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发展格局下应急产业的生成...辑、市场化悖论与常态化发展_余海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5197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发展格局下应急产业的生成...辑、市场化悖论与常态化发展_余海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发展格局下应急产业的生成...辑、市场化悖论与常态化发展_余海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发展格局下应急产业的生成...辑、市场化悖论与常态化发展_余海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发展格局下应急产业的生成逻辑、市场化悖论与常态化发展*余海燕郑鈜 摘要 应急产业具有“应急”保障与“产业”发展双重功能以及政治、社会、经济三重属性。梳理政策话语体系中的应急产业,其“应急”的公益性指向始终未变,而其经济性的产业范畴却是动态变化的,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扩大了其外延。新发展格局需以新安全格局为保障,凸显应急产业发展的经济逻辑,但“应急”公益性与“产业”市场性产生了市场化悖论。新发展格局下应急产业具备常态化发展的逻辑,在发展初期应发挥政府的强主导作用,通过制度构建解决产业发展的不持续性问题;整合市场分散需求,促进应急市场消费能力提升和消费需求多元。同时,分类引导应急生产企业投资,降低

2、风险、优化供给结构,最终形成产业常态化发展的内需拉动、政策引导、技术内生与数字赋能的均衡机制,实现经济功能有效支撑政治需要和民生保障等应急功能。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应急产业;生成逻辑;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 F2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12X(2023)020130(09)作者 余海燕,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9郑鈜,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华大学,四川成都610039一、引言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时代,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门已经整合职能并全面拉动对应急产业的需求,全社会对加快应急产业发展以“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

3、事前预防转型”的意识不断提高。1 在我国,应急产业由专门应对突发事件的产品概念上升到具有应急功能的产业体系经历了漫长的阶段,目前仍不成熟,相关概念探讨与产业边界界定仍在进行。加之应急产业的“应急”性质和“产业”性质,产业发展需解决的理论层面的问题仍很多,产业定位不明使得理论研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不能够在实践层面有效指导区域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短板逐渐凸显。从政府文件出台时间和内容中可见,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是典型的事件推动型和政策主导型,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相关政府文件的出台都推动着应急产业话语体系的丰富与动态调整,并在短期促使应急产业重回大众视野。当前应急产业

4、的官方形态愈加清晰,动态调整还在继续,但是其生成逻辑、产业属性是由其本质决定的,是相对静态的,并决定了其未来发展路径,相关理论探讨需走在政策出台与产业发展的前面。党03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基于协同理论的重大突发事件军地一体救援体系研究”(22XGL016);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四川甘孜民族地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机制研究”(23KX0464)。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安全保障能力要求更高。同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2 应急产业的发展逻辑愈加清晰。新发展格局下迫切需要破解应急产业非经济属性

5、的市场化悖论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应急产业从阶段化应急走向常态化发展,推动应急产业的应急式短期发展转向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长效发展。二、政策话语体系中应急产业的概念演进重大突发事件推动下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与完善为应急产业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2018 年我国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为应急产业的体系化发展释放了政策红利,产业概念逐渐形成。1 萌芽阶段:应急语境形成与产业名词出现各种灾害、事故发生前的防灾减灾与预防,发生后的抢险救援、医疗救治、救灾济困、恢复重建等相关的专业、职业、行业,统一用“应急”来加以界定,在我国只是最近十多年来才出现的

6、新事物。3 2003 年“非典”之后,应急体系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为应急产业名词的出现提供了正式的政策话语环境。2006 年“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应急专项规划,提出“促进应急产业发展”,应急产业首次出现在我国政府文件中。2009 年,工信部 关于印发加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应急产业是新兴产业,应加快发展。2010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提出,把相关领域的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作为安全产业加以培育。这一阶段,应急产业在我国尚未形成相关的话语体系,政府文件也仅提及产业名词,无概念、无产品范畴和产业

7、形态。2 培育阶段:产品范畴界定与概念源起2012 年,工信部 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定义了安全产业是“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专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2014 年,国务院 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首次定义了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将安全产业和应急产业首次纳入国家产业政策的范畴中,是我国安全产业和应急产业作为一个行业门类得到官方认可的标志。2015 年,又确立了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和应急服务等 4 个重点产品范畴。2017 年,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通过建

