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我”之眼看见自然——影像赋能助力滇金丝猴保护_吕宾.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5539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我”之眼看见自然——影像赋能助力滇金丝猴保护_吕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我”之眼看见自然——影像赋能助力滇金丝猴保护_吕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我”之眼看见自然——影像赋能助力滇金丝猴保护_吕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12023年第2期 新西部Exclusive Investigation丨独家调查1871年,在云南西北部,法国传教士毕天荣发现了高山密林间的长尾猴,它被做成标本运往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这种毛色黑白相间,有着杏眼、桃腮和厚厚的红嘴唇的猴子第一次在世间公开亮相,震惊了国内外动物学界,这就是滇金丝猴。此后的一百多年,都没有任何有关滇金丝猴的书面或影像记录,人们也不清楚滇金丝猴究竟还存不存在。直到1979年,中国科学院考察队发现了活跃在云南白马雪山中的滇金丝猴,这一物种发现直接促成了1983年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自此,滇金丝猴成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

2、红色名录列为濒危。但是,滇金丝猴对于大众来说,依然是谜一样的存在,“进入保护区后整整八年,我没有见到一次滇金丝猴!”中国自然保护区第一批专业巡护员肖林感慨。那该如何揭开滇金丝猴的层层面纱呢?如何能让更多的人看见滇金丝猴?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简称“乡村之眼”)以影像作为方法助力自然保护,结合乡村之眼多年来在参与式影像、乡村影像和社区影像方面进行的探索以及结合在地培训方面积累的经验,总结了一套巡护员生态影像培训机制。在这里,需要思考三个核心问题:1、为什么是影像?2、为什么要给巡护员做生态影像培训?3、为什么是乡村之眼给巡护员做影像培训?出名和困境白雪簌簌而落,滇金丝猴开始往海拔低的地方

3、迁徙。它们活跃在海拔2500-5000米的冰川雪地附近,以依附在针叶林上的松萝、苔藓、地衣等为食。滇金丝猴是三江并流区域最具代表性的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在生物学中,“伞护物种”是指某一物种的生存环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存需求,在对该物种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能为其他物种提供保护。滇金丝猴活跃在山林之间,在“木材经济”发展的同时,一片又一片的参天大树倒下,一条又一条的道路纵横在原始森林腹地,它们和其他千万物种的庇护所成以“我”之眼,看见自然影像赋能助力滇金丝猴保护 吕宾熊红艳乡村之眼对于“巡护员生态影像培训模式”的开发,实际是希望将多年应用于乡村影像领域的培训经验向自然保护领域进行深度拓展,希望能

4、推动一个“影像助力生态保护”的长期公益影像行动计划。在三至五年时间内,帮助各个生态自然保护区实现用影像手段构建专属于自己的“生态保护的地方知识体系”,逐步搭建“保护区生态影像库”。憨态可掬的滇金丝猴(摄影丨胡善斌)42新西部 2023年第2期独家调查丨Exclusive Investigation为荒地。一时间,物种保护与环境保护一同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有关滇金丝猴的照片、纪录片及相关公开报道越来越多,滇金丝猴和其赖以生存的大面积原始森林都被提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区生态平衡的高度。滇金丝猴出名了,但滇金丝猴依然没有摆脱“濒危”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中显示,仅存1500余只。滇金丝

5、猴需要被看见,需要被大众所看见。云雾之巅,高林之间,一群群巡护员正有组织地巡山,他们是与滇金丝猴距离最近的一批人,他们是“战地记者”,翻越高山、筚路蓝缕,走过无人步入的密林,在风雨交加的路上巡护;他们是“乡土专家”,熟悉动植物知识来辨别物种、识别痕迹;最独特的是他们代表着“第一视角”,作为与他者相对的“我”的视角呈现他们的亲历故事,以更写实的、更有温度的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巡护员冲在生态保护的第一线,对保护区进行巡护和监测,确保保护工作有序开展。保护地的工作人员,可以说是决定保护地成效的关键。但是,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的2021年保护区工作报告显示巡护员面临着长期与家庭分离、薪酬与评估制度

6、不合理、执法权缺失、技能培训不足等挑战,报告提出应利用现代网络媒体等手段,加强对巡护员的技能培训,通过宣传加强公众认同,增加巡护员职业自豪感。云南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张金山对我们说:“我知道,很多大众都从未了解过我们巡护员,所以我在想要用怎样的一种方式让大家知道世界上还有巡护员这样的职业存在。”从他的话中可以感受到身为巡护员的困惑与无奈,以及巡护员在主流媒体中话语权的缺失。换言之,巡护员需要以一种方式被看见,这不仅是外部者的一厢情愿,更是巡护员内心的真实诉求。而影像或许就是进入主流传播媒体的最好方式,巡护员能为世人所见,世人能透过他们的眼睛所见他们的生活。正如非洲一群先驱者所说,“影像不仅

