公安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启发了在公安学领域开展“新公科”建设的思考。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安本科院

30、校的“交叉融合型双师”队伍指标体系还应包括“文理交叉”要素。在教师“双师”素质层面,该要素应包含:文理交叉的知识储备、文理交叉的学科视野、文理交叉的学习能力、文理交叉的知识应用能力等 4 项指标。最后,公安实战经验。根据余定猛教授对全国 25 所本科公安院校“双师”比例的调查比较,公安本科院校的“双师”比例明显高于普通本科院校。7我们对中西部地区 5 所地方公安院校进行调研的结果也显示“双师”比例有所提升,但是,如前所述,关于具有“实务经验”的认定标准却较为混乱和随意。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地指向培养高质量的警务人才,而且学生就业的渠道也较为固定。因此,“双师”素质中的“实务经验”应具体指

31、公安工作实战经验,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律师执业证书、公安执法资格证等都不能单独作为认定具有公安实战经验的依据,其他行业的工作经验也不能代替公安实战经验用于认定“双师”。公安实战经验应该包含 4方面的指标:具有从事执法工作的职业资格(执法资格)、具有直接从事一定时间公安业务工作的经历、具有实践教学能力、了解警察行业前沿动态等。需要指出的是,首先,以上关于公安院校“交叉融合型双师”队伍的典型要素指标是针对“双师”型教师设计的体系。在“交叉融合型双师”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建设中,除应依据上述指标培养和认定“双师”型教师外,还需要考虑构建具备多学科理论格局、文理交叉视野、公安实战经验等基本要素的团队和队伍

32、结构,从而实现从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其次,以上公安本科院校“交叉融合型双师”素质典型指标体系仅是对特殊发展阶段典型指标的探讨。从一般性上来讲,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素质指标体系中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性格心态特征等要素在公安本科院校也是适用的。(二)制定公安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 从我国创立或转型公安院校的发展历程看,无不表现出明显的行政外驱动特点。公安部、省级公安机关作为公安院校的主管部门,一直通过政策驱动公安院校的发展,公安院校也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需要主管部门提供各项政策保障。“交叉融合型双师”队伍建设是公安院校在新技术时代突破瓶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单

33、纯依靠学院自身力量或者教育系统的政策支持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但是,目前在如何建设公安院校“双师”队伍的问题上,我国缺乏统一的认定和激励政策,各省级公安机关对所辖公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情况也不平衡,不利于公安教育科研队伍形成发展合力,为公安实战和警务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公安教育既有行业、职业上的特殊性,也需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2022 年教育部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以及相关政策文件,推进职业教育“双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制定并发布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该标准 80 张 楠,罗娟丽:新文科背景下公安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研究 第一次以规范性文

34、件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双师”认定的适用范围和对象,确定了认定组织和认定程序,分级设置了“双师”标准,并规定了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这一标准从多维度促进职业教育“双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既考虑整体教师结构的优化,也关照教师个人的发展旨趣,有效避免了各地“双师”建设的混乱局面,可进可退的分级分类认定体系也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的发布,在职业教育领域影响巨大,其所建立的关于职业型教育师资能力体系的架构和内涵非常值得包括公安院校在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建设借鉴。公安教育应由公安部会同教育部制定适合当下社会发展和警务改革的 公安院校“双师”教师基本标准,统一

35、认定范围和对象;设置标准体系;规范认定组织、监督评价和激励体系等。(三)创新公安院校教师队伍管理体系 举办高质量公安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安人才,需要政府、公安和教育主管部门、公安院校、社会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建立可持续的联动机制。同理,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7是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公安院校等的共同责任。其中,公安院校是主体责任,公安主管部门要承担最主要的支持角色。因此,公安院校与公安主管部门要共同商定“双向互动”的管理体系,建设公安教育“交叉融合型双师”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1.制定“院校-实务双向互动型”的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凡事预则

