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晚清童试考官考生研究_王夏刚.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5130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童试考官考生研究_王夏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晚清童试考官考生研究_王夏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晚清童试考官考生研究_王夏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41 2023年第1期晚清童试考官考生研究王夏刚摘 要:在县、府试录送政策方面,清初曾一度建立与学额相对应的制度,但自乾隆朝后迄至晚清,取消了定额录送制度。院试定额录取的制度下,考官和考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考官方面,知县、知府需要举办多场考试,甄别考生能力,确定案首及府、县试前列人选。学政在录取入学时,以学额为标准,参考府、县试的排名,优先录取案首及府县试前列。不录取案首,或案首录取名次靠后,会被视为对地方官的冒犯。考生方面,为减少考试费用,不少考生选择仅参加县试正场,不参加覆试,或者不参加府试,临期补考。为提高录取机会,考生会采取重名冒考的形式,多次参加考试。部分考生及其家族通过贿买手

2、段,争取成为案首或位居前列,以达到入学的目的。关键词:童试;案首;定额;县试;重名冒考清代童试情况,学界多有研究。但有关童试的考官、考生,研究者较少。知县主持考试的情况,在杜凤治的日记里有详细的记载。段光清在 镜湖自撰年谱也有记述。邱捷先生在 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 中,在“州县官与科举考试”一节中,分“县试的举办”和“对县试排名的裁量”二目,对杜在主持考试时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如试题,排列名次等,此类细节,丰富了我们对科举考试底层环节的认知。关于府试,知府方面的资料较少,李兵等人刊布了 同治年间福建汀州府童试文件,记载了长汀县和汀州府的县试、府试和院试情况。学政主持童试的最后一系列考试

3、,关系到是否录取入学,最为重要,其日记中记载了不少录取的情况。至于考生方面,有不少回忆对于如何录取,有所涉猎。本文拟利用日记资料,以录送为重点,对晚清童试中考官、考生的角色予以梳理,以细化晚清的童试研究。一、府县试录送政策:由定额到不定额有清一代,对参加考试者,除了身份的要求外,还一度按照学额相应比例,确定参加府试和院试的人数。但在乾隆朝以后,就取消了按照学额录送府、县试的制度。顺治九年(1652)规定参加院试人数“务照入学定例名数,县考取二倍,府考取一倍”。177以大县 25 名学额为例,能够录送府考的为 75 人,录送院试的仅为50 人,数量偏少,因此实行 50 年后,不得不改变政策。康熙

4、三十九年(1700)确定州县府考取童生不必限数,照常考送,但如有荒谬不通者,准学政核参。177但不限额录送,会导致不论文理优绌,一概申送的现象。如此不但会使学政阅卷多费心力,而且会滋长舞弊行为。乾隆八年(1743)又议准限额报送,规定文童入额一名,府取五十名,武童入额一名,府取二十名。178但没有规定县试录送府试的额数。作者简介:王夏刚,男,山西运城人,大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制度史(大连 116622)王夏刚:晚清童试考官考生研究DOI:10.16391/ki.jyks.2023.01.005王夏刚:晚清童试考官考生研究 42 乾隆九年(1744)十二月又议定县试

5、、府试的录送比例。“各省府州县童试之额,以入学名数为差,每入学一名,准州县取六十名,府取三十名。”2964但这种措施遭到直隶总督高斌的反对,他认为此项举措有难行之处。“盖儒童小试,与生监科举有别。今定以入学一名,州县取六十名,府取三十名。如大县入学二十五名,则州县应取一千五百名,府取半之。在北五省尚恐不及此额,仍无可为去取。南省如福建江西江南浙江,则一州县儒童常至盈万,少亦数千,照应取名额,则得应学政试者,才十之一二,不能与试者且十之八九。”他指出初识文义的童生,“惟恃村师童塾为养生之资”,如果连参加应试的机会都没有,就会为宗族乡党所讥笑,恐怕就当不了村师童塾。积习相沿,不便更改。“儒童不限名

6、数,于取士之法,未见其有弊。即使学术荒陋者托名赴试,而其人既别无可执之业,则应宽以自存之地。康熙年间改去旧例,不限名数,必有深意。与其事难通而滋扰,不若仍照通行之例为便。”得旨:待朕酌量降旨。2972-973次日十二月戊午,乾隆帝降旨不必限定考送之额。理由是各地应试考生人数不一,一旦定额,就会造成额少者摈弃不录,额多者滥竽充数,俱不妥当。府州县录送学政衙门,但去取全在学政,没有必要在参加院试的人数上加以限制,应稍宽其途以鼓舞士心。嗣后仍照旧例,不必限定考送之额,但将文理不通者摈弃不录。178乾隆十四年(1749),仍维持不限额数的定例,但提出要对滥送者予以惩处。“正考之外,不准一人补考。及头场

