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的“四新”研究_张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7242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的“四新”研究_张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的“四新”研究_张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的“四新”研究_张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2.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政治研究】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的“四新”研究张瑜1,马洪顺2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者执着追求的社会理想状态。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精神生活能动作用思想的新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认识的新升华、对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理论的新阐释、对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话语的新建构。全面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的丰富内涵及重大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

2、然要求。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创新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637(2022)04-0066-06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正在从价值追求转换为现实追求。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时代的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迫切愿望出发,深刻阐述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赋予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并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发展,提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概念。这一科学理论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共同富裕

3、的基本意涵,在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上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思想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一、唯物史观关于精神生活能动作用思想的新发展一般认为,精神生活是满足人们高级精神需求活动的总和,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特有的活动方式,是物质生活以外的全部精神生产和精神活动的总称。精神生活直接指向人的灵魂和精神家园,为人们实现自我需要提供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人类生活的两大活动:物质性活动和精神性活动。马克思从一开始就看到物质生活“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同时,指出物质活动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而精神活动必须依靠物质过程才能实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自始至终贯穿于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过程,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提出精神作为意识范畴的重要能动作用。他们认为,精神生活在不脱离物质生活前提下,具有现实超越性。它可以指引“现实的人”为自己打开多种可能的世界,实现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精神是人发挥能动性的根源。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生活对个体活动和社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2 年山西省社科联“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历史自信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以山西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项目编号:SSKLZXKT2022088)的部分研究

5、成果。收稿日期:2022-11-13作者简介:张瑜(1993),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洪顺(1993),男,辽宁丹东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乡村治理问题。第 36 卷第 4 期山 西 青 年 职 业 学 院 学 报Vol.36No.42022 年 12 月Journal of Sh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Dec.,202266会演进都具有突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继承了唯物史观关于精神生活能动作用的思想,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将其运

6、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强调精神生活在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演进中的重要作用。第一,深刻认识精神生活可以影响人的“本质力量”,强调实践主体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2181。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十分明确的定义。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需要”“自由自觉活动”“社会关系总和”三部分构成的完整系统。人的本质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这种力量是人类所具有的物质能力、精神能力和话语能力的总和。其中,精神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构成。它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中表现出能动性和创造性。个体行动的动力只有“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3258。这就强调了人

7、的精神生活对个人行为选择的制约作用。“支配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主客观两方面条件的限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精神对个人成长和国家进步的关键作用,要求广大共产党员重视信仰、精神与思想的积极作用。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构筑的精神谱系为我们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信念信仰。第二,深刻认识精神生活可以转化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强调要形成“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4132的良好风尚。马克思创立的唯

8、物史观自诞生之日起,就被付诸指导工人阶级运动,帮助完成人类解放事业。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历史斗争中,“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5591。思想、意识形态、观念的上层建筑对历史发展和革命斗争起着关键作用,具体表现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11。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神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下,国与国之间不仅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精神生活依赖于物质生活,但在特定条件下,精神生活表现出超越性。要想使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

9、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形成推动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良好社会风尚。第三,深刻认识精神生活可以变成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理想的力量”,强调精神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恩格斯指出,推动人类进步的实践活动都要通过人脑“成为 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状态变成 理想的力量”3238。对于人类文明演进而言,精神生活贯穿人类发展全过程。它通过对个体行为活动的价值引领,发挥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驱动作用,这就是“理想的意图”变成了“理想的力量”。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苦苦追求探索的共同富裕目标,在一开始就

10、被赋予精神的元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成功开创并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7。我们在不断满足人民物质需要的同时,始终不忘对精神生活的关注,赋予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内涵,把精神文明纳入人类文明的新样态。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可以看出,在重大历史选择面前,精神生活推动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强大力量一次次彰显。共同富裕就是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是对人是“精神存在物”的现实关照,也实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升华。二、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认识的新升华共同富裕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是社会主义的鲜明特性。马克思、