8、立专门的产业统计制度和运行监测分析指标体系等大力推进应急产业健康发展。同年,关于印发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将消防产业纳入应急产业同规划、同部署、同发展,扩大了产业部门边界。这一阶段,从政府文件的阐述看,安全产业和应急产业分别有各自的产业指向,但是从具体行业或者产品分类来看存在明显交叉,产业边界不甚清晰。3 发展阶段:产业边界扩展与概念形成安全产业和应急产业具有相同的业态属性,多年来并行发展,分别从预防和救援两方面推动了产业进步。4 2018 年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推动全灾种大应急的应急管理格局初步建立,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性重大突发事件催生了所谓的“疫情产业”,进一步引致应急产业与安全

9、产业在概念上的规范性需求。新发展格局要求建立自主可控的内循环体系,安全与应急保障的国内市场体系建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抵御风险的重要依托。2020 年,安全应急产业分类指导目录(2020 年版)(征求意见稿)出台,将安全产业与应急产业合并为安全应急产业,推动了应急产业概念的进一步演进与细化。2021 年工信部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更为细致地阐述,安全应急产业是为自然灾害、1312023 年第 2 期经济体制改革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安全防范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等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明确了安全应急产业的概念、边界及外延。三、

10、应急产业的生成逻辑与属性分析应急产业的“应急”与“产业”性质决定了其生成与发展遵循着与一般产业不同的逻辑与规律,“应急”的政治化及福利化决定了其强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产业”的演化规律决定了其最基本的经济属性。分析应急产业由应急救援产品衍生为应急产业的生成逻辑,为新发展格局下应急产业常态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 经济逻辑:产业衍生与经济属性(1)需求引致产业衍生应急产业的萌芽是在完备的工业体系中衍生出的新业态。劳动分工及专业化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不断变革与进化,为应急救援活动需求的监测预警技术、专用性救援装备与工具等应急类产品的供给提供了保障。随着现代社会的风险因素增加,社会系统的脆弱性也与日俱

11、增,加之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和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与能力建设形成了对应急类产品的规模性需求,使得应急相关的产品、技术、组织,特别是企业关联成一个总集合体的可能性增加。当社会分工推动一般产品不断开发基于应急使用的功能,应急产品也就从传统制造业中衍生而出,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其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提高,推动传统制造业分化成新的产业业态,奠定了应急产业生成的基础。(2)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应急产业的萌芽与生成是以已有产业为产品与技术基础的,遵循着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代表了相关行业的分工细化和创新。因此,应急产业拥有最基础的“经济属性”,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产业固有

12、的经济发展功能,追求经济增长与结构改善,内含于现有的经济业态中。但从应急产品质的规定性来看,应急产业不是一般的经济业态,受到应急性质的制约和影响,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表现为如果应急产品能够“应急”,就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如果应急产品不能“应急”,不能有效防范或者应对突发事件,则不利于企业获得利润。应急产业的理论逻辑的特殊性在于,应急产业既要遵循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突发事件发展的特殊规律。2 政治逻辑:产业生成与社会效益(1)应急引致产业生成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安全提高到了与发展一样的高度。当前,世界经济深陷衰退,国际形势更

13、复杂多变,安全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主题,如何以更高水平的安全助推更高质量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家的发展,在站起来阶段更重视安全,在富起来阶段更重视发展,在强起来阶段须统筹安全和发展,5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下,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扩大了应急产业的外延。从保障群众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特殊使命出发,应急产业首先是以国家安全需求和民生安全需求为导向,国家和民生的安全需求决定着应急产业的市场方向与市场空间。6 应急产业的发展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物资支撑与环境保障,切实从产业维度为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产品、技术、人才与服务,有效提升全社会的安全水平,保障国家稳定

