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实践为导向的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构建_冯楚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5016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2.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实践为导向的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构建_冯楚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以实践为导向的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构建_冯楚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以实践为导向的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构建_冯楚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第42卷 第2期2023年2月Vol.42,No.2February,2023以实践为导向的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构建冯楚瑶,翁时秀(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006)摘要:防范返贫风险、实现可持续减贫是“后扶贫时代”原贫困旅游地巩固脱贫成效的重点工作。本文以实践为导向,以旅游减贫经典理论为骨架,整合多学科返贫研究成果,构建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该框架建立了旅游返贫类型体系,指明了返贫风险可能的发生途径与机制。框架指出:扶贫机制不完善将导致机会、增权、保障3个关键因素不同程度的缺失,这些缺失将通过直接效应、间次效应或动态效

2、应三种路径导致低资产返贫、低增长返贫、再结构返贫或暂时性返贫的产生。文章进而给出分析框架的实际应用步骤,以指导旅游减贫实践者检视返贫风险、判断可能的返贫类型结果、阻断返贫发生路径,为脱贫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及返贫风险防范提供了指引。尽管以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实践效率、降低实践成本为导向,但该框架也能在理论上指引未来的旅游地返贫研究面向现实需求,探索是否有更优的返贫分类方法、是否有需要补充的返贫成因、是否有新的返贫路径等问题,有助于明确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关键词:旅游减贫;返贫机制;旅游地;可持续发展DOI:10.11821/dlyj0202207621 引言旅游业具有投资少、就业机会多、产业关联

3、广、进入门槛低等特点,能为贫困地区创造发展机会,缓解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减贫手段1。中国旅游减贫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成为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2019年,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的人数约占脱贫总人数的33.3%3,旅游产业为脱贫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有序推进旅游减贫过程中,也应注意到,不少地区的旅游扶贫存在急于求成、产品同质化、资源破坏、贫困人口参与度低等问题,导致脱贫成效难以巩固、返贫风险突出4。旅游扶贫后再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5。2020年中国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意味着中国减贫实践进入新的阶段。绝对贫困消除之后,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问题将持续存在6,强调稳定脱贫、

4、实现可持续脱贫、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关注潜在贫困群体、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成为“后扶贫时代”的重要任务7。旅游业将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减贫成为重要时代命题。与此相应,旅游地理学需在现有减贫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可持续减贫”与“返贫”问题,找到并解决潜在的返贫风险,以更好地回应当前实践需求。目前,在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带动下,地理学者已从扶贫成效和稳定性评价8-11、影响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要素(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恢复力、致贫风收稿日期:2022-07-12;录用日期:2022-11-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20104002、41201139)作者简介:冯楚

5、瑶(1998-),女,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E-mail:通讯作者:翁时秀(1984-),男,浙江瑞安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规划。E-mail:312-331页2期冯楚瑶 等:以实践为导向的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构建险、扶贫方式等)12-15、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16-18、多维贫困识别19,20、农户可持续生计21,22等方面对贫困地区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开展研究,其中不乏针对贫困旅游地的分析。然而,“可持续减贫”的关键在于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即贫困脆弱性不断降低、彻底消除返贫风险23,24,显然,目前研究对于返贫这一关键话

6、题的关注度十分不足,更缺乏可在实践中用于检视返贫风险、阻断返贫路径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将首先厘清防范并阻断旅游地返贫的实践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围绕关键问题整合多学科返贫研究成果,最终以实践为导向构建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以应对“后扶贫时代”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2 研究进路与研究过程2.1 研究进路以实践为导向的理论构建或分析框架构建,不同于一般的“基于案例的理论构建”(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25(表1)。尽管研究的基础都是案例筛选和分析,但前者更关注案例中的实践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所研究案例及其影子案例(shadow cases)26中寻找现实解

7、决方案,进而理论化。如果无法在实践中找到相应对策或发现实践中的解决方案存在不足,则诉诸理论,通过理论探寻更优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在以实践审视理论时,也可能发现理论存在缺陷或现有成果过于零散而无法对实践中的复杂情况进行全局分析(即理论无法直接应用于实践),此时则从实践需求出发,构建理论,或整合理论、搭建分析框架,以期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实践效率、降低实践成本。最终,分析框架将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以此对现实问题进行全局性理论思考,并以实践来反观理论缺口。因此,以实践为导向进行理论构建或分析框架的构建首先追求的是解决实践问题而非“理论创新”,其评价标准是在实践中是否有用(解决问题、提高效率、降

