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促进策略探究_谭庆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4792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促进策略探究_谭庆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促进策略探究_谭庆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促进策略探究_谭庆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年第03期57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入新修订的党章之中,2018-2022年连续五年“中央1号文件”围绕乡村振兴的实施进行了顶层设计,建构了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兴则国家兴;基层兴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兴则基层强。1然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水平落差巨大,客观上驱使毕业生偏向城市就业创业,加剧了城市及毕业生自身就业创业压力;同时,乡村振兴的实施缺乏大量高素质、有能力并愿意扎根乡村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造成城市就业“一岗难求”、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一才难求”的两难困境,城市毕业生供给过剩与乡村振兴优秀人才极度缺乏的

2、结构性矛盾凸显。如何纾解乡村振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的最终实施成效。一、个体与整体的对立统一: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时代价值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根据教育部数据,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规模及增量均达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毕业生 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促进策略探究谭庆明,潘艳荣【摘 要】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既是推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实施的应有之义,也是稳定民生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为青年学子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供机遇。然而,当前乡村基层发展水平不高,社会治理缺乏活力;有效激励措施缺乏,配套政策有待完善;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

3、失衡,创新创业平台也十分有限,整体吸引力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应从政府、高职院校、青年学生三层面着手,通过增强乡村基层条件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培养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适应力和凝聚力、提升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内驱力和创造力等六个方向提升高职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意愿及水平。【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76(2023)03-0057-008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引导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ZJY1211);2020年桂林理工大

4、学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项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UT2020CY28)。作者简介:谭庆明,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教务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潘艳荣,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教务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DOI:10.20017/ki.1009-0576.2023.03.0072023年第03期中国大学生就业58历史峰值。3高职教育从2019年扩招100万开始,已经实现连续多年扩招、毕业生规模也逐年递增。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及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民族要复

5、兴、乡村必振兴,4引导、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毕业生流向广大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既能够扎实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促进乡村基层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又能够开辟就业创业新空间、新领域、新方向,有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广大乡村基层沃土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一)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实施的应有之义1.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是振兴乡村的关键环节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巩固前期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地区持续发展的衔接与延伸,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关键举措、建设城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健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途径,这并非一项短期的策略。乡村要振兴,持续的人才支撑是其关键。2021年颁布

6、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鼓励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采取措施培育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法律服务人才、社会工作人才。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央1号文件)也指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62.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良好的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条件和基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为产教融合、工学合一,教育教学更偏向于技能操作、技术实施等方面能力的塑造,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强、岗位适应及迁

7、移能力较好,且大多为区域内本地生源,具备良好的本地就业创业意愿和基础。大量具有开阔眼界、专业技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基层建设与治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乡村基层人才匮乏的现状,为乡村基层发展持续注入活力、激发动力、增添实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的人才基础和人力支撑。(二)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是后疫情时代环境下稳定民生的现实需求1.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破解就业问题的现实需要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总数较十年前增长了58%。其中,高职专科毕业生人数516万人,较本科生471万多出45万人,7在疫情影响及经济下行双

8、重压力下,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相较本科生而言,高职毕业生在升学、考试等方面缺乏明显优势,就业面向相对较窄。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22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数据,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微企业仍然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雇主,这一比例达到了毕业生总数的63%。8然而,中小微企业普遍抗风险能力较弱,近年来受疫情影响较大,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有所下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民生问题相应地更显突出。2.高职毕业生就业之“难”与乡村基层人才之“缺”具有供需契合保民生、稳就业、促发展是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内容,在后疫情时代环境下更需重点关注。乡村振兴作为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工程,人才缺口较大、类型覆盖面不足。乡村振兴及乡

9、村基层治理发展面向的特殊性决定其既需要科技领军人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年第03期59才、高水平创新团队,但更多需要的是专门技术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一致性,更符合乡村基层建设发展需要。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之“难”与乡村基层人才之“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找到了契合点,达成了人才培养输送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乡村基层就业创业需求的功能耦合。在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驱动下,高职院校在其培养理念、教育教学、专业结构、培养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及区域经

