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江河治理研究之理论渊源探究_靳雨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7220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江河治理研究之理论渊源探究_靳雨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时代江河治理研究之理论渊源探究_靳雨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时代江河治理研究之理论渊源探究_靳雨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1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22)1新时代江河治理研究之理论渊源探究靳雨田【内容摘要】江河治理贯穿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今世界水资源面临严重威胁,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江大河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治理思路和治理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遵循,继承了我国传统治水理念,结合国外的技术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江河治理理念。【关键词】新时代;江河治理;理论渊源【作者简介】靳雨田(),女,山西运城人,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

2、义中国化 江河是地球的动脉,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孕育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命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我国江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已列入国家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流域调研时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流域的系统治理、河湖长制等理念变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推动了以水资源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关于江河

3、治理的理论渊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离不开我国传统治水实践的经验总结,也离不开中外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新时代江河治理的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毋庸讳言,新时代江河治理同样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文化强国贯穿于一体,实现了多维度的发展。(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工业时代没有严重的生态危机,但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早已有所体现。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良好生态关系中。因此,马克

4、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经历了从自然观到人化自然观、自然生态观到社会生态观的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他们不仅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将社会看成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组织形式。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也是在马克思生态批判思想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恩格斯以俄国为例,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人们“无情地砍伐林木毁坏了土壤水分的贮藏所”。“气候改变、江河干涸在俄国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厉害”,土地肥力的破坏影响农业生产水平,加之水灾、

5、干旱,严重破坏了土地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造成俄国数十年都难以恢复农业生产。马克思生态批判从来不是目的,其逻辑起点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但也要意识到,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而忽略生态危机的出现。事实证明,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曾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制约苏联经济的发展。因此,现阶段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二)体现了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一部分。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是对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的当代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

6、总目标”,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前提下,坚持党的领导,将国家政权、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团结起来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保证国家事务合法有效运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国家的社会管理这一原始职能:“不管在波斯和印度兴起和衰落的专制政府有多少,每一个专制政府都十分清楚地知道它们首先是河谷灌溉的总管,在那里,没有灌溉就不可能有农业。”也就是说,国家治理首先是对基础公共事务的管理,尤其在江河治理领域中尤为重要。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认为东方社会“不存在土地私有制”,亚洲国家能够实现土地公有制的前提正是由于统一建设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涉及不同的行政区划,但需要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和管理,由

7、此能够建立更加稳定的中央集权,因此兴修水利和农业灌溉不仅是亚洲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国家政权统一的根本。(三)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强调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化的缔造者,文化在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得以形成。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论述进而对文化本质进行界定,见于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作为文化2023年第22卷 第1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的本质,认为文化是“人化的自然界”的社会存在物,旨在强调文化是人劳动的对象

8、化或对象化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性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到文化的重要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发展规划中,特别提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和“长江故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二、中国传统治水思想是新时代江河治理的奠基石在我国社会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我国的江河治理活动未曾中断,正是历朝历代持续进行的江河治理实践,使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江河治理经验,认真探寻历代江河治理的思想内涵

9、,不难看出国家和人民在江河治理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国家在江河治理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一)人民治水活动中的思想和主张。自古以来,人们在与水患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不断有治水专家提出治水的思想和主张。传说鲧的儿子大禹吸取其父的治水教训,采用“疏川导滞”的方法,利用水流的自然趋势疏通壅塞的川流,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春秋晚期,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地方官府带领人民筑堤防、垦洼地,在当地出现了早期的圩田。处于江汉平原的楚国,在滨湖地区挽堤为垸,兴修垸田,扩大耕地。蜀太守李冰组织人民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成都平原,开垦稻田,形成千里沃野。西汉武帝时期,黄河流

10、域瓠子决口事件使水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是(堵塞瓠子决口)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至汉成帝初年,时任清河都尉冯逡首先提出分流泄洪的思想主张,但当时被皇帝直接否决。直到汉哀帝时贾让提出了著名的“治河三策”,其中“策”主张在黄河水道北侧开槽分流,继承了冯逡的“分流”主张,削弱主河道的水势以减少决口的发生,这种江河治理思想多为后代采用。东汉明帝时期,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他主张宽河行洪之法,修筑了自荥阳至千乘海口的千里长堤。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北方人口大量迁移到长江流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长江及其支流的赣江、湘江、汉水等水系成为当时的主航道。隋唐时期,全国的各种大小航道沟通了重要的农业区和大中城市,

11、形成了流域的经济中心网络。由于隋朝大运河的南北沟通,长江中下游经济和航运因此迅速发展,使沿运河的商业港口城镇迅速兴起。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北方地区的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迁移到长江流域一带,江南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随之得到迅速发展。明代后期,国家对于黄河流域的治理工作,黄河治理专家潘季驯在总结“分流治河”的主张下,明确提出了“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合流说,至此黄河治理实现了“由分流到合流、由治水到治沙”的转变。(二)国家在治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由我国农业发展史可知,国家对江河治理是早期农耕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在江河治理过程中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西汉时期的瓠子堵口事件到东汉时期的王景治理黄河,