8、低成本等),而不管构建的理论或分析框架是一种未知的新理论还是已有理论的整合。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理论贡献反而是副产品。本文秉持以上研究进路,以作者在中国旅游减贫的长期跟踪研究及减贫制度设计的实际参与中所发现的现实问题为起点,整合相关成果、搭建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2.2 研究过程图1概括了研究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思路和目标。表1“以实践导向的理论构建或分析框架构建”与“基于案例的理论构建”之比较Tab.1 Acomparison between“practice oriented theory construction or analytical framework construction”and

9、“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构建目的案例作用构建路径研究贡献评价标准以实践为导向的理论构建或分析框架构建指导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实践效率、降低实践成本在案例中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确定实践问题;在案例中寻找现实的解决方案;调用现有理论,寻找实践问题的可能的更优解;整合理论与实践,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中是否有用,是否有助于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实践效率或降低实践成本;类似于“技术进步”的评价标准;不以“理论创新”为评价标准,理论贡献是其副产品基于案例的理论构建发展理论,推进理论创新在案例中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与缺口 确定理论问

10、题;在案例中发现理论创新点;构建新的理论是否产生了新理论、弥补了已有理论的缺口、解决了关键理论问题;不以“实践中是否有用”为评价标准,实践应用是其副产品313地 理 研 究42卷第一步是厘清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讯作者自2007年以来,参与了众多旅游地调研和规划实践,并对浙江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群、广东丹霞山周边旅游乡村、河南栾川重渡沟等地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其中,20142022年对重渡沟连续9年的研究发现,贫困地区在通过旅游发展实现脱贫致富、村民连续十几年获得大量旅游收入的情况下,仍然产生了“高位返贫”风险,但其返贫风险特征与现有文献中提及的旅游地返贫现象又有明显差异,由此思考旅游地返贫类型

11、的复杂性和多元性。2018年参与“阿者科计划”制定并在后续跟踪其实施过程中也发现,返贫风险的识别和预防应成为旅游地可持续减贫工作的重要环节,贫困旅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深入的返贫机制与路径研究才能找到更好的实现方案。2018年主持广东连州夏东村旅游扶贫规划,对旅游减贫机制进行了在地化实践,并研究了规划中远期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减贫问题。在此过程中发现,要想在实践中高效快速地发现返贫风险、阻断返贫路径,必须解决如下关键问题:如何准确判断旅游地存在何种返贫风险?如何迅速查找产生返贫风险的深层原因?如何识别并阻断返贫路径?第二步是在长期跟踪的案例及各类文献提到的旅游地中寻找可持续减贫方案,并转向分析框

12、架的构建。在各类案例中,的确可以发现一些有助于减贫的具体方案。例如,重渡沟企业与社区所形成的共生关系、阿者科村的智力援助、夏东村通过对口援助模式实现的产业扶贫等。然而,深入探究这些减贫措施,可以发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措施,任何减贫方案要想持续发挥减贫效应、消除返贫风险,都需要结合目的地的具体问题分析其适应性。而且,一些被普遍认可并采用的方案,在特定情况下仍然有可能出现严重的返贫风险(如重渡沟)。因此,本文并不追求系统列举所有阻断返贫路径的具体措施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转而构建一个能够用于指导实践的分析框架,希望在实际工作中,各个目的地能够使用这个框架找到各自的返贫风险及其形成机制,进而探寻与

13、各地实际问题相契合的动态解决方案。第三步是检视已有成果,发现理论与实践的缺口,确定分析框架。目前已有多个学科开展了相关研究,但成果过于零散,缺乏对旅游地返贫类型的深入认知,也缺乏对返贫发生路径和因果机制的系统性分析框架,难以有效指导实践工作。因此,本文首先对旅游地返贫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检索发现,国内外文献缺少对关键的返贫类型、成因、路径问题的深入研究。为弥补研究缺口,继续检索并整理国内外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学科对一般返贫问题、贫困现象及贫困地区、旅游减贫等相关文献,并以学界广泛认可的研究成果(如资产贫困陷阱理论27、Zhao等的反贫困旅游综合研究框架2812、Mitch-ell等的旅

14、游贫困影响效应2933-43等)为骨架,将各类成果置于旅游产业特性和旅游地情境图1研究过程Fig.1 Research procedures3142期冯楚瑶 等:以实践为导向的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构建中加以审视,凸显旅游地返贫的具体机制。最终通过各类文献的有机整合,构建“成因分析-路径识别-类型判断”的系统性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用以回答关键实践问题。为确保分析框架的可检验性,构建分析框架所使用的支撑性成果全部为已经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成果。3 旅游地返贫的文献评述返贫是指已脱贫人口或家庭再次返回贫困的过程30,存在于各种形式的脱贫中。综合相关文献31,32,旅游地返贫可定义为:贫困地区

