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例1提示: DBC=90C=90( 180A) =A, 或作AEBC例2提示: 作AFBC, 或证ABDACE回顾与反思: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 合理选用证明方法【训练与提高】1.C 2.B 3.A 4.22; 20或22; 205.50、 80或65、 65; 30、 30 6.20或357.3 8.略 9.提示: 证ABDACE【拓展与延伸】1.等腰三角形, 提示: 连MA, 证MDEMAC2.30, 提示, 连EC, 证BEDBEC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 例1.略 例2.略【训练与提高
2、】1.C 2.D 3.5或10 4.1: 35. CAB=DAB; ABC=ABD; AC=AD或BC=BD 6. 提示: 证ACFHBF【拓展与延伸】提示: 证ABDCAE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 例1提示: 作FGAE, FHBC, FIAD, 例2提示: 证CDFCBE【训练与提高】1.C 2.D 3.D 4.D5.1.5 6.25 7.10 8.提示: 证CE=CF=CG【拓展与延伸】1.提示: 证FCDFBE, 得FD=FE 2.略1.3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1) 例1提示: 证CDFABE 例2略【训练与提高】1.B 2.C 3.10 4
3、.265.8 6.4和6 7.3 8.8、 4.8【拓展与延伸】1.略 2.略1.3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2) 例1略; 例23【训练与提高】1.C 2.D 3.D 4.22或265.10、 5 6.6.5 7.128 8.18 9.略【拓展与延伸】1.( , 2) , ( , ) 2.略1.3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3) 例1提示: 证ADEABF或连AC, 证ACEACF例2提示: 连AC; 60【训练与提高】1.C 2.A 3.D 4.略 5. 60、 60、 12、 、 6.1 7. 8. 60 9.9.6 10.略【拓展与延伸
4、】1.24 2.略1.3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4) 例1提示: ADEBAF 例2略【训练与提高】1.D 2.C 3.1+2a 4.45.8 6. BECF且BE=CF 7.【拓展与延伸】1.提示: 取BC中点F, 连AF并延长交DC的延长线于点G2.提示: 证AOFBOE, 成立, 证AOFBOE1.3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5) 例1略 例2略【训练与提高】1.B 2.A 3.8.4、 5.4 4.略 5.平行四边形 6. 略 7.略【拓展与延伸】1.略 2.略, BCAD且BC=AD1.3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
5、和判定( 6) 例1略 例2【训练与提高】1.C 2.C 3.24 4.12 5.9 6. (2,4)(3,4)(8,4) 7.略 8.略【拓展与延伸】1.矩形 2.8秒, 秒1.3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7) 例1略 例2略【训练与提高】1.D 2.B 3. 4.55 5.AE=2AD 6.菱形【拓展与延伸】1. 略, 直角三角形 2.25, 1.3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8) 例1略 例2略【训练与提高】1.B 2.D 3.D 4., 1.5 5.4 6.70 7.5 8.略【拓展与延伸】1. 平行四边形, A=150 AB=AC且B
6、AC60 AB=AC且A=1502.略 , AB=AC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例1略 例2略 , 等腰三角形【训练与提高】1.B 2.B 3.3、 3 4.30 5.3 6.36 7.30 8.略【拓展与延伸】1. 提示: 作DGAB 2.t=6秒, 平行四边形; t=7秒, 等腰梯形1.5中位线( 1) 例1略 例2提示: 延长AD交BC于点F【训练与提高】1.D 2.B 3.20或22 4.40 5.AB=AC6.3 7.提示: 连AC、 BD, 交于点O, 作OOl【拓展与延伸】1. 略 2.略 , 6.51.5中位线( 2) 例1提示: 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例2提示: 取AB