7、给予大众一种信息,更应当是一种话语(Giving people a voice rather than a massage)。”拿摄像机的巡护员2011年,高黎贡山保护区泸水片区的六普在巡护时拿着相机拍下了第一张怒江金丝猴的照片,成为世界第五种金丝猴的第一个影像记录者。影像是存储记忆的发明,也是艺术与社会表达的工具。现在有很多专业的摄像队拿着几十万上百万的设备去拍野外的滇金丝猴,进入保护区让巡护员带队去找猴子,但是这个猴子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有很大的偶然性,运气差的时候等上个十天半个月都看不到,专业摄影队是没有这个成本去蹲守的。其实像大多数巡护员,也不是想见哪种动物就能看到的,但他们经常去巡山

8、,接触到的概率是要大很多的。如果他们会拍,带着相机去巡山,看见猴子立刻就能拍下来。从这个层次来说,影像就是记录的工具。拍摄是个很简单的事情,摁下快门就可以实现拍摄或者录制,但记录是一个关于语言、文字、视觉、听觉的综合表达。随着影像下沉到基层,全民影像时代到来,人人都可以拍摄,人人都可以发布照片视频。在这种热潮之下,我们应该回归到最原始的三个问题:“谁在拍?”“拍了什么?”“为什么拍?”2000年,国内著名影视人类学学者郭净老师发起了“把摄像机交给村民”的活动,开启了国内乡村影像的实践行动。后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沿袭这一理念,发起了“乡村之眼-自然与文化影像纪录培训班”,在社区针对村民开展专业的影

9、像培训活动,教村民运用影像记录自己的文化。2015年,在培训班的基础上,独立出来一个专门的公益机构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简称滇金丝猴和其赖以生存的大面积原始森林都被提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区生态平衡的高度。(摄影丨胡善斌)432023年第2期 新西部Exclusive Investigation丨独家调查“乡村之眼”)。乡村之眼是为乡村社区提供影像培训、技术、传播、互动的平台,通过在地培训、纪录片拍摄实践、在地流动放映和社区互动成熟的培训方式,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唤起社区行动,培养社区影像人才。因此,滇金丝猴需要被看见,巡护员需要拿起摄像机。巡护员不仅要会拍,还需要接受专业的影像培训

10、。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记录去拍摄,记录滇金丝猴的千姿百态,与它们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和它们的山上下山的迁徙之路,以及关于巡护员本身的保护故事。藉此,能够形成对外公众自主传播的素材,还能服务主流媒体报道与宣传,同时能够通过影像素材实现资料收集、成为科研辅助资料,也能形成综合性的影像档案。巡护员从中也能获得专业技术,以及发声的能力。拿着摄影机的巡护员,可以用影像的语言去叙述他所经历的跌宕起伏或日复一日的生活世界。影像之内的社区与网络2019年,“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在香格里拉成立,这是云南省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网络,聚集了政府、科研机构、公益组织、社区、公众等多方力量,形成滇金丝猴种群及其栖息地

11、整体保护的机制。在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的热潮下,为帮助云南省内的滇金丝猴保护区或保护地逐步搭建自己的“生态影像库”和“地方知识中心”,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巡护员影像网络的建构机制“乡村之眼”共同发起了面向滇金丝猴保护区或保护地巡护员的生态影像赋能计划,建构巡护员影像网络。“乡村之眼”深耕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与乡村影像多年,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在地培训、纪录片拍摄实践、在地放映和社区互动影像培训模式,能为保护区或保护地培养当地社区影像记录员。基于十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工作方法,乡村之眼总结了一套基于“从影像到行动”的个人与组织变革路径,主要有五个阶段:第

12、一个阶段,基于对影像拍摄的兴趣需求,为学员提供影像技能的培训,让他们掌握影像制作和表达的能力(这个部分可以满足于个人和组织对于自然环境的记录和监测)。第二个阶段,基于培训后能够完成很好影像记录的巡护员影像网络的建构机制44新西部 2023年第2期独家调查丨Exclusive Investigation学员,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作品制作能力,从而提升他拍摄的成就感(这个部分可以满足个人和组织对于环境问题的独立表达)。第三个阶段,基于制作好的作品,通过组织在地和外部的放映会颁发奖项建立学员的荣誉感,并通过观众的交流互动和支持机构的激发,让学员产生行动意识(这个部分可以满足个人和组织对于环境问题解决的传

13、播能力建设)。第四个阶段,基于学员的行动意识和意愿,链接外部支持资源,支持学员发起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行动,并把影像应用到行动当中(这个部分适合与更多机构合作支持联合发起支持型行动)。第五个阶段,基于成长起来的学员或基层组织,推动他们加入网络,并持续利用影像让他们成为某个议题内的推动者或理念倡导者(这个部分适合需要对外公共传播的个人和组织)。在这个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巡护员生态影像培训机制。巡护员通过这五个阶段的个人与组织变革路径,依托培训、实践及社区互动的机制,实现“巡护员拿起摄像机,记录滇金丝猴,看见社区看见自然”的目的。这是一种打破传统主流媒体的上帝视角的记录方式,巡护员生态影像培训机制本质

