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_吴则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5793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_吴则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_吴则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_吴则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2期农业教育 人才培养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吴则焰(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摘要基于乡村振兴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为例,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为需求,围绕地方农林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提高生态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服务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学;教学培养路径;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

2、(2023)02-0177-04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的推广和实施,关键在于乡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3。然而,当前乡村振兴面临专业人才短缺及后继乏人等困境,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难点,成为教育界尤其是涉农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4-6。鉴于此,涉农高校应该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激发农村全面发展潜力7-8。“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人才培养的成效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9。然而,作为地方农林院校,福建农林大学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与乡村振

3、兴目标和人才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少数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农村和农业,理论研究脱离“三农”问题,学术论文与生产实践脱节,科研成果“被锁在抽屉里”。缺乏农业和农村实践的教师无法培养出真正懂农业、爱农业的研究生。课程教材内容较为陈旧,未能将我国农村社会的新变化、新发展、新需求和新知识编入教材,课程设置未能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更新。教师禁锢于传统课堂教学,对新时代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有畏惧心理,加之自身理论水平有限,对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消极影响;研究生导师难以将生产实践内容及时引入课堂,导致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尤其是脱离农村和农业发展现实。因此,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高

4、层次专业人才,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必须开展新时代研究生教学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输出。本文以上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为需求,围绕地方农林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1教学培养路径的创新与探索通过专家咨询、调查问卷、师生访谈等形式,收集与研究生教学培养路径有关的信息,剖析培养现状,分析培养路径的影响因素,剖析培养路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路径的总体思路。围绕课程体系建设这一核心,实现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1.1构建具备一

5、定弹性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方面充分考虑精准扶贫这一政策对专基金项目福建省本科高校教改研究项目(FBJG20200180);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69915001001);福建农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11420009)。作者简介吴则焰(1983),男,福建福州人,教授。研究方向:生态学、生态管理。收稿日期2022-04-22-177DOI:10.16377/ki.issn1007-7731.2023.02.005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2期农业教育 人才培养业领域人才的需求及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具备一定弹性的课程体系。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培养的

6、目标质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生态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以服务农村发展为导向,助力乡村振兴。针对目前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模块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应尽快建立与当前形势相匹配的应用型课程,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吻合。生态学专业应在核心课程的安排上给予“倾斜”,不仅是学时方面,更要结合、甚至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程设置兼顾实践性、创新性,更要与时俱进。1.2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深度融合生态学专业研究生要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而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现象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首

7、先应多给青年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如进修、访学、有目的性的培训。其次,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或校外基地进行实习、实践,保证学科教师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接轨,有利于服务学生。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引进地方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进行实践授课,或聘请相关行业的企业人才或专家进课堂,提高研究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融合度。1.3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结合生态学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依托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涵江区乡村生态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研究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地方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科研能力。

8、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发挥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使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1.4以科教融合为纽带,以实践基地为载体,以运行机制为保障,多维驱动协同培养以科研项目带动教学改革,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科研成果的教学资源化;依托与企业建立的合作模式,建立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特色基地,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基地实践实习的长效机制;建立有效的团队组织机制,形成科学管理的团队运行机制,构建国际化、协同化和集成化的多维驱动协同培养机制。2教学培养路径的改革成效与实践经验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弘扬“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追求和谐”的学院文化,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践行“团队招生灵活培养创新课程科

9、研训练鼓励成果”培养模式,以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高原学科为依托,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为抓手,以研究生管理机制改革为保障,协同创新导师、研究生和培养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取得了显著成效,解决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3个重要难题:如何突破“一对一”或“一对多”传统师徒指导模式的束缚,提升导师指导成效;如何强化课程教学,夯实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优化知识结构,改变研究生教育中忽视课程教学的倾向;如何建立研究生管理的长效保障机制,优化研究生培养环境。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学院从导师团队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优化培养环境、完善保障制度等方面开展探索,整体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质量。2.1优化乡村振兴导

10、师团队指导模式学院提出“团队招生灵活培养”的导师指导模式,通过改革导师遴选机制、优化导师招生名额分配办法、加强学科内外导师交流、强化优秀导师团队示范等手段,加强乡村振兴导师团队力量,提升导师的指导成效。近年来,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新引进的教师90%以上全部进入或组建团队。20192021年,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生导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项目170 项,经费6 794.68 万元,获省部级以上教学与科研成果奖8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研究论文516 篇。2.2加强研究生乡村振兴相关课程建设学院倡导优质师资一线教学,完善督导制度,强化教学质量。加强优质课程建设,注重教学效

11、果评估,使研究生既具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又能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及动态,建立学科交叉的思维和意识。学院对研究生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删减了陈旧冗余的课程,新增了前沿性课程,特别是与乡村振-178兴有关的课程。加强研究方法及科研技能训练,根据学科特点,平衡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环节的要求,使得硕士、博士培养方案相互呼应、目标统一,课程设置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科研创新实践基础扎实、循序渐进。同时,引入名师课堂与名师讲坛,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欲、求知欲,充分挖掘与培养研究生的探索精神;依托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论坛、海峡植物青年论坛与金山学术报告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乡村振兴活动,形成不断创新与探索的学术