15、因旅游发展实现脱贫之后,又因居民个体条件、经济格局、生态环境、政策背景等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在脱贫后再次返回贫困状态的现象。在早期的文献中,旅游业通常被视为一种能够有效阻断返贫的手段,但不论是贫困研究还是旅游研究,大部分学者都忽视了旅游对于贫困人口的消极影响32,更遑论对旅游返贫现象及未来风险的关注。2017年,罗鲜荣等提出“旅游再贫困”概念32之后,旅游地返贫的相关文献开始零星出现,研究内容主要涵盖返贫风险评估33-35、影响因素及机制分析36,37、返贫风险因素分析及预警38-40、防返贫对策分析41,42等。通过梳理发现,目前旅游地返贫文献还存在以下缺口,难以满足实践需求:对返贫原因的分

16、析仍停留在描述阶段,缺乏系统性。现有研究多根据案例地的调查情况对返贫原因进行描述性分析,且原因的判断大多十分零散、不成体系,缺乏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这使得研究结论无法深入、不够全面,仅仅分析了表面的返贫原因,如生计资本不足、风险抵御能力低、产业结构单一等。但这些原因究竟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哪些关键因素缺失所导致的?这些因素又是通过何种途径具体产生作用并最终导致返贫发生?对于这些旅游地返贫成因和路径问题的研究目前仍不够深入。对返贫现象复杂性的认识不清晰。几乎所有的返贫文献都将重新返回贫困线以下作为返贫的标准,并将“返贫”作为同质的现象进行研究。但是,返贫现象是复杂而多元的,不能将所有的“重新返回

17、贫困线以下”的现象视为同质的返贫现象,须对返贫现象进行科学分类。部分研究在分析中忽视了旅游的特殊性,导致研究结论没有凸显旅游地返贫的关键机制,研究结论与其他返贫研究相似性较高,未对旅游地特征做针对性分析,未能揭示旅游与返贫之间的本质关系,难以有效指导旅游地防范返贫工作的实施。因此,需要加深对返贫现象复杂性的认识,理清旅游发展究竟因何会产生返贫问题、通过哪些路径产生影响、产生哪些类型的返贫问题。只有系统理解旅游地返贫机制,才能为后续的返贫风险评估和预警分析、返贫防治措施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参考一般返贫研究的相关结论。2020年后,防止返贫问题成为中国“后扶贫时代”的重要任

18、务,返贫研究引起高度关注。多维贫困视角43、可持续生计理论40、大数据方法44、脆弱性45等新的研究视角、方法、理论的运用使得返贫研究更具完善化、系统化、前瞻性,可为旅游地返贫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持。其次,除了以返贫为核心研究对象的文献以外,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的贫困研究也涉及返贫问题。因为返贫是贫困动态中的重要环节,研究贫困动态过程、贫困陷阱、脱贫稳固性等内容的文献也会关注返贫问题46,47。尤其在国外的研究中,返贫并不是一个单独被研究的对象,通常与贫困脆弱性、贫困陷阱、多时期贫困、可持续减贫等议题共同研究48-51。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样值得关注。315地 理 研 究42卷最后也是

19、最重要的是,旅游发展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例如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季节性和脆弱性、广泛的产业关联性等,而其劳动密集型、资源依托型产业特点也给旅游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因此,旅游地返贫研究必须要立足于旅游减贫研究成果,凸显出旅游导致返贫的具体机制。综上,旅游地返贫研究应借鉴多学科研究成果,并基于旅游情境的特殊性,完善对旅游地返贫机制的认知。后文将围绕导致旅游地返贫发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影响途径是什么、旅游地返贫具体可以分为哪几类这三大关键问题,以旅游情境的特殊性为根基、以重要理论为骨架,为旅游地返贫实践构建一个机制分析框架。4 分析框架构建的三大问题4.1 返贫成因

20、分析:基于旅游反贫困决定因素的文献整合脱贫机制不完善是导致返贫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脱贫工作不仅需要实现经济效率的提升,更需要保障贫困居民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还需重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多个方面,从而实现贫困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上的全方面重构和优化52。发展旅游并不是实现稳定脱贫的“万能药”。旅游扶贫同样需要建立起多维扶贫机制以确保脱贫可持续。但国内外旅游扶贫案例中不乏因扶贫机制的欠缺而导致扶贫效果不佳的情况。这些情况可归纳为如下三类:经济增长促进机制不可持续。因旅游开发方向错误(如不考虑自身资源潜力盲目跟风开发)、质量差吸引力低下、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针对市场风险的