7、文字雷同,显系重卷,并文理不通者,均宜摈弃。该府、州考试时,查出雷同及不通卷至百本以上,将该州、县照混行收考例,揭参议处。多者,从重查议。”179乾隆十七年(1752),重申重卷过多的处分。由于府州县考试,一些地方不是严格按名给卷,而是听任吏胥多收重卷,以为敛钱之具,导致重卷过多。令学政严饬各府州县考试时,责成廪保举首。如廪保不举,查出顶冒,将认保之廪生褫革究处。“若重卷至数十名数百名之外,该学政会同督抚题参。”3172乾隆二十三年(1758),谕旨认为府县考试滥送会影响学政的阅卷,重申谨慎从事,不得鱼目混珠,在报名和考试中严格要求,但并未提及按额录送。“使府县送考人数过滥,学政看卷亦易为所混

8、淆,嗣后各直省府县考试,毋得滥行收录,俱著酌量按照地方人数,核实取录,以昭慎重。其临试时,并著遵照条例,严立关防,审择考校,从此陋习可除,而各学政亦得从容阅卷,不致有鱼目混珠之弊,其于学校甚为有益。”3172乾隆二十四年(1759),湖南学政郑虎文奏请根据大中小县,确定院试录送名额,分别大中小县,每入学一名,州县试分别录送七十名、六十名、五十名,府试分别录送五十名、四十名、三十名。议复后未准。因为各地人文多寡工拙不齐,如果规定院试录送名额,势必会造成“多取则有违例之嫌,拘额未免遗珠之叹。”177-79乾隆三十二年(1767),又重申不得滥送。“至府州县考试,原不许滥行录送,如仍视为具文,将不能

9、完卷之人滥行录送者,该学政会同督抚照例参处。”181乾隆五十年(1885),四川学政钱樾奏请随州县应试人数多寡,酌取十分之八,府试于州县所送之中酌取十分之八,4未获准。乾隆五十七年(1892),山西学政戈源奏请严定县、府考送童生额数,奉旨交部议奏,并令山西巡抚长麟将山西省考试童生是否可定额数之处,酌议覆奏。长麟奏称毋庸定额,因为县府考试弊窦最多,“往往阅卷衡文,委之幕友,本官并不寓目,甚有瞻徇情面,及任听幕友书役句通舞弊等事。”七月,议复山西巡抚觉罗长麟的奏折,同意毋庸定额,但严定滥送的处分。将原定滥送百本以上者将府、县参处,改为如有荒谬不通之卷五十本以上者,“听学政咨督抚察核,将原送之州县,

10、照混行收考例议处。滥送之府州,一并议处。”5如所送试卷实在荒谬不通,即由学臣咨送抚臣查核卷数多寡,将原送官分别议处。3174在是否定额录送这一问题上,主张府州县试定额录送者主要为学政,先后有湖南学政郑虎文、四川学政钱樾、山西学政戈源,但其意见历次被否决。否决者为地方督抚,如直隶总督高斌、山西巡抚觉罗长麟。他们认为各地情况不同,难以一概而论。县、府试弊窦最多,位居前列者未必有真才实学。滥送的表现,一是将不能完卷,素质不高的童生录送参加院试。同治七年(1868),湖北学政张之洞奏称府州县试,录送过滥,请申明旧例,以定限制。奉旨著府州县在考试时予以限制。张指出经历战乱后,士子播迁流离,备尝辛苦。考试

11、时官员每宽其科条,广其登 43 2023年第1期进,以便培养士气。府州县试“积习相沿,于考试文童全行录送。”导致院试试卷水平下降,有涂写杂字者,甚至有抄写他题成文以应付者,也出现了枪冒传递怀挟等弊端,认为此等恶习于士习文风大有关系。6另一是出现重卷。乾隆十年(1745),上谕称江苏省童生考试,冒考多处。“今江苏地方童生应试,率皆彼此通融互考,且有一人冒考数处或多作重卷数名,以为院试时售卖之地者。”178提出在考试报名之初查对户籍以防冒滥。“州县考试之时,童生报名,查对烟户无讹,方许廪保填结;府考、院考,俱令原保廪生保认,则冒籍顶名之弊可除。”178乾隆十一年(1746),又规定“倘该州县所取童

12、生,仍有捏名重考诸弊,该提调官查出,即行揭参。”178乾隆十七年(1752),还对重卷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预防措施。“向来府州县考试童生,并不按名给卷,凭文取录。惟听吏胥多收重卷为敛钱之具,以致重卷至三四倍、五六倍之多。应令该学政,嗣后严饬各府州县考试时,但责廪保举首。如廪保不举,察出顶冒,将认保之廪生褫革究处。若重卷致数十名、数百名之外,是府州县官玩视功令,并不实心遵循成法。该学政会同督抚题参,以肃试典。”179但这种现象一直不能根除。二、不定额录送制度下的考官考官包括知县、知府和学政。知县方面,曾任浙江建德知县的段光清记载了他认真阅卷,公平去取的情形。曾长期在广东任职的杜凤治在日记里详

