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数字化讲好中国故事:基于...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的思考_王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5409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数字化讲好中国故事:基于...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的思考_王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以数字化讲好中国故事:基于...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的思考_王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以数字化讲好中国故事:基于...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的思考_王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 418博物馆管理Museum Management以数字化讲好中国故事:基于“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的思考Digitalization Seen as Key to Unlocking a New Paradigm for Telling Chinas Story Well:Thoughts on“Compilation of Classics in the Flourishing Age:The Exhibition of Achievements in Compiling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ai

2、ntings”王 希 Wang Xi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100006内容提要:中国历代绘画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资源。“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以大量珍稀的图像文献,全景式呈现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绘画的宏富成就。本文从展览的内容主题、空间形式、传播目的等方面出发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化筹展实践,为国内博物馆艺术类和重大主题类展览的策划提供一些新思路。关键词:中国古代绘画 数字化 中国故事Abstract: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are important cultural resources that cannot be

3、 regenerated or replaced.With a large number of rare paintings,“Compilation of Classics in the Flourishing Age:The Exhibition of Achievements in Compiling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presents the magnificent achievements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 reflected in the projec

4、t in a panoramic mann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theme,space form,and communication purpose of the exhibition,this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practice of digital exhibition preparation to provide some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planning of art and major theme exhibitions in Chinese museums.Ke

5、y Words:Ancient Chinese painting;digitization;Chinas story2022 年 9 月 29 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成功举办。展览依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下简称“大系”)这一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成果,集中展示了国内外1700 余件中国历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这是国博近年来举办的占地面积最大的一次展览,展区包含南 6、7、8、9 四个展厅及序厅、三层平台、走廊公共区域,展陈面积约 6000 平方米,展线长度近 1400 延米。近年来,因应国家政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扶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

6、化需求,传统书画展览层出不穷,成为博物馆艺术类展览的主要类型之一。通过调研此类展览的主题定位与展示内容可以发现,其多数是对作品的简单陈列,部分虽具有一定学术性与思想性,但止步于“精英式”的美学鉴赏,较少考虑大众的诉求和信息接受能力。随着博物馆、美术馆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18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182023/3/7 14:412023/3/7 14:41Special Topic:Curatorial Practice of“Compilation of Classics in the Flourishing Age:The E

7、xhibition of Achievements in Compiling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专题:“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策展实践19的免费开放以及书画教育的普及,走进展览的群体正变得更复杂,其需求也日趋多元。本文结合此次筹展实践,意在探究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办好博物馆主题书画类展览,弘扬中国书画艺术。展览立足“大系”工程和当代数字科技,全景式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发生、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立体还原了中国绘画史全貌,对构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有所裨益。多感官体验是当代策展的一大趋势,面对

8、不同层次参观者存在的差异化需求,将知识内嵌于各种展示形式之中,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多样生态。展览以知识传播和公共教育为导向,以对“人”的关注作为叙事的核心,尝试建立人与物的连接,从而深度呈现中国历代绘画蕴含的文化精髓和美学精神,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题。“大系”共收录海内外 263 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绘画藏品 12405 件(套),其中国内藏品 9155 件(套)、国外藏品 3250 件(套),成为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制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数字资源库为展览提供了坚实基础,

9、从作品质量和数量双重维度确保了展示内容阐释上的严谨性与丰富性。策展团队在整体构想时,为本次展览设定了两个总目标:一是勾勒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全貌,构筑一部立体的中国绘画史;二是以中国绘画艺术传承中华文脉、赓续民族精神。这两个目标是展览的灵魂,也是文本设计的前提和依据。“大系”共5部60卷226册,如何梳理头绪、设定结构、遴选内容成为首要难题。策展团队对画作时代、主题、艺术特征等进行综合考量,选择了1700余幅精品对公众展示。展览结构包含“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千古丹青 寰宇共宝”“创新转化 无界之境”三大部分(图 1),分别讲述了“大系”工程的辉煌成就、呈现了恢弘浩瀚的中国绘画、展示了古代艺术遗迹