21、保障机制53-56等原因导致贫困旅游地竞争力低、生命周期短、抗风险能力弱,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通过加强社区参与让村民享受旅游发展收益是大多数旅游扶贫实践的关键举措,但是,如果忽视贫困人口个人能力的培养,未能破除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的金融、技术、文化、观念障碍2817,无法保障居民话语权、参与决策权、旅游吸引物权收益权57,58,社区参与将成为一纸空谈,最终将导致旅游漏损,旅游发展将无法惠及弱势群体59;发展环境优化机制未能落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实践中经常因为扶贫力度不足、资金缺乏监管、后续跟踪管理不足60

22、,61等原因导致优化提升措施未能落实或效果不佳。不健全的脱贫机制使脱贫稳定性降低、返贫风险提升,可能造成居民因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未能有效降低而返贫62,63、居民个人的可持续生计能力没有提升而返贫64-67、或扶贫工作的有效性不足而返贫60,61等。但脱贫机制的不可持续原因繁杂,如何归纳出导致返贫的关键因素是根本问题。旅游减贫研究中关于减贫实践成败原因的研究可提供参考。Zhao 等的反贫困旅游综合研究框架指出,机会(opportunity)、增权(empower-ment)、保障(security)的存在是成功脱贫的决定因素2813,而机会、增权、保障的缺失则是脱贫不可持续(即返贫)的关键

23、因素。其中,“机会”是指贫困人口有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包括旅游就业、与旅游相关行业的就业、其他商品或服务经营等。“增权”是指让贫困人口有能力参与旅游决策和旅游发展,并通过社会增权、心理增权、政治增权等手段,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消除贫困人口资产积累障碍。“保障”是指减少贫困人口面对自然灾害、经济衰退或疾病等风险时的脆弱性,巩固“机会”和“增权”并减少风险2813。Zhao等明确指出:机会、增权、保障三因素缺一不可,一旦缺失将导致减贫工作不可持续。因此,机会、增权、保障三因素是分析旅游地返贫成因的关键切入口,对旅游地返贫机制的建立更具有重要指引作用。3162期冯楚瑶 等:以实践为导向的旅游地返贫机制分

24、析框架构建4.2 返贫路径识别:通过三种旅游效应反推返贫路径尽管许多文献研究了返贫的成因,但这些因素究竟通过何种途径具体作用于居民生计最终导致返贫发生?居民是否因为受到了旅游发展的直接负面影响而返贫(如民族旅游村寨从事旅游业的居民因旅游产业的脆弱性而面临返贫风险3435)?还是因旅游的间接影响而返贫(如三亚六盘村居民因旅游征地失去传统生计而返贫32)?这些问题基本没有被返贫文献纳入考虑范围。然而这种路径分析十分必要。缺少影响路径的分析,则不能明晰旅游地返贫的具体机制过程,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阻断每一类返贫的发生途径,无法做到返贫的精准防治。因此,旅游地返贫研究需将旅游发展导致返贫的作用路径纳入分

25、析。为解决路径问题,首先需要理解旅游发展如何作用于贫困。Mitchell等将旅游对贫困的影响概括为三种效应:直接效应(direct effects)、间次效应(secondary effects)和动态效应(dynamic effects)2933-43。直接效应是指贫困人口因参与旅游业而获得直接财务收益。间次效应包括:旅游花费通过其产业链影响非旅游经济部门贫困人口收入,即“间接效应(indirect effects)”;旅游就业群体的本地消费所带来的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即“诱导效应(induced effects)”。动态效应则指旅游发展对本地市场和公共物品的长期动态影响,这些影响将决定贫困人

26、口所面对的各种发展机会2933-43。Mitchell等明确指出,三种效应既能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带来正面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返贫风险一直隐藏于旅游减贫效应之中,旅游发展很可能通过三种效应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为居民带来返贫风险,直接效应、间次效应、动态效应指明了旅游地返贫问题发生的具体途径。4.3 返贫类型划分:来自贫困陷阱理论的启发返贫现象具有复杂性。不同的返贫原因、路径及未来发展可能性导致不同的返贫特征。现有案例研究已发现:旅游地或因旅游开发征地,导致靠货币补偿脱贫的居民因生计资本被剥夺而再次陷入更严重的贫困状态32;或因产业单一化,易受到旅游发展不稳定性影响,导致已经处于旅游发展轨

