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研究进展_孙泽宇.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7084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研究进展_孙泽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研究进展_孙泽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研究进展_孙泽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病 毒 学 报CHINESE JOURNAL OF VIROLOGYVol.39No.2March 2023第 39 卷 第 2 期 2 0 2 3 年 3 月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研究进展孙泽宇,柴佳彤,许建成*(吉林大学 第一医院,长春 130021)摘要:2021年 11月在南非首次发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SARSCoV2)Omicron变异株(B.1.1.529),随后世卫组织将该毒株定义为第五种关注变体(VOC)。与其他四种 VOC(Alpha、Beta、Gamma 和 Delta)相比,Omicron是突变最多的毒株,更易传播和发生免疫逃逸。如今 Omicron正

2、发展成为全球许多国家的主要毒株,给预防和控制 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带来新的挑战。本文章旨在对 Omicron变异株的流行病学、突变及来源、传染性、核酸和抗原检测、临床致病性、疫苗反应性等信息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监测、预防和疫苗研发策略提供科学参考。关键词:COVID19;SARSCoV2;Omicron;变异株;核酸检测;快速抗原检测;疫苗中图分类号:R3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21(2023)02051711DOI:10.13242/ki.bingduxuebao.004181自 2019 年 12 月 出 现 新 型 冠 状 病 毒 肺 炎(Cor

3、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感染以来,已鉴定出不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变异株。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aztion,WHO)已将 5 种列为值得关注的变异株(Variants of concern,VOC),包括 Alpha、Beta、Gamma、Delta 和 Omicron。其中,Omicron 变异株尤其令人担忧,它不仅传播效率极高,而且加倍时间很短1。Omicron 的出现是对已经深陷困境的全球

4、经济的又一次打击,目前正如野火般蔓延全球。本综述讨论了 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在其流行病学、突变和来源、传染性、核酸和抗原检测、引起临床疾病严重程度和疫苗突破性方面的现状。1 Omicron变异株的发现及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表明,Omicron 变异株最早在 2021年 11 月初存在于南非。2021 年 11 月 26 日,WHO宣布这种新型 B.1.1.529 变异株为第五种 SARSCoV2 VOC2。截至 2021 年 12 月 15 日,这种变异株已经在全球 80 个国家被发现3。目前,相关研究报道 Omicron 拥有五个谱系:BA.1、BA.2、BA.3、BA.4和

5、 BA.5。在最初的全球感染病例中,BA.1迅速占据主导地位,目前 BA.2占据所有已测序病例的近 94%,成为全球传播范围最广的 Omicron变异株。BA.3 感染导致的病例相对较少。BA.4 和 BA.5 是正处于低水平流行的新的 Omicron 变异株,2022 年1月 10日至 3月 30日期间,在南非、丹麦、博茨瓦纳、苏格兰和英格兰均发现了 BA.4。截至 2022年 4月 8日,已有 27 个 BA.5 基因序列被报道并全部分布在南 非4,5。全 球 共 享 流 感 数 据 倡 议 组 织(Global Initiative of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

6、ta,GISAID)数据库中报告的 BA.4和 BA.5病例的地理分布已证明其成功传播。日本、法国、韩国和印度等地均已发现BA.4和 BA.5感染病例。近期中国多地发生的疫情都是由 Omicron引起的。中国香港 Omicron 疫情最早在 2021 年 11 月出现,于隔离酒店内传播。2021年 12月 31日起,引发了以 BA.2 为主要流行变异株的第五波 COVID19浪潮,截至 2022 年 4 月 24 日,经核酸检测或快速抗原测试累计阳性数达到 1 189 229 例,记录的死亡病例中,71.1%是80 岁人群6。中国台湾也于 2021年 11 月确诊首例无症状感染的 Omicro