10、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成果(图2)。其中以第二部分最为丰富,占据了近 4000 平米的展陈空间:“皇皇大观”单元依循“汉唐气象”“宋韵无尽”“元气淋漓”“明丽煊耀”“清流回荡”的历史先后顺序,对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进行系统性呈现,为串联中国图像文明史构建了坚实的框架;“生生不息”单元再现某一独立专题的艺术发展面貌,把山水画、花鸟画、风俗画研究引向深入,这是一份实证中国社会发展的视觉档案,参观者可以由此探索不同时代下的社会动态、思想变迁;延展衔接的“美美与共”单元则以图证史,生动呈现了中华民族以绘画艺术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实践;“久久为功”单元则集中展示“大系”一 立体勾勒中国绘画史

11、原貌2021 年 5 月,“大系”项目接近尾声。在此背景下,为让项目成果惠及大众,让更多人领略中国绘画的魅力,“大系”成果展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在国博之前,阶段性展览在重庆市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浙江美术馆、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地已有展出,但这一次展览,其内容的系统性、全面性、均衡性均超越以往。中国绘画珍品众多,但囿于保护、修复、展示等条件限制,常藏在“深闺”不轻易示人。“大系”项目组前后三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搜集图像资源,为传世古画拍下 2.3 万余张底片,在图像处理过程中,技术人员对原本剥蚀暗沉、起皱甚至碎裂的画面、题跋及印迹进行辨析和提取,在电子文件上实现了对

12、传世古画的“无损伤”修复,解决了“藏用两难”的历史性难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19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192023/3/7 14:412023/3/7 14:412022 420博物馆管理Museum Management图 2 展陈内容分区图 1 展览框架项目组承续前人未竟之志,梳理、抢救、保护流散海内外中国古代绘画宝贵遗产的艰苦努力(图 3)。值得指出的是,基于打样稿无限重复制作的优势,同一幅画作可能在展厅中的不同位置重复出现,引发根本属性不同的文化思考。例如,五代董源的 寒林重汀图 潇湘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 夏山图在第一单元“

13、皇皇大观”中用以实证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气韵生动、风格多样,又在第四单元“久久为功”的“百溪汇海”专题为释读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0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02023/3/7 14:412023/3/7 14:41Special Topic:Curatorial Practice of“Compilation of Classics in the Flourishing Age:The Exhibition of Achievements in Compiling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Anci

14、ent Chinese Paintings”专题:“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策展实践21艺术家的绘画风格提供参考。又如,故宫博物院藏 五牛图既出现在线性叙事中,又在后续展厅中同大原美术馆藏版本对比呈现。此类相似度很高的画作集中展示,成为后人梳理中国绘画演变脉络与走向的珍贵线索(图 4)。借助数字技术,展览汇集了大量庋藏于世界各地的同一朝代、同一流派、同一画家、同一主题的类属性画作,这为解读和扩展作品历史遗存信图 3“攻坚克难”专题图 4 观众观看五牛图息,理析过往研究中悬而未决的疑点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一,展览对中国绘画史中文字记录有限、存世作品稀少的许多早期名家画作进行了集中展示,为厘

15、清他们的画史影响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其二,因各种原因被分割装裱、散佚四处的画作通过数字化方式合璧,重现了作品的完整面貌(图 5)。其三,诸多相似度颇高的画作得以对比展示,其相互之间的图 5 被分割装裱的作品在展览中合璧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1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12023/3/7 14:412023/3/7 14:412022 422博物馆管理Museum Management关系亦常为画史研究者所关注,为后人厘清真伪和流传提供了坚实依据。其四,将许多题材相同、名称相近,但风格不一的作品组合化展示,可以生动反映这些图像层累叠加

16、、互相生发的过程。其五,对画名不彰或关注度较少的画史“遗珍”予以关注,有助于探研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全貌。通过数字化手段,许多以往鲜见的作品在展览中首次展出,填补了中国绘画史研究的空白。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大量珍贵文物流出国门。“大系”项目组攻坚克难,终于汇集了散落各国的蕴含着“天下”和“社稷”的概念,因而此类画作又隐入了民惟邦本、政得其民、为政以德、正己修身的治国理念。花鸟画专题“生灵百态”,以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彰显了先民对万物生灵的细致观察,这些作品工丽与野逸俱至,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生命观。风俗画专题“世情万象”展出了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

