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探析_陈高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7489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探析_陈高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探析_陈高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探析_陈高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1-构建能够反映当代中国人生活世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上、2016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以及2019年4月 求是杂志发表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章中都强调了进行文艺创作和哲学研究要从人民的生活出发并最终落实到人民的生活中去。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

2、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从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出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的生成和发展进行考察,为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生活世界“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反思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一种哲学活动。苏格拉底指明了哲学与生活世界最原始的关系,即哲学作为一种反思的生活方式,其思想素材来源于生活,同时生活陈高华,赵强(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摘要: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3、需要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总结这个时代基本特征、反映这个时代特定生活世界的哲学理论形态。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时又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套现成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理论体系,这决定了它的逻辑架构呈现出一种不断构建自身的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的视域中,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从生活世界出发,继承并借鉴不同的生活世界经验,进而超越生活世界取得理论的飞跃,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世界实现实践的生成。正是在这种辩证的、发展的逻辑架构中,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并不断完善自身。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逻辑架构;实践中图分类号:B26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22)12-0081-08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探析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22.12.011收稿日期:2022-11-10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下伟大斗争精神的深刻内涵、演变逻辑及其践行路径研究”(ZX2022046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陈高华(1980),男,江西永新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哲学基本理论;赵强(1990),男,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

5、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理论前沿】2022年第12期(总第330期)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No.12.2022(Cumulatively,No.330)-82-只有经过哲学的反思才具有意义,因此哲学与生活是相互成全的。马克思、恩格斯同样赞成这一观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dasBewu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bewute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这意味着,哲学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其本质上是由生活决定的,同时哲学也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也必须是一种反映当代中国人现实生活的哲学范式。从马克思主

6、义生活世界的视域出发,哲学源于人的生活世界,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理由。其一,哲学是一种文化精髓,它“通过透视人的政治生存方式而显现人的一般生存方式,通过显现人的一般生存方式而显现存在本身,显现人的全部生活世界及其对人的意义”3。可见,哲学作为一种生活世界中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方式,同生活世界不可分割。其二,哲学表现为一种观念活动,追根溯源,观念的产生源自于人的生活世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

7、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4可见,哲学或观念肇始于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生产活动。其三,哲学家的哲学活动离不开人的生活世界,他们“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5。事实上,哲学家作为生活世界中的现实的人,他们的研究和主张都必然会打下社会的烙印。尽管生活世界是哲学的生发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脱离了生活世界,成为追求超验的彼岸世界的形而上学,以致整个西方哲学史几乎变成了一部形而上学史。究其缘由,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的理性有一种思考和追求绝对本原的自然倾向,它体现出一种摆脱生活世界的内在冲力,进而转向对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知识世界的追求,

8、最终却滑落到康德所谓的超验幻相与二律背反之中。另一方面是由于西方人把生活世界看作生灭变幻、变动不居、不具有确定性的世界,因此他们在否定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就否定了人的此岸世界。与西方哲学的一般思路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将生活世界理解为现实的、历史的、感性的、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这恰恰就是人的此岸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生活世界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它比由理性所构造的知识世界广阔得多,也根本得多,并且它是使理性和知识世界成为可能的世界。胡塞尔最早从现象学角度阐释生活世界,在胡塞尔那里,“生活世界 作为直接经验和蕴含可能性之大全,旨在克服还原主义的单向度抽象,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类生活 意义的空乏 和

9、生活意味 的丧失”6。然而胡塞尔将接续柏拉图的哲学视为己任,导致他无法摆脱西方传统哲学的窠臼,他的“生活世界”最终停留在先验的和超验的状态中。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但早在1845年他就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一个简明的观点指认了生活世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7在马克思那里,生活世界意味着把对象和现实“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8,这样便保存了生活世界的无限意蕴。马克思还将人作为共同体而存在的实质揭示为生活本身:“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动、人的享受、人的本质。”9由此可见,生活世界的意涵非常丰富。

10、马克思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例如列宁关于政治生活的论述、毛泽东关于群众生活的论述、邓小平关于现实生活的论述以及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的论述等,这些都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生活世界可以进一步作两个维度的区分。其一,就生活世界的范围而言,可以将它分为广义、狭义两种。所谓广义的生活世界是指人的普遍的类生活世界,所谓狭义的生活世界是指由人的个体或族群所构成的特殊的生活世界。其二,就生活世界的内容而言,可以将它分为非日常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前者涵盖人的公共领域活动,包括政治交往、经济-83-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探析/陈高