7、n 病例,2022年 1 月 出 现 首 例 Omicron 变 异 株 本 土 感 染 病 例,2022年 5月 10日,中国台湾单日新增本土病例首破5 万例7。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北京和上海等地更是密集报告感染 BA.2 进化分支的病例。2022年 5 月 4 日,我国报告了首例 Omicron 变异株 BA.4境外输入感染者。广泛突变的 Omicron变异株不仅造成感染风险的激增,也给各地区造成严重影响。除了五个谱系,BA.2亚型仍在进一步发生分支内的变化,已形成了许多子亚型,其病毒学特征与收稿日期:20220524;接受日期:20220628基 金 项 目:吉 林 省 教 育 厅

8、科 学 技 术 研 究 项 目(项 目 号:JJKH20211177KJ),题目:吉林省健康儿童及青少年血清心肌酶参考区间的建立。作者简介:孙泽宇(1997),女,从事微生物检验研究,Email:通讯作者:许建成(1976),男,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检验研究,Email:开放科学(OSID)病 毒 学 报39卷BA.2类似8。当地时间 2022年 4月 13日,美国纽约州卫生厅表示该州发现两种新的 Omicron亚型变异株 BA.2.12 和 BA.2.12.1,约占该州感染病例数的80.6%。根据 GISAID 和纽约测序实验室的数据表明,这些高传染性的新变体可能是导致病例增加的原因,传染力

9、与原有的 BA.2 亚型相比具有 23%27%的增长趋势。同样,一些分子重组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如由 Delta和 Omicron BA.1亚型重组的 XD和 XF 两种变异毒株以及在英国首次发现的 BA.1与 BA.2 亚型重组的 XE 变异毒株。日本、韩国、印度和美国等均已发现 XE 变异毒株,甚至在部分地区,XE 占比已经超过 40%,预计有可能超越主导毒株 BA.2。中国台湾也于 2022年 4月 2日发现 1例由捷克入境的 XE变异毒株病例9。2 Omicron变异株的刺突蛋白突变及来源Omicron 是突变最多的 SARSCoV2 变体,自发现后就立即引起广泛关注,因为它的大量突变(

10、尤其是在刺突蛋白中)可能对疾病的传播性和严重程度 产 生 影 响。Omicron 变 异 株 同 时 具 有 前 4 个VOC Alpha、Beta、Gamma 和 Delta 刺突蛋白的重要氨基酸突变位点,包括增强细胞受体亲和力和病毒复制能力的突变位点。研究表明,SARSCoV2 刺突蛋白若出现 K417N、E484A 或 N501Y 突变,提示免疫逃逸能力增强,而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时存在“K417N+E484A+N501Y”三重突变10。Omicron变异株综合了前 4个 VOC 最关键的突变,如 Alpha、Beta、Gamma 的 N501Y,Alpha 的 P681H 以及 Delta

11、的 T478K。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是刺突蛋白末端的一个小片段,可以直接与宿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ACE2)结合,使 SARSCoV2进入细胞。Alpha、Beta、Gamma和 Delta分别存在 1、3、3和 2 个 RBD 突变,但 Omicron 变异株却包含 15 个RBD 突变11。Omicron 谱系 BA.1有 37个突变位于刺突蛋白中,其中 N 端结构域(N terminal domain,NTD)和 RBD 发生了高度突变。与 BA.1相比,BA.2 在 NTD 中删除了 S3711L、G446S 和 G496S,又在RBD

12、 中 增 加 了 S371F、T376A、D405N 和 R408S。BA.3 的 RBD 包含 15 个突变位点,与 BA.1 高度吻合12。BA.4 和 BA.5 具有和 Delta 完全一致的 L452突变,还具有 F486V 和 Q493R 突变。Omicron 最重要的突变是 452 突变,具有 L452R/Q 突变的 BA.2.12.1、BA.4 和 BA.5 的毒株有可能会成为今后的主要流行突变株,但也有可能 Omicron 其它突变亚型的出现会与携带 L452R/Q的 Omicron相竞争8。对于 Omicron 变异株的来源,科学家们给出了三种可能的解释13。变异株在缺乏监控