10、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现实需求。(三)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机遇1.乡村振兴为高职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长期以来,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人才一直短缺。有相关研究指出,接近90%的大学生认为基层就业项目的吸引力不大或一般,85%左右的大学生对基层就业项目了解程度低或一般,不愿意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和无奈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4%。9虽然调研的样本有区域局限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高职毕业生对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态度。毕业生在参与就业创业时,即使在机会较少、需求饱和的情况下,也更多关注的是在城市中就业创业,而忽视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广大

11、乡村基层就业创业当中蕴藏的广阔机遇。2.乡村振兴为高职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机遇随着政策导向及资源倾斜,乡村振兴为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基层社会发展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趋势愈发明显。广大高职院校毕业生赴乡村基层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在乡村基层深度探索就业创业的机遇及自我发展的空间,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乡村振兴事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同时,乡村振兴事业覆盖面广、可塑空间大,很多发展领域处于空白状态。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场竞争及职场内卷愈发激烈,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将目光转向充满机遇的乡村基层建设,由此可带来更多展示才能

12、的平台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空间,有利于彰显和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展现当代高职毕业生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二、推力与拉力的双向作用: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阻滞因素博格(D.J.Bogue)提出的“推拉理论”是一种系统的劳动力流动理论,其将影响流动的要素分为推力(消极因素)和拉力(积极因素)。流出地的消极因素是“推力”占主导,流入地的积极因素是“拉力”占主导。10通常认为,流入地和流出地同时存在拉力和推力,劳动力流动就由推力和拉力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前拉后推所决定。结合推拉理论,用其分析和解释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意愿是适恰的。如果乡村基层的机遇、环境、待遇、前景等因素

13、是积极的,就能够增强高职毕业生赴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意愿和 行动。(一)乡村基层发展水平不高,社会治理缺乏活力1.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当前城乡发展二元结构差异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乡村基层和地方因素对大学生参与乡村基层就2023年第03期中国大学生就业60业项目的意愿产生了强烈的阻碍作用,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工作环境、工资福利水平以及地理位置偏远程度的影响最大。11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及偏远山区,可能还缺乏必要的生活及工作条件,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期望和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其赴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抉择时也将面临较大的心理建设及挑战。即使乡村基

14、层就业创业的确能够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带去广阔的自我实现机遇及空间,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他们建功立业、实现个人价值,但与在城市就业创业期望值、软硬件条件相比仍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2.现行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缺乏活力在乡村基层社会人口普遍外流至城市的大环境下,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发生明显变化,社会关系也面临剧烈变动,原有的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分解,新的社会治理体系尚未建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临多方治理困境。首当其冲的是人才困境,乡村基层本身人才外流严重,吸纳人才到乡村基层就业难是普遍问题;其次是体制困境,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落实工作,习惯运用行政命令治理社会,抑制乡村基层治理活力,压缩了治理空间;再次是

15、制度困境,乡村基层治理的规范化、统筹化程度不高,很多乡村基层社会存在资金投入碎片化、工作人员配置不合理、服务面向不精准等问题;最后是技术困境,乡村基层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不高,乡村基层治理方式缺乏信息化创新。这都将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乡村基层工作的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就感、工作尊严感普遍 不强。(二)有效激励措施缺乏,配套政策有待完善1.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有效激励措施缺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内,都有一种优势需求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这种优势需求会随着环境、时间因素变化而变化,例如较好的待遇、居住环境、医疗水平、子女教育条件等等。通过激发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爱国奉献精神,

16、确实可以吸引一部分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干事创业,但仅仅是依靠“情怀”引导,缺乏有效的物质、精神激励措施,往往难以在长时间内为继,“情怀”也将在无激励的环境中消磨殆尽。有效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精准把握这个群体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才能较好地制定激励举措。显然,当前乡村基层仍缺乏长效的激励举措,难以达到吸引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赴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目的。2.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配套措施有待完善在现有的配套政策的激励下,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乡村基层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相应的配套政策也需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当前,一些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缺少清晰解读,