11、华 赵强交往、文化交往等;后者涵盖人的私人领域活动,包括人的日常消费、日常交往以及日常观念活动等。值得注意的是,对生活世界的划分并不等于对它的切割,事实上,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生活世界,无论是日常性的还是非日常性的生活世界,它们之间的界限都不是严格界定的。正如马克思认为的,由非日常生活所构成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10。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是一个丰富的、辩证的、生成的、现实的人的世界,它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生产性活动与满足性活动的和谐统一”11。综上所述,与西方脱离生活世界的形而上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之处就在于始终从人的实

12、践出发,植根于人的生活世界,因而它真正实现了把哲学从天上拽回人间。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2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扬,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正是这种与生活世界紧密相关的哲学形态。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构成:对生活世界的继承或借鉴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立足生活世界,“通过源流互质的方式总结中华文明史,综合融通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发出新时代广泛而统一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是新时代对哲学学科提出的至高要求,也是当代哲学必须

13、承担的历史使命”13。从思想资源的构成上说,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主要来自对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外国哲学的继承或借鉴。从思想资源的生发上说,它来自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活世界的继承,对中国古代生活世界的继承以及对外国生活世界的借鉴。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从根本上看,是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活世界的实践探索。总结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被成功地加以运用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丰富、充实和发展,得益于其理论自身的实践本性。然而,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实践本性不是别的,就在于它始终立足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14、家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他们的学说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之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14总的来说,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在近一百年来发生了三次剧烈的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15与此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言而喻,生活世界的三次转变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它的实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

15、国化的伟大历史实践。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尽管马克思主义最初呈现为一种理论形态,但它在被引入中国之际就获得了强烈的实践色彩,这表现为它紧密地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相关联。面对历史境况,扎根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发展出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主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有别于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如前所述,前者是一种深入生活世界的此岸哲学,后者则是一种脱离生活世界的彼岸哲学。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超越,使得它导向对人类共同生活世界的关怀,这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普遍

16、化的路径,另一方面与同样以生活世界为中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成了亲缘纽带。因此可以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的活的灵魂。正是在对生活世界的实践探索中,马克思主义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No.12.2022(Cumulatively,No.330)-84-义,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构成。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不是别的什么哲学,而是以中国语言讲述、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

17、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这是站在人类文明形态演化和中国独特的哲学智慧优势的高度上所作出的思想凝练和时代判断”16。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是对中国古代生活世界的继承。历史地看,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地凝结的生存方式,来自一个民族国家在其生活世界中所不断进行的生存实践活动。而这种文化一旦获得稳定的结构从而形成一种传统的模式,它就会反过来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一方面,当代的中华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在生活世界中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视域或者出发点。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新时代

18、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又是其视域、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绝不意味着过去,它恰恰体现出一种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之维上的连续性。然而,这并不代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没有隔阂,毫无疑问,与传统文化相比,现代文化尤其是现代哲学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承上文言,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味着继承古代的生活世界。然而,面对古今两个不同时空维度的生活世界,如何使之产生弥合、交融呢?事实上,从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视域出发,古今生活世界的弥合与交融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一方面,古今的生活世界从未真正断裂,古今的文化基因从未缺失,这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性。虽然中国历经五千多年的跌宕起伏、王朝

19、更迭,近代更是遭到了列强的入侵。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就领土主权而言,还是就文化传统而言,中华文明都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经历了几次大的文明冲突与整合后,中华文明多次实现自身的复兴并成功融合了其他文明,这不但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而且更富生机。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明形态被吸收入日常生活世界之中,这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现实性。尽管随着交往方式的改变,以精神文明形态呈现的传统文化已经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古代文学、古代哲学以及古代汉语很少成为当下日常交流的主题。然而与此相反的是,以物质文明形态呈现的传统文化却深深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现代人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以

20、及丰富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无处不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可以说,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承袭着千百年来的中华传统而没有大的变化。总而言之,以历史的眼光看,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是连续的;以现实的眼光看,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是恒常的,这都指向了古今生活世界能够进行弥合与交融,进一步说明古今的文化也能够产生弥合与交融。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17。第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各国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哲学思想,对外国优秀思想的借鉴也同时伴随着

21、对其生活世界的借鉴。近代以来,总结我国之所以能够从被动挨打的局面迅速崛起并朝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这与对外来文化、外来生活世界的借鉴有很大关系,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马魂中体西用”,我国对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借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是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二是说明我们的借鉴已经深入到生活世界的层面。不可否认的是,中外的生活世界及相应的哲学形态存在着客观差异,这主要是由不同民族国家具有的生活态度以及生产力水平所致。一方面,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18,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其文化的形态。梁漱溟根据中西印对生活态度的不同将文化划分为三种路