7、中点G, 连EG、 FG【训练与提高】1.A 2.B 3.A 4.22 5.46.240 7. AC=BD 8.菱形【拓展与延伸】略第1章复习题1.B 2.B 3.C 4.C 5.C 6.A 7.B 8.D 9.C 10.B 11.C 12.D 13.C 14.A 15.C16.2或6 17. 18.14或16或26 19.64 20.125 21.26 22. 23.16 24.3 25.提示: 证AD=AE, ED=EF26.提示: 证MQ=AC=PN 27. 28.1 29. 略 , 2BC=3AB30. 提示: 三线合一 , 略31. 提示: 证ADPDCG, 等腰三角形32. C(
8、2, 3) , D( 3, 0) 提示: 证DOEBOA, 33.34. t=2, AB=, 不能35. 略, 3636. 4: 5, 9: 11, 16: 19, 37.提示: 在AF上取AG=AD, 连EG第1章自我检测题1.C 2.B 3.B 4.A 5.D 6.C 7. 8.略 9.12 10. 11.9.612.76 13.提示: 连ME、 MD 14.略 15.略 16.BE=5, CD:DE=第2章 数据的离散程度2.1 极差【实践与探索】例1 解: 甲队队员身高极差为1791772cm; 乙队队员身高极差为1801764cm因为甲队队员身高变化幅度小, 因此甲队更为整齐例2 解
9、: 中位数是: 2534元/m2; 极差是: 351520561459元/m2【训练与提高】1B 2D 3B 4B 5B 69; 7乙 83; 3 91699 10160 11(1)略; ( 2) 90分; 90分; ( 3) 火箭队的极差为18分, 湖人队的极差为30分; ( 4) 从平均分看, 两队的平均得分相同, 实力大致相当; 从折线走势看, 火箭队的比赛成绩呈上升趋势, 湖人队的比赛成绩呈下降趋势; 从获胜场次看, 火箭队胜3场, 湖人队胜2场, 火箭队获胜场数多; 从极差看, 火箭队的成绩较稳定因此预测下一场比赛火箭队更能取得好成绩2.2 方差与标准差【实践与探索】例 解: ( 1
10、) 7; 7; 12 ( 2) 两队成绩的平均数相同; 乙队的众数比甲队大; 乙队的方差比甲队小, 说明乙队较稳定因此乙队的射击水平较甲队高【训练与提高】1B 2D 34; 2 4 ; 乙 50 6 336; 110; 甲 7甲 8( 1) 略; ( 2) 甲机床的方差是00002; 乙机床的方差是000045; ( 3) 甲机床加零件的质量比较稳定【拓展与延伸】1( 1) 平均数: 5; 方差: 平均数: 15; 方差: 平均数: 50; 方差: ( 2) a; S2 ; m; m 2S2 2.3 用计算器求方差与标准差【实践与探索】例 解: 甲的平均数为126s; 方差为064 ; 乙的平
11、均数为124 s; 方差为104因此乙的成绩更好些, 甲的成绩稳定些【训练与提高】1A 2C 3C 4 (1)平均数: 5050; 方差: 1813; 标准差: 1346; (2)平均数: 7714; 方差: 1061; 标准差1030 5(1)15; 18; 55; 6 (2)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均可; 不能, 因为乙队游客的年龄有两个极端值, 导致年龄的方差较大, 平均年龄高于大部分游客的年龄 6 S甲2001, S乙2002 , 因此甲的成绩比较稳定第二章复习题1A 2C 3A 43750 57 615 7乙 8 甲70分; 乙70分; S甲2 300; S乙2120 甲、 乙两名
12、同学的平均分相同, 但乙的方差小, 比较稳定, 应让乙参加数学竞赛 9( 1) 甲( 6275) 8085, 乙( 5159) 8085( 2) S甲2 ( 8685) 2( 8285) 2( 8785) 2( 8585) 235, S乙2 ( 8585) 2( 8185) 2( 8585) 2( 8985) 28( 3) S乙2S甲2, 甲组学习成绩较稳定10乙 11 解: ( 1) 两段台阶的相同点是: 两段台阶路高度的平均数相同; 不同点是: 两段台阶路高度的中位数、 方差和极差均不相同( 2) S甲2 , S乙2, 甲路段走起来更舒服一些, 因为它的台阶高度的方差小( 3) 每个台阶高
13、度均为15cm, 使方差为0第3章 二次根式31 二次根式【实践与探索】例1 分析 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 只要满足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即可解 ( 1) 由x10, 得x1( 2) 、 ( 3) 略例2 解 ( 1) (2)222()24312( 2) (3)2(3)2()29545(3) ()2 回顾反思: 2表示2, 但2一般写成2例3 分析 因为当a0时, ( )2a, 因此当a0时, a( )2, 即任何一个非负数都能够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解 ( 1) a24a222(a2) (a2)( 2) 9b25(3b)2()2(3b) (3b)( 3) 略【训练与提高】1B 2B 3(1)x (