17、秋庭婴戏图货郎图耕织图等,集中再现了千百年前中华大地多彩的生活图景,这些人间万象对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具有现实意义(图 7)。再如,展览将历朝历图 7 观众观看摹楼璹蚕织图图 6 观众观看书画题跋800 余件敦煌藏经洞出土和220 余件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的纸、绢质等绘画,这些稀缺文献资料的抢救、保护和高清面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此外,画中题跋和印章包含了重要信息,常为书画展览策划者所忽视,两者的集中图示为研究作者身份、创作缘起,进行书画鉴赏、鉴定提供了有力佐证(图 6)。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作为古人留下的原始材料,

18、中国历代绘画具有强大的载道、叙事、教化和抒情功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和情感价值。展览在构思上将这一宏大主题与观众的关注点、兴趣点进行了有益结合。例如,山水画专题“江山无限”,抒发了中华儿女对祖国大地的无限热爱,“江山”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2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22023/3/7 14:422023/3/7 14:42Special Topic:Curatorial Practice of“Compilation of Classics in the Flourishing Age:The Exhi

19、bition of Achievements in Compiling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专题:“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策展实践23展示得益于“大系”项目组 17 年“文化长跑”所作的基础性工作。为收集图像资源,项目组“大系”辗转于国内外 260 余家文博机构和收藏单位,往来通讯信函数以万计,实地拍摄奔波数十万公里,其中的压力与艰辛无法用言语来细数。展览所见打样稿的绝大部分都经过数十道步骤的调整,需要多轮校色、反复打样,必要时还要重回馆藏地或展览现场进行颜色比对。展厅穿插讲述了项元汴天籁阁旧

20、藏的故事、两岸国宝绘画“团圆”的故事、敦煌藏经洞和西夏黑水城遗址绘画图像汇聚以及千里江山图图像采集等故事,以唤起参观者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对文明守护的重视。“国宝重辉”的故事在展览场域下明显呈现出一种承启的意味,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成为构筑历史想象和文化象征的基石,与当下的语境和当代的人产生连接。二 多感知打造综合美学空间“陈列展览必须符合观众特点,即不仅要科学化(知识性),还要艺术化(趣味性和吸引力),是以雅俗共赏为标准的。”2国博较其他博物馆而言,观众构成更复杂、数量更庞大,且大部分都属于非专业人员,参观具有很大随机性。如何在形式策划过程中吸引对书画艺术不感兴趣的参观者走进展览,如何在学

21、术坚守与观众需求间找到平衡,是策展团队需要予以关注和亟待解决的课题。以往书画类展览往往以深色作为主基调,照度较低,整体比较暗淡。“大系”展则以相对饱满的色调和明快的空间为主,辅以灰色过渡和区分主次。这种展厅环境满足了观众对于作品细节的观赏需求,不易使人产生视觉疲乏感。在展示方式方面,展览仍以相对传统的墙面陈列为主,根据内容需要,部分作品以局部或放大展示,并尝试将一些绘画长卷置于展柜之中,拉近了展品与观众间的距离(图 8)。长卷是中国古代绘画特有的表现形式,综合了单点透视、散点透视原则,能够在一张画幅上观照多个不同的时空。展柜设计及展品陈列方式借鉴了长卷的形式特点,方便参观者随着画面视点的移动来

22、回移步,这与古人的观赏方式相一致,在有限的空间内丰富了展览叙事。作为对打样作品的有效补充,展厅添设了若干灯箱模型,在物理空间层面以疏密合理的布局参与到整体气息的营造。这一装置拓宽了绘画艺术的表现语言,有效地调节了观众观展速度,侧面减弱了展线过长带来的观展精力的图 8 观众观看展柜内长卷代的“辋川图”“雅集图”放在一组,尽显中华大地给予画家的人文哺育,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博物馆的外部职能是围绕“物”和“人”的对话和交流展开的1。展览在深层立意上,将国宝流传失落与“大系”编纂出版的历程置于国家和民族叙事语言体系,作为一条隐线贯穿其中。需要让观众知晓的是,如今高密度、高质量的博物馆