13、细记载了其多次主持县试的实况。知府方面,笔者目前尚未发现相关府试的记载。学政方面,不少学政日记及奏折、告示内对滥送表示不满,也采取了措施加以处置。(一)知县知县方面,杜凤治日记里提供了详细的县试录送资料,并对府试、院试的情况加以记载,反映了以往我们在研究童试时所忽略的细节。第一,知县、知府按照考试情况,确定位居前列的人选,尤其是案首的人选。知县在排名时,需要综合分析多种因素。既要考虑考生的诗文水平,以及考生的年龄,还要考虑其历次考试的排名,还要斟酌排名次序是否对入学有利等。为保证所选人才的质量,尤其是位居前列者能够名副其实,知县会组织多次考试。曾任浙江建德知县的段光清,记述了这一过程。“余将前

14、二十名提至后堂,当面试之,或小讲,或项比,或中权,必四五次易题,以核其虚实。最后余再取四五十名,入署中,另覆一场,不独观文,亦观其人也。故长案发后,和邑皆无间言。”7杜凤治也多次记载了确定案首的过程。对于县案首,杜凤治斟酌不定,一方面可以看出知县在确定案首方面有决定权,另一方面,也可看出知县对确定谁为案首之事颇为慎重。在罗定,他在严文杰和罗凤池之间选择案首,举棋不定,拜谒知府,请其把关。“论(文)严优于罗,论家则罗穷于严”,知府指出取士的凭据在文,他因此决定取严文杰为案首。8在广宁县,杜凤治在莫子珍和薛赓飏二者之间确定案首。薛曾考居前列,但岁、科试均未能入学,如不得案首,恐不能进学,杜想给其案

15、首予以成全。但莫已经四十岁,年已老大,家又贫寒。以教读谋生,能够入学,毕竟体面些,因此他在莫和薛之间犹豫不决,到关帝庙拈阄,决定取莫为案首。由于第二名历来院试不利,而第三名入学者多,他把薛置于第三名。第二名则为欧姓童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童科试时已经引起知府的注意,本欲给其府案首,但因他人更优秀,给其第二名。如果知府能够不忘前事,极可能给其府案首,亦可入学。9597-598在南海县,杜又面临举棋不定的局面。在莫廷赓、梁增嘏二人之间确定案首。他认为梁相貌较莫冠冕,年纪亦较轻,梁 28 岁,莫 32 岁。从历次考试情况看,莫正场即第一名,此后多次考试,未出十名。六覆本定第四名,杜以其面试太草率,

16、抑置第三十名。梁考试排名多次靠后。初考在第七图,初覆拔一图三十八名,二覆拔入第四名,曾考过一次案首。从资格上来看,莫之资格更老。如舍莫与梁,梁固然高兴,莫可能会抑郁。他拿不定注意,作两阄,令太太随意拈一,拆看乃莫字,决定定以作榜首。10179-180杜凤治还对前五名的排名依据进行了分析。“自正场起,一场一案首,已有六案首,所以然者,令外间莫测予意所在也。梁国才尚未居首名,以资格论,梁应得之。倘以与陈,则外间见陈两次第一名,必谓予意在陈矣。梁居六覆第一名,则是七场七案首矣。又以面试三次,文亦陈胜于人。陈虽秀弱,其温文儒雅,非梁所王夏刚:晚清童试考官考生研究 44 能企及。刻下回署,决意以陈易梁。

17、第二名往往不利,人所怕居,而以与梁者,以梁制艺纯熟,笔下超洁,必能站得住也。冯尚嫩,恐其不得,故以最利最吉之第三名居之。崔年长,颇似老手,第四名亦不甚利,以崔能手,特与之。招亦年轻,文已通顺,第五名亦顺利也。予前两试一岁一科,岁试第五名吴世泰、科试第五名冯达材俱中举人,第五名两试皆利也。”11275-276第二,知县在排名时,也会考虑考试以外的因素。知县会将排名靠前视为给一些人脸面。一些人考试成绩不突出,知县将其排在前二十名以荣之。12585将县试大案排名前 20 视为一种赏识和恩惠,前 20 名在府试前后都会拜谒知县,如果不拜谒,知县会视为其不懂规矩。11363知县会因为地方人士的请托,将其