27、道上的居民因市场风险暂时性返贫3435;或因旅游资源开发和原始资源破坏使旅游发展不可持续,使刚脱离贫困的居民失去增长动力而返贫3834。以上研究表明,现象层面的返贫成因和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无法对返贫类型形成系统认知,实践者很容易忽视一些不常见的返贫风险,进而错失阻断返贫路径的最佳时机。因此,有必要针对返贫的特征进行类型划分,以加深对旅游地返贫现象复杂性的理解,并为返贫机制分析奠定基础。从实践需求看,从一个重要理论中演绎出一个返贫类型划分体系,将优于从实践中归纳类型。因为归纳法未必能够涵盖当前没有出现而未来可能出现的类型,演绎法则能较好地涵盖逻辑上可能出现的所有类型。对于旅游地

28、而言,资产贫困陷阱理论可以作为划分返贫类型的重要依据。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存在多重动态均衡和至少一个临界阈值(确定贫困陷阱范围的临界资产数量,是任何个体想要获得持续经济增长的门槛值)27。资产水平低于该阈值,将导致资产积累难以进行,只能维持在低水平均衡,陷入结构性贫困;如果收入低于贫困线,但资产高于阈值,则只是暂时性贫困48。该理论是目前贫困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涵盖了各种资产水平下的均衡与陷阱,有助于在结构层面认识旅游地返贫的各种可能性。据此,本研究结合旅游地返贫现象的实际情况,将旅游地返贫分为四种类型:低资产返贫(图2过程A):因扶贫措施或旅游开发或征地补贴使居民在收入上实现短暂脱贫,但

29、其资产依然在贫困线以下。当扶贫措施结束或补贴耗完之后,这类脱贫人口很快就会返贫。低增长返贫(图2过程B):旅游发展为居民带来的增长动力不足或不具备较强317地 理 研 究42卷的可持续性,不足以使居民资产增长越过阈值后沿新的可持续增长路径发展。即使居民收入能够越过贫困线,最终还是会返贫。再结构返贫(图2过程C):受旅游发展机遇或其他扶贫措施的显著正向作用影响,居民资产增加越过阈值,能够顺利转向高增长生计方式,收入持续上升并有望达到高水平均衡,但外部危机导致其资产显著减少,再次陷入贫困陷阱导致返贫。暂时性返贫(图2过程D):居民成功脱离贫困陷阱达到高水平均衡后,由于旅游业的市场风险、突发危机等原

30、因导致收入显著下降,产生返贫现象。但因其资产没有下降至阈值之下,该类返贫只是短暂性的,风险过后收入会再次提升。5 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构建及其解释5.1 分析框架分析框架是一种组织工具,能使调查对象之间的关系更清晰,并为未来工作提供结构性指引69。从实践需求出发,一个好的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应能完整解释“旅游发展在何种因素影响下,以何种途径,导致什么类型的返贫结果”。只有理清3个关键问题相互交织的关系,才能完整理解旅游地返贫机制的复杂性。在整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表2),本节构建了一个系统性的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图3)。在该分析框架中,“返贫成因”模块归纳了旅游扶贫不当可能产生的经济

31、增长促进机制不可持续、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发展环境优化机制未能落实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并指明其所导致的机会、增权、保障3个关键因素的不同程度缺失情况。其中,“机会缺失”是指脱贫人口因缺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机会(既包括旅游行业的发展机会也包括非旅游行业的发展机会)导致脆弱性和返贫风险上升,即地区无法继续“做大蛋糕”,脱贫人口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增权缺失”是指脱贫地区本地居民缺乏参与发展并获益的能力和权力,居民无法参与“分蛋糕”或者只能“分到很少蛋糕”,即使已经实现收入上的脱贫,仍因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权力而面临返贫风险。“保障缺失”是指缺乏风险抵抗机制,导致脱贫人口面对自然灾害、经济波动衰退

32、或疾病等风险和旅游负面影响时仍然脆弱,即使能够成功获益,也会由于高风险和缺乏保障而“拿不稳蛋糕”。分析框架中的“返贫路径”和“返贫结果”则进一步揭示了“蛋糕做不大”“蛋糕分不了”和“蛋糕拿不稳”三种情况各自所产生的直接效应、间次效应和动态效应,并指图2旅游地返贫的机理和类型Fig.2 Mechanism and types of poverty-returning in touristdestination注:纵坐标轴以原点为界分为上下两个独立坐标轴,分别代表“效用”和“下一阶段资产”,两者共用同一横坐标轴,即“初始资产”。AL表示低资产水平;A*表示资产临界阈值;AH表示高资产水平;UL表示

