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西安高新逸翠园学校语文新初一均衡分班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犇看拼音,写词语。
牪làng màn qīng cuì kū jié wēi fēng lǐng lǐng
牪
二、选择题
2.犇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牪A.正(zhènɡ)月 僧(sēnɡ)人 叛(pàn)乱
牪B.缥(piāo)缈 惆(chóu)怅 侦(zhēn)探
牪C.追悼(diào) 威胁(xié) 獠(liáo)牙
牪D.瞻(zhān)仰 电钮(niǔ) 锲(qì)而不舍
三、选择题
3.犇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牪A.好逸恶劳 兴国安帮 弄巧成咄 负荆请罪
牪B.诩诩如生 怪石嶙峋 神彩奕奕 盛气凌人
牪C.波澜壮阔 和蔼可亲 心有余悸 一丝不苟
牪D.匠心独运 别俱一格 应接不遐 前赴后继
四、选择题
4.犇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辨析有误的一项是( )
牪A.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设问句)
牪B.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反问句)
牪C.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拟人句)
牪D.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比喻句)
五、选择题
5.犇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牪A.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
牪B.他大概用了整整一年时间,终于研究出了抗毒疫苗。
牪C.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奶奶拄着拐杖从远处走来。
牪D.河道上一只只往来自如的小艇,是一道威尼斯独特的风景。
六、选择题
6.犇对下面句子中引号的作用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牪中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讲的就是“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
牪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 C.表示引用。 D.表示讽刺和否定。
七、选择题
7.犇对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牪A.曹禺,原名万家宝,我国著名的戏剧家,代表作品有:《雷雨》《曰出》《虎符》《北京人》等。
牪B.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 《梧桐雨》和郑光祖的《赵氏孤儿》。
牪C.“风雅”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儒家诗论把 “风雅”列为“诗经六义”的两类。
牪D.雨果是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品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幻灭》《九三年》等。
八、选择题
8.犇排列句子。( )
牪①一只只小松鼠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牪②早晨,森林里散发出阵阵清香。
牪③树上的露水沙沙地落下来。
牪④树缝中间透出来的阳光,组成了无数五颜六色的光带。
牪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① D.①③②④
九、选择题
9.犇按要求写句子。
牪(1)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红了。(用拟人手法改写句子)
牪__________________
牪(2)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的心怎能不激动呢?(改为陈述句)
牪__________________
牪(3)成群结队地 鱼 珊瑚丛 在 穿来穿去 中。(连词成句)
牪__________________
牪(4)我认真改正了作业中不正确的错别字。(修改病句)
牪__________________
牪(5)仿写句子:如果我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份温馨。
牪如果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牪(6)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用关联词连句子)
牪___________________
牪(7)小蚂蚁必须搬家。(改为双重否定句)
牪___________________
十、选择题
10.犇运用学过的古诗文、名言警句填空。
(1)牪、“咏物诗”往往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李贺的《马诗》中,诗句“何当_______,快走___________”饱含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____________在《石灰吟》中,通过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为人清白、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我还读过这样的咏物诗《__________》。
(2)牪、“春”一直以来是诗人笔下描绘的对象:唐代的韩愈看到京城的春雨和绿草,写下了“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对于悄然无声、默默奉献的春雨,杜甫则发出了“_______________,润物细无声”的赞叹;而王观则在“若到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寄托对好友的美好祝愿。
(3)牪、中秋佳节,遥望天上的月亮,唐朝诗人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让我们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还知道类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牪、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也不能铺张浪费,有句古话说得好:“常将有日思无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牪、“青出于蓝”是一个成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这个成语出自《荀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
(6)牪、《学弈》中描写其中一人“三心二意的学棋态度”的句子是“一人虽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一、选择题
11.犇主题交流。
牪每天下课后,总有几个同学你争我抢地往教室外挤,老师总是告诫那几个不遵守规则的同学。可他们满不在乎,觉得反正都要出去,谁往前挤,谁就可以早出去。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说说你的看法,最好用上你积累的名言警句。
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选择题
12.犇文言文阅读。
牪北人食菱①
牪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牪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牪【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2、“其人自护其短”中的“其人”指的是什么人?( )
牪A.其他人 B.北人 C.问者 D.北人和问者
13、文中的北人为什么要“并壳入口”?( )
牪A.因为这样吃味道更好。
牪B.因为煮熟的菱角很烫,这样吃可以避免烫伤。
牪C.因为他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壳。
牪D.因为“并壳入口”的吃法是南方的风俗。
14、下面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牪A.菱角一般生长在南方。
牪B.菱角属于土产品。
牪C.菱角生长在前山和后山。
牪D.南方人吃菱角不需要去掉壳。
15、你觉得文中的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选择题
13.犇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牪【材料一】
牪人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人体内2/3以上是水。水是传递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所必需的物质。水可以溶解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对维持人体组织的正常功能必不可少。喝足够的水可以预防感胃,使感冒患者早愈。因为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菌入侵的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可促使人体排除废物。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身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
牪【材料二】
牪在“饮水与健康”宣传周里,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下面是谈话记录张师傅:我就喝的水,接上自来水,用火烧开,晾凉了,就能喝了。
牪李小明:我爱喝白开水,清凉可口,无异味,喝完嗓子很舒服。
牪王医生:高温煮沸的自来水,能够杀死水中的微生物,我只喝白开水。
牪刘老师:研究表明,开水中的钙、镁元素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我选择喝白开水。
牪【材料三】
牪学校宣传栏引用了一句中国古话:“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
牪16、材料一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请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
