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化”考析: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逻辑理路_孙圣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5504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化”考析: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逻辑理路_孙圣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化”考析: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逻辑理路_孙圣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化”考析: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逻辑理路_孙圣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领导科学2023 3领导视点以“化”考析: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逻辑理路孙圣虎周天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化”字代表着一种趋近于规律和目标的态势,正所谓“化 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1。毛泽东同志认为,“化”就要全面、彻底,尽可能地趋近乃至达到目的。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逻辑语境,“化”即推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化”时代的实践过程。在这里,“化”字有影响、发展和创新之意。与此相对应,中国共产党人最早觉悟到、认识到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契合中国革命主题的思想理论,并在现实实践中加以运用和

2、宣传,同时自觉地推动理论创新,在创新理论中发展理论,实现了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到“中国化”“时代化”的转变,对时代前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以“化”字为中心,从纵向维度考察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逻辑理路,应具备起点意识、中心意识和价值意识的分析逻辑,这体现为从生成过程到中心实践再到实现价值的历史渐进性。从横向维度看,生成过程、中心实践和实现价值又具有时空共进性,在彼此影响中互促共进。基于上述分析,下面从生成逻辑、中心逻辑和价值逻辑的角度展开,考析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及其创新的逻辑理路。一、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化”字,更多地意味着“结合”“改

3、变”“变化”等,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可以表述为马克思主义不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以改变中国面貌的历史进程。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觉悟化,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自觉化,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一)始发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觉悟化人的觉悟化开始和发展于物质性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又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因而觉悟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转化和进化的过程。这里提到的“觉悟化”,就是指主体认识不断深化,同时向着更高级觉悟、正确觉悟转化的过程。定位到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实践语境中,使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觉悟化是马克思主义“化”中

4、国在历史和逻辑上的起点。从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人是最早觉悟的先进群体。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觉悟到近代中国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迫切需要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以【摘要】基于中国共产党运用、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实践,可从三个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逻辑理路:自觉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这是生成逻辑;自觉地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心逻辑;自觉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化”时代,这是价值逻辑。这三重逻辑既有纵向的历史渐进性,也有横向的时空共进性。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时代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断互“化”的动态关系。从这个逻辑语境来看,“化”引申

5、为影响、创新和发展,集中表现为一种趋近于历史规律的发展态势。以“化”为中心建构的上述三重逻辑,可以揭示出更为条理化、结构化和清晰化的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创新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及一般规律。【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自觉【作者简介】孙圣虎(1998),男,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周天楠(1970),男,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C933;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606(2023)03-0004-064DOI:10.19572/k

6、i.ldkx.2023.03.002领导科学2023 3实现国家的彻底革新和民族的涅槃重生。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意识到:盲目自发的旧式农民运动、不触动封建根基的改良变法和革命运动并不能推倒压在近代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广泛化。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最先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现实作用,最早觉悟到自身的使命所在,但要将真理转化为现实的能动力量,将使命上升为民族意志,还需要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对真理的觉悟、对自身力量的觉悟。列宁曾强调:“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7、。”2正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新民学会、觉悟社等组织和 新青年 等一系列报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和阐释,以及对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的发动、组织和领导,才使人民群众逐渐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觉悟与认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其答案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的改良观念和革命思想,它站在了人类发展史上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历史规律显示,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社会历史的演进必然,又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主题,其理论指归符合近代中国人民内心的主观愿望。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早意识到自身的力量所在,认识到追求个人应有权利和实现自身解放的必然性。同时,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8、方法,历史性启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看待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向中国人民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道路问题的本质,同时向中国人民展示了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中国实际的自觉化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看,中国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自觉的历史性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动力源于中国共产党高度的自觉性,更在于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住了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实际,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精准地“化”中国。在实践中,具体实际包含具体的、现实的问题。基于矛盾的特殊性和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实际问题需要符合中国实际的规律性认知和与之对应的方

9、法论原则,其中规律性认知是基础性条件。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中自觉地提炼规律性认知。在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教条地、机械地和盲目地照搬马克思主义非但不能获得成功,最终还会造成一系列困难或导致惨痛的失败。随着对实践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国共产党逐渐成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和运用逐渐从自发走向自觉。通过提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中国共产党对具体实际问题的认识愈发清晰和深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创新成果转化为对中国现实性、客观性问题的规律认识,并最终服务于实践。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体现为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世界是动态变化和动态发展的,中

10、国的实际也是处于动态变化和动态发展中的,这种动态性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增强实践自觉,注重在历史经验、理论精华和现实实践中提炼并掌握方法论,从而更好地聚焦和把握动态实际的变化和发展,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历史进程。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未僵化地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观点和方法,也并未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视为死板的教条,而是自觉地将之运用于实践,不断地创新实践并提炼出可行的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调查研究作为典型的方法论,就是中国共产党创新实践的成果。(三)证成于中国共产党人引领社会革命的特色化从百年历史发展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作为最早觉悟的先

