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价值、挑战与转化路径_毛玲.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7993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价值、挑战与转化路径_毛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价值、挑战与转化路径_毛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价值、挑战与转化路径_毛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年第6期(总第182期)广 西 教 育 学 院 学 报GUANGXI JIAOYU XUEYUAN XUEBAONO.6,2022(Serial NO.182)收稿日期:2021年4月2日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及其提升路径的研究”(2020JKDY065)、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2020GXJK515)、2021年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协会课题(202103G30)、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202113693)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

2、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主要阵地,如何实现和保持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探究的命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一、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价值(一)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话语转向海德格尔在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指出,“唯有语言才使人能够成为那样一个作为人而存在生物体。”2的确,从古至今,人类认识、改造和拥有这个世界的方式必须倚赖于语言,“他以沟通、交流、表达等方式关联人的思想、感情和灵魂,开显人的生命、自由和本质”321。思想政治教育

3、是“一种应用话语体现理论说服力的活动,具有使用话语进行交往、交流、沟通、理解、接受,以达到教育目的活动”372-73,从本质上说,这个活动过程就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流转过程。因此,“语言学转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路和范式。(二)新时代提升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现实意义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传播教育内容的基本载体和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工具。从教育者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构建一个丰富的话语世界,才能实现所要传递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内容;从受教育者角度看,个体生命的成长也需经由语言感受和体验才能完成。可见,话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彼此对话

4、、理解、意义生成的重要使命。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话语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随着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价值、挑战与转化路径毛玲1,王文涛2(1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990;2.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亲和力面临话语语境发生深刻变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话语机制存在表达差异,思政课话语场域出现时空割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存在冲突等诸多挑战。通过尝试构建“大思政”的话语体系,以

5、实现思政课话语的“可亲”;采用有效的话语传播策略,以实现思政课话语的“可和”;使用本土化的话语叙事范式,以产生思政课话语的“合力”,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挑战;转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410(2022)06-0123-04-123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时代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语境面临诸多变化,话语内容的选择、话语方式的表达、话语接受的机制,话语传播的范式都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呈现出新的方向和特质。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场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话语如何既紧贴时代脉搏,

6、紧跟发展大势,紧随现实旋律,又充分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应有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引领力,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亟待探究的现实命题。一旦思政课话语缺乏应有的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难免陷入“失声”和“失效”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亲和力也会大打折扣。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所面临的挑战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的教育逻辑和现实逻辑之间出现张力,其话语亲和力的提升面临以下挑战。(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面临变革当前,我国正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我国正处于致力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并发生深刻变革,各类

7、鲜活的社会实践给思政课话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素材,同时也对其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如何同步新时代提出了现实挑战:如何将全球化发展的不确定性、我国跌宕起伏的历史镜像、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丰富多彩的社会变革这一幅时代背景图生动地融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表达普通的、充满质感的人世间景象来挖掘日常图景下的极具时代性、理论性与社会性的话语内容。(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主体表达方式的冲突因年龄身份、生活经验与文化思维的不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本身在话语选择、表达和接受机制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矛盾甚至冲突,这种表现在新时代尤其明显。一方面,教育者拥有天然的话语权,惯常在课堂上居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新时代

8、“网络场域自生自为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大学生话语权意识、主体意识日益增强”4。教育者如果无视受教育者话语方式趋于自我和平等的时代个性,仅靠以话语权威和话语灌输,而不尊重受教者的接受度,很难让受教育者顺利接收并理解其话语背后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相遇的话语场域上,如果双方在话语机制上的表达差异无法弥合,教育者在话语场域上要实现对受教育者的话语引领和有效传递就难以实现。(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场域出现即时割裂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时空的一致性被彻底击碎,新技术支持下的特定物理空间可以被大大突破,空间原本具有的功能意义逐渐消失,出现了时间和多层空间的重叠,空间的弥散性凸显出来

9、。可以说,网络新技术的到来切割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传统课堂上话语场域的同步性和完整性。随着课堂物理空间的突破,受教育者虽身处于课堂之中,但耳、眼、心、脑被手机视界所吸附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场域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生和实现需要先跟新技术支持下的诸多离散型虚拟空间进行话语主动权的争夺和占领,整合被割裂的话语场域,让受教育者重新回归并聚焦于思政课的现实话语场域,才能保证思政课话语能入耳、入眼、入脑和入心。(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传播范式存有差异从学科性质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价值性和实践性同时赋予了思政课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双重范式。

10、两者的传播范式彼此差异,理论话语需表达出理论的渊源与思想的深厚,难免会抽象空洞,而实践话语总是具有时代相连的具象性与生动性,难免过于片面、不够凝练,但两者又相互依存,相互成全。如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群众路线等传统理论话语是需要在实践话语中才能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同样,理论话语如果不关注现实境遇,不把握现实个体,就可能成为一种脱离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此外,从话语所肩负的功能属性来看,思政课话语是一元社会价值主导式话语和多元个体价值引导式话语的统一。思政课话语既需要在国家、社会层面建构宏观的社会意识形态话语范式,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主导,同时,思政课话语也无

11、法忽视所面向对象的微观的现实生活与个体价值需求。因此,缩小思政课和话语传播范式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共识度,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共识度。-124三、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转化路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应对话语内容面临变革、话语方式存在表达差异、话语场域出现即时割裂以及话语传播范式存有冲突的现实挑战,不断提升思政课话语的亲和力。本文将从“亲和力”最初的字面意义层面出发,从思政课话语的“可亲”“可和”以及能否形成“合力”视角探讨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转化路径。(一)构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大思政”话语体系,实现思政课话语的“可亲”把“可亲”作为思政课话语首要具