18、子弟排名靠前。在南海县,地方官黄捷三堂弟黄勋元文理不通,托让杜凤治列入前十,杜认为其文理甚劣,列入七八图尚无愧,一图 50 名,即 350 至 400 名间,不能将其列入前十名招致物议,将其放在前 50 名。三年后,黄勋元依然文理不清,但其堂兄望其列入前十的愿望更加迫切。杜凤治正场给其第七,初覆十四,二覆第十,但未考完就调署罗定知州,他离任前开条给继任者张琮,以同官的颜面打动张琮。“黄都司添元,我们祭祀朔望常常相见,时有交往,公事以和好为最要,与以后十名,如八九十者,以光其脸,亦不得不然之事也。”13409张琮最终以给黄勋元大案 11 名。因为其文章不必论,但不知诗之平仄,如果列入前十名,恐怕

19、学政怪罪。13449知县也会在排名时对一些年老考生予以照顾。12549对一些发现存在舞弊嫌疑者,也排在前列。杜凤治发现吴鹏、彭经邦系人代枪,吴鹏家素封,其列第三名、第一名的文章皆枪替,彭经邦也有枪手,但他还是将吴鹏列入大案 21 名,彭经邦大案 47 名。12585至于知县与这些家族背后有无交易,日记中没有记载。第三,知县会将考试视为募集经费的途径。通过要求考生参加多场考试或贿卖案首来筹集。知县主持考试,第一场考生必须参加,其后各场是否参加,采取自愿的形式。但由于要将卷费解送府试、院试,以及补充学政棚规,往往需要垫赔。一些知县为了增加卷费收入,会强制考生参加三场考试,如广宁县知县。“绅等谈及谢

20、药舟时县试共童生千余,向例以买卷费解府试及院试一切费用棚规,历来有绌无赢,必须赔垫解缴。谢任时童生千余,自来未有之事,向来只六七百人。而药舟善于牟利,令头场买卷者连买三场,连日三试,方出图,不准一名不到,不到即送府试不列名。卷费约多至五六百金,以解棚费绰绰有余,且可沾其余润矣。”9571杜凤治也采取增加一场的方式。“谕礼房令转谕诸童生初二日 孝经 性理 论系奉旨特设一场考试,所有童生务须亲到赴考,如不到即将其名扣除不送府院试,诸童幸勿自误。自写朱谕发贴礼房。”9574杜凤治日记里多处记载了他人贿卖案首的事例。如罗定州饶世贞把一州两县文武六案首概行货卖,以应学院棚费。“本州案首闻说系二千元(门上

21、得二百,大约官得千八百元),东、西两县(东安、西宁二县)案首每处一千四百元,武案首本州千元,东、西两县一处七百元,一处六百元。”1435四会县试武案首赎卖四五百金,15顺德知县张琮贿卖案首。“在顺德,以将卸事,又为穷甚,案元张姓,该处大族巨富,售得六千数,元乎两乎,未确知也。”13447第四,知县会密切关注府试的排名。府试的排名,也会考虑县试的排名,但有时也会有较大的出入。对此,知县会表示不满。杜凤治日记里记载了南海县县试排名与府试排名出入较大,其与阅卷者沟通了解情况并表达不满的情况。南海文童府试头场发榜,第一名为县试第三名,第二三名俱系生人。县试前十只有四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在府试仍

22、为前十。县试五十名者,府试头场进入前五十者有 30 名。“其余县试五十名内者多在二图。”11295杜凤治赏识的梁国才、陈赞襄,府试第三场二覆,一二图无名,即未能列入前一百名,他在日记里称“奇哉!”11330三覆案,梁国才在二图四名,他在日记里称“更奇”。11330四覆案,梁国才竟在四图四名,即 204 名,杜称“怪哉!”11337因与县试出入较大,杜凤治与阅卷的彭贻孙交谈,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彭认为其立不住,杜认为其是有意为难。杜将其排名第二,以前胡衡南县试大案,亦取第六名,壬申科试,亦在二十名左右,认为此童立得住。“予试六场文,屡面试,断不至大有出入”。但梁 45 2023年第1期国才府试正

23、场尚在第八名,初覆尚在廿二名,二覆竟置一图五十名,三覆则在二图四名。四覆案在四图。彭则认为梁不佳,“言真大不去。一图末名,我亲手置之,真不能姑容。”杜问其不通和下不去的原因,则又说不出,杜在日记里大骂“怪哉!奇哉!”11337-338杜凤治不看好的梁兆松,在府试时竟然多次考试位于前列。四图第九名,五覆第七名,杜感慨;“如何立得住,不知老彭如何阅卷,大可怪也。”11351梁府试大案居第七。11356杜在其他场合暗示府试阅卷者有舞弊的嫌疑。南海县十七八岁公子哥梁兆松,县试有人托情令得,他认为其必难立,其他人均料其立不定。府试时居然六场第七,大案仍第七。11357-358南海县试前十名,府试大案仅留