牪17、请结合材料一判断:关于水对人体的作用,下列哪个比喻不恰当?( )
牪A.散热器 B.润滑剂 C.防护兵 D.运输兵
牪18、从材料二中总结出人们选择喝白开水的四个理由,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
牪理由一: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二:____________________
牪理由三: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四:____________________
牪19、你作为班里的卫生委员,请配合学校的宣传教育,在“饮水与健康”主题班会上做一个“饮水的重要性”专题即兴发言。
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选择题
14.犇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牪母亲的“土月饼”
牪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精美,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
牪②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因为中秋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月饼。
牪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香喷喷的芝麻。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馅儿就露了出来,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吃的时候,一只小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吃完了再把掉到手心里的渣一点点舔掉。但是,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奢侈的。
牪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买来糯米,经过淘洗、晾干,然后拿到磨坊去磨成面粉,面粉带回家,母亲先把面粉倒进在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点油和水,再慢慢揉搓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面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把包着馅料面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
牪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棋子上有五个凹进去的圆形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我们洗净双手,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面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飘荡。
牪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
牪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和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无比美味!
牪⑧如今,生活水平好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价格也越来越贵,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
牪20、概括文中母亲做月饼的几道工序。
牪买糯米→淘洗糯米→( )→做米饼→( )→捏锥形→( )→( )
牪20、第③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下列概括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
牪A.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
牪B.物质匮乏年代,留下的吃月饼的记忆。
牪C.那时候月饼的馅料和口味。
牪2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牪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
牪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牪23、文章写的是“母亲的土月饼”,而①③自然段却用大量笔墨写了单位发的月饼与“那时候的月饼”,为什么?
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牪24、短文最后一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牪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选择题
15.犇作文
牪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如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牪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牪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
牪【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牪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牪书写时要注意“脆、竭、凛”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二、选择题
2.B
解析:B
牪【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读音的掌握。解答本题重在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要多读、多练,读准字音。
牪A:正(zhènɡ)月改为正(zhēng)月。
牪B:正确。
牪C:追悼(diào)改为追悼(dào)。
牪D:锲(qì)而不舍改为锲(qiè)而不舍。
三、选择题
3.C
解析:C
牪【详解】考查汉字字形。
牪A项兴国安帮——兴国安邦;弄巧成咄——弄巧成拙
牪B项诩诩如生——栩栩如生;神彩奕奕——神采奕奕
牪D项别俱一格——别具一格;应接不遐——应接不暇
四、选择题
4.C
解析:C
牪【详解】此题考查对常用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牪比喻句: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牪拟人句: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牪反问句: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牪设问句: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
牪故答案为C
五、选择题
5.C
解析:C
牪【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
牪A.有误,成分残缺,在开头加“您”,即:您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
牪B.有误,前后矛盾,去掉“大概”,即:他用了整整一年时间,终于研究出了抗毒疫苗。
牪C.正确。
牪D.有误,词序颠倒,“一道”和“威尼斯”互换,河道上一只只往来自如的小艇,是威尼斯一道独特的风景。
六、选择题
6.C
解析:C
牪【详解】考查引号的作用,做题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进步去分析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牪故答案为C
七、选择题
7.C
解析:C
牪【详解】A选项中曹禺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品有《雷雨》《曰出》《原野》《北京人》等。《虎符》作者是郭沫若,郭沫若的代表作有《棠棣之花》《孔雀胆》《凤凰涅槃》《星空》《新月与白云》等。他的作品有的借古喻今,成为浪漫主义戏剧的典范。B选项中元杂剧的四大悲剧中《赵氏孤儿》的作者为纪君祥,纪君祥元代杂剧、戏曲作家。郑光祖,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杂剧《倩女离魂》最著名。
牪D选项中《幻灭》的作者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他是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代表作小说合集《人间喜剧》。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八、选择题
8.A
解析:A
牪【详解】略
九、选择题
9. 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都红了脸。 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的心无比激动。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穿来穿去。 我认真改正了作业中的错别字。 一缕阳光 就给人们带来一丝甘甜 音乐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陶冶人的性情。 小蚂蚁不得不搬家。
牪【详解】(1)本题考查拟人句。
牪拟人是一种辞方式,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牪本题可以把“苹果红了”拟人化,如: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露出了红红的笑脸。秋天来了,果园里的苹果羞红了脸。
牪(2)本题考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牪本题将反问语气词“怎能”去掉,将否定词“不”改为“无比”,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去掉,把问号改为句号。
牪(3)本题考查连词成句。
牪本题可按照“谁在哪里做什么”的思路去连接,主语为“鱼”,地点是“珊瑚丛”,做什么“成群结队地穿来穿去”,连接起来为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穿来穿去。
