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0 年 度
QC 成果资料
提高后压浆钢筋砼灌注桩施工质量
小组名称:中铁六局集团太原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楼工程QC小组
组 长: 刘 洪 伟
发 布 人: 刘 楠
中铁六局集团太原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提高后压浆钢筋砼灌注桩施工质量
一、工程概况
中铁六局集团太原铁路建设有限公司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楼位于太原市建设北路,该工程地下2层,地上12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面积20063.11m2,建筑总高度48.75m。场地土类别为III类。场地地下水一般水位埋深10.36~10.90m,地下水类型为潜水。由于基础落在第三层中粗砂层上,地基承载力160kPa不能满足上部结构的要求,故地基需进行处理。采用后压浆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共336根,桩径800 mm。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桩基设计等级为乙级。
二、QC 小组简况
小组名称
中铁六局集团太原铁路建设有限公司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楼工程QC小组
成立时间
2009年3月
课题名称
提高后压浆钢筋砼灌注桩施工质量
课题类型
现场型
注册编号
TYTJ—09—17
活动时间
2009.3.26—6.30
小组人数
8人
活动次数
每周一次
出勤率
96%
接受QC教育时间
48小时
序号
姓名
性别
文化程度
职务
组内分工
1
刘洪伟
男
本科
项目经理
组长,全面管理
2
李海宝
男
本科
项目总工
技术管理
3
韩毅
男
本科
技术科长
质量检查
4
杨杰
男
大专
技术员
技术实施
5
左明
男
本科
安全员
安全管理
6
刘楠
男
本科
技术员
数据分析
7
何华伟
男
大专
物资、试验员
物资、试验
8
郝俊生
男
中专
施工员
现场管理
小组活动制度:每周活动次数不少于1次,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活动次数;
考勤制度:小组成员不得无故不参与小组活动,出勤率不少于96%。
制表人:刘楠 时间:2009年3月26日
本工程为9米深的深基础工程,钢筋砼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具有承载力大、施工设备简单、沉降速率和沉降量小,减小桩的长度,降低工程造价的优点。
钢筋砼灌注桩后压浆施工是利用预先设置在桩身内压浆管,在钢筋砼桩成桩后3-7天,将水泥浆注入桩端与土层之间,加固桩端及桩侧松软持力层,对桩孔周围土层有明显的扩散、渗透、挤密、加固和局部膨胀作用,增加桩身承载力,减少沉降量。
该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钢筋砼灌注桩单桩承载力不足,由于持力层地基承载力不足,需进行地基进行后压浆技术处理,压浆质量直接影响单桩承载力(见采用后压浆与未采用后压浆沉降量对比表)。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单桩承载力,同时提升小组成员技术管理水平。
提高后压浆钢筋砼灌注桩施工质量
三、选题理由
进行后压浆与未进行后压浆的试桩沉降量对比
桩号
载荷(KN)
0
1034
1586
2134
2682
3230
3778
4326
试桩3(采用后压浆)
沉降量(mm)
0
0.34
0.62
1.0
1.26
2.23
2.74
3.42
试桩4(未采用后压浆)
沉降量(mm)
0
0.85
1.31
1.89
3.30
4.34
5.21
5.87
制图人:刘楠 时间:2009年3月26日
对相同桩型、桩径、桩长及位置相近的试桩3(采用后压浆技术)与试桩4(未采用后压浆技术)对比发现,未进行后压浆的试桩沉降量明显大于进行后压浆施工的试桩沉降量,相同加载量时,沉降量约大一倍。
四、现状调查