12、氛围。20192021年,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院开设博硕士课程60 门,出版各类教材、学术专著超过20 部;建设了系列优质课程,实现了部分优质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3优化研究生管理保障机制学院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有关的研究生培养项目,如与德国基尔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联合培养优秀学生,每年都选派36名加入国际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师从一流导师,联合培养一流的农业生物基因组及其相关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与台湾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研究生交流学习项目,每年选派24名研究生赴台开展学习交流;学院面向在读硕博士生实施“卓越人才计划”,在研究生中设立“卓越研究生资助计划”,资助2

13、批次超过20 位研究生,提高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目前已培养15 届1 577 名全日制毕业研究生(含海外留学生32 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73 人,硕士研究生507 人。2018年学院获得“研究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导师和教务员老师分别获得“优秀导师”称号和“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培养的研究生多次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国际生态学青年新星奖、第六届国际化感作用大会“莱斯奖”等荣誉。3相关实践案例3.1生态学研究生积极参与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为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在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有关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技术支持下,依托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和科技小院,生态学研究生在秀屿区建成东

14、庄生态休闲农业园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研究生们利用自身技术特点,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编发资料、电话咨询服务等形式为基地提供无偿技术服务。自2019年以来,组织研究生来基地现场进行规划、调研、现场技术教学超过400 人次,极大地推动了东庄生态休闲农业园的发展。基地立足秀屿区资源禀赋特点和乡村社区发展现状,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立以来,科技特派员在推动基层科技创新、构建新型科技服务体系、探索科技服务长效机制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在理论研究上,着力形成具有秀屿区特色和前瞻性特点的创业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实践中,着力推出具有方向性和长效特点的科技特派员产业化发展实体;在实施

15、绩效上,着力实现“政府与市场、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的发展强势。生态学研究生紧密结合东庄生态休闲农业园生产实际开展工作,指导东庄生态休闲农业园规划布局、引进国内外新品种、举办技术推广和培训,通过示范效应推动东庄镇及秀屿区三产融合,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3.2生态学研究生参与再生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的推广再生稻具有增产、增效、减肥、减药、米质优的特性,符合农业结构性调整的要求,是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生态学教研团队研发了再生稻高产高效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创建了品种再生力4级鉴定指标体系、手割高留桩“

16、四促二防一保”再生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全程机械化低留桩再生稻“三保两促一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三控一防”绿色增效技术体系,并建立了“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推广站点+农户”的成果转化及农技推广模式。生态学研究生通过编制 再生稻亩产吨粮田模式图 再生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手册 机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手册、现场观摩与经验交流会、网络授课和基层推广站点途径进行推广,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及示范推广的有机融合。自2014年以来,在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四川等地推广种植29.27 万hm2,新增稻谷30.88 万t,新增纯收入9.88亿元,增收节支总额11.61 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

17、社会、吴则焰: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179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2期农业教育 人才培养生态效益。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福建省科技成果进步奖一等奖1 项、二等奖2 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进步奖二等奖1 项,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2 项,被国际粮农组织推荐为良好推广模式,为我国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省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4结语乡村振兴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作为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教学培养路径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对于提高生态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为服务福建生态文明建

18、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力量。5参考文献1 刘爱玲,薛二勇.乡村振兴视域下涉农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3):3-5.2 辛俊霞.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才培养问题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22(5):21-23.3 郝振萍,郭延乐,宰学明,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双创型“新农人”培养体系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4):226-231.4 刘春桃,柳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6):16-21.5 毛平,邓良基,张禧.地方农业高校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和人才保证J.高等农业教育,2018(2):

19、20-23.6 蒲实,孙文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建设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90-93.7 郑宝东,周阿容,曾绍校,等.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8(12):7-9.8 赵倩,陈金凤.“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思考以西南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1):28-34.9 石中英.“培养什么人”问题的70年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1):51-57.(责编:王菁)中坚持科学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结合合肥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技术指南,对于人口密度大、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根据排水去向、水环境

20、区划、生态敏感点等因素,综合确定污水处理模式和尾水排放执行的标准,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出水要求较高。对于人口少、居住分散、距离中心村和城镇较远的村庄,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高,采取就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3.5建立模块化治理技术体系,分类复制推广主要技术模式为加快推进长丰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步伐,长丰县对已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地区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信息库,加强对已采用治理技术的适用性评估,筛选出适合当地不同村庄条件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指导各乡镇根据治理效果、人口规模、气候条件和资金保障能力等,选择适合农村地区的小型生活污水收集方式和治理技术。并

21、针对主要技术模式制定较详细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规范,提高各乡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业化水平。4结语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全面统筹、上下兼顾,项目的实施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范地开展。既要发挥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监督考核等作用,又要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建设运营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周边群众的感受,将群众纳入农村污水治理的体系中,不仅让他们做农村污水治理的受益者,也要做污水治理的参与者、监督者。只有这样“六位一体,多方参与”,才能不断提升农居环境,实现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的目标。5参考文献1 武璐,王浙明,何志桥,等.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40(11),6-9.2 唐浩然.浅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及运作模式J.水利电力,2017,30:151.3 韦甦,胡金法,章燃灵,等.基于提升改造的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探索以浙江省为例J.给水排水,2020(2):8.(责编:王慧晴)(上接154页)-1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