14、,这是推动其形成并发展的政治基础。我国每年因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高企,面对公共安全问题不断扩大的趋势,大力发展应急产业,全面提高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231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也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表现。产业的一般主体是社会普通民众,传统乃至现代应急产业的主体相对而言政府的角色都更加突出。随着我国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突发事件的政治化标签也更为明显。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发展应急产业的政治性:以国家为主体,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

15、众生命安全,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全体人民的社会福祉。政治属性催化了应急产业的生成,推动其由萌芽状态到逐步成型。(2)应急保障的政治与社会属性“应急”暗含着强政治属性。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强化了人民群众在应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是应急产业社会属性的表现。公共安全作为全民福祉是产业社会价值的表现,进一步彰显了应急产业的全社会福利性。应急产业的产生是在社会分工促进产业萌芽的大背景下,由应急救援产品的政府需求衍生而出,其性质是“市场化+行政化+社会化”的叠加,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的三重属性。一方面,应急产业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生产、交换、

16、分配、消费等基本环节,必然遵循着生产的社会分工规律,接受价值规律的调节,要求价值的持续变现;另一方面,应急产品的政治属性体现着一定的政治要求,有着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传导着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主义理念。应急产业的生成逻辑体现了经济逻辑、政治逻辑与社会逻辑的统一,追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经济效益等多维目标。3 时代逻辑:内需引致产业成长安全需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是按照人类的需求而递进的,产业萌芽和形成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条件是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7 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需求层次也相应提高。作

17、为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安全需要是一种社会本能需要,但是安全需求(如,社会环境安全、生命财产得到保护、生活有保障、病有所医等)水平尚未提升。较低收入水平的群众会更加关注基本的温饱问题,也会对政府免费提供应急产品产生更高需求。个人安全认识与意识的不足叠加购买安全这一产品能力的不足导致安全需要不能有效转化为安全需求。安全需求的增长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对安全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体现了安全主体从“国家”“政府”向“个人”的拓展。8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一方面,科技助力各种风险因素被社会有效感知并形成共识,逐步转化为社会或个体的安全需求;另一方面,基本的安全得到满足下个体安全意识提升,私人的、个性化、高

18、标准的安全需求凸显。且财富的增长会促使人们追求更高水平的安全,尤其是通过对风险的整体把控免除主观方面的不安全感。民众拥有足够的经济资本去获取能够满足个人心理安全需求的产品时,相关的应急产品与服务市场得到有效启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高收入水平促使全社会多层次的安全需要转变为具有支付能力的普遍需求,实现民众对安全相关的产品购买意愿与购买能力的统一,推动安全需求市场常态化。在由应急救援活动引致的应急相关生产或者社会活动不断发育和集合的过程中,大众市场需求的有效激发推动产业不断发展。四、新发展格局下应急产业特性及市场化悖论应急产业的生态体系随着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完善。一方面,其产业边界不断扩

19、展:由应急边界扩展到应急加安全;另一方面,产业范畴也动态调整:从 2011 年新增 43 项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到 2014 年的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应对处置三类产品范畴,再到应急产业的概念正式出台后增加的“应急服务”类别,应急救援活动的产业属性在官方文件中逐渐清晰,具体内涵不断细化,体现了应急产3312023 年第 2 期经济体制改革业发展的时代性与动态性。1 新发展格局下应急产业的经济性凸显新发展格局下,应急产业发展的经济逻辑愈加凸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意味着市场机制成为应急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新发展格

20、局要求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新发展格局下的应急产业应具有正面的、直接的、显著的、且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才能支撑其“应急”功能的发挥,并具有更广泛的经济带动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中的产业主体。新发展格局下的强经济性还表现在应急产业的滞后性与前置性。应急产业是应急需求引致的产业,是事件推动型产业,发展具有滞后于实际需求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显示出应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格局中各类风险事故防控治理有效性的前置条件,要求应急产业的发展应该走在应急需求的前面。这进一步要求应急产业的发展应是前置性发展,从备灾的角度走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建立完整的应急产品