牪(4)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牪本题错在重复啰嗦。“不正确”和“错别字”表达意思一样,重复,应将“不正确”删掉。
牪(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牪观察例句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说法。句式特点为:如果我是……,就给人们带来……。
牪如:如果我是一泓清泉,就给人们带来一丝甘甜。
牪(6)本题考查关联词。
牪句子“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与“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之间存在递进的关系 ,故应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还……”。
牪(7)本题考查陈述句改为双重否定句。
牪双重否定句是指一种句式,即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
牪根据句意,选择合适的双重否定词。常见的双重否定词有“不得不”、“不能不”、“不会不”、“无不”、“没有不”、“非……不可”等。
牪本题中可以把“必须”改为“不得不”。
十、选择题
10. 金络脑 踏清秋 于谦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草色遥看近却无 随风潜入夜 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不知秋思落谁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莫把无时当有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
牪【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
牪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全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牪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全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牪咏物诗还有罗隐的《蜂》,王冕的《墨梅》等。
(2)牪、此题考查学生诗词的识记默写能力。
牪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唐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全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牪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出自宋代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全诗: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牪、此题考查学生诗词的识记默写能力。
牪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全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牪思念家乡亲人的诗词还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等。
(4)牪、此题考查学生名言名句的识记。
牪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摘自《增广贤文·上集》意思是:过好日子的时候要居安思危,想想以前贫困的时候,不要等到真正过上穷日子的时候才只能去回想当年富足的风光。
(5)牪、此题考查学生名言名句的识记默写。
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摘自《荀子·劝学》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6)牪、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识记默写能力。
牪原段: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十一、选择题
11.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认为在学校大家应该遵守规则,走出教室时应该有秩序,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既安全又顺利地走出教室。挤来挤去,容易发生事故。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规则。
牪【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发表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要求最好用上名言警句,那么平时就要加强积累,选择合适的名言警句,会使你发表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在发表观点后,就要说出理由,来支撑你的观点,有理有据。最后,再总结观点,注意语句要通顺。
十二、选择题
12.B
解析:12、B
13、C
14、A
15、文中的北人不懂装懂,还强词夺理,是一个可笑的人。
牪【分析】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十三、选择题
13.C
解析:牪16、人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牪17、C
牪18、 方便 可口 讲卫生 有营养
牪19、水是生命之源,地球的所有生命都离不开水,喝足够的水可以预防感冒,可避免皮肤干燥,促进人体代谢。
牪【分析】
牪16、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牪结合“人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来看是材料一的总起句也是中心句,后文都在围绕此进行表述。
牪17、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比喻的运用。
牪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牪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牪结合“水是传递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所必需的物质。”可以看出C不正确。
牪18、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牪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牪从“清凉可口,无异味,喝完嗓子很舒服。”、“高温煮沸的自来水,能够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开水中的钙、镁元素对身体健康是有益”中可以看出。
牪19、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
牪这类题要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结合自己的语言进行作答,表达要合理,答案不唯一。
十四、选择题
14.B
解析:牪20、 磨成面粉 裹馅料 打模 蒸烤
牪20、B
牪22、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忽明忽暗的火焰拟人化,语言生动形象,衬托了作者高兴、期待的心情。
牪23、用单位发的月饼、那时候的月饼和母亲做的“土月饼”作对比,突出母亲做的月饼好吃,表达出对母亲做“土月饼”的怀念,并通过写小时候吃月饼的往事,引出下文母亲为“我”做月饼的情景。
牪24、首尾呼应,同时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喜欢与怀念之情。
牪【分析】
牪20、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牪结合“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买来糯米,经过淘洗、晾干,然后拿到磨坊去磨成面粉,面粉带回家,母亲先把面粉倒进在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点油和水,再慢慢揉搓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面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把包着馅料面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可以看出。
牪20、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牪结合“因为中秋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月饼。”可以看出。
牪22、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
牪“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来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火焰拟人化,表现了作者的期待。
牪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牪23、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牪结合“觉得味道很一般。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和“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香喷喷的芝麻。”来看两者形成对比,引出母亲做月饼的情景。
牪24、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牪结合“觉得味道很一般。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和“那么有味,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体现了对“土月饼”的怀念,点明中心并首尾呼应。
十五、选择题
15.范文:
牪记住这一天
牪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阳光调皮地透过窗帘的缝隙,溜进屋内,在我的床上投下了斑驳的影子,企图唤醒梦中人。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新的一天又开始启程了!
