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xx花园一期二标段18#楼新建工程QC小组
改进模板施工方法,提高框架柱、梁接头砼质量
编制人:xxx
xx五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007年9月30日
改进模板施工方法,提高框架柱梁接头混凝土质量
xx五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xxxx花园一期二标段新建工程QC小组
发布人:xxx
工程概况:
xxxx花园一期二标段工程是xxxx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的住宅楼工程,工程位于xx市西环路、北二环路口。
该工程由xx五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施工,,其中6#~9#楼由xx市方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15#~18#楼由苏州xxx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设计,xx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质量监督。工程开工日期2006年8月5日,计划竣工日期:2007年5月20日。
xx花园一期二标段工程实施的住宅楼新建工程,新建建筑面积约为35000平方米,由八栋住宅楼及一个地下车库组成。其中6#楼建筑面积为3530平方米,地下一层主体六层框架结构住宅建筑;7#、9#楼建筑面积各为3406平方米,地下一层主体六层框架结构住宅建筑;8#楼建筑面积为3530平方米,地下一层主体六层框架结构住宅建筑;15#楼建筑面积为3272平方米,六层框架结构住宅建筑;16#+17#楼建筑面积为6380.98平方米,六层框架结构住宅建筑;18#楼建筑面积为6210.14平方米,六层框架结构住宅建筑;地下车库建筑面积为47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一层框架结构。
QC小组概况:
小组简介
小组类型
攻关型
课题注册
小组名称
xx花园一期
二标QC小组
成立时间
2006年6月5日
小组人员
9人
注册编号
课题活动时间
2006.6.5~2007.1.13
QC小组教育时间
平均38小时以上
活动频次
1次/旬
出勤率
98%
2、QC小组成员简介:
序号
姓名
分工
性别
文化程度
职务
职称
1
xxx
组长
男
本科
分公司经理
工程师
2
xxx
副组长
男
本科
公司副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3
xx
副组长
男
本科
项目经理
工程师
4
xxx
副组长
男
大专
项目总工程师
工程师
5
xx
组员
男
大专
项目技术负责人
工程师
6
xx
组员
男
大专
项目施工员
工程师
7
xxx
组员
男
大专
项目施工员
工程师
8
xxx
组员
男
高中
木工班长
技术员
9
xxx
组员
男
中专
木工翻样
技术员
选题理由及目标:
1、实施公司质量方针,以施工技术保证工程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框架柱梁接头砼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主体砼质量,关系到工程“优质结构”的质量评定。
3、以往我公司的施工的主体框架结构中存在着柱梁接头混凝土不平直,几何尺寸不准,接口漏浆,缺棱掉角,割角不清晰等质量问题,影响了工程质量的评定,为此,选择在本工程上通过运用QC方法,消除以上质量通病,提高工程整体质量,实现该工程“优质结构”的目标。
4目标分析:
公司向社会作出“确保优质工程”的承诺,并在公司内部形成共识,在材料、机械、技术、资金及人员上给予全力支持。
选择最优质的木工队伍进行施工,并选派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操作师傅现场指导和监督。
施工现场项目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我们有完成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目标值
根据施工质量验评标准,结合本特点,制定柱、梁交接处模板质量标准如下:
序号
项目
施工规范允许偏差
本工程控制允许偏差
合格率
1
柱、梁交接处模板质量
5mm
4mm
90%
制表人:xxx 日期:2006年7月18日
PDCA循环
第一轮PDCA循环
P1计划阶段
P1-1现状调查:
QC小组为了改进框架柱梁接头支模工艺,克服柱梁接头中存在的通病,对近期施工的胜浦镇丽景华庭工程在柱梁接头处的模板施工方法上存在问题造成柱梁接头处砼质量通病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的工作,具体调查结果见表:
序
号
工程名称
砼不合格点
项目
丽景华
庭工程
不合格点
频率(%)
累计频率(%)
1
表面平整度
18
58
44.0
44.0
2
柱梁节点方正
13
42
31.0
75.8
3
柱梁接口漏浆(外)
9
22
16.7
92.5
4
胀模(处)
2
7
5.3
97.8
5
其他
1
3
2.2
100
6
合计
43
130
100
7
调查人
符学春、陈标
柱梁接头砼质量排列图
主要因素:砼表面平整度差、柱梁节点不方正。
注:A区为主要因素-主要在第一循环中需解决的问题;
B区为次要因素;
C区为一般影响因素。
P1-2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QC小组于2006年6月12日开会进行分析讨论,认为模板工程中表面平整度及梁柱节点砼不方正,正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具体分析见下因果分析图:
表面平整度及柱梁节点不方正因果分析图
通过以上因果分析,QC小组进行认真讨论,找到了影响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及柱梁节点混凝土不方正的末端原因,根据总结、评价后以下几点原因为主要原因:
1、 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较低;
2、 柱梁接头模板施工工艺不3、 合理;
4、 柱梁处混凝土浇灌方法不5、 正确;
6、 支撑加固不7、 恰当;
8、 模板刚度不9、 够。
P1-3制定对策:
针对以上五个主要原因,经过QC小组全体成员的认真讨论和研究,征求公司内部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意见,并一起制定了相应措施:
对 策 表
序号
主要原因
目标
对策措施
责任人
时间
1
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低
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
组织操作人员技术培训,学习操作规程
刘 辉
施工前
2
柱梁接头模板制作安装方法不合理
改进柱梁部位模板制作安装工艺
1、按制定方法进行技术监控
2、做好模板制作安装工艺技术交底
符学春
施工前
施工中
3
柱梁接头处混凝土浇灌方式不正确
采取二次浇灌方法先柱后梁板
1、调整柱梁接头混凝土的浇灌方法,柱施工缝在梁底下3cm;
2、做好混凝土技术交底
刘 辉
施工前
施工中
4
支撑加固不恰当
增强支模刚度,防止胀模
1、改进模板支撑方法,调整支模间距;
2、作好支撑布置的技术交底。
刘 辉
施工前
施工中
5
模板刚度不够
增加模板刚度
1、调整多层板厚度;
2、经计算科学加密支撑间
申成庆
施工前
施工中
制表人:xxx 日期:2005年10月10日
(二)D1实施阶段
实施一:项目经理部首先根据原指定的施工段,采用“样板段”的方法进行施工。
实施二:有刘辉对木工班组进行技术培训,学习制作和安装操作规程进行技术交底,做到事先有样板,事中有检查。
实施三:改进梁接头原有的制作安装工艺,采用柱梁连接施工方法,所谓柱梁连接方法是指柱梁接头部位的柱子模板与下部柱子模板在梁底下100~150处断开,做到一次制作,一次安装,二次拆模的施工方法(先拆主模,后拆柱和梁板模板)。柱子模板和柱子帽模板由木工按翻样图统一制作编号,安装时对号安装,此项工作负责实施,负责指导和检查。
实施四:调整框架混凝土浇灌方法,采取分二步进行浇灌,第一步先浇柱子混凝土,柱子混凝土施工缝设在梁底下30~50mm处,此时混凝土已进入柱帽70~120mm左右,然后第二步再浇柱梁接头和梁板混凝土,此项工作由黄晓峰负责实施,刘辉负责指导和检查。
实施五:模板多层板由原九夹板改为采用竹胶板,增加其刚度,钢管排架支撑和柱子钢管抱箍严格按“模板施工方案”中规定间距进行施工,此项工作由黄晓峰负责实施。
(三)C1检查阶段
15#楼三层“样板段”的支模和浇砼工作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于2006年10月14日基本完成。QC小组于2006年10月23日下午对拆模后的柱梁接头砼质量进行检测,以检测发现操作工作基本上掌握了柱帽连接法的施工要点,柱梁接头处基本消除了平整度差及柱梁点砼不方正的现象。
(四)A1巩固处理
QC通过第一轮循环,在框架梁接头砼质量进行检测,以检测发现操作工作基本上掌握了柱帽连接法的施工要点,柱梁接头处基本消除了平整度差及柱梁节点砼不方正的现象.