24、四名,第二名梁国才未取,文章不佳的梁兆松反而在第七名。“梁国才、陈赞襄之不取,梁兆松之在第七名,天下真有嗜痂人也。”在梁兆松姓名后标注,“竟立得住,奇事!”相比而言,番禺县试前十名,府试大案留六名。11356新会知县戴鉴泉亦对府试排名不满。“言及府试事,即起立,大声疾呼,不胜愤愤。谓刻见大案题名,县十名仅留二人,案首在第二名,第四名仍在第四名,尚有八名不知何往。”戴认为阅卷者性情大偏,任意取去。“鉴泉谓我考试极认真,前列皆面试,日坐堂皇监诸童作文,十名中固惨淡经营斟酌尽善,即五十名内无一人不可入学者也。”十名仅留二名,明是有心挑饬。11357-358第五,对于县、府试排名,存在名次的迷信。学政

25、的录取,是否与府、县考试的名次相关,目前还缺少佐证。一般而言,案首及名列前茅者的录取机会要大,但由于县试、府试存在名不副实的现象,学政在录取时既要考虑县、府试的排名,但也不会照单全收。由于这种不一致,各地就对县试排名有不同的说法,如排名第二是铁门槛,一般院试不录。“大案第二名之为铁门槛,院试不得者十居八九”;9597“第二名历来不利”;10180“第二名往往不利,人所怕居。”11276钟毓龙认为大案十一名相传为“土地堂”,院试多不利。而何敬煌则认为山阴县大案第十一名称“土地菩萨”,必进学,反而是第二名多不利。16(二)学政学政方面,在考试之日能够看到点名册。乾隆三十二年规定,“各府考试事毕,揭

26、案之后,提调官即于一二日内将录取童生姓名、人数造册封固,钤用提调印信,一并申送学政衙门存贮。学政不得预先拆看。至试日点名时,将封固姓名册取出,公同验封拆开,同临期所送点名清册一并稽查核对。”163点名毕,该册发交提调官领出存贮。但从各种迹象来看,学政有渠道能够了解哪些考生府县试位居前列,并在录取时加以适当的考虑。贵州学政严修在“考试应办事宜”,就提到童试正场前,需要从知府处获得的资料中,就包括考居前列的考生名单。“次日如系童正场,本日清早先差帖到本府处,托其速送册卷,以便盖印坐号,并须早索各属前十名单,备盖坐号时分别暗记。府考前十名无须要单,盖点名册即以府考长案为序也。府、州、厅、县案首应作一

27、记,古取者一记,双前十一记,单前十者一记,上下左右可任意区分也。”171641.对于案首及前列,学政在考试时会提堂号,予以特别的关注。案首一般会录取入学。“府州县录送之首名,不问优劣,瞻徇情面,概行拔取。”1812.针对名不副实的案首,一些学政会发告示给地方官,劝其严格把关,称如果再出现此类情况,则严斥不录。湖南学政张亨嘉发现府县试前列考生名不副实,案首庸俚无文者所在而有。他特意提出两点,一是位居前列者可能会不予录取,一是建议府州县官在府州县试后可对位居前列的童生加以指点,不致使其名实不符,成为“举者之羞。”他指出地方官为了鼓舞人才,一体录送院试,相沿不改,难免会出现冒进者,学政可以信赖者,就

28、是府县试名列前茅的人,因为这些人历经多场考试,能够出类拔萃,应该素质较高。“学使之所可据信者,则为府县试前列,诚以试之已多场,信之于平日。府州县又有书院月课。至岁科试取一案首,必其因地取才,卓为翘楚者。故学使者信之,往往于案首无遗弃者,非定例不准黜落也。”但他发现案首存在名不副实的现象,他告诫府州县官,如果在考试时事务繁忙,延请幕宾代为阅卷,务必取文行可信之儒,以免案出引为笑柄。如果再出现文字庸俚的案首,他定行斥去不录,“毋谓本院不信府州县,不全体面,言之不豫。”另外,他建议府州县官可在试后召集考居前列的童生,对其误用敬避字样者、不知抬写者、不明音韵平仄者、王夏刚:晚清童试考官考生研究 46

29、不辨破体点划者,予以指点,以防他日因为这些毛病成为“举者之羞。”183.对于府、县案首,学政会分别情况,或者不予录取,或者予以录取,但名次靠后,或者减少其总体录取名额。甘肃学政叶昌炽发现古浪府县案首均不佳,县案首所作四书文竟不足百字,且无一语切题,未予录取。193806“有两卷逡巡几曳白,阅之,一为灵台县首,一为崇信州首,文理纰缪,皆黎邱之鬼也。并斥去之。”204953“古浪佾生张希巡,上届未录之县首也。此次仍提复,非但文理荒率,以正场卷核对,笔迹亦不符,仍斥去之。平番县首张育麟亦未录。”214544学政也会对文理不通的案首不予提覆的机会,但往往会有教官或廪生为其求情。平远县五人应试,有五个名