22、向,即“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西方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以及“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19,并且他认为如果中西印没-85-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探析/陈高华 赵强有接触,那么各自的文化将始终沿着自己的路向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根本上是由生活世界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就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一面来看,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与文化的发展基本是趋同的,如果忽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盲目进行文化借鉴,就有可能导致“橘化为枳”的后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面对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的异化、环境污染以及恐怖主义等问题

23、,开出了一系列后现代理论的“处方”,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思潮,包括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毫无疑问,后现代的理论对于解决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灾难与隐患有一定的助益,但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文化精华从而全盘吸收过来。因为对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的客观实际,这是一切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现代化与现代性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相反,一味地批判现代性,高扬后现代理论显然与我国的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是背道而驰的。那么,面对中外生活世界的客观差异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文化的不同,如何实现文化的借鉴?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深入到生活世界中

24、去寻找答案。“我们应该植根于中华文化传统,但是中华文化传统本身就是包容开放的,而且是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日益丰富发展的。”20从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的视域出发,中外生活世界实现共融、中外文化世界实现互通既是可能的又是现实的。一方面,从普遍性的角度看,中外共同处于一个更广阔的类生活世界中,在这一场域内,文化交流、哲学对话是可能的。如前所述,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同的文化模式,但人类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上,这构成了人类共同生活世界的境遇。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环境污染、能源紧张、气候变化、金融危机以及恐怖主义日益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围绕着问题的

25、治理,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政治交流、经济交流以及文化交流。应当说,全球性问题的治理离不开任何一种文化。因此,以人类共同的生活世界为背景,文化交流、哲学对话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文明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包容性,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泛地吸收了外来生活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这进一步证明中外生活世界的交融与哲学的对话是现实的。在中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印度佛教开始大量进入中国。然而印度佛教刚进入中国之时,与中国的水土并不相服,主要原因在于印度佛教的生活方式,包括剃发、不娶妻以及不事生产都与中国传统的以孝为先的生活方式迥异。面对这一情况,“佛教不断 转化 与 调

26、适 自己的理论和立场,强调佛教的许多经典亦重视孝道”,比如,“对于现世父母,应该供养孝顺;对于过去世的父母,应该通过忏悔、礼佛,使其增福解脱”21。这一做法成功地化解了中印生活世界的隔阂。总而言之,从不同民族国家的生活世界到开放多元的人类共同生活世界,从不同信仰到共同信仰,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彼此生活世界的融合。反过来说,正是由于不同民族国家的生活世界的交融才使当今世界呈现出政治多元、文化多元、经济多元的气象。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辩证旨趣:对生活世界的超越与回归(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对生活世界的超越哲学源自生活世界,然而它却从来不止步于此。任何一种哲学

27、形态都具有概念化、普遍化以及体系化的特征,这体现了其对生活世界的超越。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同样对生活世界具有超越性,这表现在它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完整的体系中。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其宏大的视野决定其具有世界观的高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不局限于生活世界中人的日常交往活动,它同时还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之中,因此它应当被理解为是一种“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 科学世界观”22。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从诞生之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No.12.2022(Cumulatively,No.

28、330)-86-际就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整个人类解放事业的崇高关怀。马克思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3马克思实际上勾勒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生活世界的图景,即以一种自由人联合体的方式共同生活。当今攸关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性挑战日益加剧,包括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事件屡屡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 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

29、处去 的时代之题。”24为此,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而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以说,这种世界维度、未来指向既体现了对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继承与发展,又体现了对狭义的生活世界的超越,使得生活世界不再封闭于各国各民族特有的时空维度,从而成为广义的、历史的、人类共同的生活世界。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超越生活世界的变动性,实现了对生活世界的扬弃,从而获得普遍的规律,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概而言之,哲学对生活世界的超越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试图完全摆脱现实世界而去构造 纯粹的 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25,亦即达到纯粹观念层面、形而上学层面,比如康德

30、哲学、黑格尔哲学。另一种是“在离开实践具体的形式方面时,自觉地借助于抽象力深入到人的生活实践的本质或底蕴之中,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住了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矛盾本性”26,比如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前一种所谓的超越是超出变动不居的生活世界而达到永恒不变的实体性的理念世界,亦即彼岸世界,这实际上是对生活世界的否定;后一种超越则是超出生活世界的封闭性从而达到对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亦即规律的把握,这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扬弃。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扬弃不是毫无保留的否定,而是批判地消除生活世界中复杂多变的形式,从而获得新的内容。因而这种规律就绝不是纯粹抽象的观念,而是作为一种“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

31、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7。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通过对生活世界的扬弃而获得了关于生活世界的普遍规律,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质是相符合的。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的超越性进一步体现为体系性。“中国特色哲学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系统的、完备的哲学理论体系。”28一方面,从实然的维度上说,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因而其超越性又表现为科学性、完整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9由此可见,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在生活世界中的具体体现,在新时代