13、和基因测序的人群中传播和进化,由于监测能力不足,其进化的中间代病毒未能被及时发现。某种啮齿动物或其它动物群体感染了 SARSCoV2,病毒在动物群体传播过程中发生了适应性进化,突变速率高于人类,随后传染给人类。由某个免疫系统较弱者的人 身 上 演 变 而 来。Omicron 变 异 株 最 有 可 能 在COVID19慢性感染者体内进化、突变,而此类慢性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可能因其他疾病或药物作用而受损。3 Omicron变异株的传染性自 2019年底以来,SARSCoV2大流行已多次发生,部分原因是连续变种的出现。病毒基因组的全球测序已经对 SARSCoV2 的进化进行了前所未 有 的 实 时

14、跟 踪。Alpha 变 异 株 于 2020 年 底 出现14,并由 Delta接替,于 2021年下半年占据主导地位。2021 年底,Omicron 取代了 Delta15。据报道不同的病毒变体主导了不同的感染波,其中 Alpha、Delta和 Omicron在全球范围内主导了第二波、第三波和第四波。五种 VOC 中,Omicron 的传染性最强,并且一份关于丹麦第一例 Omicron 病例的早期报告中,强调了其传播迅速,短短十几天内引发超级传播事件的能力很高16。中国香港在 2022年 1月 2日至 21日报告的两个聚集性病例表明,尽管实施了严格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高的超级传播能力和持续的

15、传播性仍然是 Omicron变异株的主要特点。据推 测,20.3%的 病 例 在 Omicron 疫 情 初 期 产 生 了80%的传播,并 且 三 代 以 上 感 染 的 风 险 可 达20.7%17。在南非和巴西流行的 Beta 和 Gamma 变体可能具有适应性优势,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二次感染18。SARSCoV2变体的传染性取决于其在刺突蛋白 RBD 上的突变。多项研究表明刺突蛋白上的RBD 和宿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ACE2)之间的结合自由能(Binding free energy,BFE)与病毒感染成正比19,20。陈等学者21发现 Omicron的大多数 RBD突变位于 ACE2

16、和 RBD 的结合界面附近,显著增加BFE变化,从而增强了 ACE2RBD 复合物的结合亲和力,使变异更具传染性。Delta变异株在早期变种中 BFE变化最高,这也完美地解释了其在 2021年的主导地位。Omicron BA.1、BA.2 和 BA.3 的 BFE 变化分别为 2.60、2.98和 2.88 kcal/mol,远高于其他主 5182期孙泽宇,等.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研究进展要 SRASCoV2变异株。其中,Omicron BA.2是最具传染性的变异株,其传染性分别是原始 SARSCoV2 和 Delta 变异株的 20 倍和 4.2 倍22。一个重要的区别是 BA.1

17、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中会出现刺突蛋白基因脱靶,这是其区别于 Delta等毒株的重要特征。但 BA.2在编码 69/70 氨基酸的区域中不具备此种特征性缺失,仅仅使用现有的 PCR 技术检测,很难区分 BA.2亚型与其它变异株,只有通过基因测序等更为复杂的手段才能最终确定样本是否属于 BA.2亚谱系,隐蔽性极强,所以 BA.2 有时也被称为“隐形”变体23。同时,Omicron 的无症状携带率比其他 VOC 高得多,感染 Omicron变异株的无症状携带率为 16%,高于 Beta 和 Delta 时的 2.6%。这种无症状感染的高流行率

18、可能是该变异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快速传播的一个主要因素24。有研究通过开发模型来描述SARSCoV2 变体的流行病学特性,包括随时间变化的传播率和死亡率等,指出 Delta在南非的死亡率是 Omicron的 2.3倍,在美国和加拿大死亡率分别是Omicron的 4.7和 3.1倍,与 Delta相比,Omicron更具传染性,但感染后死亡率较低,造成的损害较小25。基本再生数(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R0)作为表征传染病暴发动态的关键参数,量化完全易感人群中传染性个体产生的继发病例的平均数量26,随关注人群的免疫水平和实施的公共卫生措施不同可能会有差异。2021 年

