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校本培训的班主任专业化队伍建设研究156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基于校本培训的班主任专业化队伍建设研究内容摘要: 在新课程实施中, 校本培训已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培训模式。遗憾的是, 当前的校本培训对教师队伍的关注较多, 而对班主任队伍的关注实在是太少了。按照班主任专业化的要求开展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 己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本文从班主任专业化队伍的校本培训的现状、 内容、 途径、 方式等方面, 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关键词: 班主任专业化 校本培训正文: 班主任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决定了班主任队伍是新课改精神的重要实践者, 也是新课改实现其预期教育
2、目标的最关键力量。一位优秀的班主任, 对学生各方面健康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 校本培训由于具有立足岗位、 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特有优势, 受到各地区的关注, 逐渐成为大面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技能的,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培训模式。校本培训对教师队伍建设已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遗憾的是, 当前的校本培训对教师队伍的关注较多, 而对班主任队伍的关注实在是太少了。按照班主任专业化的要求开展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 己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班主任专业化与非班主任教师专业化相比有其特殊要求。班华教授在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序言中指出: 班主任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特殊的
3、方面。班主任专业的特殊性能够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从教育劳动的性质看, 主要是精神劳动, 是与学生心灵沟通, 促进其精神发展的精神活动; 二是班主任有其特殊的教育操作系统即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因此也就决定了班主任专业化培训从内容到形式与一般的教师培训均应有所不同, 而要使班主任校本培训实现全员、 高效, 就必须做大胆的尝试和深入的研究。本人对陶山九中班主任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 并对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的班主任队伍建设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一、 班主任校本培训现状 1、 校本培训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三大来源之一, 但不是主要来源。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84.6%的调查对象认为班主任的
4、工作能力来源于”班主任工作中经验的积累”, 52.1%认为来源于”向周围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学习”, 32.4%认为来源于”学校里的班主任培训(包括讲座、 经验交流、 工作要求、 观摩课、 研讨会等)”, 16.2%认为为来源于”经过书本的学习”, 6.8%认为来源于”市、 区级培训班的培训”, 7.6%认为”自己学生时代的班主任给自己的影响”。应该说从当前情况来看, 大家还是比较认可班主任校本培训对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价值。2、 班主任工作中的主要困惑。调查发现, 当前班主任困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 1) 、 工作压力太大, 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 工作太忙, 琐事太多, 班主任像”全职保姆
5、”。( 2) 、 问题学生的家长教育孩子无方,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相背离, 教育上有难度, 家长不配合、 不支持, 偏袒孩子, 与家长沟通难。( 3) 、 管理方面知识和技巧的欠缺, 很难准确把握现在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变化, 处理学生问题时很难恰到好处地把握好度。( 4) 、 校内外教育的冲突,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好, 新问题越来越多。( 5) 、 如何正确对待差生?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 塑造成功型的学生?( 6) 、 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 班主任校本培训的管理和模式要符合学校实际, 需要真正了解班主任的困惑并加以指导和解决, 特别是新班主任更应得到常规工作的相关培训, 以便更好
6、地开展工作。在调查对象中, 30岁以下的班主任认为首先应在”班级管理理论知识”方面得到培训, 其次是”如何与家长沟通”方面的培训等, 侧重于常规的管理能力的提高, 而30岁以上的老教师的观点有些不同, 她们认为”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如何组织学生活动”最应得到培训。 3、 当前班主任校本培训中的优缺点。在调查中, 问及”您认为当前班主任校本培训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 相近的回答大致可归纳如下: (1) 班主任有理论上的指导和引领、 理论性较强。 (2) 能够提升班主任整体水平。 ( 3) 信息和经验的交流, 更容易进行互相学习, 能够直接得到经验, 具有互动性。 ( 4) 能结合学校实际情
7、况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实际问题, 培训更有效。 ( 5) 资源较多, 内容比较丰富, 学习机会多。 ( 6) 方便, 节约外出奔波的时间。 ( 7) 师徒结对, 对新班主任帮助很大。 尽管班主任欢迎校本培训, 但班主任校本培训在具体操作中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 1) 、 缺乏针对性、 实质性的操作太少。 ( 2) 、 不能定期举行, 时间太短, 缺乏持久性。 ( 3) 、 若采用案例教学, 可能效果更佳。 ( 4) 、 缺乏系统性, 实效性不强。( 5) 、 讲解还不够全面。二、 班主任在校本培训中要明确的能力要求和角色意识 班主任在工作中所担当的角色内容丰富, 类型多样
8、。班主任不但要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而且要影响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从而使青少年一代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的价值观、 规范和习俗。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 引导者、 组织者, 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很好的能力及素养, 才能胜任班主任这个角色。调查显示, 班主任要具备的能力依次为: 1、 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92.3% ), 在班上任遇到的突发事件中, 依次为学生和任课老师的矛盾( 64.9% )、 学生和家长的矛盾(55.5%)、 学生在校意外伤害事故(47.8%)、 学生在校突发疾病( 37.6% )、 学生离家出走(17% )等; 2、 心理辅导的能力(92.3% ); 3、 管理班级的能力(