根据设计文件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桩基正式施工前做试、锚桩,我QC小组对前期施工4根试桩、16根锚桩的试验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基桩检测质量问题统计表
序号
项目
实测数
频数
频率%
累计频率%
1
压浆量不达标
20
8
72.7
72.7
2
桩身缺陷(存在非Ⅰ类桩)
20
1
9.1
81.8
3
桩径偏差
20
1
9.1
20.9
4
桩位偏差
20
1
9.1
100
合计
80
11
100
合格率(80-11)÷80×100%=80.6%
压浆量不达标
桩身缺陷
桩径偏差
桩位偏差
1
3
5
7
0
9
11
1
1
8
1
72.7
81.8
90.9
100
100
27.3
63.7
45.5
0
81.9
9.1
频率%
频数
制表:刘楠 日期:2009.4.14
从排列图可以看出压浆量不达标是影响后压浆钢筋砼灌注桩质量的主要因素。
按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规定,“检测桩数不应少于总数的30%”,目标:实测项目合格率由80.6%提高到90%以上。本工程共336根桩,抽检桩数为70根,即压浆量不足桩数在7根以下。
五、活动目标
有 利 因 素
不 利 因 素
目标可行性分析
重点创优工程,领导重视,管理人员有使命感。
有一支专业从事桩基施工的作业队伍。
有配套管理人员、技术资源,人员结构年轻,新工艺掌握吸收快。
地下部分施工环境差,场地狭小,不利于桩基工程的施工。
后压浆施工经验少,项目部从事后压浆桩基施工的技术管理人员薄弱。
地下深基坑施工难度大,地形复杂,施工工期紧张。
制表:刘楠 日期:2009.4.14
结论
通过对目标进行的可行性分析,不利因素通过QC攻关还是能够克服的,目标能够得到实现。
六、原因分析
对压浆量不达标,小组成员从人、机、料、法、环五方面进行分析。
机
人
压浆机性能差
设备压力达不到要求
操作人员操作不认真
赶进度
工艺培训少
压浆量不达标
注浆压力不足
责任心不强
技术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施工人员操作不熟练
质量意识不强
过程控制实施不力
压浆顺序不合理
泥浆密度不达标
注浆量达不到设计要求
护壁效果不佳
注浆管封堵不严
施工难度增大
深基坑作业
注浆方法不当
桩底沉渣超标
掏渣后塌孔
注浆管无法注入
注浆管堵塞
注浆管材料不合格
水泥浆无法注入
注浆管损坏
孔口护筒埋设不当
成孔时掏渣不净
注浆管断裂
水泥浆配比不当
施工现场风力大
钢筋笼入孔放置不当
压浆管安装方法不正确
环
法
料
制表:刘楠 日期:2009.4.14
七、要因确定
针对17条末端因素,小组成员逐一进行了要因确认。
确认1:技术、管理人员配备少
负责人:刘洪伟、韩毅
时间:3月27日
确认方法:现场调查
本项目部共有技术人员5名,材料人员2名,机械设备管理人员2名,施工员3名,安全员2名,质量员2名,预算员1名,全部持证上岗,满足管理需求。
结论:非要因
确认2:赶进度
负责人:李海宝、左明、杨杰
时间:3月28日
确认方法:现场调查
根据工期要求,小组成员在编制桩基施工方案时,已根据工期要求,通过计算,绘制了施工进度网络图,进行合理优化安排,配备合理的劳力和机械,能够按期完成。
结论:非要因
确认3:工艺培训少
负责人:刘洪伟、李海宝、刘楠
时间:4月12日—15日
确认方法:现场测评
小组成员刘洪伟、李海宝、刘楠通过考察,选择了一支有多年砼灌注桩后压浆施工资质和经验的劳务队伍,并对18名作业人员进行入场教育和工艺方案等培训,理论和实作考核,从考核结果看,有2人未达到70分,不符合要求,已经责令其从事辅助、配合工作。
姓名
考核项目
王桂发
王桂喜
刑成山
李保
郑书新
刘忠发
李国庆
张三林
李树林
理论考核40%
83
92
81
73
75
78
74
80
81
实作考核60%
87
86
86
62
85
81
74
89
83
实得分
85.4
88.4
84
66.4
81
79.8
74
83.4
82
姓名
考核项目
王红旗
李进财
冯红兵
冯国合
刘兴文
陈良庆
马永青
岳国贤
魏先记
理论考核40%
73
61
77
70
87
72
75
73
72
实作考核60%
76
66
82
81
91
79
73
79
77
实得分
74.8
64
80
76.6
89.4
76.2
73.8
76.6
75
通过入场时对操作人员培训考核,16名主要操作人员和2名辅助作业人员能满足施工要求。
结论:非要因
确认4:操作人员质量意识不强
负责人:刘洪伟、韩毅、郝俊生
时间:4月13日
确认方法:现场调查