33、低效用水平;UH表示高效用水平;L1表示低增长生计方式;L2表示高增长生计方式;L3表示不同生计状况中下一阶段资产与初始资产间关系,若前者高于后者则资产正向累积,后续资产水平上升,反之则资产水平下降;A、B、C、D代表四类返贫过程。本图在Carter等68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3182期冯楚瑶 等:以实践为导向的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构建出了不同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四种返贫结果:低资产返贫、低增长返贫、再结构返贫或暂时性返贫。该框架的特点是:从旅游地返贫的特定情境出发,以指导实践为目标,以经济学的资产贫困陷阱理论为基础判断返贫类型、以地理学区域综合性视角分析脱贫地区返贫发生的多维成因、以旅游减贫研究

34、中的两个重要理论(Zhao 等的反贫困决定因素2812、Mitchell等的旅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2933-43)为骨架,通过“成因分析-路径识别-类型判断”的逻辑整合了不同学科关于贫困和返贫问题结论可信的相关研究成果。这种整合起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有效回应了单一研究成果未能解释完整的问题,如Zhao等的反贫困决定因素研究未能解释各因素具体作用的路径、Mitchell等的旅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框架无法指明不同返贫路径的影响因素、仅判断返贫类型也不能明确返贫发生的原因和路径。整合之后所得的框架,在理论上全面理清了各成果之间的关系,完整阐明了旅游地返贫机制。而在实践上,这样一个整体性强的框架相

35、比于零散的成果,能够更好地指导具体实践,帮助实践者分析旅游地返贫的复杂性,并从源头上指导实践者消除返贫风险。下文将围绕机会缺失、增权缺失和保障缺失对分析框架所体现的返贫机制作进一步阐释,然后讨论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与步骤。5.2 机会缺失旅游市场竞争力低、产业结构单一化、环境与遗产遭到破坏将导致旅游产业和地方社会经济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整合已有文献,可知机会缺失导致返贫的具体机制。5.2.1 直接效应旅游产业发展停滞或衰退导致产业内发展机会不足、增长动力不足,造成直接就业人员“低增长返贫”。贫困地区由于人才缺乏、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原因,在旅游发展至一定水平后,难以跟上

36、游客品质化需求的快速增表2基于返贫路径和返贫成因的旅游地返贫类型综合Tab.2 The causes,paths and types of poverty-returning in tourist destination返贫成因机会缺失:旅游开发策略错误70;贫困人口生计单一20;旅游业与本地其他行业缺乏联系71;依靠不可持续的慈善救济71增权缺失:话语权、决策权、参与权缺乏保障57,58;旅游吸引物权、开发经营与使用权、土地和资源所有权等权力被剥夺或弱化75,76保障缺失:缺乏针对性支持贫困人口的政策和旅游发展政策优惠20;缺乏本地贫困人口和外来投资者的有效合作机制71;缺乏本地与外地之间、

37、居民之间的合理分配机制55返贫路径直接效应:旅游业直接给参与旅游就业的居民的收益带来消极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策略有误导致旅游竞争力低、生命周期短,造成直接就业人员“低增长返贫”55,72居民因缺乏知识、技能而就业困难或经营不善,缺乏发展能力,引发“低增长返贫”72,77;或因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发展和获益的权力被剥夺,引发“低资产返贫”75旅游产业易受外部冲击,且缺乏抗风险(包括经济和自然灾害)和帮扶机制,容易引发“再结构返贫”或“暂时性返贫”53间次效应:旅游业通过挤占效应、旅游漏损间接给所有居民带来消极影响。旅游行业挤占其他行业发展机会56,73,从事其他行业的居民可能面临“低增长返贫”风险旅游

38、漏损严重59,对当地居民发展促进能力下降,且旅游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剥夺传统生计资本76,78、通货膨胀79等)引发“低增长返贫”或“低资产返贫”政府缺乏转移支付能力,居民难通过再分配获得稳定保障80,引发“再结构返贫”动态效应:旅游业给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带来负面影响。旅游开发不当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56,地区发展不可持续74,引发“低增长返贫”发展权力的缺失影响居民人力资本的提升,缺乏发展意识、价值观念落后引发“低增长返贫”或“低资产返贫”缺乏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稳固的防止返贫安全网,引发“再结构返贫”319地 理 研 究42卷长81,82,最终旅游产业在短暂兴旺后,因吸引力