19、11 月下旬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确定南非豪登省 Omicron 变异株的 R0高于2,而 9月流行的 Delta变异株 R0值远低于 127。美国耶鲁大学 Nicholas A.Christakis 博士认为,Omicron变异株的传染性与 Delta 变异株大致相同或更具传染性。Delta 变异株的 R0为 6,而 Omicron 的 R0可能在 48 范围内28。Omicron 变异株于 2021 年 11 月 8日和 15 日开始的四个星期内在南非豪登省和夸祖鲁纳塔尔省呈 指 数 增 长,倍 增 时 间 分 别 为 3.3 和2.7d。在其他地方观察到类似甚至更短的倍增时间:澳大利亚(3

20、.0d)、纽约州(2.5d)、英国(2.4d)和丹麦(2.0d)29。南非流行病学数据30还显示,与 Beta变异株相关的感染百分比在其暴发后约 100d 内占每日总感染的 50%,相同时间周期内,Delta 变异株的感染百分比上升至 80%,而 Omicron 变异株在暴发后的 25d内达到 90%左右,Beta、Delta和 Omicron变异株的早期倍增时间经计算分别约为 1.7d、1.5d和 1.2 d1。这些数据表明 Omicron 变异株可能比Beta 和 Delta 具 有 更 高 的 传 染 性。有 效 再 生 数(Effective reproduction number,R

21、e)是衡量传染病传播能力的另一重要指标,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免疫力的人群中,一个指示病例的平均感染人数31。与 R0相比,Re存在感染后免疫或防控措施干预的条件,此时易感者的数量较开始时有所下降。正如上海真实世界中,到 2022 年 5 月 1 日,实时 Re 下降到0.6732。中国香港的 Re 最高达到 6.35,2022 年 5 月2 日 的 实 时 Re 为 0.5833。据 报 道,中 国 台 湾Omicron 疫情扩散后,在卫生单位进行隔离等措施基础上,Re下降到 2左右34。4 Omicron变异株的核酸检测SARSCoV2 的快速识别是控制感染的基石,RTPCR由于其高灵敏度成为

22、病毒核酸检测常用的分子方法,它可以提供与病毒载量有关的半定量结果,并且在临床上可用于做出预防医院内传播的决策35。当前,COVID19 疫情仍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流行,Omicron变异株已取代 Delta变异株成为主要流行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已把 RTPCR 的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临界点定为 3536。与感染 Delta变异株相比,感染 Omicron早期的平均 Ct值较低,这可能反映感染 Omicron 变异株的个体病毒载量更高37。但 Migueres 等38学者发现在双变量分析中,感染 Omicron 变异株患

23、者的鼻咽病毒载量低于感染 Delta的患者,而多变量分析中即在调整年龄、性别、有无症状和疫苗接种状态后,感染 Delta和 Omicron的鼻咽病毒载量没有显著差异。另 一 研 究39使 用 N 基 因 的 Ct 值 进 行 比 较,发 现Omicron 和 Delta 感染个体之间的病毒载量也没有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研究显示 RTPCR 对SARSCoV2 的病毒学检测在监测方面存在局限性。大多数(92.5%)血清反应阳性但 RTPCR 阴性的个体被报告为没有症状,这一观察结果可能源于病毒脱落时间与症状进展之间的相关性,但它也暗示了使用病毒学 RTPCR 检测对于监测无症状患者的挑

24、战。无症状感染者的 Ct值可能较高,导致出现假阴性结果。Omicron 的无症状携带率比其它VOC 高的多40,RTPCR 检测高度敏感性的时间相对较短,在症状出现前后或不久即达到峰值41。因此,由于难以确定无症状个体的检测时间以获得最佳灵敏度,一些严格的 RTPCR 检测方案也可能漏掉很大一部分 SARSCoV2 感染,导致在这个敏感时期难以捕获患者42。尽管 RTPCR 是一种宝贵 519病 毒 学 报39卷的诊断工具,但它作为监测工具或风险因素研究中的结果测量却稍有局限性。此外,用于 SARSCoV2 检测的上呼吸道样本包括金标准鼻咽拭子、中鼻甲鼻拭子、口咽拭子和唾液。与鼻咽拭子样本相比