11、恩格斯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病理解剖”时,提出瓦解资本逻辑的“药方”就是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并为广大劳苦大众勾勒出一幅未来人类社会的美好画卷。在这幅画卷当中,“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8,同时,一切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9。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理想的共同富裕社会,也是一个所有人都富有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认识随着历史任务的变化不断发展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党对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的认识总是关联在一起,二者呈现出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共同富裕

12、的现实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科学回答,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勇于理论创新的自觉和自信。第一,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范畴。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联系,是事物自身发展以及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内在属性。所谓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67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社会形态与其他社会形态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明确界定,但是其关于未来社会的特征、目标以及原则的看法充分体现了这一本质,具体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未来社会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初衷,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指导无产阶级运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0。这里的解放,自然也包括精神

13、生活的解放。另一方面,未来社会将实现所有人的富裕。马克思、恩格斯清楚意识到,未来社会只有建立在物质财富丰富的基础上才是真实可靠的,如果不能在吃喝住穿方面得到保障,“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6527。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标。当然,这里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裕。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动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进行工业化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第二次结合”上,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阐述较少。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结合实际第一次明确提出:“社

14、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373这一概括表明社会主义本质具有三个基本范畴,即物质生产、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2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理解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就对其内涵范畴进行了进一步深化。第三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发展共同富裕理论的同时将“共享”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

15、”是“共享”的表现形式,“共享”是“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共享”,它的对象不单指经济发展成果,同时也包含理论、精神、道德、思想等在内的精神文化成果。“共享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论断”从社会主义的内在动力出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高原则由隐到显的飞跃,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的基础是“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4132。因此,我们必须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同频共振、协同发展,为实现伟大梦想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第二,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精神意蕴。在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人们美好生活的构想中,精神生活从未缺席。在他看来,生活

16、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不仅“吃喝住穿”得到充分保障,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也将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体现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精神文化繁荣的良好愿望。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物资匮乏的困难局面,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13。可见,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坚持了物质与意识相统一的辩证思维。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立为工作目标,致力于不断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到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随之提高

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2315。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的现代化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人的现代化,最集中的表现方式就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满足人作为一个“精神存在物”对于精神文化的现实需求。我们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473这一论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新认识,对共同富裕理论深化和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精神意蕴,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第三,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出

18、来的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贯穿于这条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已经具有共同富裕的雏形。他提出,我们实行的制度和计划要让人民走向更富更强,“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14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11364,同时作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判断。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继续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

19、谐进步。新时代,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了新的升华。一方面,新时代与共同富裕是紧密结合的。这个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68富裕的时代”15。这就表明新时代是一个可以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历史时代。这就需要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美好生活必然也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度契合。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更加侧重于人的现代化,它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内在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概括为是全体人

20、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同时,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6。这些论述找到了社会主义本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契合的关键点共同富裕,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凸显了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鲜明特征。三、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理论的新阐释人民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在重大历史选择和社会形态更替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光辉历史,十分重视无数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合力”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运用到中国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群众路线理论。群众路线理论作为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重要指导

21、作用,并且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我们党将共同富裕确立为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同时,高度关注人民的精神生活富裕,这既是对群众路线理论的继承,也是对群众路线理论的新阐释。第一,“人人享有”体现了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革命斗争。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对于群众的范畴、界定标准、党与群众关系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阐述,逐渐构建起完整的群众路线理论。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群众路线定义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7,从价值论、方法论、认识论三个角度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政治立场、工作方法作了高度

22、凝练,充分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遵循与创新。“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党的性质宗旨的精炼表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都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变革社会形态中的巨大作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新时代,我们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强调要“把蛋糕分好,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16,这是对群众路线价值取向的新发展。这里的“人人享有”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每个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收入明显增多,人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生活上有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精神层面。全体人民享有优质丰富的精神食粮,人们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有了

23、较大提高,全社会精神面貌显著提升,人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由此可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人享有”的必然要求,是群众路线价值取向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也彰显了我们党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第二,“人人参与”体现了群众路线的原则策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直将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民的主体地位作为唯物史观与其他历史观相区别的根本立场。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进而不断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认为,科学理论只有通过人才能变成实践力量。人民群众主导社会变革,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望和人类的自

