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_吴金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5870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_吴金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_吴金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_吴金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57 卷 第 1 期 广 东 蚕 业 Vol.57,No.01 2023 年 1 月 GUANGDONG CANYE Jan.2023 120 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3.01.36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 吴金龙 杨昊曦(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摘 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文章阐述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高素质人才紧缺、人才教育有所缺失、人才外流严重、人才晋升通道不畅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农

2、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积极引进人才,求数量保质量;加大资金投入,注重涉农教育;强化人才意识,充分尊重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关注人才发展;加强队伍建设,畅通晋升渠道。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05(2023)01-120-03 2017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自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全党“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党工作的核心。2

3、022 年 2 月 22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其中强调“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农村优质人才持续外流,大学生毕业后大多留在城市发展,农民工为了子女教育补贴家用大多奔向了经济较发达地区,优质人才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也留在了城市,留在农村家里的大多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导致乡村“空巢”现象日益突出。农村要建设,要发展,要有人,特别需要更多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加入,现有的农村劳动力难以满足农村的长远发展需求。因此,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会管理的“三农”工作队伍,既是中

4、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1。1 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1 解决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2004 年至 2022 年连续十九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从促进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 作者简介:吴金龙(1996),男,汉族,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农业管理、农村发展。革,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步一步见证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曲折历史和光明前景。当前,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亟须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进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

5、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以高素质人才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发展新思路、促进农业智慧化发展;复合型、应用型等农村实用人才去农村施展才华,利用其先进经营理念和技术促进农村全面进步;通过培训教育、专题讲座等途径,有力提升农村人才整体素质,实现农民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1.2 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是一个长久的、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需要培养大量的经营管理、科技服务等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政府应鼓励涉农单位加强与高等院校交流合作,汇集多方力量,订单式教学定向培养委培生、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对乡村规

6、划建设和政策决策等方面提供参考建议,着重培养一批新时代农村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2 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高素质人才紧缺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约 2 254 万人,占主体的高素质农民超过 1 700 万人,“十三五”以来,我国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500万人,第 1 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 第 57 卷 121 直接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 11 万人2,现有农村人才数量与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相比占比还是太少,由于区域经济差异,资金投入不足、本土人才外流等,导致高素质人才引进很少,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发展需求3。一是缺

7、乏复合型人才。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迫切需要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缺乏经营型人才。服务于农村建设的人才队伍受教育程度偏低,年龄整体偏大,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培训,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维,只是凭借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带领大家从农业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示范作用有限。三是缺乏技术服务型人才。现代农业的发展,依靠高科技检测设备标准化种植、智能化的农业设备精准操作、高水平的人才从事农业技术服务。2.2 人才教育有所缺失 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良好,大量的农村大学生走向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由于城市的虹吸效应,返乡的大学生较少,“空心村”现象日益凸显

8、4。“十三五”期间,涉农高等职业教育首次面向农民扩招达 3.5 万人,扩招规模不大,且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很少,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水平不高,往上升学通道较窄,尽管有对口升学政策,招生规模小,竞争较激烈。二是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农村发展实际需求,专业设置过于陈旧,跟不上农业发展步伐。2.3 人才外流现象突出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所需的人才岗位有多有少。比如,江苏、浙江的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才需求量大,工资较高待遇较好,这就造成大量不愿回自己家乡的毕业生蜂拥而至,反观农村欠发达地区人才需求量更大,现有的“田秀才”“土专家”“乡贤能人”已不能满足

9、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急需高技术水平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当地人才队伍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在人才引进工作中,鉴于很多毕业生把乡村工作经历作为自己长远发展的跳板,再加上远离家乡、个人发展、工作条件、人才待遇等方面因素,当基层服务期限满以后,相当一部分人才会选择跳槽,人才外流现象突出。2.4 人才晋升通道不畅 抓好农村人才的“引、用、育、留”工作非常重要,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一些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优秀人才缺乏施展才华的平台,还有一些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受到年龄、学历等限制,人才晋升通道不畅,干事创业积极性不高。3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积极引进人才,

10、求数量保质量 选拔优秀青年才俊,吸纳社会优质人才加入农村人才队伍,可以提高基层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人才引进要结合地方实际需求,适当加大财政倾斜力度,把财政涉农资金用到实处,追求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多平台多渠道发布人才招聘信息,可以在政府部门门户网站、官方公众号等发布人才引进方面的资讯,优先引进高素质人才和乡村振兴实用人才,服务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一是通过落地优先落户、工资待遇、生活补贴、岗位聘用、个税优惠、科研支持、人才公寓或购房补贴、医疗保障、子女教育就近安排就读等政策,大力引进农业复合型人才和技术服务型人才。二是设立大学生创业引导资金,鼓励全日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乡