开工伊始,小组成员刘洪伟与劳务队签定了创“汾水杯”质量奖责任状,培训时对施工人员讲解了保证施工质量的意义和创汾水杯的要求,项目部用管理制度、规范标准、交底方案进行考核卡控,加强检查,规范作业行为,能够按照技术交底和标准要求施工。小组成员对操作人员工人进行询问,都能意识到只有干好活,靠实在手艺才能有饭吃。
结论:非要因
确认5:压浆机性能差
负责人:何华伟
时间:4月13日-14日
确认方法:现场检验
小组成员邀请公司机械设备专业人员对进场的3台压浆机进行了验收,全部合格。
结论:非要因
确认6:注浆管封堵不严密
负责人:李海宝、何华伟
时间:4月15日—22日
确认方法:现场调查
小组成员进行现场调查,跟踪钢筋笼的制作过程,检查20个钢筋笼,40根管,发现注浆管安装后,有3根管口未封堵,有7根封堵不严密,有4根封堵材料破损。
结论:要因
确认7:注浆管材料不合格
负责人: 何华伟、韩毅
时间:4月5日-7日
确认方法:现场检验
设计图纸要求的钢管型号为25㎜,查找相应的钢管技术规范,查看材料出厂合格证及进场复验报告,进场的Q235钢管合格率100%。
结论:非要因
确认8: 泥浆密度不达标
负责人:韩毅、杨杰
时间:4月13日-15日
确认方法:现场检验
清孔后,泥浆的密度、含砂率、黏度是影响混凝土灌注质量的主要指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规定,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密度不大于1.25,含砂率不大于8%,黏度不大于28s。
通过对现场施工清孔后孔底泥浆的测定,发现泥浆密度、含砂率、黏度均符合规范要求。
结论:非要因
确认9: 注浆方法不当
负责人:韩毅、李海宝
时间:4月15日-16日
确认方法:现场调查
设计要求注浆压力不超过到4MPa,在达到2~3MPa压力而注浆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时,稳压静置十分钟后,采用间断注浆仍注不进去时,方可停止注浆。
经过现场验证,在后期施工的后压浆过程中,设备压力表能够正常工作,能够达到设计注浆压力。
结论:非要因
确认10: 成孔时掏渣不净
负责人:左明、郝俊生
时间:4月13日
确认方法:现场检验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规定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端承型桩的桩底沉渣厚度不大于50mm。
测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沉渣厚
度(mm)
62
70
55
69
73
99
84
80
83
95
90
100
87
使用吊坠实际测定,桩底沉渣厚度在50~100mm之间,与规范要求不符。
结论:要因
确认11: 孔口护筒埋设不当
负责人:左明、刘楠
时间:4月14日-27日
确认方法:现场检查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要求,护筒埋设深度不小于1m,护筒下端外侧应用黏土填实。
经现场检查,每根桩护筒埋设深度均大于1m,符合规范要求。
结论:非要因
确认12: 压浆管安装方法不正确
负责人:郝俊生、杨杰
时间:4月13日
确认方法:现场检查
小组成员检查,发现压浆管与钢筋笼连接不牢固,随机抽查10个带压浆管的钢筋笼,有5个安装不正确。
结论:要因
确认13: 压浆顺序不合理
负责人:郝俊生、杨杰
时间:4月13日-15日
确认方法:现场调查、分析
经查阅相关资料,群桩压浆顺序对提高单桩承载力有较大影响。小组成员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承载力不足与压浆施工顺序不合理有很大关系。
结论:要因
确认14: 钢筋笼入孔放置不当
负责人:刘楠、左明
时间:4月12日-17日
确认方法:现场调查、分析
对于钢筋笼加工完毕后的半成品保护,进行现场检查,小组成员每天抽查20个,5天共有1个钢筋笼入孔时钢筋笼损坏变形的情况为极个别情况,受损的钢筋笼并未安装入孔,且注浆钢管并未受损。
结论:非要因
确认15: 水泥浆配比不当
负责人:李海宝、何华伟
时间:4月12日
确认方法:现场调查、分析
对于水泥浆配合比不当,小组成员到商砼厂家进行调查,商砼厂提供的水泥浆配合比准确计量,达到设计要求。
结论:非要因
确认16: 施工现场风力大
负责人:郝俊生、左明
时间:4月12日-17日
确认方法:现场调查、分析