36、立、不预则废。没有适合行业办学教学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就没有科学的教师队伍管理体系。因此,需要结合行业办学的特点与高等教育教学一般规律,在强调公安改革发展与学院教学之间双向依赖关系的前提下,制定“院校-实务双向互动型”的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将“双师”队伍建设与公安人才培养计划统筹考虑,创新一批能够产生实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应用互融共通的机制,建设厅、局、院校之间的流动性人才市场。如公安厅与警察学院共同制定实施的“双向互派”计划、驻校教官制度、轮岗锻炼制度等。2.在职称评定中突出实战导向。在调研过程中,多名调研对象表示“五唯”导向在职称评定中的影响依然突出。尤其是高水平人才引进以后,公安院校的科

37、研要求水涨船高,最终形成了以“发表”为主要导向的教学科研生态,教师纷纷将目光投向成熟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刊物,以获得更便捷的“发表”优势,忽视了对公安领域原理、规律的探索和对实务问题的关注。调研中发现,职称评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引领作用非常重要,没有实务导向的职称评定体系,再科学的“双师”培养规划都很难产生实效。因此,公安院校“交叉融合型双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根据公安教育特点构建职称评定体系,突出实战导向,鼓励具有实战指导作用的公安学核心理论创新。3.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公安院校是典型的行业办学,公安本科教育既不同于高职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性本科教育,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具有公安特色的

38、绩效考核制度。在考核思路上,应突出实战导向、专业导向和岗位区别。实战导向是“双师”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在绩效考核上设计分解相应的考核项目和指标。专业导向是鼓励围绕公安学理论和学科发展进行研究和创新等,这一点对于公安教育来讲非常重要,需要以绩效考核制度予以鼓励和保障。岗位区别是指针对“双师岗位”和“双师”素质的教师设计专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双师”教师科研和实务要求的同时,提高相应的待遇、奖励,拓展发展空间。4.为“双师”素质培养和队伍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双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培养对象的操作能力,因此,实验实训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有些公安院校实验实训场所

39、建设与教学团队脱节,使实验实训教学环节难以产生实效。而有些公安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与“双师”队伍建设脱节,阻碍了实验实训效果的发挥。新文科理念下,人文社会学科对社会问题的讨论也可考虑和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手段,以提高论证过程与结论的科学 81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1 期 82 性,一大批文科实验室和实证研究所的成立成为新文科导向的重要标志。在公安学领域引入新文科思维同样要求重视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和应用,实验实训室是“交叉融合型双师”队伍发展的必要平台。但是,实验实训室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应注意一定要经过科学论证、有效评估,才可以进行建设,盲目立项建设容易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失。注

40、释:2022 年中西部治安学年会上金诚教授主题发言时提出的观点。参见谢军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129-141 参考文献:1杨宗科.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建设“新法科”“新法学”J.法学教育研究,2020(1):26-49.2陈强.“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推进策略以新商科专业群为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9(11):73-76.3展万程,李树礼,王金鑫.新文科建设理念下治安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2(3):100-105.4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M.张长东,等,译

41、.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4.5徐立清.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与实现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5):81-85.6杨世伟,陈尚西.公安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公安教育,2019(11):67-70.7余定猛.基于公安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年报的专任教师队伍研究J.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2(4):113-119.(责任编辑:于朗宁)Research on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Double-position Teachers”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42、 New Liberal Arts ZHANG Nan,LUO Juanli(Department of Public Security,Shaanxi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Xian Shaanxi 710021,China)Abstract:Under the concept of“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public security education,as a traditional humanities discipline,should also adjust the original“pure liberal

43、arts paradigm”,accept the perspective and method from the natural sciences,reflect the idea of“the intersection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in 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position Teachers”,and build a system of“Intersected and Integrated Double-position Teachers”.A

44、t present,due to the misunderstanding of“Double-position Teacher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practice is not smooth,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ng teachers is not in place and other reasons,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position Teachers”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many dra

45、wbacks,such as different standards,low proportion of double teachers and lack of practical ability.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unified index system of“Intersected and Integrated Double-position Teachers”,formulate policy documents of“Double-position Teachers”team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eaching staff.Key Words:new liberal arts;“Intersected and Integrated Double-position Teachers”;team construction;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