12、可以管窥两汉政权对黄河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卓越成效。而此后一段历史时期,黄河进入灾患频繁的年代,国家不间断地对黄河进行治理。北宋熙宁二年(年),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同时颁布农田利害条约,并设立各路农田水利官主持全国水利和地方水利。北宋末年,我国北方地区由于长期战乱,国家的农田水利遭到了很大破坏,从而使国家开始在江南地区扩大农田垦殖。宋徽宗提倡围湖造田,在浙江绍兴的鉴湖、鄞县的广德湖等湖泊大力围垦。南宋时期,因为北方地区发生大规模战乱,造成当地社会大量人口从北方地区流向江南一带,给当地的社会秩序和百姓生活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南宋政府开始空前地重视今江苏、浙江等地的农田水利建设。当时农

13、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元明清时期,国家对重要江河都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治理,并在贾鲁河、长江、黄河等的治理中取得了卓越成效。元朝时期,国家取得最显著成效的是贾鲁河治理,当时朝廷采纳贾鲁的河流治理建议,仅用五个月就堵塞了泛滥七年的决口,有力保障了河流沿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清时期,国家非常重视长江中下游的治理。这个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湖北的荆江大堤、武汉市堤、黄广大堤,以及安徽的同马大堤和无为大堤等堤段,大部分建设工程都是明清时期完成的。但也毋庸讳言,明清两代对黄河进行治理的重要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漕粮北运的畅通。“治国必先治水”,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认识到了治水的重要性,并以国家

14、为统一机构进行江河治理,因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体制,结合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的描述,“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因而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干预中央政府如果忽略灌溉或排水,这种设施立刻就荒废”,可以窥探出国家在江河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江河治理强调要系统治理和两手发力,体现了在国家治理中政府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强调党作为领导一切的力量所做出的贡献。三、近代中外江河治理是新时代江河治理的指南针民国时期,社会的先进分子和有识之士,日渐认识到西方列强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主张引进西方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改变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相对落后的局面。这个时期,不仅政府向国

15、外派遣留学生的人数日渐增多,同时国外来华的商人、学者、工程师等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加强了中外交流。(一)民国时期的江河治理思想。随着西方列强水利方面的科学技术的不断传入,我国在江河治理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因此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不仅设立了专门的水利机构,还制定了综合性的长期治水计划。例如,我国著名的治水专家李仪祉,在德国致力于学习水利技术,学成回国后从事水利教学和研究工作。年,李仪祉写出了名为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的文章,着重探索黄河水患发生的原因和根治的途径,同时制定了治理黄河工作纲要,但遗憾的是未能实施。同样,长江的治理计划大多停留在了书面上,至于可以实施的江河治理工程大多是修堤护岸类的常规工作。

16、鉴于民国时期长江中游江汉水灾频发,江湖关系复杂,治理难度大,长江河道的整治工程主要集中在上游和下游航道的整治。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1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22)1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海口公民文明素质现状及对策常开心 陈小燕 朱为菊【内容摘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下简称“自贸港建设”)是彰显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而公民文明素质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海口是海南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关注海口公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对自贸港建设的顺利实施有着极大的帮助。自贸港建设为海口公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创造了物质

17、条件和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调研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口公民文明素质整体现状,依据现状提出对策,进一步提升海口公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对于促进海南自贸港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自贸港建设;公民素质;社会公德【基金项目】本文为 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常开心,陈小燕,朱为菊;琼台师范学院理学院【通讯作者】朱为菊(),女,山东泰安人,琼台师范学院理学院、琼台师范学院海南热带生物多样性资源及利用实验室,博士;研究方向:高校生物教学和藻类生态学 一、调查概况调查小组于 年 月至 月开展了海口市公民文明素质抽样调查。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

18、方法,调查范围覆盖海口市 个市辖区及镇、街道、社区的常住人口,采用实地入户面访和线下调查问卷填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与调查内容相关的题目设置,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由被调查者自由作答。其中,第二部分在与调查内容相关的题目设置上,我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与文献,在针对海口公民文明素质状况研究的问题上,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网络道德五个方面。秉持合理的问卷长度原则,在每个方面分别设计 (二)西方专家与技术双重引进。民国时期,政府为了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不仅向国外派遣了数量众多的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还

19、大量引进或邀请了一部分外国的专家、学者、工程师来华工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较为先进的水利技术也因此传入中国。据资料记载,当时来华的专家、学者、工程师等外国人士,其中部分人员是在江河治理和防洪灌溉方面擅长的专家,这些人员对黄河的考察大多是在民国政府聘请后委托进行的。例如,德国的方修斯,美国的费礼门、雷巴德、葛洛同等学者专家,都先后对黄河做过专门考察和深入研究,其中不乏比较有见地的江河治理方案。如德国的水利专家方修斯提出了“内外堤法,淤高两堤间滩地”的思想方法,旨在对长江下游河槽进行治理。方修斯是德国汉诺佛大学教授,恩格斯的学生,著名的河工模型实验专家,他一直以研究中国的黄河为崇高志向,以近二十余年

20、的资料搜集与模型试验,提出了著名的“固定中水位河槽说”,并成为当时黄河治理工作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方案。四、结语新时代关于江河治理的思想,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而来的,充分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国家理论和文化理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充分体现在江河治理中;同时,我国传统江河治理的经验总结也为新时代江河治理提供思想借鉴,一方面从古代治水中人民和国家发挥的不同作用来说明江河治理的主体多样化,另一方面从近现代专家和技术的双重进步来看江河治理的技术变革,融合了“古”“今”“中”“外”的治理理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水思路和治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张莉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理论逻辑”的时代诠释 学术论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徐元诰 国语集解(卷三周语下)北京:中华书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