39、低、不能适应发展需求、难以应对外部冲击等原因而在外部竞争中失利并衰退,失去了本就不大的“蛋糕”,从事旅游行业的居民也因此失去可持续发展机会55,72。如果贫困地区还出现了产业结构和居民生计的单一化问题,旅游产业的动荡和萧条将产生更严重的返贫问题56。5.2.2 间次效应旅游业挤占其他产业发展空间导致其他行业人口失去持续、稳定的发展机会,出现“低增长返贫”。地区经济过度依赖旅游业会使各类生产要素过度集中于旅游业,使当地出现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现象72,80,83,并且挤占其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抑制其他行业发展56,73,84,产生旅游的“荷兰病效应”和“挤出效应”84-

40、86。所以,从事其他行业的居民可能面临“低增长返贫”风险。5.2.3 动态效应旅游产业损害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最终导致居民失去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引发“低增长返贫”。旅游开发中不当的资源利用方法、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环境破坏行为控制和监管措施、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对原本就脆弱的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产生了严重影响,极易造成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56。导致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影响旅游经营活动、降低旅游产品品质和游客满意度,对旅游地的吸引力造成严重影响,也破坏了其他需要依赖自然资源的生计活动74,产生返贫问题。5.3 增权缺失旅游漏损严重、居民能力和权力的缺失将导致本地居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

41、力和权力,即使收入上实现脱贫,也会面临返贫风险。整合已有文献,可知增权缺失导致返贫的机制。5.3.1 直接效应当地居民因旅游参与能力不足或参与权力被剥夺,造成居民无法直接从旅游发展中持续获得收入和资产的增长,产生“低增长返贫”和“低资产返贫”。因为人图3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Fig.3 Analysis framework of poverty-returning mechanism in tourist destination3202期冯楚瑶 等:以实践为导向的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构建力资本水平低,当地居民往往只能参与低层次的旅游就业28,87,并且在旅游地不断升级的背景下,面临低技能就业

42、机会减少而带来的失业风险72。能力的缺失也会使本地的个体经营户因服务水平低、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不高、难以把握游客市场需求被市场淘汰77。并且,人力资本不足也导致贫困居民缺少社会资本,在当地旅游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很少主动参与旅游发展管理与决策28,75,参与旅游发展权力得不到保障。种种原因使贫困居民无法直接通过旅游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即使收入上离开了贫困线,也会由于资产(尤其是人力资本)未能持续增长,而面临返贫风险。5.3.2 间次效应旅游产业未能以间接形式惠及本地贫困居民,反而带来负面影响破坏居民传统生计,引发“低资产返贫”和“低增长返贫”。旅游常被视为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剥削形式88。

43、如果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大部分流向贫困区域以外,那么旅游通过间接方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将会显著下降。即使旅游能够为居民带来短期分红、补贴或收入,但不能为脱贫人口的后续发展提供稳定生计保障32,77。而且有可能为当地居民带来其他负面影响,如征用耕地房屋、物价上升、传统生计遭到破坏、被迫迁居等。居民或因无法继续在其他行业就业、或因难以抗衡旅游地物价上涨等负面影响,或因非理性消费、大规模医疗支出等原因而返贫。5.3.3 动态效应发展权力的缺失影响居民人力资本的提升,对居民未来长期、动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增加“低资产返贫”和“低增长返贫”风险。如果居民无法从旅游或其他行业的发展中提升语言能力

44、、服务技能、管理能力和决策参与意识,即使收入暂时提升,其人力资本仍然处于较低水平77。落后的价值观念、不良的行为习惯、不理性的消费理念、较低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直接制约了脱贫人口进一步发展,脱贫人口容易因不能合理利用扶贫款项、贷款、补偿款等短期收入,或因其能力不足以保证长期动态的可持续发展而出现返贫。5.4 保障缺失旅游业的高脆弱性、返贫安全网等相关政策缺失、环境与遗产遭到破坏将导致刚脱贫的居民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容易出现返贫问题。整合已有文献,可知保障缺失导致返贫的机制。5.4.1 直接效应缺乏抵抗自然灾害风险和经济市场风险能力和保障机制,导致尚未完全进入高水平均衡状态的居民出现“再结构返贫”,已

