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思辨能力培...的《文学翻译》课程教学探索_张小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7336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思辨能力培...的《文学翻译》课程教学探索_张小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思辨能力培...的《文学翻译》课程教学探索_张小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思辨能力培...的《文学翻译》课程教学探索_张小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哈 尔 滨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年 第 期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文学翻译课程教学探索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张小燕(),女,广东湛江人,硕士,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基金项目岭南师范学院 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文学翻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张小燕(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摘要:文学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语言符号之间转换的艺术;文学翻译是对原著的介绍和再创作,甚至是创作。本科阶段开设文学翻译课程,让学生在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其扎实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良好的跨文化能力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梳理融入

2、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路径,为文学翻译教学提供有效的框架。关键词:新文科;文学翻译;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国际传播能力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改革开放时期,会讲英语就是国际化人才,现在,讲好中国故事才是国际化人才,这对于文学翻译来说是一大机会。文学曾一度处于边缘位置,近年的机遇,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在文学翻译课程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扭转懂外国、不懂中国的局面,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一、文学翻译课程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及路径文学翻译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素养,这是课程思政强调的因素,课程思政必须培养思辨能力,没有思辨能力不可能有真正高境界的政治素养,因此,在新文科背景

3、下,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尤为重要。(一)文学翻译课程中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年 月 日,教育部发布了新(国标简称),国标将思辨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国标从品质、话语和认知三个维度给思辨能力下了定义: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能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能自觉反思和调节自己的思维过程。思辨能力是建设一流课程的核心要素。在新文科背景下,结合国家发展对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提出“跨文化思辨英语教学”理念与方法,并率领研究团队进行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用以

4、指导我国外语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培养有民族认同感和全球意识、能传播中国声音、展现真实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人才。但目前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大多集中在听说读写方面,译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而文学翻译一般是笔译,与口译不同,文学翻译是可以经过深思熟虑的,能够体现出思维的过程,是表现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媒介。(二)文学翻译课程中培养思辨能力的路径思辨能力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专门的训练。文学翻译的思辨技能包括阐释、分析、评价、推理、翻译,等等。文学翻译是跨文化翻译,跨文化翻译以阐释和评价翻译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解决翻译文本所呈现的跨文化问题为目标,对其中可能出现的跨文化交际困境或跨文化D

5、OI:10.16145/23-1531/z.2023.02.008 哈 尔 滨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年 第 期 冲突,提出解决方法。在文学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提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激活背景知识,拓展翻译词汇(译中学),文学翻译课堂的教学重点是基于思辨能力培养下的翻译能力与策略的培养。文学翻译课程中培养思辨能力,不仅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翻译实践,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及总结。学期末进行翻译实践论文写作是对文学翻译课程的有效补充,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有效体现。对文学翻译课程论文写作而言,融入思辨能力的过程包括:精读文本、熟悉文本的生产语境、

6、确立翻译理论视角、掌握文本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提出翻译方法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其中,精读文本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学生需要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阅读文本的生产语境方面的资料,从而选择相应的翻译理论视角。学生在选择翻译文本的切入点时,首先应在文本理解及文本生产语境方面积累充分的论据。其次,具备阅读分析相关文学翻译理论概念的能力。然后,需掌握搜集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并评论文献的方法,通过检索与议题相关的中外文数据库,在了解最近五年的研究现状过程中,不断深入、完善自己对文本的思考,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学生完成文学翻译课程论文写作后,自我反思及教师的及时反馈也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撰写课程论文的同时,也要写出

7、自己的困惑及存在的问题。教师批阅课程论文后,及时提供反馈意见,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指导他们克服困难,从而有效地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三、文学翻译教学实践新探讨近年来,应用翻译越来越受到热捧,文学翻译一度处于边缘位置,甚至有学者在本科外语课程中提出要弱化文学翻译。那学生方面怎么想呢?这表明学生不喜欢文学翻译了吗?经过对本校 级翻译系学生的问卷调查看出:事实恰恰相反,学生热爱文学翻译这门课,只是觉得太难了。文学翻译与应用翻译相比较,难在哪?应用翻译是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它区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也就是说,应用翻译主要关注的是文本的语义、语法和语

8、篇的作用与价值,目的重在传递信息,信息忠实、通顺地传达就完成翻译任务了。文学翻译更重保留风格。文学翻译除了探讨文本的语义、语法和语篇的作用与价值外,还需要关注文本的语音、语形、语用和语型的作用与价值,即文学翻译除了忠实、通顺地传递信息外,还要兼顾“意、音、形”的综合传达。(一)文学翻译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在文学翻译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读促写、以写促译、以译促思的原则。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基于活动,读写译三者相结合,发挥语言对学生学术语言和学科思维发展的主要调节作用。翻译需要一步一步地来,甚至是一遍一遍地来。以文学为背景,介绍国内外知名作家及其翻译家,翻译经验,旨在说明不管古、