14、 2) x能够取一切实数 ( 3) x2 ( 4) x1( 5) x2 ( 6) 3x5 4( 1) ( 2) 45 ( 3) ( 4) a2b ( 5) ( -) 2 ( 6) 155( 1) ( x) (x) (2) (b)(b) (3)(3y21)( y1) (y1)【拓展与延伸】12 2231 二次根式( 2) 【实践与探索】例1 ( 1) 7; ( 2) 3例2 略回顾反思: 1 式子具有双重非负性, 即: ( 1) a0; ( 2) 02 一个式子是二次根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 1) 根指数是2; ( 2) 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3 注意()2与的不同, 两者不能混淆 两者的平方运
15、算不一样, 前者在根号外, 后者在根号内; a的取值不一样, 前者a必须大于等于零, 后者a可为任何数; 计算结果不一样, 前者计算结果为a, 后者计算结果为【训练与提高】1D 2A 3 1 4b 5a1 6x2 7( 1) 1 ( 2) 2 8ab 9 aa 【拓展与延伸】11 22x 3.4+232 二次根式的乘除【实践与探索】例1 ( 1) 解: 原式21; ( 2) 解: 原式3回顾反思: 当 a0 , b0时, 例2 ( 1) 解: 原式35; ( 2) 解: 原式42回顾反思: 当 a0 , b0时, 也能够写成, 利用它们能够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在对二次根式化简时, 一般先将被
16、开方数写成几个平方数与另一个数的积的形式【训练与提高】1B 2A 3D 3(1)18 (2) 4a ( 3) 15 (4)5 (5)4 (6)ab2【拓展与延伸】18 2 32 二次根式的乘除( 2) 【实践与探索】例1 ( 1) 解: 原式6; ( 2) 解: 原式15; ( 3) 解: 原式2a; ( 4) 解: 原式x回顾反思: 化简二次根式时, 把被开方数中能开得尽方的因数开方例2 ( 1) 解: 原式7; (2) 解: 原式(23)30; (3) 、 (4)略回顾反思: 第( 2) 题先把根号外面的有理数相乘, 再利用一次根式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例3 ( 1) 解: 原式4; (2)
17、解: 原式10; 回顾反思: 在运算中注意符号变化, 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也适用【训练与提高】12; 2; 3; 3; 4 2(1)3 (2)4 (3)20 (4)7 (5)x2y (6)(xy) 3(1)3 (2) 24 (3)a2 ( 4) 10a ( 5) 12 ( 6) 4xy ( 7) x【拓展与延伸】14 2132 二次根式的乘除( 3) 【实践与探索】例1 ( 1) 解: 原式2; ( 2) 解: 原式3; ( 3) 解: 原式22 回顾反思: 化简二次根式时, 把被开方数中能开得尽方的因数开方例2 ( 1) 解: 原式; (2)、 (3) 略例3 ( 1) 解:
18、原式; (2) 解: 原式; 回顾反思: 化简二次根式时, 如果被开方数是带分数, 把它化成假分数的形式再开方; 如果被开方数是不能直接开方的小数, 一般都化成分数再开方【训练与提高】1C 2D 3(1)3 (2) (3)2 (4) 4(1) (2) (3) (4) 5(1) (2) 2 (3) (4) (5) (6) 【拓展与延伸】1 2 32 二次根式的乘除( 4) 【实践与探索】例1 ( 1) 解: 原式; ( 2) 解: 原式; ( 3) 解: 原式b; (4) 解: 原式(2) 2 回顾反思: 化去根号内的分母, 能够用以下几种方法处理: ( 1) , ( 2) ; ( 3) 若分母
19、是b的形式, 那么分母、 分子上同时乘b能够达到分母有理化的目的例2 ( 1) 解: 原式; (2) 解: 原式3a回顾反思: 二次根式运算的结果一般要求分母中不含根号, 被开方数中也不能含有分母【训练与提高】1C 2C 3C 4(1) (2) (3) (4) (5) (6) 1 5(1) (2) 6略【拓展与延伸】1 2 ( 1) ( 2) 33 二次根式的加减( 1) 【实践与探索】例1 略 回顾反思: 在判断两个二次根式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时, 应先将各二次根式化简, 然后看其被开方数是否相同例2 ( 1) 解: 原式( 32) ( 3) 2; (2) 解: 原式( 34) ( 22) 4
20、例3 ( 1) 解: 原式549; (2) 解: 原式( 32) 33; (3) 解: 原式2回顾反思: 二次根式的加减实际是对同类二次根式的合并, 不是同类二次根式不能合并进行二次根式加减时应先将没有化简的二次根式化简, 然后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且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形式【训练与提高】1D 2A 3B 4B 5略 6(1)45 (2)13 (3) (4) (5) 13 ( 6) 10 ( 7) (8) 【拓展与延伸】(1a)33 二次根式的加减( 2) 【实践与探索】例1 ( 1) 解: 原式65; (2) 解: 原式3) 9; (3) 解: 原式222回顾反思: 在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时
