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东海之大乐教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667705 上传时间:2024-10-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东海之大乐教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东海之大乐教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课《东海之大乐》 教学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1、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2、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河伯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分组朗读)  (二)梳理内容:  要求: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组内交流,请一位同学讲解  第1节:  时:按时  灌:流入  尽:全  旋:转过,调转   少、轻:形容词做意动,认为……很少,认为……很轻  难穷:难以穷尽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见……于:被……  第2节:  拘:局限  于:被  虚:所处环境  盈:溢出  虚:减少  过:超过  为:用  数:计算  自多:自夸   不似:不就像……  卒:聚集  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句  (三)探究  1、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2、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名词用作状语,“按季节”) (2)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方位名词用作状语。“面向东面”) (4)我常闻少仲尼之闻(形容词的意动用 法,“以之为少”—“小看”) (5)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轻”—把…看轻—“轻视”) 第一段作者写得很有层次,请将这一段划分层次,体会庄子行文清晰的思路。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黄河的壮阔。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不见水端”:大海的宽广。 第三层:从“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至段末:河伯的顿悟。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自知之明 4、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第一、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第二、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更大的理想。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 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欣赏“井底之蛙”的故事 这则故事,魏牟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魏牟想告诉公孙龙什么? 井底之蛙 管窥蠡测 邯郸学步 指出公孙龙不是智商不行,而是他原来的知识阻碍了他领悟大道理。 作者举了几个寓言故事要什么说明道理,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生动地说明人的知识技能有限,如果满足于一知半解,盲目自满,无异于井中之蛙,邯郸学步,最终自取其辱,启示人们要谦虚好学,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5、《秋水》中的成语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被有学问或内行的人所耻笑。 大方之家: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的专家。 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掉了。 6、庄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相对主义思想(人们认识的有限性、无限性) ︳ 人要不断突破自我局限 追求更高更博大的境界 齐物论: 虚心自处 完善自我,不囿于己见, 不自以为是。 顺应自然— “逍遥游” 7、作者在提升自我方面渗透了怎样的思想? (1)制约因素: 地域,时间,受教育程度。 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境界不断得到提升。寓言启示我们必须时时省察是否遭受了类似的蒙蔽,激励我们超越这些蒙蔽,向理想的境界靠近。 (2)注意问题方面: ①消除河伯以及坎井之蛙那种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安于小我的心态。这种心态让人既没有清醒地认识自我,又没有清醒地认识世界。 ②即便我们已经有了较高的精神境界,也不能够自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8、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1)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2)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更大的理想。  三、总结: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四、作业: 1、课本上完成练习二    2、完成《导学》本课练习    3、预习《尊生》第2则,思考: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是什么?  附:板书设计:      河 伯:自以为是 旋面自责(知错,不应自满)虚心自处 完善自我      海神若:谦  虚     循循善诱 (语大理,不自多) 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