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在很多物理问题中,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案是多样的,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不同会影响求解的繁简程度。合理选择研究对象会使问题简化,反之,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使问题无法解决。隔离法与整体法都是物理解题的基本方法。隔离法就是将研究对象从其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单独进行研究,这个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的一个部分,广义的隔离法还包括将一个物理过程从其全过程中隔离出来。整体法是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或将看上去具有明显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处理。隔离法和整体法看上去相互对立,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将几个物
2、体看作一个整体之后,还是要将它们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的。对于连结体问题,通常用隔离法,但有时也可采用整体法。如果能够运用整体法,我们应该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不计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或物体系内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一般首先考虑整体法。对于大多数动力学问题,单纯采用整体法并不一定能解决,通常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一、静力学中的整体与隔离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解题中应遵循“先整体、后隔离”的原则。1.有一个直角支架 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
3、上套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 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FABC【例4】将长方形均匀木块锯成如图所示的三部分,其中B、C两部分完全对称,现将三部分拼在一起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当用与木块左侧垂直的水平向右力F作用时,木块恰能向右匀速运动,且A与B、A与C均无相对滑动,图中的角及F为已知,求A与B之间的压力为多少?【解析】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木块平衡得F=f合fBf1F1又因为 mA=2mB=2mC 且动摩擦因数相同,所以 fB=F/4再以B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所示,因B平衡,所以F1=fBsin 即:F1=
4、Fsin/4【点评】本题也可以分别对A、B进行隔离研究,其解答过程相当繁杂。 2.如图所示,重为8N的球静止在与水平面成370角的光滑斜面上,并通过定滑轮与重4N的物体A相连,光滑挡板与水平而垂直,不计滑轮的摩擦,绳子的质量,求斜面和挡板所受的压力(sin370=0.6)。【解析】分别隔离物体A、球,并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 T=4N Tsin370+N2cos370=8 N2sin370=N1+Tcos370得 N1=1N N2=7N。3.如图所示,光滑的金属球B放在纵截面为等边三角形的物体A与坚直墙之间,恰好匀速下滑,已知物体A的重力是B重力的6倍,不计球跟斜面和墙之间的
5、摩擦,问:物体A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多少?【解析】首先以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由平衡条件可得: N2=mBgcot300 再以A、B为系统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由平衡条件得:N2=f, f=(mA+mB)g 解得 =3/74.如图所示,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上面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但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上面弹簧。在这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分析】本题主要是胡克定律的应用,同时要求考生能形成正确的物理图景,合理选择研究对象,并能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弹簧2原来的压缩量时,应把m1、m
6、2看做一个整体,2的压缩量x1=(m1+m2)g/k2。m1脱离弹簧后,把m2作为对象,2的压缩量x2=m2g/k2。d=x1-x2=m1g/k2。答案为C。5.如图所示,有两本完全相同的书A、B,书重均为5N,若将两本书等分成若干份后,交叉地叠放在一起置于光滑桌面上,并将书A固定不动,用水平向右的力F把书B匀速抽出。观测得一组数据如下:根据以上数据,试求:(1)若将书分成32份,力 F应为多大?(2)该书的页数。(3)若两本书任意两张纸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为多少?【解析】(l)从表中可看出,将书分成 2,4,8,16,是2倍数份时,拉力F将分别增加6N,12N,24N,增加恰为2的倍数,
7、故将书分成32份时,增加拉力应为 48N,故力 F=46548=94.5N;(2)逐页交叉时,需拉力F=1905N,恰好是把书分成 64份时,增加拉力 482=96N,需拉力 F=94.596=190.5N可见,逐页交叉刚好分为64份,即该书有64页;(3)两张纸之间动摩擦因数为,则F=1905=G/64+2G/64+3G/64+128G/64=G/64(1+2+3+128)=1295 =190.5/(1295)=0.3。【点评】请注意,将书分成份数不同,有所不同。二、牛顿运动定律中的整体与隔离当系统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时,应先把这个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即看成一个质点),分析受到的外力及运动