21、要注意运算顺序例2 ( 1) 解: 原式(3)2(2)2( 1812) 4; (2) 解: 原式(3)2(2)2236回顾反思: 进行二次根式运算时, 要先对所给式子进行观察, 有些能够直接类比整式的乘法公式进行运算【训练与提高】1 (1)19 (2)2 (3) (4) 9530 2(1) 5 (2) 4 ( 3) 222 ( 4) 2 【拓展与延伸】1 (1)6436 (2)102 第三章复习题1C 2B 3D 4D 5C 6(1) 6 (2) 5 ( 3) 36 ( 4) 5xy ( 5) 1 72 8(1) 24 (2) 1 ( 3) ( 4) 4 ( 5) 15 ( 6) 164 9(
22、 1) 2 ( 2) ( 3) 2 ( 4) 1 10 2 11212( 1) 2 ( 2) ( 3) 44 135 142 15由8x0; 3x40; x20, 得x8 若c为斜边, 则a2b2c2, x 10(舍) ; 若b为斜边, 则a2c2b2, x2; 若a为斜边, 则c2b2a2, x 因此, x2或x第二章自我检测1D 2A 3D 4B 5A 62; 2 72; 4 82; 05 910(1) 845; 83 (2)甲乙 (3)乙的成绩更稳定 11 (1)甲98环; 乙98环 ( 2) S甲2 0214; S乙20146, 因此乙发挥更稳定 12( 1) 70; 6 ( 2) 数
23、学13( 1) 6; 7; 8; 22 ( 2) 只要说得有理即可第三章自我检测1D 2C 3D 4C 5D 6C 7x3, 且x1 8( 1) ; ( 2) ; ( 3) 3; ( 4) 1; ( 5) 1; ( 6) 9mn 101 112; 412(1) 2; (2) 3; (3) 2; ( 4) 8y; (5) ; ( 6) 4; (7)4; (8)9530 13 142b 15 4 169期中自我检测1B 2D 3B 4D 5D 6B 7B 8D 9x1 10511 12105 13 16 14菱形 15500或800 162.5 171 1840 19( 1) a2b; ( 2)
24、; ( 3) ; ( 4) 20 (1) 矩形; (2) 菱形; (3)正方形( 证明略) 21( 1) AAS证明; ( 2) 连结AD, 由勾股定理得AD4, 因为DCADACDF, 因此DF2.4 22(1)80; 80; 60; 80; 90; ( 2) 王成; (3) 略 23( 1) 因为A60, AC1, 因此AB2, BC, 设AB边上的高为h, 则ABhACBC, 因此h, 由平移性质可得CFAD, CFAD , 因此S( CFDB) h( ADDB) hABh; ( 2) 菱形, 理由略 BCADEF第20题图24( 1) 1; ( 2) 能, 当DEQB时, 四边形QBE
25、D是直角梯形, 由APQABC得t; 当PQAC时, 四边形QBED是直角梯形, 由AQPABC得t 第四章 一元二次方程参考答案4.1 一元二次方程【实践与探索】例1 根据题意, 列出方程, 并将其化成一般形式: 图4.1.1( 1) 如图4.1.1, 有一块矩形铁皮, 长100 cm, 宽50 cm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切去一个正方形, 然后将四周突出的部分折起, 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是3 600 cm2, 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 2)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 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 赛程计划安排7天, 每天安排4场比赛,
26、比赛组织者应该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解: ( 1) 角度一: 等量关系是底面的长宽等于底面积, 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是x cm, 则有方程(1002x)(502x)3 600; 角度二: 等量关系是底面积等于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再减去四个小长方形的面积, 同样设正方形的长是x cm, 则有方程100504x22x(502x)2x(1002x)3600; 以上方程经过整理均可得到一般形式: x275x3500(2) 全部比赛共28场, 若设邀请x个队参赛, 每个队要与其它(x1)个队各赛一场, 由于甲队对乙队的比赛和乙队对甲队的比赛是同一场比赛, 因此全部比赛共x(x1)场,