24、由解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汇聚形成的强大作用合力。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群众史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事业,创立发展了群众路线理论。“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策略原则,也是党的政治立场的高度概括。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事业胜利之本。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汇成最大同心圆,发挥人民的无限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16“人人参与”是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在新时代的话语表达,它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实现

25、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富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实现。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调动人民的积极性。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有思想的指引、信念的支撑、精神的推动。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旨在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的辩证统一。第三,“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体现了群众路线的实践要义。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因此,他的“整个世界观不是69教义,而是方法”5691。中国共产党人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推动理论

26、创新,形成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党的群众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形态,是继承科学实践观的鲜明体现,也是党的工作方法的集中诠释。这种工作方法要求我们制定政策时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从而实现将党的主张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促进共同富裕要遵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这是对群众路线实践要义的继承和创新。一是要有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共同富裕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浪漫图式,它是充分体现在人民现实生活中的。尽力而为就是要下大气力保障改善民生,大力繁荣文艺创作生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更有营养的“精

27、神食粮”。二是要清晰认识到共同富裕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提高每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共同富裕的实现。三是要科学认识到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即使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各地区的差异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个体在精神生活上的差距也是存在的。共同富裕不是福利主义,不是“均贫富”,不能“等靠要”,需要党和政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更需要 14 亿全体人民共同努力。这才符合我们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四、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话语的新建构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8、是我们党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中得到的现实启示,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认识共同富裕,不断深化共同富裕的内涵要义,丰富其逻辑向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的提出,标志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提高了全新高度、对共同富裕话语体系进行了全新建构,实现了发展共同富裕理论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在 21世纪中国的新发展。第一,将实现共同富裕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将初心使命与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紧密连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姿态致力于践行使命、担当重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既是践行初心使命

29、的历史,也是带领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历史。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与党的初心使命结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幸福在每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同一历史时期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在新时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生活不是指单一维度的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应内含精神维度的富有。“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16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之本性,满足人民的这一追求是党之使命。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让人民过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民族复兴最直接的体现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

30、精神力量。”4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促进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强化先进文化引领,解决人们的思想困顿。第二,将实现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集自然、社会、精神为一体的类存在物。人的这三种属性决定了人的需要可以分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三个层次。需要是人的本能,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人们开始从事劳动。需要的满足和发展为人类实践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因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直接表现就是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16这就对共同富裕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充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为此我

31、们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我们党提出到 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为实现共同富裕制定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二是要充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立足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筑牢文化发展的根与魂,大力创作人民满意的精品优品,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人民对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的强烈认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深化了我们党对共同富裕规律的认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三,将实现共同富裕与理想信念教育相贯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要

32、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加强对全体人民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形成无穷的精神力量。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6一是70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人民的爱国情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萃取其思想精华,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既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又坚定人的理想信念。二是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人民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马克思认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特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可以使人民群众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社会条

33、件。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增强人民的道路自信。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有助于人们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构筑广大人民对实现共产主义的强大信念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构成元素,理想信念教育自然与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精神世界是相互贯通的有机统一体。将实现共同富裕与理想信念教育相贯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理想信念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推动了共同富裕话语的时代化转化。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 马克思恩格斯选

34、集: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8.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4.10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24.1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35、1993.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1978.12-2007.10)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416.1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M.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14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1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16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J.求是,2021(20).17 中国共产党两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5.The“Four New”Studies on the Theory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36、 Spiritual Life in the New EraZHANG Yu1,MA Hong-shun2(1.Shanxi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Taiyuan 030092,China;2.School of Marxism,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Abstract: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s a fundamental feature of communist society and the ideal state of society that

37、Marxists persistently seek.Entering the historical stage of solidly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President Xi Jinping putforward the important thesis of“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peoples spiritual life”.This important statement is anew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istic view of history on the

38、dynamic role of spiritual life,a new sublimation of the scientific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mass line of the proletarian party,and anew construction of the CPC s common affluence discourse.A complete grasp of the rich connotations and significance ofthe theory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spiritual life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of humanity and building a strong socialist modern state.Keywords:spiritual life;common prosperity;theoretical innovation(责任编辑:冯改娥)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