11、村创新创业,举办返乡大学生交流活动座谈会,对当地人才引进相关政策进行解答,以优厚工作待遇积极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或就业,投身发展实体经济,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三是支持退役士兵、海外华人、民营企业家以及社会能人返乡创业,兴办农业企业,可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发展动力,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出台各类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乡村创业环境。四是加强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选择生源较为优秀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设立人才引进联络站,不定期推送人才引进政策等信息,为有意愿回乡工作的在校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实习、创业、就业、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支持。3.2 加大资金投入,注重涉

12、农教育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普高职高学生合理分流,进一步提升职高学历认可度。涉农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增强现代农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分专业分层次分批次重点教学,优秀乡村人才可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推荐,县教育部门审核并向上级教育部门报备批准,符合人才推荐要求免试入学。一是要更多关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加大乡村涉农培训资金投入,积极吸纳社会力量投入职业教育,在开设传统专业的同时,增设当地特色专业和热门涉农专业,构建“产业专业课程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5,建立“学分互认”普职融通机制,分批分类稳步推进高水平职业学

13、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二是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实用人才 第 1 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 第 57 卷 122 培养力度,对乡贤能人定期组织培训,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纳入农村人才培养信息库,线上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远程教学,线下以观摩乡村振兴优秀示范基地、座谈、专题培训等方式展开,在学习期间按照标准定额补贴生活费用,学习期满且考试合格后发放培训证书,评选“学习标兵”荣誉称号,综合考核绩效,进行相应的资金奖励,大力宣传典型成功案例,吸引更多的农村人才前来参加培训。3.3 强化人才意识,充分尊重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14、。”一是树立起人才意识,要把人才始终放在突出显要的位置,地方政府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领导干部要多深入农村调研,了解农村人才、乡村建设、企业发展等情况,以便制定更加科学的农村发展计划和农村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在农村人才“引、用、育、留”各环节中做到事无巨细,要打破思维定式,不拘一格选用实干争先、成绩突出的优秀人才。三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定期交流思想,尊重创新想法、鼓励创新实践、容忍失败犯错,对人才要多关心、多了解、多鼓励,在社会中营造“爱才、惜才、尊才、护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农村人才的自豪感和荣誉感。3.4 完善激励机制,关注人才发展 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增加人才

15、激励措施,在对其精神奖励的同时,更要注重物质奖励。一是对乡村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奖励,评选“致富能手”“先进农村人才”“最美新农人”等荣誉称号,改善住房办公条件、举办文化美食节、趣味运动项目、唱歌舞蹈等比赛,让大家融入农村,爱上农村,扎根农村。二是根据个人需求和岗位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做到创业有资金支持,待遇有制度保障,将其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范畴,打通村镇两级用人渠道,拓宽农村人才晋升路径。三是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企业以技术支持农业创新发展,注重人才个性化发展,使企业充分认识到要营造信任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也使农村人才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其积极性和进取心

16、6。四是鼓励村内“土专家”“田秀才”“乡贤能人”,以技术入股或以土地入股集体经济,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五是对多次获得个人荣誉称号、多项成功创业发展项目、连续 3 年绩效考核优秀的农村人才,应优先得到提拔。3.5 加强队伍建设,畅通晋升渠道 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畅通晋升通道,可以让村干部更有奔头。一是注重选拔培养,以乡村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农村经理人等作为重点后备干部,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档案,纳入乡镇级后备干部队伍人才库,外出学习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和先进示范乡镇的管理经验,聘请省内知名农业专家教授培训指导,组织参加各类乡村振兴干部培训专题会

17、议,提升乡村干部的管理水平。二是严格监督,把农村基层干部行使的权力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内要建立干部考核制度,直接和职位升迁以及个人工资挂钩;外要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定期组织乡村干部思想学习。三是乡镇干部选拔时,要定期从村党委书记中招录,并逐步增加招考名额,乡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时,优先选拔优秀村党委书记,优先晋升报考村党委书记和在村任党组织书记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四是政府要推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在种植养殖、致富带头人等农民骨干中开展职称评定工作,并颁发认证证书。五是政府有关部门可开启绿色通道,打破人才逐级晋升限制,高层次人才评职称“一步到位

18、”,在创新创业中享受高规格待遇,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4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更多高素质新农人,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型人才的加入,用智慧和技术推动农业创新发展,共同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农村建设。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只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农村人才凝聚起来,就能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参考文献 1伍晓军.乡村振兴战略下深化粤台农业合作的思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101-105.2张桃林.推动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J.农民科技培训,2021(2):35-40.3刘娜.新疆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2(14):105-107.4李繁荣.中国乡村振兴与乡村功能优化转型J.地理科学,2021,41(12):2158-2167.5李小波,张利云.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2,113(13):65-69.6李新仓,尹焕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教融合的农村人才培养制度研究J.农业经济,2020(2):118-1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