21、与服务供给体系,将对应急需求的认识提到突发事件的前面,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口前移”。同时,应急产业经济部门的主体性也更加凸显。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突发事件不断侵蚀着社会安全保障防线,其长期化趋势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常态化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大大增加了应急产业发展的常态化市场空间。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应急产业发展现状昭示了应急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巨大空间,其经济合理性并不会由于其社会应急保障的强公益性而弱化。经济合理性是更好发挥其应急保障功能的前提与基础,否则就会出现有效供给不足或者供需结构性失衡。新发展格局下,从建立循环畅通的内需体系与应急常态化的视角看,当下应急产业的部门主体应是能够被大

22、众使用的、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起主导作用的通用型应急产品范畴的应急产业。对于专用型应急产品,其本质是一个防灾投入效用最大化的问题,9 满足的是基本的公共安全需求,市场机制基本缺位,更应归类为公益事业范畴,应着重探索市场机制,降低政府供给的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 扩大内需与市场化悖论(1)公益指向的不变性约束内需扩大我国政策话语中的应急产业发展目的始终未变,即防范、应对与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具有强公益性的产业指向。这种强公益性的发展目的与外推式发展路径暗含着政府主导的有效性与市场机制的失灵性。由于其特殊用途,与应急相关的产业普遍被认为具有强公益性与弱经济性。应急产业的社会公益性表现为:

23、一方面,政府是其产品和服务的主要购买者,10 特别是灾害救援和应急处置阶段所提供的各种应急产品和服务往往需要政府免费提供,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弱化了经济要求;另一方面,其产品的使用最终使社会公众普遍受益,社会价值惠及人群远远大于经济价值,因此传统应急产品与服务大多属于公共产品。长久以来,应对突发事件都被看做是政府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使应急产品的公益性质深入人心。从需求侧来看,应急产业是需求约束型经济活动。一方面,应急产业包含的许多产品和服务是一种431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2016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特别强调“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24、”,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刚性需求,如提供给政府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和特殊行业企业以及场所的产品,包括消防设备、救援设备等政府强制性规定必须配置的专用应急产品。这种刚性需求的特征是市场规模比例不大且客户稳定,需求潜力较小,市场增长空间有限,从而导致应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空间不足,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应急产品与服务需求存在典型的“用时急需、不用不需”的性质,11 即事件发生前需求稳定、事件发生时需求短时间暴增、事件结束后需求暴跌的紧迫性、时效性与

25、不可或缺性同时存在,使得应急产品市场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交替出现,市场失灵长期存在且比一般产业更为显著。图 1应急产品需求变化趋势图资料来源:作者绘制。(2)市场机制缺失导致供给不足从供给侧来看,应急产业独有的应急属性,使得应急产品与服务的消费上容易出现“搭便车行为”,市场利益机制缺失,企业供给的积极性不足。同时,从安全中获得的好处有些是无形的,无法用经济效益进行衡量,通过市场经济对应急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价格机制失效。应急产品生产的滞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应急市场需求不稳定与产业稳定发展的长期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限制了产业的发展与成长。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其预防与应对

26、的高技术支撑特性。市场化不足导致应急产业的技术应用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高技术产品无法大规模常态使用,从而技术不能标准化、普适化。目前,常态期多数应急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很小甚至接近零,产品价格大幅降低并不能带来产品需求的有效增加。新发展格局要求建立市场机制内在驱动的循环体系,专用产品的强公益性与通用产品市场供需不足成为制约应急产业循环体系建立的核心矛盾。经济属性下的私人成本 收益与政治和社会属性下的社会成本 收益的不一致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刚性约束。产业发展的市场化不足与前置性发展的要求存在严重冲突,导致应急产品的种类、储备、布局等与应对巨灾峰值需求存在差距。“应急”化的公益性与“产业”化的市场

27、性构成了应急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悖论。新发展格局下,着力扩大内需,在需求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在供给侧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成为破解应急产业市场化悖论的关键所在。五、新发展格局下应急产业常态化发展逻辑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一致性出发,当风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时,应急产业就具备了常态化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应急产品的普适性的不同决定了市场大小。安全需求的不同层次应由不同属性的应急产品来满足,不同属性的产品需求应由不同种类的驱动力量来加以满足。以遵守市场规律为前提,强公益属性的专用应急产品与服务主要应由政府供给满足,保障的是基本的社会公共安全。基本公共安全得到满足会推动个人