32、中国特色哲学视域中,两者是辩证统一且构成体系的。因此,由于体系所带来的理论的科学性、完整性,哲学达到了超越生活世界、超越具体实践活动的维度。另一方面,从应然的维度上说,只有将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作为一种体系,才能使其得到更深远的发展,因而其超越性又表现为专业性、学术性。如前所述,西方哲学脱离生活世界朝向专业化、学术化发展由来已久。因此中国只有使自己的哲学也朝向专业化、学术化发展,才能逐步获得话语权,进而与其他的哲学形态进行对话。并且只有取得话语权,才能够在国际上发声,讲好中国故事,否则就会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30。为此,应该不断推进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使

33、之朝向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理论体系发展,在此基础上,最终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哲学研究虽然具有理论静观的形式,但在根本上从来没有脱离火热的生活实践,哲学不是生活实践的旁观者,哲学是以理论的方式参与实践、介入生活。”31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伴随着对生活世界的超越,但这种超越不是否定性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事实上超越是-87-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探析/陈高华 赵强一种不断进行的活动,这意味着超越本身也带来一种回归。概括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向生活世界的回

34、归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它体现了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实践诉求,同时将带来哲学的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承袭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实践的本性,因此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实践为本体的哲学范式,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重要特征。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2他强调理论对立的解决以及现存制度的消亡仅仅通过哲学理论自身是无法实现的,只有使哲学复归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只有借助人的实践才能完成。唯有如此,才能够“消灭哲学”,亦即使哲学成为现实。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同时就是它的实现的过程。其二,它

35、体现了以人为主体的价值旨归,同时将带来人的实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视野中,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并且人只是作为生活世界中的现实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的存在就是他的实际生活过程,因此现实的人与生活世界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意味着,哲学回归生活世界实际上就是向人的回归,与此同时,哲学的实现也将带来人的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为我们描绘了另一幅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生活世界的景象:“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

36、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33这幅动人的景象表明,只有当人的生活世界充满可能性,人才作为一种可能性的存在真正实现了自身。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要求哲学、哲学家以及哲学工作者回到充满可能性的生活世界,回到人本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34其三,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将带来中国梦的实现。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以生活世界中的人的力量为实践动力。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

37、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35,回到当下的时代语境中,这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的实现离不开人的物质力量,同样人的自我实现也离不开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的指引,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以生活世界的理论体系为世界观、方法论。总的来说,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虽然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发展中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环境污染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收入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一言以蔽之,有关于人民切实生活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我国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

38、局,它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既包括以物质文明为特征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内容,也包括以精神文明为特征的非日常生活世界的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正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支撑,它提供了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世界观、方法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理论资源。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不仅呈现为一种理论形态,还呈现为中国人生活世界的实践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紧紧围绕着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否则“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36。在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无论是对马克

39、思主义中国化生活世界的继承,对中国古代生活世界的继承,还是对外国生活世界的借鉴,实际上都是将不同的世界纳入中国人当下的生活实践中,这既拓展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又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为我们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它提醒我们:生活世界始终应当作为哲学的生发地,同时又是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No.12.2022(Cumulatively,No.330)-88-哲学得以实现的现实场域。只有立足生活世界,通过辩证的、发展的生成机制,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才能够不断构建和完善自身。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40、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2 4 7 8 10 12 17 32 33 3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524;525;499;524;500;528;502;537;17.3 陈晏清,王新生.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及其意义J.哲学研究,2005(6):25-29+128.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9.6 王俊.从生活世界到跨文化对话J.中国社会科学,2017(10):47-69+205.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4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11 张文树.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意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0-09(02).13 张志强.加快构建新时代广泛而统一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 J.哲学研究,2021(5):13-22+127.14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7):3-16.15 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16 韩震.探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 N.光明日报,2020-05-06(11).18 19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0;69.2

42、0 韩震.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行稳致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5-20(01).21 王颂.回归生活世界 中国佛教史的全新书写 评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史 J.中国宗教,2017(2):80-81.22 孙正聿.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J.哲学研究,2019(4):3-9+100+127.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4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25 26 张曙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一种基

43、于人的存在及其历史境遇的思考与批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6(4):4-16+205.2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28 王伟光.加快构建学科、学术、话语“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哲学创新体系 J.马克思主义哲学,2022(4):6-17.2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30 3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5-19(02).31 王立胜.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的六大关系J.哲学研究,2019(10):3-10.34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J.求是,2019(8):4-8.责任编辑:吴晓霞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