9、88.1%); 4、 组织活动能力(85.4% ); 5、 人际交往的能力(85%); 6、 语言表示能力(78%); 7、 情绪调控能力(68.30% ), 在班主任工作中, 由于压力大, 班主任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出现职业性倦怠和疲劳感, 这就需要班主任学会自我心理释压;8、 创新能力(58.1%);9、 学习研究能力(47.8% ) 另外, 30.7%班主任认为要懂得信息技术的使用, 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加强与学生联系、 沟通的一条新的途径。班主任还应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这就要求班主任懂得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结合家庭的力量来加强教育效果。综合
10、以上能力, 在班主任校本培训中要加强调理, 这样才能设置规则和程序, 班级管理才能形成风格和个性, 这将有效避免班级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出现”管理缺乏”。班主任在管理生活中主要扮演的角色有: 1、 组织者的角色。班主任要注重把自己和科任教师的影响力进行整合, 形成”教师集体”的影响力, 进而培育班集体。班集体能够看成是学生个体所处的环境情景场, 它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及个性心理特征、 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 心理辅导者的角色。班主任要懂得学生的心理, 需要具备必要的心理辅导能力, 以便能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和咨询, 如倾听技术、 关注学生的情感、 与学生坦诚地交流感情的方法及提供良好建
11、议等。3、 协调者的角色。班主任作为学校管理环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多方面的关系中起到一个协调的作用, 这些关系协调好了, 对于班集体的发展大有促进, 有利于班级的稳定与发展。三、 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的方式和途径 1、 班主任校本培训要考虑”三结合” (1)、 传统型和创新型相结合 调查发现, 56.4%的班主任在工作中都参与过”师徒结对”(新教师进校初期由老教师一对一指导带教)的活动。50.4%的人认为这种培养方式”效果很好, 能够学到很多经验”; 27%的人认为效果一般, 要看师傅是否愿意教; 11.1%的人认为”没有什么效果, 只是一种形式”。在各类学校中, ”师徒结对”的效果无显著性
12、差异。从上述数据来看, 传统的方式还是很能被大家接受的, 效果也比较明显, 但现在也需要不断有新的创造。师徒结对带教是一种新教师培训的特殊模式, 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在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特点不断彰现的信息时代, 师徒结对带教也应不断创新。美国教育界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来完善这一统模式, 这些行动包括对带教者素质的研究和探讨、 建立带教者支援系统、 新教师支持网络等。中国研究者提出的”导师制培训模式”也是传统师徒结对带教的深化和发展, ”它是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 具体指定特定对象的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实践, 以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群体的程序类型。是经验和技能传承的一种范本形式”。导师培训模式的具体形
13、式又包括专家诊断式、 研究指导式、 跟踪培养式。因此在班主任的师徒结对带教模式和理念上要不断创新发展。 ( 2) 、 系统型和分段型相结合 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时要有计划, 注重系统性, 而不是零散、 随意的, 要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基础, 找准实践中的薄弱环节和发展需求进行培训规划。一份完整的班主任校本培训课程计划应该包括课程名称、 课程培训目标、 培训过程设计、 实施部门、 管理者、 培训对象、 培训时间、 培训方式、 培训内容、 向学员提供的学习资料、 培训考核、 课时数与学分数等。 分段型的培训也能够认为是补缺型的, 不同年限的班主任对于知识和能力的学习需求是有差别的。在学校班主任校本培训中
14、, 能够按照班主任龄, 分段来进行专题培训, 也能够根据教师职业生涯理论和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 对于新班主任、 一般班主任、 骨干班主任等不同层次开展不同的培训, 这需要根据各校班主任队伍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 3) 、 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需要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能够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培训。学研结合, 以研为主; 学用结合, 以用为主;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提倡师生互动。在调查访谈中, 不少班主任提出, 理想的班主任培训模式是互动式的, 当参与体验时, 自己的感觉与平时讲座类的培训有很大的不同, 印象也会更深刻。实践型培训还包括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15、也即教师互动, 形成学习小组, 如新老班主任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 互帮互助, 在实际工作中共同发展。 当前, 班主任校本培训在不断发展、 进步, 各种形式和途径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进行检验, 无论何种形式, 都要真正做到班主任校本培训方案的合理设计和有效执行。2、 班主任校本培训可采用的类型分析 为了加快建设班主任队伍, 提高班主任的素质和解决问创新实践的能力, 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很多学校结合自身特点, 开展了班主任校本培训, 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各具特色,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 1) 以培训班的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 这类培训目的明确, 培训内容确定, 形式以讲座为主, 外请专家或内请
16、本校名师主讲, 在集中的一段时期开展培训, 能够做到由浅入深、 系统化。如新班主任培训、 3至5年班主任龄的班主任培训, 以及5年以上班主任龄的班主任培训班。 ( 2) 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 此类培训能够根据学校工作的安排, 灵活操作, 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请某方面的专家、 名师或校领导主讲, 可侧重班主任工作中的某个方面进行校本培训。如 , 省教科所周红五教授来我校作了心灵的启迪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 3) 以主题班会研讨课的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 这类培训为班主任提供展示和学习的机会, 有利于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 强调”做中学”和”学着做”, 并不断创新。 ( 4) 以班主任例
17、会和专题会议的形式进行的校本培训 这类培训能够定期举行, 能更好地结合平时工作的要求来迸行培训, 做到系统性和持久性。有的学校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以来, 政教处定时定点、 有计划有主题地组织全体班主任参加学习讨论。 ( 5) 以竞赛、 竞聘的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 这类培训形式灵活, 侧重对青年班主任队伍的培养, 提高竞争意识, 锻炼能力。主要形式有班主任基本功比赛、 ”先进班主任”评选、 ”竞聘班主任工作岗位现场会”等。 ( 6) 以沙龙、 联谊会等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 这类培训能更好地促进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 形式轻松活泼, 人人都是主体, 人人都是参与者, 在相互学习中促进班主任思考与提升。 (