28、安全需求出现,并不断地向高端化、层次化和多样化发展。这类需求由通用或者兼用的强经济性应急产品来满足,需构建均衡的产业发展机制,发挥不同生命周期的主导力量,最终实现产业成长期的市场化发展。1 从阶段化应急到常态化发展的现实逻辑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5312023 年第 2 期经济体制改革这里所指的刚性需求,是指在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和可靠性,12 为应急产业常态化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1)新发展格局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应急产业发展目的的公益性指向与市场机制下的经济指向共同构成了应急产业发展的解释范式

29、。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其在应急产业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基础性与主导性。在公益性“应急”的硬约束框架内更好地实现产业发展的常态化长期化,需“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具有阶段性,政府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作用及其边界理应存在不同。对于存在长期市场失灵的应急产业来说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尤其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尽量缩短萌芽期,尽快进入成长期,让产业充分成长,13 快速建立起能够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的产业体系,在应急产业的选择与培育上大力发挥强政府作用,选择外推式产业培育路径。解决应急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更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甚至一定程度的兜底作用。市场

30、是内嵌于制度之中的市场,制度问题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区域应急产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依赖于相应的制度安排。在应急产业发展初期,尤其是强公益属性的应急行业,如果片面地强调坚持市场起主导作用,不仅造成企业的利益长期受损,最终也会造成相应的市场供给长期缺失,供给侧发展滞后于应急管理实践需要。应急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悖论下,通过培育期的政府主导逐步过渡到成长期的政策驱动下的市场化发展道路,推动强经济属性的应急行业市场化发展,强公益属性的应急行业部分市场化发展,通过政府的硬性约束与市场的有机选择实现公益性和经济性的均衡发展是应急产业发展的长期路径。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构建全国

31、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14 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形成应急产业发展合力,奠定应急产业常态化发展的市场基础与制度环境。(2)新发展格局下培育消费与投资的完整内需体系新发展格局下,经济社会发展向消费为中心转变,建设统一大市场、扩大内需能够提高相应的消费效应。完整内需体系涉及国内各类需求构成的全领域、多层次的综合体系,既包括需求也包括供给,既包

32、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15 新发展格局下充分释放市场消费活力,不同层次的应急产品消费市场才能得以强化。尤其是当前消费“扩容提质”阶段,有效扩大内需形成需求“提质”牵引供给效率提升、需求“扩容”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居民对应急产业高质量、多样性、个性化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将不断整合应急市场的分散化需求,形成产业发展的内在消费动力。同时,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有为政府的分类引导投资,实现应急产品供给侧的质量改善与产品多样化,既能更好地满足当前不同层次的应急产品需求,又能切实解决应急产品市场供给困境,实现供给创造需求,引领应急需求快速增长。2 新发展格局下的内驱发展机制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应急

33、产业的常态化发展提供了市场、政府、消费与投资的动力体系。在应急产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中,以遵循市场规律为前提,在初期发挥政府的强主导作用,通过制度构建解决产业发展的部门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与技术不确定性问题,完善应急产业发展的市场动力机制;通过有效扩大内需带来应急市场消费能力提升和消费需求多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激发公众应急意识,促进供需动态平衡,最终实现产业成长期的选择性市场化发展,实现应急产业的经济功能有效支撑政治631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需要和民生保障等应急功能。图 2应急产业不同生命周期与相应的主导驱动力量资料来源:作者绘制。构建支撑应急产业

34、三重属性相协调的发展机制,发展动力必须广泛来自公众的作用、政府的约束、企业的逐利,以及时代的要求。应急产业常态化发展的内驱机制包括需求拉动、政策引导、技术内生与数字赋能。(1)需求拉动机制。应急产品存在典型的消费不足,尤其是家庭消费和个人消费不足成为应急产业内循环体系不通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应急产业发展机制中缺少公众角色和力量的一种表现。成熟的应急产业体系昭示了应急产品的外循环市场需求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过程,必然要以体制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16 包括消费主体与企业主体。统筹发展与安全让“安全”投资更加“有利可图”,充分拉动企业主体的安全投资需求。