太原地区3—5月份天气风沙大,风力为3—7级,如遇大风天气,施工时水泥浆表面的水分蒸发较快,通过关注天气预报,商砼厂家随时调整外加剂,能够克服风力大带来的影响。
结论:非要因
确认17: 深基坑作业
负责人:左明、郝俊生
时间:4月13日-15日
确认方法:现场调查、分析
桩基施工位于9米深基坑内进行,现场设置了安全防护栏杆、夜间有警示红灯,坑底场地平整,上下基坑有专用人行安全通道和机械设备通道,并设有专人防护。
结论:非要因
序号
主要原因
1
注浆管封堵不严密
2
成孔时掏渣不净
3
压浆管安装方法不正确
4
压浆顺序不合理
制表:杨杰 日期:2009.4.27日
八、制定对策
根据要因分析结果,制定对策如下:
对 策 表
序号
要 因
对 策
目 标
措 施
地点
负责人
时 间
1
注浆管封堵不严密
改进封堵方法
每根管灌清水检查,不漏水,管内液面不变
1、加工前检查管材质量
2、做好接长丝扣
3、下部出浆孔封堵制作
现场
刘洪伟
何华伟
全过程
2
成孔时掏渣不净
进行二次清孔
每孔检查渣底厚度,渣厚≤50㎜。
1、校对孔深
2、第一次清孔、排渣
3、第二次清孔
现场
李海宝
刘楠
全过程
3
压浆管安装方法不正确
改进、细化安装方法
每个钢筋笼进行检查,压浆管安装位置正确,牢固
1、于钢筋笼两侧对称安装,与钢筋笼绑焊连接。
2、加强检查
现场
韩毅
郝俊生
全过程
4
压浆顺序不合理
调整压浆顺序
确保施工质量
1、调整桩群压浆顺序
2、调整单桩的两根压浆管的压浆顺序
现场
左明
杨杰
全过程
制表:左明 日期:2009.4.27
九、对策实施
实施一:注浆管封堵不严密
实施:从桩基整个施工过程中,由刘洪伟、何华伟负责组织施工。
1.加工前检查管材质量
压浆管选取用内径为25㎜长6米的焊接钢管,加工前,由操作人员检查钢管是否有裂纹、孔洞、堵塞等缺陷。
2.做好接长丝扣
每根桩按轴心对称布置2根压浆管,每节压浆管连接丝扣加工长度不少于30㎜,并保证丝扣正直,以确保压浆管连接牢固和正直。
3、下部出浆孔封堵制作
下管端出浆口部分长400㎜,钻4排双向出浆孔,孔上下间距50㎜。钻孔完毕将管内铁屑清理干净,避免将注浆孔堵塞。出浆孔由防水胶布、橡皮包裹,橡皮包扎必须拉紧,并用16#铁丝每隔50㎜间距固定。
压浆管上部高出地面300㎜。
如有坏损,重做。
结果:经灌水检查,672根注浆管成品全部封堵严密。
封堵严密的注浆管
实施二:成孔时掏渣不净
实施:从桩基整个施工过程中,由李海宝、刘楠负责组织施工。
1.校对孔深
钻进达到孔深后,先校对孔深。
2.第一次清孔
为提高清孔效果,当钻进接近孔深4—5m时,开始适当加入清水,加快泥浆净化速度,达到设计孔深后,将钻头提离孔底10—20㎝,清孔排渣。清孔过程中,李海宝带人测量沉渣厚度和泥浆性能,符合要求时,可终止第一次清孔。
3、第二次清孔在安装钢筋笼和下导管之后,由李海宝带人再一次测量沉渣厚度,如超出规范要求,利用导正循环法再次清孔。
结果:在施工全过程随时检查清理,336个桩孔沉渣厚度控制在20-50㎜。
成孔后掏出孔底泥渣
实施三:压浆管安装方法不正确
实施:在桩基整个施工过程中,由韩毅、郝俊生责组织施工。
1、在钢筋笼两侧对称安装
压浆管对称绑扎在钢筋笼两侧主筋上,底部距钢筋笼底100-200㎜与钢筋笼焊接连接,其余部位用16#铁丝与钢筋笼绑扎牢固,绑扎间距为2m,压浆管随同钢筋笼徐徐放入,严禁强力下放及来回猛力转动。
2、钢筋笼放置完毕,二次清孔后,再一次检查压浆管内水面情况,如水面下降较大,严重漏水,说明封堵有破损,重新更换。
结果:在施工全过程随时检查,672根压浆管全部完好。
钢筋笼制作、压浆管安装
实施四:压浆顺序不合理
实施:在桩基整个施工过程中,由左明、杨杰责组织施工。
1、调整桩群压浆顺序
压浆顺序调整为整个承台群桩一次性注浆,压浆先施工周围桩位,再施工中间桩。
2、调整单桩的两根压浆管的压浆顺序
压浆时采用2根桩循环压浆,即先压第1根桩的A管,压浆量约占总量的70%(1.4t水泥),压完后再压第2根桩的A管,然后依次为第1根的B管和第2根桩的B管,这样就能保证同一根桩两根管压浆时间间隔30—60min以上,给水泥浆扩散时间。
结果:调整压浆顺序后,压浆质量和施工进度明显提高。
调整压浆顺序
制表:韩毅 时间:2009年4月27日
十、效果检查(C 阶段)
(一)目标完成
1、桩基实测项目检测
基桩检测质量问题统计表
序号
项目
实测数
频数
频率%
累计频率%
1
桩位偏差
70
5
45.5
45.5
2
压浆量不达标
70
3
27.2
72.7
3
桩径偏差
70
2
18.2
90.9
4
桩身缺陷
70
1
9.1
100
合计
280
11
100