牪“惟妙!”妈妈匆匆走进我
解析:范文:
牪记住这一天
牪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阳光调皮地透过窗帘的缝隙,溜进屋内,在我的床上投下了斑驳的影子,企图唤醒梦中人。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新的一天又开始启程了!
牪“惟妙!”妈妈匆匆走进我的房间,扯起嗓门,“妈妈有事得出去,你得乖乖在家写作业——记好了,电视一个指头也不许碰!”话音刚落,她便冲了出去。
牪我乖乖地抓起作业本,又揪起笔,在本子上“刷刷”地走着,对电视则是“望而止步”。别以为我不想看电视——对电视里那些精彩的节目,我就像羊儿对青草一般“垂涎三尺”。可是家中的“霸王”妈妈清楚地立下了指令,借我一万个胆子,我也没胆去与电视“做朋友”!
牪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伸了伸懒腰,随意地看了眼手表——10:00。“呀!”我像弹簧一般从椅子上蹦起来。“这……那……现在我最爱的节目正在播出呢!”我习惯性地操起电视遥控器,可妈妈的“命令”又回响在脑海里。“那——”我心如乱麻——虽然想看电视,但又怕被批评。
牪“看电视吧!作业可以过一会儿写,可电视又不能常常看!过了这村可就没有这店了!”一个邪恶的声音对我振振有词地“劝告”。我竟点点头:“对!再说,妈妈出去有事,一时半会儿是回不来的!”于是,我听信了“小恶灵”的话,津津有味地观看起了电视节目。
牪五分钟过去,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咚!”啊,妈妈来了!我惊吓的程度不亚于鼠见了猫,手忙脚乱地关了电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坐在桌前。心“怦怦”直跳,妈妈应该什么都不会发觉吧?
牪妈妈悄无声息地进来了,她摸了摸电视——烫得像炭,又看看我——在旁若无人地写作业。“看电视了?”“没——有!”
牪暴风雨前的宁静。
牪“你看看你,啊?不仅不用功,还学会撒谎了!我平时是怎么教你的?你知不知道为了你,妈有多累?你……你……太不像话了!”妈妈脸都青了,咆哮着,像一头发怒的狮子。
牪“要记住:业荒于嬉。你平时再用功,一旦放纵了自己,平时的用功统统付之东流。”妈妈又放缓口气。
牪我一声不吭,但心里彩色电视像被在抽打。同时,我也把几个字塞入心里:业荒于嬉。
牪这一天,我永生难忘。它像一根无形的鞭子,在我放纵自己时,鞭打着,警醒着我。我要永远记住这一天,因为这一天让我懂得——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牪【详解】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也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作文形式,它容易让考生追寻到写作思路,但想写好它,却有点难度,写此类作文时,我们应该多思考,既能打开思路,也要围绕题目来写,做到不跑题的基本要求。
牪审题立意
牪“记住这一天”,显能是不平常的一天,对自己有重大意义,深刻印象的“这一天”,是自己的成长吗?是家庭的变化吗?是社会的发展吗?……是“这一天”显示出自己的认识选得不秀了新的关键性的体验与转折?
牪误区指导
牪有些考生,想不出有些什么日子是“不同反响”的。说实话,要想出一个“不同凡响”的日子确实不容易。或许有些考生会开始胡乱编造了,结果写出一篇虚假的,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这实在是写作的大忌。
牪思路点拨
牪考生从貌似普通和平凡的日子里,从一件寻常的事情中,看出“不同凡响”的意义来,表面看写“这一天”,其实是写“这一天的事”或者“这一天的情感”,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牪文体选择
牪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适合写议论文。
牪提纲:
牪开头:开门见山或者修辞式开头点题。
牪正文: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
牪结尾:总结式或者抒情式扣题,升华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