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674850 上传时间:2024-10-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张胜载 联系电话:18993667742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先秦诸子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先秦诸子,对中华文明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老子的有无相生等思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蕴含的哲理,对正处在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高中生无不借鉴意义。这些思想,可以使他们性格更加柔韧,对人生的认识更加全面,这些深刻的思想,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更加和谐的性格,学生由此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节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节选的这些内容,并不是特别深奥,可是特别深刻,适合高中学生阅读。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文言文功底还不是太深,所以对字面意思的正确理解,在学生认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检查讲授。老子其文章,学生比较陌生,没有过多接触,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还是有所了解,老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总结,教师予以点拨。 【设计说明】 一、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分为六部分:一、导入。力争简明扼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介绍老子及其思想。概括介绍,使学生对老子及其思想有初步印象;三、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四、翻译课文,消除语言障碍;五、再读课文,理解思想;六、举一反三,力争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我的设想是: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对老子的思想有所了解。所以教学思路大致是读——议——解。 二、节选的这几章,其实浅显易懂,所以对文章蕴含道理的理解,教师不宜和盘托出,而是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顺势引导即可,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的启发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熟读课文,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背诵。 2. 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用法。 3. 了解老子及其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1. 诵读课文。 2. 翻译课文,掌握各个章节的内容。 3. 分析课文,理解本课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分析老子的思想,思考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老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学法指导】 1.学生自主学习,存疑而问。 2.师生互动,领会老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本第73页单元介绍、第74页“引入话题”,第76页《相关链接》,勾画出主要信息点。 2.查阅有关资料,对老子及其思想有大致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张默生先生在《老子章句新释•自序》中说:“中国有最当注意的两部书,一是儒家的《论语》,一是道家的《老子》。这两部书,凡略通文字的人,都应当一读,并非号称专门的学者,才配去研究。因为《论语》中所讲的,是做人治事的平实道理;《老子》中所讲的,是做人治事的最高原理。”那么,《老子》中所讲的做人治事的原理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无相生》这一课,对《老子》做以初步的了解。 二、介绍老子及其思想 1.请学生介绍老子及其思想。 2.教师补充: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一切皆由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 老子还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民”,他向往淳朴的民风与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三、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正音 (1)斯恶(è)已 (2)音声相和(hè) (3)共一毂(gǔ) (4)埏埴(shánzhí)以为器 (5)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 (6)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长(zhǎng)  (7)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 (8)其脆易泮(pàn) (9)起于累(léi)土   3.教师范读。 四、翻译课文,消除语言障碍 (一)对照注释,分小组翻译课文,遇到疑难点互相讨论,把不能解决的疑难点划下来。 (二)学生向教师提问翻译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答疑解惑。 (三)强调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现) 死而不亡者寿(妄) 其脆易泮(判) 起于累土(蔂) 2.词类活用 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 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 3.古今异义 埏埴以为器(来做)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 4.文言句式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 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千里之行(宾语前置)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 (四)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理解思想 1. 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课文:课文每一小节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2.指名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第1节: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来于自然的重要启示,是道的永恒规律。事物是相辅相成的。 第2节: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显然,“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而老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这一小节进一步说明事物是相辅相成的,如“有”和“无”就是相辅相成。 第3节: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否则会适得其反。这一小节,老子探讨了人生真谛与生活哲理,其重点在于人的自我修养的完善,强调了自我修养的价值与意义。 第4节: 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人要自知,自强,做人要有长远的考虑。 第5节: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 第6节: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第7节: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 3.探讨: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 (1)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补充讲解: 老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世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不自以为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生:凡事从细小处做起,积累,善始善终,有预见性;老子更教给我们生存之道:以柔克刚,未必是坏事。 二、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一)举出能够反映我们这一节课学习到的老子思想的名言警句。 1.学生举例。 2.教师补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行百里者半九十。 失败是成功之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吃一堑,长一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二)探讨:老子的论述对于我们什么借鉴或启示? 1.学生思考讨论。 2.教师补充。 ①我们可以从“有无相生”,事物的相辅相成这一方面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有时不要太计较得失,只要有积极的心态,得失会互相转化。 ②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有道之人,应该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这是一种境界。做人切戒夸夸其谈的浮躁心态。 ③了解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困难的,但境界也是更高的。“胜己”,你的人生会更加精彩。 ④做事要顺其规律,这就是“无为”,顺其规律,才能做到“有为”。 ⑤大事得自于小事的积累,我们要重视困难,谨慎行事。同时我们要做事有预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⑥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要有毅力,能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⑦我们做事不要时时争强好胜。一味逞强,往往会适得其反。 三、结语 同学们,假如人生是一本书,那么《老子》就是人生这本书中充满智慧的一章,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老子》的这些充满辩证法的思想,给我们以无限的启示。我们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不但要看它的正面,还要看它的反面,只有这样,我们走的弯路才会少些,出现的失误才会少些。 四、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以“有无相生”这个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事物的对立统一         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有无相生  不要自我夸耀,否则会适得其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  - 5 -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