18、 9) 以带教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 这类培训, 师徒之间的教与学明确, 经验的传递直接, 指导及时、 实际, 能减少新班主任自己摸索的时间, 学习效果明显。当前, 大多数学校都有班主任带教”聘任拜师”仪式, 即新班主任的德育指导老师, 制订”班主任带教考核表”, 规定了带教期间的考核内容以及任务。这种方式是学校加快青年班主任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 3、 完善班主任校本培训与使用、 考核、 激励紧密结合的机制为加强对班主任队伍的管理、 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 应建立评估和考核机制, 把班主任的校本培训与班主任的使用、 考核、 激励紧密结合起来。主要形式能够有: ( 1) 持证上岗。在班主任的使用上学校
19、能够采取班主任竞聘上岗制, 或校长从优秀教师中选拔。各学校能够要求教师经过校内外班主任培训获得相应证书或学分), 才能够作为班主任的候选人。 ( 2) 建立班主任业务档案。班主任的校本培训成绩应记人班主任业务档案, 并列入班主任学期工作考核中, 规定班主任要修满校本培训的学分, 并作为优秀班主任、 骨干教师评选以及班主任评职、 晋级的基本条件。 ( 3) 遵循激励原则。学校在对班主任校本培训评价、 考核的过程中要力求公正、 开放, 看主要成绩和表现。对成绩好的给予充分肯定, 并经过展示、 交流、 表扬、 奖励等有效措施予以鼓励, 对于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意见, 以鼓励为主, 调动班主任参加培训
20、的积极性。总之, 班主任校本培训是班主任不断提高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 学校要鼓励班主任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 研究, 并在时间上给予合理安排。班主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不断更新知识、 观念, 掌握最新的信息, 分析班主任工作中面临的新课题, 积极参加校本培训, 并不断反思、 创新, 争做优秀的专业化班主任,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班主任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焕明 中小学教师培训 第2期2、 加强校本培训, 开创班主任队伍建设新局面王伟 班主任 第10期3、 班主任学校发展的关键 吴庆贺 班主任 第1期4、 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队伍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 罗锋艳以
21、感恩教育促和谐校园的建设摘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 在中职学校尤为严重, 应引起广泛的关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要从认知层面、 情感层面、 实践层面, 经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 知恩、 感恩的教育, 使学生知恩于心, 报恩于行。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和谐校园; 德育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在新的形势下, 构建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
22、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校园不但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而且关系到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成为各所学校的新任务。感恩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从感恩教育出发, 不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转化学生的思想, 加强学生的人文建设, 积极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一、 现状分析1、 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中职学生一贯就是中考后的后进力量, 不但成绩是后进, 连整体素质也是后进的, 从平时的奇装怪服、 粗俗的言语、 不好的行为习惯等等都反映出中职校园的不和谐。学校教育在长期的传统应试教育下, 对忽德育教
23、育缺乏了系统的德育指导, 平时的德育教育中, 过多的大理论也缺乏了最实际最能触动人心的教育, 德育教育则显得苍白无力。曾看过这样一个介绍: 国外有所小学的门口挂着这样一条标语: 爱你的父母。该校的校长这样解释说: 一个人如果连她的父母都不爱了, 那其它所有的爱都是一种奢谈。反思中国的教育, 我们从小教育我们的孩子要爱我们的祖国、 爱人民、 爱五星红旗等等。对于中职学生而言, 哪个更能很好的引导我们学生的心呢, 哪个会更触动学生的心呢? 不言而喻, 在感恩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学校德育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 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究”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 ”
24、羊有跪乳之恩, 鸦有反哺之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感恩思想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然而当前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的缺失却非常普遍。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 人情味淡薄, 不能与人为善, 只知被爱, 不知回报; 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 对国家、 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 只知接受, 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中职学生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 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 不知道感谢祖国、 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失去了感恩之心呢? 感恩意识的缺失, 社会、 家庭、 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 功利化思维日渐占据上锋, 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
25、的影响, 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 感恩意识在现代发展观中势必被削弱。 如今, 孩子们所获得的”爱”太泛滥、 太单向、 太单一, 使她们处于爱的麻木之中。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 只尽”给予”的义务, 不讲”索取”的权利, 宁可自己千辛万苦, 再穷也不穷孩子。久而久之, 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 感恩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情怀与传统应该在这些中职学生身上得到更多的体现乃至发扬光大, 而不应该薄弱甚至缺失, 因此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更应加强感恩教育。二、 感恩教育与和谐校园1、 感恩教育的含义”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
