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深汕高速公路砚滑坡病害整治(暴雨引发碎石土边坡滑坡)
4.1 滑坡区工程地质概况
由于公路施工在老滑坡中下部开挖路堑,扰动老滑坡体而产生牵引式新滑坡, 在其开挖面顶部产生贯通的弧形张拉裂缝, 宽0.4一0.8m, 滑坡陡壁高0.5m左右, 后缘宽约50m, 前缘宽100m,近滑动面埋深一般在10m左右, 滑体局部表层产生小型坍塌, 至此使先期修筑的公路挡墙侧沟局部外挤, 产生错动横向裂纹, 危及公路安全。山体坡面上覆盖坡积亚粘土和碎块石土, 碎块石成份主要为泥质沙岩, 颗粒不均, 在5mm一500mm之间, 含石量一般40%一70%,土体呈稍湿、稍密状, 厚度6.5一17m, 局部表层为坡残积亚粘土, 含少量碎石, 稍湿, 硬塑一可塑, 厚4一9m,下伏基岩为侏罗泥质砂岩,棕黄色为主, 全风化一强风化, 厚度大于20m.
4.2 滑坡产生的机理分析
根据地质勘探分析, 老滑坡系坡积及切层滑坡, 其前缘临既有老公路和凌坑水库, 滑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受该区区域构造影响, 岩层破碎, 节理发育, 裂隙切割较深, 地下水较发育, 泥质砂岩易软化, 强度降低, 另一方面从恢复原地貌状态来看, 地形比较陡峻, 在自然坡坡脚下开挖的公路, 破坏了原有自然平衡条件, 而产生了滑坡, 老滑坡经长期的自身平衡调整, 已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近期由于高速公路在老滑体前缘开挖路堑, 形成新的临空面, 破坏了原有的平衡条件, 加之暴雨时大量表水下渗在老滑坡体沿坡积块石土底面及全一强风化泥质砂岩软弱结构面之间形成新滑面, 产生了新的牵引式滑坡, 并于高速公路路堑边沟间切出, 新滑坡滑面在其中上部的部分地段与老滑坡重合。滑坡中下部已处于缓慢变形向急剧变形发展的阶段, 而上部处于蠕变阶段, 已严重危及公路安全。
4.3 设计工程措施
⑴局部刷方减载:由于边坡过陡, 地下水发育引起坍塌, 结合地形地质条件, 按一的稳定边坡率, 对坍塌体适当进行刷方减载, 平顺坡面, 减载土方近5000m3。
⑵支挡及锚固:既有挡墙维持原状, 仅作局部修复于滑坡中上部和下部设共两排根钢筋混凝土抗滑桩, 上排11根、下排24根, 上下排桩间距约40m, 桩间距6m。其中上排桩主要起到隔断上部滑坡体对下部滑体的推力传递, 防止滑坡体沿堑顶切出而危及整体稳定的作用, 考虑到既有挡土墙大部分地段基础埋深不足, 有的位于软弱滑面之上呈坐船之势, 不能承受过大的滑坡推力, 故下排桩应承担下部滑体的剩余滑坡推力, 保证既有挡土墙的稳定, 使之起到良好的挡土功能, 确保公路路面和行车安全。
⑶坡面裂缝封闭:由于滑体多处出现张拉或剪切裂缝, 老滑坡由此形成冲沟, 设计要求逐条翻挖夯填, 表层采用厚不小于0.5m的粘土, 夯填封闭。
⑷边坡防护:为保证路堑边坡稳定, 堑坡下部采用浆砌片石护坡, 下排桩以上设计采用拱型骨架内植草皮防护, 坡率1:1.5左右。
⑸引排水措施
a. 排除地下水沿线路纵向滑坡前缘既有挡墙下部打入一排斜孔, 长度15一30m, 穿过新滑面以外不小于3m,斜孔间距6一10m, 设计仰角5°, 埋人φ8mm新型进口软式透水管以排除滑体内部地下水, 提高滑动带强度。
b. 排除地表水。堑顶外设一道排水天沟和一道截水沟, 滑坡周界以外浆砌环形截水沟将坡面地表水引人侧沟, 经由涵洞排出, 减少地表水下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