25、,通过 RTPCR 可以更容易地在唾液中检测到 Omicron变异株43。有研究表示在 Omicron 变异株流行期间从有症状的 COVID19患者收集的中鼻甲、口咽和唾液样本类型中病毒载量呈异质分布,但不建议更改在 Omicron 时代检测 SARSCoV2 的首选样本类型44。随着 SARSCoV2的大流行,特别是在出现新的关注变体时,有必要通过更大的样本量和取样类型等因素对这个问题进行持续研究,为能更准确诊断提供强有力的证据。5 Omicron变异株的抗原检测病毒抗原检测是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的标准做法,通常使用从鼻咽拭子获得的样本进行,但也可以对血液样本进行45,46。对于 COV

26、ID19 来说,抗原快速诊断测试也是一种有用的诊断工具,并且在检测 SARSCoV2 VOC 方面表现良好47,48。虽然 SARSCoV2 抗原检测相较于分子检测其灵敏度较低,但相关试剂成本低廉,并且在无症状患者中,这种较低的灵敏性可能有助于筛查工作的开展,帮助快速识别出病毒水平高的人(即那些最有可能传染给其他人的人),并将他们与社区隔离开49。同时,由于没有扩增过程,抗原检测可以在包括疗养院和生活辅助设施在内的各种环境中进行快速的床旁检测。关于急性 SARSCoV2 感染期间核酸和快速抗原检测与宿主反应的时间线如图 1所示。根据目前数据表明,SARSCoV2 Omicron 变异株具有更高

27、的再感染和突破性感染风险,免疫侵袭性较强50。再感染患者出院前核酸检测可能呈现假阴性,建议应根据采样标准和微生物检测方案进行两次以上的检测,条件允许情况下应从身体的多个部位采集标本,以便在出院前准确识别 SARSCoV2 病毒 RNA。若患者感染后病毒载量较低或病毒无复制能力,快速抗原检测由于其低灵敏性也可能呈假阴性51。由于大多数快速抗原检测是在 VOC 出现之前开发的,不同变异株在核衣壳蛋白中携带不同的突变 模 式52,与 Alpha、Beta、Gamma 或 Delta 相 比,P13L、DEL31/33 和 S413R 是 Omicron 独 有 的 突变53。各种 VOC 的出现也凸

28、显了持续验证当前诊断检测方法的必要性。在旧金山一项社区监测站点的横断面研究中,296 人 RTqPCR 检测呈阳性,使用 BinaxNOW 同时进行的鼻腔快速抗原检测检测出 95.2%的高病毒载量 Omicron病例和 65.2%的所有 RTqPCR 阳性病例。研究表明其检测 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能力,特别是在更高的病毒水平下,与其检测先前变体的能力相似54。Szekely 等人55通过新开发的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盒成功检测出野生型,包括 Omicron 在内的 SARSCoV2 变异株的核衣壳蛋白为阳性结果。一项为评估和比较快速抗原测试检测 Delta和 Omicron变异株能力的研究中,

29、在10 种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盒的分析灵敏度中没有VOC 特异性差异,表明这些抗原侧向流动测试对Omicron 的有效性56。OraSure InteliSwab测试显示,原始 SARSCoV2 菌株与包括 Omicron 在内的所有 VOC之间的敏感性相当57。此外,对于一个由大多数已接种疫苗、入组前没有 SARSCoV2 感染史并且在症状出现后 5d 内进行测试的成年人队列中,Panbio COVID19 抗原快速测试设备以出色的 特 异 性 和 可 接 受 的 整 体 敏 感 性(81.8%)用 于Omicron 诊断,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监管机构对临时批准的要求(分别至少 97%和 80%)