26、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题, 是一个人正常的、 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 就是”对自然、 社会和她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 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 情感和行为。”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 ,( 5) : 13. 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 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心田, 让生命充满生机, 遍洒阳光, 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来自心灵, 不假外求, 近在咫尺, 关键只在一念之间, 也就是感恩意识。任现品博士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她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 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 也是任何文
27、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 , ( 1) : 93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经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 知恩、 感恩、 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陈治国.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J.孔子研究. , ( 6) : 20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 是思想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作为人的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 对她人、 对社会、 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
28、允许, 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进行报恩和施恩。2、 和谐校园的含义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就教育系统来说, 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 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就内部环境来说, 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外部环境来说, 学校应与家庭、 社区和谐相处。就教育本质来看, 和谐教育是一种提供适合孩子天性的教育, 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 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那么, 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呢? 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 那么我认为, 优美和谐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
29、, 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 而丰富的校园文化, 就是它的精髓所在, 灵魂所在。3、 感恩教育与和谐校园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 互相关心, 互相爱护, 互相帮助, 情同手足, 爱意融融。”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 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 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 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 是道德价值的源泉, 家庭、 社会和谐的根基。因此对中职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环节。因此, 为建设和谐校园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三、 以感恩教育促和谐校园建设的对策1、 经过多
30、渠道了解感恩, 促进和谐校园的思想道德建设了解”感恩”, 对于现在的中职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因为, 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 她们心中往往只有自己, 没有别人。学校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 要弥补家庭教育的滞后。就要让她们了解”感恩”, 其实就是要让她们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 师长的教诲之恩, 朋友的帮助包容之恩。让中职学生了解感恩, 能够经过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教师能够经过政治、 经济、 法律和语文等教材,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 利用传统美德教育, 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 经过情境再现、 故事讲述、 查阅资料等途径, 点拨学生知恩;
31、 经过报刊、 学校宣传栏、 广播、 电视等媒体观察感恩事件; 经过自然灾害事件如地震、 冰雪等的报道来让学生感悟人生; 利用班会课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展开讨论, 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 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只有这样, 才能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才能让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 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 也更加尊重自己。2、 丰富校园文化感知感恩, 促进和谐校园的人文建设人文精神是和谐校园之灵魂, 一个和谐的校园, 应有千姿百态、 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没有丰富的校园文化, 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虚的, 毫无生气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而是活生生的
32、有血有肉的人; 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 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 要丰富校园文化让学生了解感恩, 培养感恩之心。如进行以感恩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让学生理解感恩也是一种美的表现; 经过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感恩激情、 经过感恩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体会感恩的内涵意义; 开展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 感恩祖国激发爱国热情; 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更深层次地理解感恩; 动员全校师生说”谢谢”活动感恩活动的开始。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也促进整个学校和谐。3、 经过感恩活动进行感恩、 报恩和施恩, 促进和谐校园的行动建设感恩并非生而知之、 与生俱来的, 需要教育的导引