23、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3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32023/3/7 14:422023/3/7 14:422022 424博物馆管理Museum Management“斜坡效应”。展览特别展出了放大 2 倍的千里江山图长卷灯箱,这也是“大系”利用媒体技术,增强展示细节表现的典型体现(图 9)。参观者能够将层叠起伏的江干郊野风光一览到底,近看画作,绢帛的纹路、皱痕、色彩的颗粒都极其逼肖,茅屋瓦舍、亭台楼阁的很多笔触甚至可以比原作看得更清晰,有助于充分领略古人的独特匠心和画家卓越的功力。空间投影,同时采用全新的空间音频智能处理技术和视、听

24、、触多感官实时交互装置,引领参观者走入传统山水美学画境。伴随音乐,众多中国古代绘画元素在光影中“活”起来,观众还可以来回走动在画中雪景里留下足迹,由此获得一种更为丰富的感官体验。体验区所取材的夏山图落花游鱼图竹禽图梅花诗意图莲池水禽图等 40 件精品,跨越图 10 3D 打印复制杭州西湖飞来峰石窟群图 9千里江山图灯箱3D 技术为艺术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开辟了新世界。中国古代“绘塑同源”,石窟同中国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取像传真”篇章采用3D 高保真数字测量与重建技术,等比例复制了 10 件(组)中国石窟寺群龛像,包含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八大石窟中的中国五大石窟和甘肃炳灵寺石窟、四川安

25、岳石窟、杭州灵隐飞来峰石窟群等(图 10)。这些不可移动的石窟代表性龛像与“大系”收录的海内外珍稀佛教绘画穿越时空,在长廊汇聚一堂,呈现了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沉浸式虚拟实境的创造是目前博物馆展陈发展最有前景的工具之一。展览结尾部分设置的“光影丹青”沉浸式体验区,以中国古代绘画的创新转化为核心创作理念,将传统水墨丹青与现代数字科技深度交融(图 11)。体验区遵循原作的构图、设色、用笔,以虚拟现实引擎驱动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4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42023/3/7 14:422023/3/7 14:42Special Topi

26、c:Curatorial Practice of“Compilation of Classics in the Flourishing Age:The Exhibition of Achievements in Compiling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专题:“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策展实践25图 11“光影丹青”沉浸式体验区图 12 观众点击透明屏幕查看作品多个朝代,悉数来自海外博物馆,这种汇集空间、时间的多维度演绎为展示注入了活力,也承载了观众对艺术之美的想象。互动和投影设备在观众的审美感知

27、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传递出最大化的展览信息。走廊处的透明屏幕内嵌了 50 幅重点作品,将作品进行前置式可视转化,吸引观众走进展厅(图 12)。这一阐释媒介解决了传统书画展示拘泥于静态的问题,增强了参观者的体验感;打破了书画本体在展示角度上的局限,使观众能近距离多角度欣赏到画作的各种细节。6 厅前端的镜厅,利用镜面配合投影形成斑斓效果,吸引观众驻足(图 13)。投影背景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元代陈汝言仙山图和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明代仇英(传)桃源图三幅作品。此处还放置有“大系”实体样书供翻阅,让参观者在感受美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多媒体工具显见于展区各处,4

28、台设备循环播放专家解读、媒体宣传报道、项目专题片等,让参观者对“大系”的认知更加立体。氛围感的营造使展览空图 13 镜厅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5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52023/3/7 14:422023/3/7 14:422022 426博物馆管理Museum Management图 14 万画墙间气氛整齐划一。进入国博西大厅,以文徵明真赏斋图为底图的巨幅海报和北京八景图长卷喷绘映入眼帘,将既有的建筑空间引向文化空间。序厅主视觉屏幕滚动播放 24 幅国宝级绘画主题海报,强化参观仪式感。书籍打卡墙以高度凝练的造型引人注目,书脊

29、字体延续了“大系”丛书封面对历代名家的集字3,对展览进行点题和情绪引导。结尾处的“万画墙”,将“大系”图书散页以矩阵式排列,同样具有视觉冲击力,使参观者能够带着一种兴奋的心境结束观展,加深对展览的记忆(图 14)。新技术为博物馆展示手段带来变革的契机。综上所列,当前参观博物馆已不再是单纯的观众被动吸收策展团队精心组织的知识,而是包含了感觉、智性、审美、社交等多方面的综合体验4。基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此次展览将专业问题可视化、纯粹知识趣味化、理性内容感性化,汇融 5G、云计算、动作捕捉和增材制造等最新科技,打破时空壁垒,突破感官约束,打造了一个融建筑、雕塑、书法、绘画于一体的综合公共美学空间。三