30、额,但县案首文章无一句通顺者,学政叶昌炽拟不让其调覆,但教官以提调命求情。“五人中,惟此为回童,回人读书者绝少,未可以工拙论,可否破格录取,以资鼓励,不得已,允之。”193876“新宁县案首陈伯元文理不通,未与提覆之列,教官固请覆试,许之。而文之不通如故,然已头上汗上蓬蓬然不可止矣。”22658廪生也会吁请学政给予案首覆试的机会。“挂挑覆绥宁会同童生牌,绥宁州案首周克明不与。绥宁廪生求予州案首周克明覆试,不许。”22703对文理不通的案首,学政有时会录取为佾生,或者将其名次靠后。对于文理不通的肃州案首李宗唐,在调覆时置于榜末,录取时录为佾生。193768-3769灵州州首,宁灵厅首文字皆劣,但

31、叶还是予以录取。193843-3844或者录取成绩不佳的案首,但减少其拨府名额。“以洮之府首,岷之厅首,文理乖谬,弃之不可,录之则无以对遗珠,故减通渭、宁远府额各一名以益之。”214015或者在录取时置于榜末。通渭案首怀挟,附榜末。“通渭东堂拾一本,当堂搜出怀挟小本,文理荒率,检其坐号,系县首,不得已,附榜末。”214371“惟县首正场已嘲哳难听,再奏更不堪入耳,以张紫泥故,附之榜末。扪心不能无愧。”204826对于武案首的录取,记载较少,但学政在录取时有较大的灵活性。有马、步全空而录取者。“道州首马步全空,已入学。”有因无刀石成绩不予录取者。“绥宁县首步十支而未举刀石,屏之不与。”有拟录取,

32、但失误未录者。“靖州首以步箭六支皆空,补予挑覆,见其人无恶相,已拟取入矣,因技勇在后,误夹箭条于他册,检之不得,亦不在列,岂非命耶!”227084.对于县试前列、府试前十,如果学政录取过少,也会引起地方官不满。同时学政因地方官供应不力,也会减少录取县试、府试前列的人数。学政叶昌炽在甘肃因未录崇信州州首,其知州不满,转函叶加以诘责。称“崇信人材只有此数,该童尚非不通,殊深诧异”204955-4956针对地方官的责难,学政也针锋相对,称文章天下公器,如不服,可先不发落,请能者重阅,遂平息纷争。204958-4959因为州案首未能录取,地方官减少供应。“及送红单至,内外约损去百金。”204959杜凤

33、治则记载了其未能满足学政吴宝恕给其太太置轿的要求,吴在录取时予以难堪,将其所录案首置于加额末名,县前十仅进学三名。府十仅进学两名。杜认为吴是借此泄愤。11442广东巡抚张兆栋也向杜凤治问及学政吴宝恕的录取情况。杜予以告知,巡抚也认为这是学政有意为难。“因供帐要太太轿及一切小物件不合,故考试不能好看。府中文武案首有责惩者,有罚跪者,虽不斥去,往往以案首置之末名。县中尚不至此。抚台言案首入学,在末名,已不好看极矣。学台与府县不舒服,我早听其言而知之。”11464-465地方官关注府县试前列的进学情况。如杜凤治就记载同治十三年章鋆岁试广州府南海县“府十名进八名”,“县十名进六名”。1459其在南海任

34、上,县十进五名(二五六八十名不进),一图内(前五十名)约三四人,府十进六名(三四五七名不进),他非常不满,称如此不重前列,将来府、县试可以废除了,“何必屡覆至七八次乎”!11413三、不定额录送制度下的考生考试定例,凡应试童生,先由所隶各县扃门校试,录取名次,备案送府,又由各府扃门校试,录取名次,备案送院。按照县试、府试的要求,县试包括正场和四、五场覆试,府试的场次与之大致相同。但应试时,在府、县的衣食住行,考试场次之间的守候,均需要费用。因此,考生会尽量减少参加考试的场次以缩减费用,如参 47 2023年第1期加县试一次,参加府试一次,取得应院试的资格。或者不参加府试,在院试前进行补考。(一