11、进政治组织,带领人民不断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进程的实现路径、内在要素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历史进程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赋予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以个性化、特色化。第一,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化”中国共产党人的进程。从革命性的角度看,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对应着社会革命和改造世界,那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则对应为自我革新和改造自身,二者统一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性特质。列宁指出:“先锋队要不怕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3中国共产党人在引领社会革命的具体

12、实践中,致力于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曾有以自身“革心”推动“革新”社会的思考,毛泽东同志也曾鲜明地提出“改造自己,同时改造世界”的5领导科学2023 3观点。立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保持 赶考 的清醒,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命”4。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一以贯之的实践理路和创新表征。第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面貌。社会革命内在地包含着文化革命,文化革命是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统一。国家意识形态的背后是国家文化的底蕴,文化是最能凸显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名片。从文化视域看,中国近代的革命运动很大程度上是“

13、新文化”和“旧文化”的斗争。有些偏激的观点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落后和保守的,但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既需要继承其精髓,又需要创新其表达形式。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的绝佳载体。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引领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个性化、特色化名片。第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实际成果推动现代化建设,

14、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5。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革命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特性,已经内化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原则,以此为基础的实践路径和实践理念相比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是崭新的和进步的,是建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上的,是符合历史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从指导思想发挥引领作用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历史进程,同时又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社会革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个性化、特色化的伟大实践。二、中心逻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进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同时

15、,中国也在“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化”字,更多地含有创新和发展之意。自觉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题中应有之义。长远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党领导人民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动态实践过程,也是未来接续创新理论并以之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实践进路。(一)理论成果“化”马克思主义: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实现从“在中国”到“中国的”、从“化中国”到“中国化”,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能够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转化为系统化的理论成果,以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化”马克思主义。这一动态过程,就是不断建

16、构和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发展,能够作为符合中国动态实际的思想形态,内化于路线方针政策之中,进而指导实践的过程。回顾历史,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形势,对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争策略进行了创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开辟了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革命道路,丰富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认识到制度巩固和国家建设的长期性,对中国现实问题做出了一系列论述和解答,逐渐形成了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围绕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命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指出了在

17、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经典理论观点的突破和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党的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擘画了前瞻性的实践进路。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历史主体、历史发展和历史规律之间的动态联系,坚实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实践的科学性,丰富了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说,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以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精华创新理论话语,进而丰富理论和发展理论

18、,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有力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进程。立足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历史特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6领导科学2023 3观和方法论,深刻把握现实矛盾的转变和时代课题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新思想,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进程的最新成果和这一进路的现实指引,它既为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独有的原创性贡献,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做了递进性的补

19、充和进步性的创新。(二)人民群众“化”马克思主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全部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马克思曾敏锐地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 9。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逻辑在于:要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生活,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采用更好的表达形式,使之被人民群众接纳,并用于武装自己的头脑,进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人民群众“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源泉所在。人民群众“化”马克思主义有两层递进和相互影响的逻辑:第一,定位在中国人民的实践

20、语境中。党的一切创新理论均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成果去宣传好、丰富好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第二,取材于人民群众实践。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要以朴实的、接地气的文风和话风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能够听懂的真理,使之成为指导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是将人民群众的实践成果、实践经验融入理论创新的引领主体和领导主体,构筑起了人民群众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桥梁。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充分汲取“本土养分”,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理

21、论自觉的必然逻辑。将人民群众的实践成果、实践经验糅入理论创新,关键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实践中感知人民群众的力量、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的首创实践经验经过规律总结可升华为理论认识,这种理论认识又在实践创新中不断得到深化和丰富,最终服务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过程。(三)民族底蕴“化”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特征中国能够“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关键在于有着深厚的民族底蕴。民族底蕴包括能动的民族精神力量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以民族底蕴“化”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被赋予民族性的同时,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定位于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实践语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民族精神的一

22、种时代表达和成果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和延续,实际上是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趋近于民族化表达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内在统一的体系、人民性和实践性相互包含的系统、开放性和时代性紧密联系的整体。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能动地驱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创新,推动着民族精神“化”马克思主义的进程,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底色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色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底蕴的中心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扬弃和彼此成就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理

23、论的创新性运用来完成现代性的嬗变,同样,马克思主义也需要通过中国化的进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完成进步性和发展性的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相似的理念和逻辑,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根本原因。立足于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弘扬与发展的同时,主动在理论溯源中寻找能使二者相互发生碰撞、对话和交融的理念和逻辑,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同时,使之具备民族性的特征,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认识领域看,使马克思主义具备民族性的特征,其实就是用中国话讲好马克思主义。用中国

24、话讲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体现,更是以民族底蕴“化”马克思主义的目标遵循。用中国话讲好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从单纯翻译到全面阐释的升华过程,二者既是历史递进的,也是相互影响的,皆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陈望道同志翻译的第一本中文版 共产党宣言,将马克思7领导科学2023 3和恩格斯的理论观点更为直接和更为清晰地带到了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中,并产生了巨大的理论影响力。用中国话讲好马克思主义,这里的“中国话”就是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7。毛泽东同志在经典论述和文章中所用的“中国