30、58。在全球各种 SARSCoV2 变异暴发中,快速抗原检测在筛查、监测和感染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市面上的快速抗原检测测试种类繁多,检测质量参差不齐,使用前应该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6 Omicron变异株引起疾病的严重程度由 SARSCoV2引起的 COVID19大流行给全球经济和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在全球范围内,截 至 2022 年 4 月 1 日,已 向 世 卫 组 织 报 告 了486 761 597 例 COVID19 确诊病例,其中 6 142 735 例死亡59,其造成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容小觑。随着新关注变异株的出现,感染 Omicron 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也愈加受到关

31、注。众所周知,SARSCoV2 表现形式从轻度呼吸道感染到重症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一项研究数据表明,感染 Omicron 的症状与 Delta 相比略有不同,其症状范围更窄,症状消退速度更快,并且表现比 Delta更温和。喉咙痛和声音嘶哑在感染 Omicron 后出现更普遍,而嗅觉丧失、气味改变、眼睛酸痛和打喷嚏这四种症状在Omicron 期间的流行率明显低于 Delta。此外,许多使人衰弱的症状。如脑雾、眼睛灼烧感、头晕等,在Omicron病例中明显流行率降低60。5202期孙泽宇,等.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研究进展自 WHO 首次报告 Omicron 以来,多

32、个国家已相继发现了感染 Omicron 变异株的病例。韩国于2021 年末最初的 40 例 Omicron 变异感染病例中发现半数患者没有症状,剩余表现出轻微症状并在几日内消失。尽管有老年人被纳入研究中,但并不需要补氧等治疗措施61。在德克 萨 斯 洲 休 斯 顿的4 468名由 Omicron 引起的有症状感染患者,与系统中感染 Alpha或 Delta接受治疗的患者相比,不但感染 Omicron 的患者更年轻,并且住院的 Omicron 患者也显著减少。那些住院需要强烈呼吸支持的人明显减少,住院时间也更短62。同样,在第一个全球震中南非的茨瓦内市,发现在 Omicron 驱动的第四波浪潮中

33、,所引起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所降低。与Omicron暴发前的一波入院患者相比,感染 Omicron变体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降低,并且住院率相对于病例数较低。ICU 入院率、死亡率和住院时间均缩短63。在英格兰确诊的 Omicron病例中,与 Delta相比,其入院风险降低 59%,住院风险降低 44%,死亡风险降低 69%,并且在这种风险降低的幅度上发现了年龄依赖性的有力证据。20岁以上的人群中,与Delta 相比,感染 Omicron 的住院风险显着降低;50岁及以上的病例中,住院风险降低约 50%75%;在 1019 岁的人群中,住院风险仅小幅(有时不显著)降低;而 09岁个体中,二者的住院风险

34、没有显著差异64。疾病严重程度使用诸如住院总人数、补充氧气和通气需求以及死亡等因素来衡量65。Omicron变异株的出现导致 COVID19 病例迅速增加,有研究报道急诊就诊和住院人数也同时增加,不过这似乎是由高病例数驱动的,而不是疾病严重程度增加所导致66。尽管目前来看在 Omicron期间住院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入住 ICU 的频率较低,但短期内高传播率也可能会给各国当地的医疗保健系统带来压力,我们仍需要更多方面的数据和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Omicron 变异株引起的致病性。同时,我们应谨慎解释疾病严重程度的衡量标准,有研究表明感染死亡率可能是最能提供信息的指标,应该使用测量感染流行率的人口

35、调查来准确估计这一点65。7 Omicron变体的疫苗突破性自 COVID19 暴发以来,疫苗研发以前所未有的闪电速度进行,多种疫苗如 DNA 疫苗、mRNA 疫苗、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等层出不穷。疫苗接种被认为是结束毁灭性的 COVID19 大流行的关键。随着 Omicron 的超快速传播,增加疫苗覆盖率迫在眉睫。已有研究表明,中和抗体反应和疫苗有效性因疫苗制剂而有所不同67,68,由于新变异株 Omicron的出现以及其刺突蛋白的大规模突变,SARSCoV2疫苗对其的有效性也一直备受争论。有证据表明异源和加强疫苗接种可以更好地提供针对 Omicron变异株的保护作用69。与相应的同源 疫