35、)考生会规避县府试,或不参加府试,只参加院试乾隆二十七年(1762)就要求禁止这种行为。“童生考试,例由县考后始送府试,府试后汇送学政。如不由府州县正考,直至学政考棚,捏称患病、游学名色,呈请补考者,概不准收考。”180但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县城离家不远,大部分考生尚能参加,府城一般离家较远,一些考生便不参加,临近院试时再到府补考。湖南学政吴树梅在按试岳州府时,发现县试距家不远,至者尚多,但府考则至者寥寥,“就岳州一府而论,应试童生不下三千余人,而赴府考者有时或不及半。”他严明规矩,要求凡应童试者必须经过县府试方准应院试。如果府考不到,临时补卷者,要另造名册,以与曾亲赴府考者加以区别。23县试五

36、覆后,尚有人申请补考。因在佛山教读,得信甚迟,急来赴试,已值五覆考过,他叩请补考,以便大案有名,得以参加府、院试。杜凤治批准其十五日随同补考,并令礼房备卷。9594-595一些考生为节省费用,推迟赴府试的时间,在学政按临前方动身参加府试。“向来肇属学台出棚,皆先按试,以先考别府有不利也。考生习气,每赴府试,必闻学台已动身赴肇方往赴试,为府院连考,免多跋涉,且省守府旅费,以故往往一边学台已开考,一边府试尚未竣,如阳江者,每学台各县考毕,该处尚未到,坐等其来,实不成体统。兹蒋太尊已出示十二月初开考,断无人去,亦借此催各属考棚费耳。”9589士子私下也会认为是否参加府试均可。唐才常在 致弟书 中说:

37、“县试未能出人头地,此甚不要紧事,何足介怀!院试随便结队入场,府试不去亦可。”24在贵州甚至有不参加县试,径行在府试时报名,屡禁不止。在铜仁,学政严修发现了此种现象。“午前,调连三卷。内有四名未过县考,亦未补卷。询其故,据巡捕云,向来多有之。晤海客前辈复询之,据云,童生惮于出资,往往不赴县考。至府考时,径行报名,虽牌示不听也。上科有未赴县考而府考首选旋又连捷者。士子益视以为常。”17300对于规避考试的行为,一些学政会予以处罚。在四川,学政扣除了未参加厅试的童生。“扣汶川不与厅试者五名,童生讦之也。”25396“夜提调来见,为松潘颜童实未补州考,故廪生不敢出结。牌示扣除。”25397-398县

38、、府试缺考者,补考后可以参加院试。县试缺考者,可以补考一次,参加府试。县试第一场未录取者,也可参加府试。“考生于县考时因故缺考者,补考一次,准应府考。其所以必须补考者,因补考后,学署名册上始有该生姓名也。至于第一场未考取者,其应考资格仍然存在,不过进学希望不多,亦准应府试。”268府考、县考缺考者,均可补考后参加院试。“府考时缺考者,补考一次,与县、府考均未考而双补者,皆准参加院考。佾生免府、县考,一体院考,其点名次序在名册之首。”2610陈天倪也称未应县、府试者,可以补考后参加院试。27但也有学政制止这种行为。“童生考试,例由县送府,由府赉院,如未经府州县正考者,不准临场补考。如各学敢将武童

39、藉词妄请补考、插卷入场者,即将该学教官记过。如该府兵房胆敢私行补名造册者,立即提拿重办。”28640在一些地方学规里,也限制这种行为。如贵州 威宁学规 里规定:“童生须过州考方准应院试,不准不应州试在府补考。”17135(二)由于不定额,应试人数众多,为了脱颖而出,考生多期待获得案首或位居前列,以增加院试录取的机会1.为了增加录取机会,考生会假捏姓名,一人多次报名,以增加应试机会,会提高取中的可能性。“诡写两名,随处告考。”177这种情况,在武试中比较普遍。为防止此种情况发生,学政会采取亲自点名的方法。湖南学政江标在常德武试,据称一县号称一万八千人应试,他亲自点名,实际只有数百人。28651或

40、者令教官将点名册中同姓名者另造一册,以备核验。28633武童在府、县考时报考多处,以提高录取率。如果两处录取,则将名额之一卖给别人。“武童府县通考视为固然,亦莫之禁也。但重名则取入时易于兼收而两据。己居其一,而以其一市诸人,或其昆弟子侄冒焉。”173692.或者运作案首。“州案首周克明,吴才九并无徇私之处。其师为靖州詹孝廉,于周童府试时为之交通,故得褎然举首。”22704王夏刚:晚清童试考官考生研究 48 3.或者参加经古考试,以求脱颖而出。罗振玉入学时,八股文尚未能成篇,但他经古场成绩突出,为第一,受到学政赏识。294.一些考生应试,不以考取为目的。或是避免家族无人应试被视为“冷籍”,或藉考