25、话”,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又以本土化、接地气的朴实文风作为表现形式。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用中国话讲好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不断得以民族化、本土化,才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团结前进的思想伟力、动力源泉。三、价值逻辑:马克思主义“化”时代的目标向度马克思主义“化”时代中的“化”字,更多地意味着影响和改造。与时俱进地创新马克思主义,使之符合历史演进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人民现实需要,不断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觉的价值逻辑。立足于中国新时代、世界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化的”逐渐转化为“时代化的”,以

26、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化”时代。(一)“化”世界:马克思主义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主义“化”时代的内在驱动力源于其本身就是致力于“化”世界的科学真理,遵循致力于改造世界的实践观。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提到,“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6 155。马克思主义“化”时代是马克思主义和时代发展的内在需求。第一,从马克思主义自身来讲,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性的文字,而是革命性、实践性的,是旨在改变现存的事物以改造世界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来看,马克思主义所致力于实现的共产主义并非一种状况,而是一种现实的运动,所以说

27、,马克思主义是一直处于现实运动中、时代发展中的实践性理论。第二,在时代变化的视域下,历史规律的演进表现为时代主题的变化,并相应地带来不同的、崭新的问题,这也从侧面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去“化”时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化”时代也遵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逻辑进路,即通过马克思主义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的问题和矛盾,进而运用符合具体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去解决问题和矛盾。马克思主义对时代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首先,马克思主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给全世界人民特别

28、是无产阶级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革命性的觉悟,使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使命所在,促使无产阶级实现了从自在型阶级到自为型阶级的转变,使盲目自发的工人运动转变为自觉能动的革命运动,指导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运动,夺取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其次,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了科学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解答了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和方向问题,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阐释为人们提供了历史性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维,能动地推动了时代发展和世界进步。(二)“化”问题:新的时代问题

29、与新的解答马克思主义“化”时代,关键在于“化”问题,即化解问题,而化解问题首要的是对老问题做出新解答。对于一些长久性的问题,要善于从问题的历史性出发,在现实中加以考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代入现实问题,依托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制定个性化的政策措施。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实际的结合,解决时代顽疾、历史问题,才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化”时代。以“无产阶级怎样领导和发动革命的问题”为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最初观点中,工人阶级应该领导并发动广泛性的城市暴动以夺取政权。但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资产阶级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革命力量,企图通过“民主”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统治。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恩格

30、斯认为无产阶级也有通过和平手段取得政权的可能性,改变了对该问题的看法,给予了新解答,不再认为发动城市暴动革命是获得政权的唯一途径。上述这一问题不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的老问题,定位于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历程的视角,这还是一个决定革命前途命运的关键性问题,在中国的革命年代也有着创造性的新解答。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根据当时斗争实践的宏观形势和客观情况,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基于时代背景和中国实际对老问题做出的新解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理论上的自觉性。从本质来看,对老问题的新解答,就是运用马8领导科学2023 3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新的时代背景、历史特点和具

31、体国情下提出解决原有问题的新思路,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化”时代的一种具体表征。马克思主义“化”时代,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敏锐地捕捉到新问题。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一些新问题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日益浮现。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具备预见问题的能力。毛泽东同志曾把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比作暗礁,认为全党要具备事先看出航船将要遇到暗礁的能力。如果具备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视野和规律认知,对新的问题就会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就不至于在新问题出现时乱了阵脚。面对新的问题,还要运用联系的观点,既要看到新问题与旧问题之间的联系、新问题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又要把握新问题本质性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化”时代是马克思主义影响时代

32、、对时代做出贡献的过程,说到底,其实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化解时代的问题,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问题予以分析和解答。结合时代背景的变化与意识形态交锋的现实境况,中国共产党人要有鲜明的价值立场,无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旧问题做出新解答,还是对新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应对,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遵循,即所有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路径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回归到人民群众的实践语境中、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路中,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这个根本的价值遵循。(三)“化”时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把握时代性,就是把握时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探讨如何推进

3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马克思主义在其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关键是要立足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不变的最大实际,进一步分析国内各领域的演变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些巨大变化代表着当下的时代主题已然发生了新的转变,此时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目标,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力量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此探讨宏大视野下的“时代”一词,推动马克思主义“化”时代,关键就在于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

34、现为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认识到世界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意识形态斗争激化和单边主义盛行等现实性的变化和随之衍生的问题,而且要结合这些认识向时代发出中国声音,输出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核的具体方案和先进的价值理念。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对话,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对时代进步做出贡献的现实路径。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

35、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8。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宏大的世界视野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觉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化”时代,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觉的最高价值追求。参考文献: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7.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 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0.4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0.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责任编辑介明菊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