30、 推进知识传播与公共教育展览的传播目的是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和表现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展览策划设计和表现的全过程。早在 1880 年,美国学者詹金斯便在其 博物馆之功能 一书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应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5。知识传播和公共教育是展览的核心目的。将展览成果传播开去,让展览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厚滋养和文化沃土,是构建完整、有效的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的重要一环,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突破点。为引导观众实现从信息向知识的转换,策展团队引入了专门研发的“盛世修典”智能导览程序。在展签上,每一幅画作的基础信息旁均可见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可以获取关于作品更详细的解读,并查看高清图片(图 1

31、5)。这一细节设立的初衷是“为观展者提供关于这件作品的不同观点”6。由于艺术通识教育的缺乏,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从书画作品中直接提取隐含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参观者的观展受益。后台数据表明,国庆期间有 7.71 万人访问了展览小程序,累计访问页面数 17.48万次,单用户平均停留时长341.47 秒,新增用户 9247 人,通过线上分享(如微信群)产生的用户也在逐渐增加。这一举措迎合了互联网时代流行的信息传递方式,它帮助参观者更主动地获取信息,提升人民群众对视觉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参观者有时也会带来关于展览主题的启发性见解,共同参与作品信息的修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

32、c2020.indd 26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62023/3/7 14:422023/3/7 14:42Special Topic:Curatorial Practice of“Compilation of Classics in the Flourishing Age:The Exhibition of Achievements in Compiling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专题:“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策展实践27订,这种基于传播的“知识交换”推动作品与

33、观众、展览与教育的结合,让展览体验朝着更具交互性的方向发展,营造了学习书画艺术的浓厚社会氛围(图 16)。与电视、网站的跨界合作让展览内容迅速覆盖社会,故事讲述新平台的开拓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2020 年 9 月 2日,“每日中华名画”系列短视频上线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截至 2022 年底已连续播出 800 余期,单期最高点击量为 220 余万次,累计获得近 3 亿次的阅读量。该视频的精华选辑也在展厅里展播,以进行艺术科普。2022 年 10月,“大系”工程衍生的文化纪录片盛世修典在浙江卫视与各新媒体平台正式播出,引发了观展热潮。其中的一段旁白这样表述:“当年北宋画院十八岁的学生王希孟,一

34、定不会想到,他短暂的一生画下的唯一画作,今天成了小学生美育课堂的教材,回到人民手中的千里江山图,开始谱写崭新的篇章。”“大系”为各个学科的研究打开研究视野,催生了新的学术范式。盛世修典纪录片中提及:美国农业部一位昆虫学家在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中,找到了他所研究的现在已经绝迹的图 16 儿童在展厅临摹画作图 15 观众扫描展签二维码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7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72023/3/7 14:422023/3/7 14:422022 428博物馆管理Museum Management昆虫身影。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35、教授、昆虫学家陈学新也在“大系”中寻找到古代昆虫形态变异的印证,他发现宋代晴春蝶戏图中的玉带凤蝶是雌雄两性的嵌合体。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彭旻晟研究员在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中发现了距今 900 年前的鸟类杂交最早记录,这一研究成果被收录于国际鸟类期刊鹮(Ibis)上。“大系”汇聚了花鸟虫草、万物众生的精美图像,反映了当时的生物多样性,为世界提供了一部中国生态文明的大百科全书。目前,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研究与普及正围绕“大系”成果及其系列展览在全球同步展开,更多国之瑰宝走进课堂、科研文章、学术论坛,被更多领域的学者关注,与更多学科产生思想连接。“大系”由一家私藏变身众目可观,成为世界人民挖掘不尽的