14、上是一种“参与式影像”的社区互动模式,这种“社造”的理念对于推进“互为主体”、影像生产民主化与民众参与写史具有积极意义。巡护员拿到摄像机后,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从生活经验之内寻找主题,形成照片的、视频的素材乃至纪录片的作品,再到各个城市公开展映。值得一提的是,放映这一行为对创作者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认可。无论是在实践或是展映过程中,对巡护员来说都能找到一个可以归属的趣缘群体,突破不同的生活圈实现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身份建构及认同。这种认同激励着他们完成下一个作品或社区行动,激发自己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在完成影像之外他们还能成为社区行动者,久而久之获得自己关于生命和事业的思考。这个过程可以视作从兴趣、成

15、就、荣誉、责任到使命递进的五个层次,随着使命的深化,能实现的人也越来越少。网络中巡护员所在的区域也是云南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里是生物多样性的绿洲,也是民族文化的渊薮。这里被誉为欧亚大陆的“世界生物基因库”,孕育了彝族、普米族、纳西族、怒族、独龙族、藏族等至少16个少数民族,而这些少数民族的对自然生灵的敬畏又保护了三江并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三江并流保护区在中国环境保护史中的关键地位不喻而明,在这个地区的巡护员透过镜头所能看到的不只是滇金丝猴,还有草木鱼虫以及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故事。镜头是一种视角,不仅是呈现还要尝试去挖掘,这万千大山中的生物多样性与文

16、化多样性赖生共存的渊源。同时,这也是中国乡村影像实践的起源地。巡护员以影像之名,怀揣着保护滇金丝猴的信念,荟萃一堂形成了生态影像保护网络。他们每个人都对滇金丝猴有不一样的印象,关于他们的“童年伙伴”,关于上山的痕迹和雪山的每一寸草木,关于民间组织的保护故事,还有他们自己的日常保护之路。他们曾遥望,也曾走近,对巡护员而言,这更像是一种天启般的预示,他们的世界自此离不开滇金丝猴。他们的故事谁也无法叙述,他们的视角谁都不能代表,也没有人能代替。影像之后的自然保护行动巡护员生态影像网络的建立在媒介、方式、主题以及主体的思考之上,为什么一定是影像?因为影像可以记录文化,可以教育社区,还可以探讨未来。为什

17、么是巡护员?因为他们代表着自然保护领域的“我”的第一视角;为什么是“乡村之眼”?因为它有着对参与式影像与在地培训的丰富经验及深度思考。那影像之后,我们能为社区行动做什么呢?这是将生物、自然生境、人与社区作为整体的尝试,也是关于“影像何以成为方法”的深度探索。“乡村之眼”对于“巡护员生态影像培训模式”的开发,实际是希望将多年应用于乡村影像领域的培训经验向自然保护领域进行深度拓展,希望能推动一个“影像助力生态保护”的长期公益影像行动计划,在三至五年时间内,帮助各个生态自然保护区实现用影像手段构各据一方(摄影丨胡善斌)42023年第2期 新西部Exclusive Investigation丨独家调查

18、建专属于自己的“生态保护的地方知识体系”,逐步搭建“保护区生态影像库”。在此愿景目标之下,以丰富的、多样化的科学监测记录为本,以一线巡护员的“保护故事”为载体,以多媒体平台的持续性传播为桥梁,逐步使我国的自然保护工作以及保护工作者们以最写实、最有温度的方式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让大众眼中的自然保护更加鲜活真实,更具有可参与性。另外,自然保护区利用专业影像技术构建起保护区专属地方知识体系,其中涵盖科学监测、物种发现、保护行动、巡护员前沿故事、地方民间智慧等,并形成保护区内部工作标准化手册,进一步规范团队工作标准,提升团队综合职业素养,促进保护区工作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建设。保护滇金丝猴,人人有责,这

19、是一个口号。口号之外,还能发起行动。“乡村之眼”一直希望用影像激发社区内生动力,从而帮助社区实现自助。内部的活力如源泉般生生不息,散落在各个社区的微弱的光聚在一起也能形成燎原之势。内部的视角是独特的,他们的生活应当由他们来叙述,而影像是能轻易获得的书写工具;他们能做的事情是可持续的,可以持续地用相机记录生活、自然、社区并表达自己。在自然保护领域,巡护员就是那个“他们”,更是他们书写的影像故事中的“我们”。这个“我们”,在影像之外,也是社区行动者,开展保护行动,从自己做起,从社区做起。从巡护员的眼睛中,看见热爱,看见自然。影像之内和影像之外,讲好中国自然保护故事。我们回归初心,影像赋能助力滇金丝猴保护。以“我”之眼,看见自然。注释源自:http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