12、备的气质和目标。“可亲”可以理解为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在思政课上提供的话语内容、话语方式感觉既亲近又亲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会上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善用“大思政”,一定要与现实结合起来。讲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5。可见,构建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大思政”话语体系是高校思政课话语可以循进的方向。首先,从思政课话语内容上构建“大思政”的话语体系。联通历史和现实、关联国内和国际,涉猎政治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以形成思政课话语体系,其话语体系内容博

13、采众长,具有丰富的通识色彩,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更为宽广和全面的认知框架,从而展示思政课话语的内在生命力和感染力。其次,从思政课的话语形式上构建“大思政”的话语体系。“大思政”话语体系不仅包括已有的教材话语、理论话语等文本话语和各种历史素材和案例,更需要及时把各种鲜活的社会实践话语纳入进来。我国当前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亿万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都是鲜活的“大思政”话语素材。把最具时代特性的理论思想和最接地气的现实案例融入思政课话语体系、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之中,生动形象地展示时代之变和理论之思。比如将新冠肺炎疫情

14、防控的鲜活案例及时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社会,向广大青年学子讲好疫情防控这堂“大思政课”。将两个“大变局”的背景融入思政课理论的阐释与讲述之中,从而更有效、更有说服力地讲清楚“四个自信”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6。因此,思政课话语的“可亲”一方面要以适配于时代语境变化的话语体系为支持,充分融入和整合时代与现实变化,构建“大思政”话语内容的活水源头;另一方面,“可亲”也要以适配于受众的话语体系作为支撑,借助互联网思维、受众思维重构“大思政”的话语表达方式,展示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内在生命力和发展逻辑,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打造出有温度、有灵魂、有深度的时代思

15、政“大课堂”,为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设前提条件。(二)采用有效传播的话语策略,实现思政课话语的“可和”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思政课话语传播需经历一个从话语生成、话语传递、话语接收再到话语理解的信息交流过程。思政课话语方式只有从单向传输走向双向对话,只有从重预设立场走向重生成目标,才能完成这个过程的语言流动和对话,才能实现话语接受和交流,这个过程视为思政课话语的“可和”。思政课话语的“可和”首先建立在受教育者“我在”的形态上。受教育者在新技术支持下,面临更多游离于思政课课堂话语场域之外的机会,思政课话语面临与新技术新媒体争夺更多的话语生成空间,只有当思政课话语内容既能充分释放思想理论的魅力与

16、光芒,又能关照到受教育者现实生活世界、直击受教育者的思想困惑时,受教育者才可能把自己主动归置于课堂里的思政课话语场域,回归为学生这一课堂身份。其次,“我思”在思政课话语“可和”中占据重要位置。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话语传递并不是被动接受和完全服从。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是个性化的行动主体,他们在具体而细微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世界,以表达对自我的人生理解和价值思考,教育者如果无视于实现话语交流的对话机制,不善于观察和把握受教育对象的话语表达方式,进入其话语世界,思政课话语的真实交互就难以实现。最后,“我言”是思政课话语传播的关键所在。“我言”是受教育者开始正面回应教学话语的行为,是在

17、“我在”“我思”基础上的延续。此时,受教育者打破传统静听模式中的沉默主体和失语主体,不再依附于教育者话语体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论坛毛 玲,王文涛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价值、挑战与转化路径-125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他们能充分感受到课堂上“我能言”的话语表达空间,从一个被动客体变成主张自我话语权利的主体,展示出我存在的主体性,从而让教育者话语的正向传递顺畅有效。用整体性过程思维审视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传播过程,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彼此在场,都能彼此看见和听见,就算出现暂时性的场域断裂,教育者也能及时调整话语传播策略,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沟通和融合的动

18、态交往过程,不断促成双方的话语交流和理解接受,逐步达成高校思政课话语的“可和”,为最终实现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打下坚实基础。(三)打造本土化的话语叙事范式,实现思政课话语的“合力”高校思政课话语不能“讲成理论的推理、概念的堆砌,使理论成为和实践不相干的教条”7。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会上强调:“我们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8。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有助于中国声音的传播。每当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优秀的中华传统故事和身边人物故事时,都能让受众极易理解继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19、。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源于本土化话语的叙事范式是提升思政课话语亲和力实践过程中值得尝试和借鉴的路径。哔哩哔哩平台上,郑州大学思政课教师周荣方课堂上讲述兰考县焦裕禄故事的教学视频访问量过亿。她选择了本土化人物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故事向郑州大学的学生进行讲述,话语亲切感和亲和力扑面而来。在教师真情实感的叙事中,学生被吸引并主动进入教师所营造的话语场域,体验故事人物中的人格魅力,思考故事背后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焦裕禄身上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在教师话语讲述中缓缓输入学生的内心,指引其自觉践行新时代青年一代身上的责任与担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原本就是一种人为的存在,是教育者和

20、受教育者双方“共在”的实践活动,本土化的叙事范式作为思政课的话语方式,体现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性和在场性,教育者的“此在”和受教育者的“彼在”通过故事叙事营造出的“共同语境”,在话语交往中衍生情感交互,并达成一种话语背后意义的共享和理解,从而走向通往双方“共在”的道路。这种“共在”消融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话语场域差异与话语冲突,提升了思政课的话语亲和力,最终有助于思政课实效性的实现。四、结语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常研常新的主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完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历史使命,提升其话语亲和力是一条不可回避的重要路径。思政课话语亲和力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自我创新发展的机遇。“可亲”“可和”和“产生合力”不仅是“亲和力”应有的内涵本义,也是逐步提升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本质要求和实现思政课实效性的现实目标,以此既为目标,亦为途径。参考文献:1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 理 论 课 教 师 座 谈 会 EB-OL.(2019-03-18)2021-03-23.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领证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