(四)A1巩固处理
QC小组通过第一轮循环,在框架柱梁接头砼质量方面基本消除平整度和柱梁节点砼不方正的质量通病,从检查结果看,柱梁接头处混凝土上拆模后的外观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截面几何尺寸正确,阴阳角方正,无明显的蜂窝麻面现象,但在检查中发现部分柱梁接缝存在着漏浆现象,为进一步提高柱梁接头砼的质量,将消除以上的漏浆现象转入下一轮PDCA循环。
第二轮PDCA循环
P2计划
P2-1现状调查
QC小组针对第一轮循环中发现柱梁接口处砼存在漏浆问题,开展QC小组活动,对柱梁接头处质量进行详细检测,具体检测结果如下表
序号
项目
总测点
不合格点
频率(%)
累计频率(%)
1
柱梁接口漏浆
60
13
44.8
44.8
2
表面平整度
60
5
17.2
62.0
3
柱梁节点方正
60
4
13.8
75.8
4
胀模(处)
50
4
13.8
89.7
5
其他
50
3
10.3
100
6
合计
280
29
100
7
调查人
xx、xxx、xx
制表人:xxx 日期:2006年10月28日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表,作如下影响因素排列表:
制表人:xxx 日期:2006年10月28日
柱梁接头砼质量排列图
注:A区为主要因素——在第二循环中解决的问题;
B区为次要因素;
C区为一般因素。
P2-2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找出了目前15#楼三层“样板段”柱梁接头砼质量存在接口漏浆质量问题,通过如下因果分析,找出其主要原因:
制表人:xxx 日期:2006年11月10日
柱梁接口漏浆因果分析图
通过以上因果分析,找出了造成柱梁接口砼漏浆的末端原因,确定以下几点为主要原因:
1、 自检不2、 认真;
3、 砼塌落度过大;
4、 梁、板、柱模板接口不5、 合理。
P2-3制定对策
针对以上三个原因,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对 策 表
序号
主要原因
目标
对策措施
责任人
时间
1
自检不认真
加强自检力度、增强质量意识
每木工班组增加一名自检员,加强检查指导工作
袁则兵
施工前
2
砼塔落度过大
控制砼塔落度在30~50mm之间,定时检查
安排专人检查砼塔落度,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进行调整
严松军
施工中
3
板与梁柱模板接口方法不合理
改进板与梁柱接口的施工工艺,采用铲口法相接和压条封钉
板与柱梁模板接口的支撑方法,做好该方法的技术交底和监控。
刘辉
施工前
施工中
(二)D2实施阶段
实施一:由项目部经理陈兵负责每木工班组选派一名自检员,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和健全质量与奖罚挂钩,做到每三天评比一次。
实施二:由项目部质检员严松军负责即使掌握原材的含水率情况,开始搅拌时每半个小时测试一次塌落度,使踏落度植控制在30~50mm之间,待相对稳定后每2h抽查一次,搅拌砼时除质检员有权调整用水量外,其他任何人均不得调整。
实施三:改进柱、梁模板接口施工方法,对于梁与柱模板相接处用铲口相接,即柱模板分别铲去模板厚度的一半,宽度为30~50mm,然后合拼起来,保持接缝平正,安装中应该在接缝处上下采用钢管抱箍夹紧,对于框架柱与梁模板阴角接口处采用40*40mm压条封钉在柱上,钉子应钉进柱模板厚度的三分之二,以便拆卸模板,此项工作由刘辉负责交底,严松军负责检查,申成庆负责实施。
C2检查阶段
通过QC小组第二次循环后,施工现场开始三层楼面的砼浇筑施工,通过拆模检查后,发现原有存在的框架柱梁接头砼存在平整度差、梁柱节点不方正和柱梁节点漏浆的质量通病基本得到了解决,柱梁接头处混凝土拆模后外观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确保了框架结构关键部位的质量。
由于采用了框架柱梁连接的施工方法,组装拆卸方便,可以重复使用柱子模板。这样的方法,能提高支拆模板的工作效率,亦能节约模板,减少用工,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对拆模后混凝土实测,主要问题得到了控制,具体见下表:
Q C 小 组 活 动 前 后 对 比 度
序
号
项目
活动后
活动前
实测点
合格点
合格率(%)
实测点
合格点
合格率(%)
1
表面平整度
96
93
96.9%
75
63
84%
2
柱梁接头方正
45
43
95.6%
75
64
85%
3
柱梁接头漏浆(处)
70
68
97.1%
60
52
87%
4
胀模(处)
55
54
98.2%
60
53
88%
5
其他
64
63
98.4%
60
55
92%
6
总计
330
321
97.3%
330
287
87%
制表人:xxx 日期:2006年12月18日
通过以上实测情况表明,框架混凝土实测合格率达97.3%,质量比以前大大提高,特别是框架接头混凝土不方正,漏浆和表面平
整度等项目合格率有明显提高,达到了控制框架混凝土质量目标。
(四)A2总结打算
通过在xxxx花园一期二标住宅楼新建工程开展针对框架柱梁接头模板工艺改进的QC小组活动,框架结构混凝土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为此,我们QC小组建议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并将框架柱梁接头的连接法编写成柱梁接头支模工艺作业指导书,在今后全部工程中推广应用。
我们通过QC小组活动解决了框架梁柱接头支模过程中的一些质量通病。但在框架结构施工中还存在异型模板施工工艺有待改进,多层胶合板模板的施工质量控制等一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开展QC小组活动攻关,我们认为只有进一步提高广大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参与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主人翁精神,才能使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今后,我们打算开展QC小组活动,QC小组活动与公司ISO9002:2000质量体系运行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实际施工中的技术难题的质量通病,为建筑行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