36、 苗 相 比,使 用 一 剂 ChAdO1 nCoV 19/AZD1222(AZ)和第二剂 BNT 的异源疫苗接种显示出比相应的同源疫苗接种更高的中和抗体滴度。接种 异 源 AZ/BNT 后 1 个 月 内 采 集 的 血 清 与 接 种图 1急性 SARSCoV2感染期间核酸和快速抗原检测与宿主反应的时间线Figure 1Timeline of testing of nucleic acids and antigens and host responses during acute SARSCoV2 infection 521病 毒 学 报39卷BNT/BNT 后 3个月内采集的血清相比表现

37、出更高的中和活性。与两剂 BNT 相比,使用 BNT 进行第三次免疫可将感染保护提高 10 倍。在一项通过测量 mRNA1273、BNT162b和 Ad26.COV2.S 疫苗接种者的血清对野生型、Delta和 Omicron SARSCoV2 假 病 毒 的 中 和 效 力 的 研 究 中,也 证 实 了 通 过mRNA 疫苗加强的个体表现出对 Omicron 的有效中和70。中国香港真实世界数据表明,在第五波Omicron 浪潮中,死亡案例中未曾接种疫苗的占72%。未接种任何疫苗,感染死亡率为 3.03%。接种任何三剂疫苗,感染死亡率只有 0.04%,死亡风险大幅降低 76倍。特别是在较年

38、长的年龄组别(80岁)中,没有接种疫苗的人感染死亡率可达 16.46%,接种任何三剂疫苗后可下降至 1%左右。即使只接种首剂疫苗,死亡率也能显著降低至 7.05%6。目前全球已接种超过 117 亿剂疫苗,其中灭活疫 苗CoronaVac(Sinovac)和 BBIBP CorV(Sinopharm)的交付剂量最多71。近期,一项包括Omicron 变异株的研究中表明,在灭活病毒疫苗全程接种后、以 mRNA 疫苗为加强接种(异源加强接种),其诱导的 RBD 特异性 IgG(462.3 BAU/mL)水平是同源接种(57.6 BAU/mL)的 8倍。诱导的血清中和活性(NT90=20)水平是同源接

39、种(NT90=5)的 4 倍,此外还可以诱导出更高的 T 细胞和 B 细胞免疫应答72。这项研究已在巴西的真实世界研究中得到验证73。与仅接种了 2 剂 CoronaVac疫苗的人群相比,同源的 CoronaVac加强接种后,预防重症的有效性在 859d 时为 42.0%,但 90d 及以上时降低到了 14.8%。异源的 BNT162b2 加强接种后,预防重症的有效性在 859d 时为 64.2%,但 90d 及以上时仍维持在 66.9%。同源的 CoronaVac加强针提供了有限的额外保护,但异源的 BNT162b2 加强针在预防重症方面提供了至少 3 个月持续高效保护。此外,对于近期 SA

40、RSCoV2 Omicron BA.4、BA.5 和 BA.2.12.1 子变体的病例数不断上升,有研究表明74,3剂 mRNA 疫苗接种对 Omicron BA.4,BA.5,BA.2.12.1等三个亚型依然十分有效。抗体功效的下降有助于解释大量突破性感染和再感染病例,尽管出于对疾病的预防和保护仍然建议进行接种或加强疫苗接种,但更多的研究以及试验需要被用来探索对 Omicron 变异株的有效措施。同时,优先加强正在进行的 COVID19 疫苗接种活动,以对抗包括 Omicron在内的新型变异株,开发预测 SARSCoV2 进化轨迹的新干预手段,为预防病毒的大肆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武器。8 小结S