27、于是得到方程x(x1)28, 经过整理得到方程x2x560例2 当满足条件 时, 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当满足条件 时, 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解: 当, 即时, 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当2时, 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训练与提高】1B 2D 3D 48(1x)24.5 55050( 1x) 50(1x)21826方 程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1023211616071 8( 1) ; ( 2) 9; 【拓展与延伸】10 4.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 【实践与探索】例1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 1) ; ( 2) ; ( 3) 解: ( 1) 原方程变
28、形为, , , 即, , ; ( 2) 原方程变形为, ; ( 3) 原方程变形为, 即负数没有平方根, 故使方程成立的实数不存在, 原方程没有实数根例2 解下列方程: ( 1) ; ( 2) ; ( 3) 解: ( 1) 方程两边开平方, 得, 即, 或, , ( 2) 移项, 得, 方程两边同除以9, 得, 两边直接开平方, 得, 即, 或, 解得, ( 3) 方程两边开平方, 得, 即, 或, 解得, 【训练与提高】1B 2D 3C 4A 513; 3; 1 63, 7 7( 1) , ; ( 2) , ; ( 3) , ; ( 4) , 8( 1) , ; ( 2) , ; ( 3)
29、, ; ( 4) , 【拓展与延伸】9( 1) ac0; ( 2) an0 4.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 【实践与探索】例1 解下列方程: ( 1) ; ( 2) ; ( 3) 解: ( 1) 移项, 得, 配方, 得, , 解这个方程, 得, 即, ( 2) 移项, 得, 配方, 得, , 解这个方程, 得, 即, ( 3) 配方, 得, , 解这个方程, 得, 即, 例2 用配方法说明代数式的值恒大于零解: , 0, 0, 即代数式的值恒大于零.【训练与提高】1B 2D 3D4 9, 3; , ; , ; , ; , ; , 5(1)8; ( 2) 8, 2 6, 748( 1) ,
30、 ; ( 2) , ; ( 3) , ; ( 4) , ; ( 5) ; ( 6) , 【拓展与延伸】9, 当x2时, 有最小值1, 不可能为0, 且无最大值, 只有小华、 小明是正确的4.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 【实践与探索】例1 解下列方程: ( 1) ; ( 2) ; ( 3) ; ( 4) 解: ( 1) 两边都除以1, 得, 移项, 得, 配方, 得, , 解这个方程, 得, , ( 2) 两边都除以3, 得, 移项, 得, , 配方, 得, , , 解这个方程, 得, , ( 3) 两边都除以, 得, 配方, 得, , 解这个方程, 得, ( 4) 两边都除以, 得, 移项
31、, 得配方, 得, 0, 原方程没有实数根例2 小华把二次三项式配成的形式, 过程如下: 解: 问: 小华的解法是否有错误; 如有, 指出错在哪里? 并给出正确的解答解: 小华的解法错在把二次三项式当成一元二次方程, 正确的解答如下: 【训练与提高】1A 2A 3( 1) ; ( 2) ; ( 3) 1, 1; ( 4) 12y, 2 4 5. 16( 1) , ; ( 2) , ; ( 3) , ; ( 4) 71, 2 8( 1) ; ( 2) 【拓展与延伸】9 , 101s或2s4.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4) 【实践与探索】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 1) ; ( 2) ; (
32、3) 解: ( 1) , , , , , , ( 2) , , , , , ( 3) 将原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得, 即, , , 0, 原方程没有实数根例2 周老师: ”两个连续偶数的平方和为100, 求这两个数”小依说: ”这两个数是6和8”; 小琳说: ”这两个数是8和6”你认为她们的说法正确吗? 若不正确, 请写出正确的结果解: 设两个连续偶数为、 , 则, 将原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得, 解得, , , 或, , 即这两个数是6和8或8和6她们的说法都不完整【训练与提高】1C 2D 33, 1 4, ; 原方程无实数根 5( 1) , ; ( 2) , ; ( 3) , ; ( 4) ,