9、今、中、外名家名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结合范文、同伴经验、名家翻译经验,搭建三种不同的视角,让学生体验作品只有在第二稿、第三稿、甚至是第 稿,不断被修订,不断被推翻的循环往复之后,译文才能变得清晰、漂亮的可能性。(二)文学翻译教学应注重实践文学翻译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翻译实践,课堂上结合慕课视频,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讲授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留白,让学生讨论、内化并吸收;然后让学生精读翻译材料;课堂上留出时间指导学生翻译实践,这将是未来翻译教学的主流模式。文学翻译课在展开教学时应重点讲授原著内容以及语言风格、文化,要让学生读懂原作、鉴赏原作,同时对译作能够做出中肯的评价。也就是说积

10、极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也思考该怎样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学效果。(三)文学翻译教学要以读促写文学翻译报告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毕业论文开题讲座),基于问题,探究式、互动式学习、迁移、创新,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学习、优化学术语言,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思辨能力),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机会和空间,以帮助学生学习翻译并在学习中实现语言、跨文化思辨和学科能力的协同发展。文学翻译课程教学过程、活动设计及相关文件配置如下:课前:学生要学生独立阅读任务,理解文本;小组成员各自准备古今中外的知名翻译家、翻译经验、技巧专题研究、相关课程思政

11、材料;初步构思哪些翻译技巧可以用于文本的翻译、查哈 尔 滨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年 第 期 找相关课程思政材料,培养学生跨学科、跨文化能力;提交演讲备案,学生有备而来、有话可说时积极性会更高;同时也能检测学生是否完成预习作业。课中:教师带着学生理解文本,讲解翻译方法及其翻译思路,读懂文章,掌握并运用翻译技巧进行文本翻译,思政拓展;小组讨论,内化和吸收教师课堂讲授内容,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甚至能观察到教师备课过程中未关注到的细节。课后:针对每篇翻译材料写译后心得(小型翻译报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锻炼科研能力;多听学术讲座,关注本学科

12、发展及前沿,拓展教师和学生学术视野;写出本节课的“亮考帮”(对分课堂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通过课后写课堂亮点,拓宽亮点,通过结构化的思考,提出好问题;通过反思和提问题,能够有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有面谈:师生间一对一或小组面谈(学时 周),对分课堂“亮考帮”,说出课堂亮点,考考同伴,解决学生的疑惑问题,与学生探讨翻译文本及翻译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期初布置文学翻译报告,作为学期末考试:个人兴趣出发自己选题明确要求指明道路方法和规范,让学生个人兴趣转为学术旨趣,使其具有学术价值。期间通过阅读、思考、系列作业,反复与老师进行反馈和交流,再阅读、思考、作业,再反馈交流,探究兴趣被激发,能

13、够体会到自己语言的变化,体验到学习进展。第一节课布置的活动,学期末交,体验到自己解决一个真实的学术问题的过程和成功。这是一个主体探究的过程;主体认识客体,通过一系列目标设定、任务、规则等实现认识的目标;任务大多通过语言为中介来完成,因为学生需要阅读、写作、搜索、整理、概括、总结、归类、批评、迁移、创造、交流等活动,萦绕着语言的使用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四、结语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思辨教学应促进立德树人。如何上好文学翻译这门课,这需要与国家大局结合起来,在文学翻译课程中培养思辨能力,最终的目标是拥有创造力,抵制文化同化。文学翻译

14、课程需要迁移性学习,在迁移性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发展有赖于自主学习,思辨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培养,并最终促进自主学习乃至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正如孙有中教授所说:思辨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发展的过程,必须运用思辨的标准训练思维的各要素,使良好的思维习惯成为第二本能。本文介绍了在实际教学经验中,文学翻译课程如何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期待能为外语翻译教学研究开辟一片生机勃勃的新天地;希望为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外语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有效的操作策略。【参考文献】许文静 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现代英语,(:)李晋 文学课程论文写作与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以西方文论课程为例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梦之 中国译学大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张保红 译艺心语:文学翻译论说与实践:汉、英 北京:中译出版社,:张文颖,王文勋 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教学实践探索 平板电脑在日本文学翻译课中的运用 日语学习与研究,():孙有中 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 中国外语,():(责任编辑:杨晓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