35、我国十几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会进一步促进国内市场消费升级与新兴消费培育,扩大消费需要与投资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应急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效率”原则。(2)政策引导机制。对于强公益性质的应急产业,必须始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兜底作用。而对于强经济性的应急产业,整合市场分散需求和降低应急生产加工企业投资风险是关键,需政府分类引导投资。新发展格局下的统一大市场有助于解决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呼应应急产业发展规划中的市场选择和社会参与,建立起应急生态系统的有效市场。这承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逻辑,破解政府兜底的阻碍作用。同时,通过成熟的政策体系与制度安排规范,引导政府、市

36、场、企业以及家庭或者个人的行为选择,使之符合应急产业社会应急保障功能要求的“安全”第一原则。(3)技术内生机制。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17 应急产品常态功能的有效扩展依赖于技术创新拓展产品的应用边界。同时,数字经济时代,应急产业应更加注重数字化、智慧化,产业的发展需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之上。(4)数字赋能机制。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与集成化是未来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后疫情期时代是我国应急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赋予了应急产业发展以新的内涵。参考文献:1 2 12 1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37、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 人民日报,2022 10 26(01)3 李湖生 安全与应急产业相关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探讨 J 安全,2018,(12):7 10 4 10 黄玉垚,高宏 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与展望 J 中国应急管理,2022,(01):76 79 5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百年变局与国家安全 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21 26 6 唐林霞,邹积亮应急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政策激励分析 J 中国行政管理,2010,(03):80837312023 年第 2 期经济体制改革 7 戴伯勋,等 现代产业经济学 M 北京

38、: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0 8 凌胜利,杨帆新中国 70 年国家安全观的演变:认知、内涵与应对 J 国际安全研究,2019,(06):3 29,153 9 徐建华,孙虎,董炳艳 我国应急产业培育模式研究 论打造两大应急产业生态体系 J 中国软科学,2020,(06):22 29 11 王郅强,申婷产业政策对应急产业发展是否有效 基于 QFD 工具对广东省的评价与分析 J 长白学刊,2019,(04):56 64 13 吴勇,李蕊 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分析与实践 基于某国有产业集团的研究 J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1,(05):71 79 15 国家发改委:“十四五”规划 纲要名词解释之 7

39、|完整内需体系 EB/OL https:/ 1309256.html?code=state=123 16 王宏伟 新发展格局下应急管理的新机遇新挑战 J 中国安全生产,2021,(01):32 33 17 Ha Joon Chang,Antonio Andreoni Industrial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J Development and Change,2020,51(02):324 351The Generation Logic,Market Paradox and Normal Development ofthe Emergency Industry

40、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YU Hai-yan1ZHENG Hong2(1.Schoo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Xihua University,Chengdu610039,China;2.Xihua University,Chengdu610039,China)Abstract:The emergency industry has the dual functions of“emergency”protection and“industry”development and the triple attributes of po

41、litics,society and economy The emergency industry in the policydiscourse system has remained unchanged in terms of the public good of“emergency”,while its economic scopehas changed dynamically and its extension has been expanded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verall nationalsecurity concept The new d

42、evelopment pattern should be guaranteed by a new security pattern,highlighting theeconomic logic of emergency industry development,and the paradox of marketization arising from the“emergency”public welfare and“industry”market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the emergencyindustry has the logic of n

43、ormalized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a strong leading rol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rough system constructionAnd integrate the market fragmentation demand,promote the emergency market consumption capacity andconsumer

44、demand diversificationAt the same time,the government classifies and guides investment inemergency production enterprises to reduce risk and optimize the supply structure Eventually,a balancedmechanism of domestic demand,policy guidance,technology endogenous and digital empowerment will beformed for

45、 the normaliz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and economic functions will effectively supportemergency functions such as political needs and peoples livelihood protectionKey Words:new development pattern;emergency industry;generation logic;development mechanism责任编辑:陈红霞831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