8、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如若要求系统内各物体相互作用的内力,则把物体隔离,对某个物体单独进行受力分析,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对该物体列式求解隔离物体时应对受力少的物体进行隔离比较方便。FABC1.如图所示的三个物体A、B、C,其质量分别为m1、m2、m3,带有滑轮的物体B放在光滑平面上,滑轮和所有接触面间的摩擦及绳子的质量均不计为使三物体间无相对运动,则水平推力的大小应为F_。要求出a【解析】以F1表示绕过滑轮的绳子的张力,为使三物体间无相对运动,则对于物体C有:F1m3g,以a表示物体A在拉力F1作用下的加速度,则有,由于三物体间无相对运动,则上述的a也就是三物体作为一个整物体运动的加速
9、度,故得F(m1m2m3)a(m1m2m3)gABv2.如图,底座A上装有一根直立竖杆,其总质量为M,杆上套有质量为m的环B,它与杆有摩擦。当环从底座以初速向上飞起时(底座保持静止),环的加速度为a,求环在升起的过程中,底座对水平面的压力分别是多大?【解析】采用隔离法:选环为研究对象,则 f+mg=ma (1)选底座为研究对象,有F+f-Mg=0 (2)又f=f (3)(M+m)gFA B联立(1)(2)(3)解得:F=Mg-m(a-g)采用整体法:选A、B整体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如图,A的加速度为a,向下;B的加速度为0选向下为正方向,有:(M+m)g-F=ma 解之:F=Mg-m(a-g)M
10、AmBC3.如图,质量M=10kg的木楔ABC静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与地面动摩擦因数=0.02在木楔的倾角为300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1.0kg的物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当滑行路程s=1.4m时,其速度v=1.4m/s。在这个过程中木楔没有动。求地面对木楔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力加速度g=10m/s2)f1mmgF1【解析】由匀加速运动的公式v2=vo2+2as,得物块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为m/s2 (1)由于=5m/s2,可知物块受到摩擦力作用。分析物块受力,它受三个力,如图对于沿斜面的方向和垂直于斜面的方向,由牛顿定律,有MgAf2BCF2f1F1 (2) (3) 分析木楔受力,它
11、受五个力作用,如图对于水平方向,由牛顿定律,有 (4)由此可解的地面对木楔的摩擦力NMAmBC(M+m)gFfaasinacos此力方向与图中所设的一致(由C指向B的方向)上面是用隔离法解得,下面我们用整体法求解(1)式同上。选M、m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受到的外力如图将加速度a分解为水平的acos和竖直的asin,对系统运用牛顿定律(M加速度为0),有水平方向:N“-”表示方向与图示方向相反竖直方向:可解出地面对M的支持力。【点评】从上面两个例题中可看出,若系统内各物体加速度不相同而又不需要求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只对系统分析外力,不考虑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可以大大简化数学运算运
12、用此方法时,要抓住两点(1)只分析系统受到的外力(2)分析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三、连接体中的整体与隔离ABF1.如图所示,木块A、B质量分别为m、M,用一轻绳连接,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加速运动,求A、B间轻绳的张力T。【分析】A、B有相同的运动状态,可以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求A、B间作用力可以A为研究对象。对整体 F=(M+m)a 对木块A T=ma【点评】当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情况时可以取整体为研究对象,也可以以个体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在系统有相同运动状态时F123452.如图所示,五个木块并排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的质量相同,与地面的摩擦不计。当用力F推第一块使它们共
13、同加速运动时,第2块对第3块的推力为_。【解析】五个木块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为F,则F=5ma所以。要求第2块对第3块的作用力F23,要在2于3之间隔离开。把3、4、5当成一个小整体,可得这一小整体在水平方向只受2对3的推力F23,则。【点评】此题隔离后也可把1和2当成一小整体考虑,但稍繁些。MFm3.如图所示,物体M、m紧靠着置于摩擦系数为的斜面上,斜面的倾角为,现施加一水平力F作用于M,M、m共同向上作加速运动,求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f1F(M+m)gxyF1a【解析】两个物体具有相同的沿斜面向上的加速度,可以把它们当成一个整体(看
14、作一个质点),其受力如图所示,建立坐标系,则: (1) (2)且: (3)f2FmgxyF2a要求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应把两物体隔离开对m受力如图所示,则 (4) (5)且: (6)联立以上方程组,解之:。【点评】此题也可分别隔离M、m进行受力分析,列方程组求解;或者先用整体法求解加速度,再对M进行隔离,但这两种方法求解过程要繁杂一些。五、物理过程的整体与隔离对于某些由多个过程组合起来的总过程的问题,若不要求解题过程的全部细节,而只是需求出过程的初末状态或者是过程的某一总的特征,则可以把多个过程总合为一个整体过程来处理。m Mv0v/1.质量为M的汽车带着质量为m的拖车在平直公路上以加速度a
15、匀加速前进,当速度为v0时拖车突然与汽车脱钩,到拖车停下瞬间司机才发现。若汽车的牵引力一直未变,车与路面的动摩擦因数为,那么拖车刚停下时,汽车的瞬时速度是多大?【分析】以汽车和拖车系统为研究对象,全过程系统受的合外力始终为,该过程经历时间为v0/g,末状态拖车的动量为零。全过程对系统用动量定理可得: 【点评】这种方法只能用在拖车停下之前。因为拖车停下后,系统受的合外力中少了拖车受到的摩擦力,因此合外力大小不再是。在解题时,有时根据物理规律列出方程后,出现方程个数少于未知量个数的情况,这便成了不定方程而无法得到确定的解,在这种情况中,如果方程中的几个不是所要求的未知量,在各个方程中以相同的形式出现时,便可把这几个未知量组合当作一个整体量来看待,从而使方程中的未知量减少而把不定方程转化为有确定解的方程例如本题以上的解答中,如仅能列出方程和,则此两方程中有、I、I、r四个未知量,可以说此时还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界,而如果能利用这一转化关系将方程和变形为和,则到达“柳岸花明又一村”之处已是确定无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