41、ARSCoV2 的突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新变异株 Omicron 风靡全球,它比其前身变体传播得更快,传染性更强,并能更好地逃避自然和疫苗诱导的免疫。虽然根据目前所掌握现实数据反映其严重程度相对较轻,但由于病例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对全球经济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更迅速地准确诊断、有针对性的疫苗和进步的治疗方法是加强预防和完善治疗策略的根本手段。Omicron是否会在这场大流行的历史上写下另一个致命的篇章,只有时间才能证明。目前对 Omicron毒株的相关信息仍在不断摸 索 中,这 篇 综 述 讨 论 了 有 关 SARS CoV 2 Omicron 变异株的各种信息,以便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42、参考文献:1 Karim S S A,Karim Q A.Omicron SARS CoV 2 variant:a new chapter in the COVID 19 pandemicJ/OL.Lancet,2021,398(10317):2126 2128.DOI:10.1016/S01406376(21)027586.2 Collie S,Champion J,Moultrie H,Bekker L G,Gray G.Effectiveness of BNT162b2 vaccine against Omicron variant in South Africa J/OL.N Engl

43、 J Med,2022,386(5):494496.DOI:10.1056/NEJMc2119270.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lassification of Omicron(B.1.1.529):SARS CoV 2 variant of concernEB/OL.20211220.https:/www.who.int/news/item/26112021classificationofomicron(b.1.1.529)sarscov2variantofconcern.4 Desingu P A,Nagarajan K,Dhama K.Emergence

44、of Omicron third lineage BA.3 and its importance J/OL.J Med Virol,2022,94(5):18081810.DOI:10.1002/jmv.27601.5 New SARSCoV2 variants BA.4 and BA.5 are comingEB/OL.2022 05 02.https:/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EB/OL.20220430.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7 Epidemic

45、realtime big data report EB/OL.20220424.https:/ Bedford T.Some answers to new variants of highly mutated COVID19 virus,but also many questions EB/OL.20220502.https:/ XE(a new coronavirus variant)EB OL 2022 05 10.https:/ W F,Lam E C,St Denis K,Nitido A D,Garcia Z H,Hauser B M,Feldman J,Pavlovic M N,G

46、regory D J,Poznansky M C,Sigal A,Schmidt A G,Iafrate A J,Naranbhai V,Balazs A B.Multiple SARSCoV2 variants escape neutralization by vaccineinduced humoral immunity J/OL.Cell,2021,184(9):23722383 e2379.DOI:10.1016/j.cell.2021.03.013.11Chekol Abebe E,Tiruneh G M M,Behaile T M A,Asmamaw Dejenie T,Mengi

47、e Ayele T,Tadele Admasu F,Tilahun Muche Z,Asmare Adela G.Mutational pattern,impacts and potential preventive strategies of Omicron SARSCoV2 variant infection J/OL.Infect Drug Resist,2022,15:18711887.DOI:10.2147/IDR.S360103.12Li Q,Zhang M,Liang Z,Zhang L,Wu X,Yang C,An Y,Tong J,Liu S,Li T,Cui Q,Nie J

48、,Wu J,Huang W,Wang Y.Antigenicity comparison of SARSCoV 2 Omicron sublineages with other variants contained multiple mutations in RBD J/OL.MedComm(2020),2022,3(2):e130.DOI:10.1002/mco2.130.13Kupferschmidt K.Where did weird Omicron come from?J/OL.Science,2021,374(6572):1179.DOI:10.1126/science.acx973

49、8.14Galloway S E,Paul P,MacCannell D R,Johansson M A,Brooks J T,MacNeil A,Slayton R B,Tong S,Silk B J,Armstrong G L,Biggerstaff M,Dugan V G.Emergence of SARS CoV 2 B.1.1.7 lineage United States,December 29,2020January 12,2021 J/OL.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21,70(3):9599.DOI:10.15585/mmwr.mm7003e2.

50、15Papanikolaou V,Chrysovergis A,Ragos V,Tsiambas E,Katsinis S,Manoli A,Papouliakos S,Roukas D,Mastronikolis S,Peschos D,Batistatou A,Kyrodimos E,Mastronikolis N.From delta to Omicron:S1RBD/S2 mutation/deletion equilibrium in SARS CoV 2 defined variantsJ/OL.Gene,2022,814:146134.DOI:10.1016/j.gene.2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