41、试来分润考试费用。江西学政陈宝琛每试一县,发现文理通顺者不能满额,但是应试者却动辄达到二三千人。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怵于习俗所谓“冷籍”的说法。所谓冷籍,就是虽然身家清白,但如果三代无人应考,其子孙出而应试,则被诋为冷籍,如同攻击冒籍一样。由于这种现象,致使稍有身家者,即使子弟不能为文也让其应试,以便占留名额。第二个原因是可以借考试来取得乡族考试的费用。所谓考费,本是由宗祠里社集资所置公产,以资助寒儒。但一些游手好闲的无业者,也以读书为名,觊觎其利。由于“冷籍”和“分利”的原因,致使江西省参加童试的人数有增无减。30四、结论通过对童试考官、考生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自乾隆晚期实行不定额制

42、度后,考生参加府试、院试的机会增加,存在滥送的现象。考官方面,知县、知府经过多场考试,确定县试、府试的排名,其排名次序与院试是否录取有相关度。知县在县试排名时,会综合多种因素。既要考虑考生的诗文水平,以及考生的年龄,还要考虑其历次考试的排名先后,还要斟酌排名次序是否对入学有利等。知县的排名,与知府的排名,二者有一定出入,但知府的府试排名,如果与县试排名差别较大,也会引起知县的不满。学政在院试时,会参考府、县的排名,大多数情况下会录取案首入学。由于存在案首成绩不实的情况,一些学政会在院试时黜落案首,此举会引起地方官的不满,一些官员会以减少供应来报复。学政在院试时,需要应对考生人数冒滥以及质量良莠

43、不齐的现实,力求选拔真才。从考官来看,县试、府试的排名,以及院试是否录取,综合了多种因素,反映了童试承担了考试、教育、社会稳定,甚至筹募经费的多项功能,可以说,童试,不只是考试。考生方面,为减少考试费用,会尽量减少参加考试的场次。为提高录取机会,会采取重名冒考、贿买案首等方式,使童试成了一场包括个人实力、家族背景等实力的综合博弈,远远超越了考试本身。注释: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同治年间福建汀州府童试文件,历史档案,2016 年第 1 期。张煦琳利用该档案,研究了晚清汀州童试补考问题,其分析的补考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文教资料,2019 年第 36 期)府试阅卷人彭贻孙称梁兆松的试卷可能不是来自枪

44、手,就是抄袭蓝本,不敢将其排名靠前。但还是将其排名第七,位于前十名。杜凤治怀疑其排名靠前别有缘故。(清代稿钞本,第 18 册,第 337338 页)康熙十八年所举学政岁科考试十弊的第一弊就是童生不参加府试。“童生未经府考,册内无名,钻求学道,径取入学,巧图捷便。”(钦定学政全书,第 39 页)因家族以往无人应试,子孙应试被阻的现象,在浙江也存在。段光清在任建德知县时,县试一泥水匠人之子被阻考,问廪保原因,称其家从来无人应试。(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1415 页)参考文献:1素尔讷等纂修.霍有明,郭海文校注.钦定学政全书校注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2中

45、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3 崑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M/续修四库全书:第 804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清代卷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6.5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2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944.6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5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310.7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 M.北京:中华书局,1997:14-15.8杜凤治.杜凤治日记 M/桑兵.清代稿钞本:第 10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430.9杜凤治.杜凤治日记 M/桑兵.清代稿钞本:第

46、 12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0杜凤治.杜凤治日记 M/桑兵.清代稿钞本:第13 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1杜凤治.杜凤治日记 M/桑兵.清代稿钞本:第18 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2杜凤治.杜凤治日记 M/桑兵.清代稿钞本:第17 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3杜凤治.杜凤治日记 M/桑兵.清代稿钞本:第 49 2023年第1期15 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4杜凤治.杜凤治日记 M/桑兵.清代稿钞本:第16 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5杜凤治.杜凤治日记 M/桑兵.清代稿钞本:第11 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

47、07:215.16钟毓龙.科场回忆录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10.17严修.严修日记 1894-1898:上 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18张亨嘉.湖南校士录:告示 M.长沙:湖南学院,光绪十七年(1891).19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第 6 册 M.南京:广陵书社,2014.20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第 8 册 M.南京:广陵书社,2014.21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第 7 册 M.南京:广陵书社,2014.22朱逌然.朱逌然日记 M/桑兵.续编清代稿钞本:第 53 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23 吴树梅:湘輶丛刻:卷三 M.长沙节署.光绪二十六年(1900):424唐才常.唐才常集(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3:542.25朱逌然.朱逌然日记 M/桑兵.续编清代稿钞本:第 54 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26刘兆瑸.清代科举 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77.27陈天倪.清代科举制度 J.史学集刊,1989(01):42.28 江标.江标日记:下册 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29罗振玉.雪堂自述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2.30陈宝琛.沧趣楼奏议 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191.(责任编辑:王晞)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