36、宝贵矿藏。一系列延伸服务将审美培育置于日常生活,拓展了展览的生命。在艺术中取样,融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定制文创产品的开发,让体验从馆内延伸至馆外。专业工作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团队提供了日常的公益讲解服务。为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团队还将相继开展专题讲座、研学活动、实践课程、学术讨论会等,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博物馆是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理解过去、思考当下、启示未来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7。中国历代绘画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承续着中华文明丰富生动的历史记忆。面对保存记忆的新挑战,博物馆展览需要找寻新的沟通方式来面对观众。重新发掘“讲述故事”的价值,

37、正是为了使博物馆在记忆共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8。依托日臻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日新月异的大众传媒、新媒体的发展,深入挖掘和阐释画作蕴含的文化信息,可以促使观者思考中国文化艺术在今天的位置和意义,进而影响参观者的精神世界。四 余论上文谈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所作的部分实践,为今后博物馆艺术类、重大主题类展览展示的策划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在这个将去博物馆看“真品”作为主要参观驱动的时代,数字化技术给了出版打样稿依然能讲出一个好故事的可能。千年古画焕新颜,“大系”的问世,盘活了这些孤悬海外、深藏库房的文化资源,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当代方案,实现了科技与绘画的

38、双向赋能。这种形式开辟了知识构建和传播的新疆域,从本质上改变了艺术展览的运作模式,有助于探索“科技+文化”的智慧博物馆发展新路径。绘画拥有不可胜数的图像艺术元素,具有广阔无限的活化空间,这正契合了展览作为一种视觉和感性艺术的典型特征。博物馆环境中的绘画作品所附着的文化价值超越了艺术本身的价值,置身于博物馆空间的历史类作品充当了时空的窗口,智慧之美而非审美鉴赏得以窥探9。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人类对于“实在物”的心理需求,目前的数字化技术暂时还无法超越实体展览空间带给观众的体验10。这也是“大系”在各地线下展示的必要性所在。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博物馆正在迅速地从一个以收藏和研究物品为核心的场所向以人为

39、本、以服务社会和公众为首要目标的公益性机构转化11。“大系”以图像、文字、视频、新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弥合了知识储备不同的群体在观展后对于作品理解程度的差异,为观众创造多层次、多感官的体验,为公众表达不同观点提供了平台。研究者触发了中华文明研究新范式,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满足,当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8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82023/3/7 14:422023/3/7 14:42Special Topic:Curatorial Practice of“Compilation of Classics in the Flour

40、ishing Age:The Exhibition of Achievements in Compiling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专题:“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策展实践29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获得开解和滋养,展览才能成为营造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博物馆才能成为公众共有的精神家园。展览的意义不仅在于向公众展示历代名作无尽的美学基因和在漫长的流传与递藏过程中的不朽魅力,更在于利用数字化手段发挥画作“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重要作用。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故事蕴含着民族历史文化的万千况味,而

41、这,也是赓续中华文明悠久文脉的基因密码和初心所在。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明交流的重要窗口,展览对追寻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意义弥深,其形成的广泛社会价值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当代复兴。注释:1 陆建松:博物馆展览策划:理念与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 5 页。2 黄洋、陈红京: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十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 58页。3“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丛书封面字体采用历代名家集字,依次为:先秦汉唐画全集(传世画部分)智永,宋画全集苏轼,元画全集赵孟,明画全集文徵明,清画全集翁同龢。4 美妮娜莱文特、阿尔瓦罗帕斯

42、夸尔-利昂主编,王思怡、陈蒙琪译多感知博物馆:触摸、声音、嗅味、空间与记忆的跨学科视野,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年,第 1 页。5 单霁翔:博物馆的观众服务,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 159 页。6 英 阿德里安乔治著,ESTRAN 艺术理论翻译小组译策展人手册,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 年,第 222 页。7 宋新潮:关于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思考,中国博物馆2015年第 2期。8 许捷:叙事展览的结构与建构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 年,第 2 页。9 同 4,第 262 页。10 许捷:故事的力量:博物馆叙事展览的结构与建构,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 年,第 180 页。11 陆建松、厉樱姿:我国博物馆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现状、问题和对策思考,东南文化2011 年第 1 期。(责任编辑 童 萌)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9博物馆管理2022第4期内文-cc2020.indd 292023/3/7 14:422023/3/7 14: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