33、 ; ( 5) , ; ( 6) 原方程无实数根61, 【拓展与延伸】710 8DC155, AD55 9k14.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5) 【实践与探索】例1 不解方程, 判别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 1) ; ( 2) ; ( 3) 解: ( 1) 0, 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原方程可变形为, , 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 原方程可变形为, 0, 原方程没有实数根例2 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试求出这两个根解: 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 且0, 而, 由, 解得, , 把代入原方程, 整理后, 得, , 解这个方程, 得例3 阅
34、读材料: 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个实根为x1、 x2, 则两根与方程系数之间有如下关系: x1x2 , x1x2 根据上述材料解答: ( 1) 设方程2x24x10的两个根分别为x1、 x2, 你能写出x1x2, x1x2的值吗? ( 2) 如果方程的一个根是, 你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和的值吗? 解: ( 1) x1x2 2, x1x2 ( 2) 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 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得, , 解上述方程, 得, 【训练与提高】1A 2C 3D 4C 58, 没有实数根 64 71, , 2, 82, 249( 1) 方程没
35、有实数根; ( 2)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3)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0( 1) ; ( 2) 若k是负整数, k只能为1或2如果k1, 原方程为解得, , ( 如果k2, 原方程为, 解得, , ) 【拓展与延伸】11( 1) ; ( 2) 由得若, 即, 解得, 不合题意, 舍去若, 即 , , 由( 1) 知故当时, 12( 1) 0, 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 2) ABC的周长为54.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6) 【实践与探索】例1 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 1) ; ( 2) ; ( 3) ; ( 4) ; ( 5) ; ( 6) 解: ( 1) 化简得, , ,
36、 , 或, , ; ( 2) , , 或, , ; ( 3) , 或; , ; ( 4) , , , 或, , ( 5) , , , 或, , ; ( 6) , , , 例2 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 1) 7(2x3)228; ( 2) y22y990; ( 3) 3t216t; ( 4) 4x(2x3)3(2x3); ( 5) 9y26y10; ( 6) (x1)27(x1)80解: ( 1)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得x1 , x2 ; ( 2) 用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解得y1 9, y2 11; ( 3) 用公式法解得t1, t2; ( 4) 用因式分解法解得x1 , x2 ; ( 5) 用
37、因式分解法解得y1 y2 ; ( 6) 用因式分解法解得x1 0, x2 9.【训练与提高】1C 2, 3, 4, 536( 1) , ; ( 2) , ; ( 3) , ; ( 4) ; ( 5) , ; ( 6) , 7(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拓展与延伸】85 913cm, 100, 1, 14.3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1) 【实践与探索】例1 一个两位数, 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小4, 且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平方和比这个两位数小4, 求这个两位数解: 设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 则个位数字为( ) .根据题意, 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