33、和环境的影响, 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 品质和责任, 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 这一过程能够分解为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 让中职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 并回归现实生活, 从点滴做起, 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应做到”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情理交融, 感人心灵”,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 1) 经过身边的小事进行感恩和谐校园建设从感恩教育开始, 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感恩的必要性。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小事, 如班级中有一女生, 每天为老师开关多媒体机器,保持多媒体设备的干净
34、,从无怨言; 班里几个男生长期负责了班级里的饮用水的更换工作, 确保大家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班长每天为班级琐碎事情忙碌着对类似这样的同学予以肯定, 这正是大家值得感恩和学习的鲜活事例。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 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义务。如作为学生履行学生的基本义务, 遵守学校基本规范; 在班级大扫除中, 要求学生自己承包打扫任务, 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 要对保洁的同学感恩, 不随地乱扔垃圾; 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 多说谢谢; 要懂得体会批评过自己的老师和家长, 因为她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好。( 2) 经过特殊的节日进行报恩”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运动状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
35、行为的统一。”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66.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 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 以情感人,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感激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她们的存在, 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俗话说”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 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但仅是”一滴水”, 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 在她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 在她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 她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 精力, 而我们又何曾记得她们的生日, 体会她们的劳累, 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 那一丝
36、丝皱纹。因此, 能够利用母亲节送给母亲一朵鲜花, 报答母亲的生育之恩, 感恩她塑造了我们新的生命, 让我们来到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利用父母的生日, 带她们出去吃一顿团圆饭, 感恩她们这些年来的养育、 关心与照顾。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 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 用一束鲜花表示她的感激之情; 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 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 一声呼唤, 一丝感慨。因此利用教师节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 感恩那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的老师, 感恩她们把无私的爱向我们浇灌, 让我们懂得了人生
37、的真谛。因为有爱, 因此感动, 因为感动, 懂得了感恩。是啊! 人人都应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 就学会了生活, 学会了回报, 就学会了做人。西方国家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 ( 3) 经过自然事件进行施恩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 对有困难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 而且不求回报。都说瑞雪兆丰年, 可 1月的雪灾却验证了物极必反的道理。雪景与雪灾一字之差, 却演示了天壤之别的两种结局。火车停运, 飞机停飞, 高速关闭, 所有的运输工具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经久不息的大雪面前束手无策。它让无数人为了回家而苦苦挣扎, 它让我们的同胞们因断水断电忍饥挨
38、饿。它让返乡心切的游子因车祸而魂断异乡, 它让一向运转有序的城市几乎乱了套, 本已不堪重负的春运, 更是雪上加霜。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 地震造成伤亡惨重, 它是对中华民族的又一次磨砺。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悠久华夏度过了无数惊涛骇浪。在灾害面前让我们站直, 我们坚持, 我们用真诚为灾区人民筑起精神的长城, 向世人展示我们的坚毅。有歌曲唱道: 我们同欢乐, 我们同忍受, 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 我们共风雨, 我们共追求, 我们珍惜同一样的爱。 我们虽然无法身临灾区, 亲手替受灾的同胞抬起沉重的瓦砾; 可是, 在后方, 我们也一样能够用行动来替灾区的
39、同胞们疗治掉一分心灵的创伤! 无论是纷飞的大雪还是巨大的地震并没有阻挡人们献爱心的步伐, 为了受灾同胞的家园重建, 全国各地齐心和力, 团结一致, 出钱出力, 我们我校也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施恩教育, 学生们都踊跃参加这次募捐活动, 尽自己的一分心意, 尝试学会施恩于社会和她人。怀着感恩的心, 一代伟人邓小平古稀之年说: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 而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 学校、 家乡、 祖国、 世界, 就会对她人充满了爱心, 校园也将奏响和谐的旋律。参考文献: 1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
40、教版). ,( 5) : 13 2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 , ( 1) : 933陈治国.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J.孔子研究. , ( 6) : 20 4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665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 , ( 1) : 36以感恩教育促和谐校园的建设摘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 在中职学校尤为严重, 应引起广泛的关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要从认知层面、 情感层面、 实践层面, 经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