合格率(280-7)÷280×100%=97.5%
制表:何华伟 时间:2009年6月28日
2、承载力静载试验
通过一系列对策措施的实施,工程后压浆混凝土桩基础施工完成后,按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承载力静载试验检测检验桩数不应少于总数的1%,且不少于3根”。本工程共336根桩,承载力静载试验抽检桩数为4根以上,小组成员决定检测8根,且8根桩承载力均不低于1150KN(设计值)。经过桩基检测,静载试验结果如下:
静载荷试验
静载试验
后压浆8组桩静载荷试验结果及对应沉降量
桩号
单桩设计承载力及对应沉降量
要求加载量及对应沉降量
设计承载力(KN)
对应沉降量(mm)
1.7倍设计承载力(KN)
对应沉降量(mm)
GZ-09
1150
0.85
1955
1.7
GZ-22
1150
0.93
1955
1.97
GZ1-97
2150
0.47
3655
0.94
GZ1-157
2150
0.68
3655
1.19
GZ1-194
2150
0.74
3655
1.34
GZ1-258
2150
0.66
3655
1.30
GZ2-19
1150
0.87
1955
1.43
GZ2-28
1150
0.52
1955
1.14
制表:何华伟 时间:2009年6月28日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加载至设计承载力时,其沉降量均不足1mm,即使加载至设计承载力的1.7倍时,其沉降量还不足2mm,桩基承载力高于设设计要求。
3、低应变检测: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规定,“桩身质量低应变检测桩数不应少于总数的30%,且不少于20根”。本工程共336根桩,对70根桩低应变试验,69根为Ⅰ类桩,1根Ⅱ类桩,无Ⅲ、Ⅳ桩。
2009年11月7日基础工程通过太原市质监站验收,实现小组预期目标。
(二)社会效益
后压浆灌注桩的成功应用,提高了桩基的承载能力,增强了桩端持力层的刚度,使得单桩承载力从注浆前到注浆后其增幅值超过20%,从而极大地增加了桩的抗荷载能力。工程质量达到了优良标准,后压浆混凝土灌注桩工程以其优良的工程质量,受到了甲方和监理的一致好评。这次活动使我们QC 小组全体成员充分体现了小组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经济效益:
通过优化施工工艺,改进施工工具,进行交底细化和培训、加强管理,工序的合理安排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在施工工期方面通过质量控制,减少了窝工,不发生返工现象,提前工期12天,这也为后续的主体结构快速封顶奠定了基础。同时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人工费、管理费支出减少,综合降造2085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十一、巩固措施
1、工艺巩固:在榆次高层住宅楼工程5#、6#楼桩基施工,采取钢筋砼灌注桩后压浆工艺,取得良好效果,工艺进一步得到巩固。
2、标准化:《钢筋砼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法》已形成企业工法,在公司范围内进行推广。
小组自评表
活动前
活动后
QC应用能力
2
4
团队协作能力
3
4.5
质量意识
3
4.5
组织协调能力
2.5
4.5
专业知识能力
2.5
4
问题解决能力
2.5
4.5
十二、体会与今后打算
问题解决能力
专业知识能力
质量意识
QC应用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2. 5
5
0
·
·
活动前
活动后
通过QC这一活动,在我们QC小组成员的一起努力下,不但我们积累了预防质量通病的施工经验,同时也锻炼了队伍,强化了员工质量意识,提高了业务水平。为公司同类工程总结了此方面的施工工艺与经验,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同时也为优良工程的创建提供了借鉴。
今后我们项目部全体人员将会再接再厉,继续攻克施工过程中碰到的一处一处难关,下步我小组确定课题为《高层建筑地暖敷设施工质量控制》,推动公司的施工管理工作与技术水平迈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