45、经进入高水平均衡状态的居民出现“暂时性返贫”。旅游经济极易受市场环境、自然环境污染破坏及突发灾害、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公共卫生事件等影响89。如果减贫措施中又缺乏风险抵抗机制、针对性帮扶政策、集体帮扶网络的设置,刚走出贫困线的居民抵抗旅游产业风险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容易导致脱贫人口因风险而返贫。此外,依赖贷款而暂时脱贫的居民存在更高的脆弱性,风险可能使居民因过重的还贷压力而陷入更严重的贫困64,90。5.4.2 间次效应政府保障能力降低,低收入居民以再分配方式获得的保障减少,因脱贫稳定性不足导致“再结构返贫”风险。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收入分配调节,是促使低收入群体从旅游发展中获取

46、再分配收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减少贫富差距的有效方法74。然而,如果存在分配机制不合理、旅游挤占其他行业发展机会等问题,政府不但不能从旅游发展中得到较高税收,还面临税收进一步降低的困境80。如果政府转移支付能力减弱,保障低收入群体稳定发展、平稳度过困难期的能力降低,则风险将更加容易使地区贫富差距扩大,贫困脆弱性上升。5.4.3 动态效应长期保障体系缺失降低了可持续发展潜力,容易产生“再结构返贫”。保障体系及返贫安全网的建立对降低脱贫人口脆弱性、提升风险抵抗能力具有长期作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指出要实现贫困人口的“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安全住房、基本医321地 理 研 究42卷疗有保障,这是防止刚脱贫

47、人口因无力面对风险而陷入结构性贫困的最重要的安全网48。如果缺乏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没有建立稳固的防止返贫安全网,脱贫人口的收入则会因无力面对风险和旅游负面影响而显著降低,甚至因最基础的教育、住房、医疗缺乏保障,重新回到贫困陷阱。6 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的应用6.1 应用方法与步骤通过上述分析框架可以看出,旅游地返贫的成因、机制、路径、结果都是复杂的,如果缺乏分析框架的指引,在巩固旅游地脱贫成效的实践中,难免出现疏漏。上述框架最大可能地整合了已有返贫研究成果,尽管不可能完全涵盖实践中的所有问题,但对于“后扶贫时代”亟需的稳定脱贫工作,该框架能够有效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能为贫困地区旅游发展

48、防范返贫风险、解决返贫问题提供指引,也能为后续旅游地返贫实证研究的开展指明方向。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如下步骤:6.1.1 步骤一:检视返贫风险应用该框架,首先可以通过图3“返贫成因”部分的分析项目逐一检视旅游扶贫机制是否完善,是否存在旅游市场竞争力低、产业结构单一化、环境与遗产遭到破坏、旅游漏损严重、居民能力与权力缺失、旅游业脆弱性高、保障网络与保障政策缺失等问题,进而判断旅游地发展状态中是否隐含返贫风险。框架中所涉及的这些原因是在众多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凝练概括得来,较为全面,且每一个原因在实证层面上都是可观察的,便于开展分析。6.1.2 步骤二:聚焦深层成因分析上一步骤所发现的返贫风险更深层

49、次的成因,判断上述原因是否造成了机会缺失、增权缺失和保障缺失。根据Zhao等的反贫困旅游综合研究框架,机会、增权和保障是影响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关键、最为根本的因素2812。在找到表面的发展问题之后,还需要聚焦于三大关键因素,检查哪一个因素出现缺失,这是明确返贫发生路径的关键步骤。6.1.3 步骤三:识别并阻断返贫路径判断出旅游地存在的问题及返贫风险的根源之后,可根据框架的指引,找到返贫问题发生的路径及可能导致的返贫类型结果。只有明确路径和预判结果之后,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阻断返贫的产生,解决不同类型的返贫问题。例如,获得旅游征地款项而短暂脱贫的居民又因为失去耕地而面临返贫风险。对于这一现

50、实问题,应首先判断这是由于增权缺失且通过间次效应而导致的“低资产返贫”,其根本原因在于居民由于权力不足无法积累资产。因此防范该类返贫问题的关键在于保障居民权力、扩大旅游业的间接效应和诱导效应、减少旅游发展对居民生计影响、或扩大居民参与旅游就业的机会。由此,可以较快抓住实践中的主要矛盾,凝聚政策着力的方向。6.1.4 步骤四:以实践经验和实证研究完善分析框架作为一个分析工具,该框架为现实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更具跨学科、系统性的分析视角,能够揭示旅游地返贫现象的复杂性,帮助理清旅游地返贫不同类型、不同成因及作用路径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制定返贫防范措施。然而,社会科学中的所有分析框架都可能因实践的发展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