41、恩、 知恩、 感恩的教育, 使学生知恩于心, 报恩于行。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和谐校园; 德育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在新的形势下, 构建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校园不但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而且关系到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成为各所学校的新任务。感恩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从
42、感恩教育出发, 不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转化学生的思想, 加强学生的人文建设, 积极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一、 现状分析1、 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中职学生一贯就是中考后的后进力量, 不但成绩是后进, 连整体素质也是后进的, 从平时的奇装怪服、 粗俗的言语、 不好的行为习惯等等都反映出中职校园的不和谐。学校教育在长期的传统应试教育下, 对忽德育教育缺乏了系统的德育指导, 平时的德育教育中, 过多的大理论也缺乏了最实际最能触动人心的教育, 德育教育则显得苍白无力。曾看过这样一个介绍: 国外有所小学的门口挂着这样一条标语: 爱你的父母。该校的校长这样解释说: 一个人如果连她的父母都不爱了, 那其它
43、所有的爱都是一种奢谈。反思中国的教育, 我们从小教育我们的孩子要爱我们的祖国、 爱人民、 爱五星红旗等等。对于中职学生而言, 哪个更能很好的引导我们学生的心呢, 哪个会更触动学生的心呢? 不言而喻, 在感恩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学校德育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 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究”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 ”羊有跪乳之恩, 鸦有反哺之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感恩思想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然而当前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的缺失却非常普遍。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 人情味淡薄, 不能与人为善, 只知被爱, 不知回报; 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 对国家、 社会给予的
44、关爱认为理所当然, 只知接受, 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中职学生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 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 不知道感谢祖国、 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失去了感恩之心呢? 感恩意识的缺失, 社会、 家庭、 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 功利化思维日渐占据上锋, 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 感恩意识在现代发展观中势必被削弱。 如今, 孩子们所获得的”爱”太泛滥、 太单向、 太单一, 使她们处于爱的麻木之中。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 只尽”给予”的义务, 不讲”索取”的权利, 宁可自己
45、千辛万苦, 再穷也不穷孩子。久而久之, 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 感恩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情怀与传统应该在这些中职学生身上得到更多的体现乃至发扬光大, 而不应该薄弱甚至缺失, 因此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更应加强感恩教育。二、 感恩教育与和谐校园1、 感恩教育的含义”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题, 是一个人正常的、 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 就是”对自然、 社会和她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 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 情感和行为。”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
46、一课.北京教育. ,( 5) : 13. 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 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心田, 让生命充满生机, 遍洒阳光, 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来自心灵, 不假外求, 近在咫尺, 关键只在一念之间, 也就是感恩意识。任现品博士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她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 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 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 , ( 1) : 93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经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 知恩、 感恩、 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陈治国.儒家”孝
47、”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J.孔子研究. , ( 6) : 20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 是思想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作为人的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 对她人、 对社会、 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 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进行报恩和施恩。2、 和谐校园的含义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就教育系统来说, 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 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就内部环境来说, 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外部环境来说, 学校应与家庭、 社区和谐相处。就教育本质来看, 和谐教育是一种提供适合孩子天性的教育, 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 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那么, 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呢? 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 那么我认为, 优美和谐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 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 而丰富的校园文化, 就是它的精髓所在, 灵魂所在。3、 感恩教育与和谐校园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