17、政策兑现或流程复杂,政策优惠力度、补助举措没有达到高职院校毕业生预期。此外,现有政策多为通过实施公益性服务事业计划,例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其优惠条件往往以编制考试、升学考试加分、定向招录等形式体现,这在具备一定吸引力的同时,也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仅将乡村基层就业经历作为二次择业的跳板和筹码,难以引导其真正扎根乡村基层。此外,还存在缺乏后续必要的培训、继续教育政策、职业晋升渠道等问题。显然,目前的政策很难吸引高职院校毕业生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专心服务乡村基层事业发展。(三)就业价值取向失衡,创新创业平台有限1.高职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意愿不高回归高职院校毕业生本身,其就业

18、价值取向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年第03期61对赴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意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掣肘。首先,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及发展前景定位过高,这与乡村基层的就业创业实际条件存在直接冲突,其结果是导致毕业生宁愿从事与自身专业、兴趣、理想不相匹配的岗位也不愿意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其次,毕业生的社会关系如父母、亲人、朋友、同学等,通常会将在城市扎根立足、工作性质稳定、生活质量较高、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工作,认为是值得认可和长期发展的事业。毕业生初出社会对自身职业方向认识不清,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关系的多重压力,即使本身有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想法也很难获得支持。再次,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振兴和为

19、乡村基层输送人才的工作中没有找准定位,专业契合度不高,价值观、就业观的培育有待加强,对学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责任意识的培养、奉献精神和价值追求的塑造方面较为薄弱,导致学生对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意愿不高。2.乡村基层创新创业的支持平台十分有限对于有志在乡村基层创业的高职毕业生而言,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能够给予他们十分必要的指导。如果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孵化服务平台,给予乡村基层创业者专业、精准的指导,并依托平台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项目,这对乡村基层创新创业成效会有明显的帮助。当前,在国家级及地方层面都主导建设或认定了一批创业孵化基地,然而针对乡村基层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及服务平台占比却不多,即使是已经建立的部分

20、乡村基层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也或多或少存在各种运行及管理的问题,例如运营团队的专业素养不足、经营运作模式单一、专业化培训团队缺乏的问题、成果转化及市场拓展等增值服务方面的问题等。乡村基层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缺乏,势必也将与城市创新创业平台形成鲜明对比,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创业意愿 不足。三、三层面合力与六方向聚焦: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问题的纾解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乡村基层各方面建设方兴未艾,高素质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但另一方面,后疫情时代环境下经济下行,全社会吸纳毕业生就业数量不容乐观,高职毕业生人数却仍在不断扩大。乡村基层人才短缺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本身就天然存在功能耦合,但

21、在实践中却面临毕业生不愿前往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现实困境。如何打通两者相通的桎梏,解决这一两难问题,需要政府上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形成合力、达成一致,积极寻找突破点,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形成乡村基层就业的“拉力”。在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阻滞因素,主要通过拉力理论提出高职毕业生赴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主要纾解路径。(一)上下联动:增强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1.政府部门上下联动,不断优化基础环境和条件政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基层建设发展的决策者、执行者和管理者,各级政府上下是否齐心协力、相关措施能否落实到位、乡村基层环境是否有足够吸引力、发展前景是否有明显竞争力、社会氛围营造是否全面深入,

22、是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意愿的关键问题。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乡村基层地区的发展建设力度,完备医疗、教育、交通、生活等各类基础设施,提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水平,丰富乡村基层地区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并明确乡村基层就业创业发展轨2023年第03期中国大学生就业62道及前景,减少毕业生放弃城市就业创业带来的心理落差,提升乡村基层地区全方位的竞争力,为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创设良好外部环境。其次,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执行监督评估机制,创新有效激励措施,提升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建立健全针对乡村基层就业创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编制、考核、职称、待遇、晋升等管理办法和继续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渠道

23、,真正把人员引入、留住、用好,为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设良好的体制生态和制度保障。再次,牵头搭建良好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桥梁,通过政校行企合作整合资源,发展乡村基层地区就业空间站、众创空间等项目,从学生在校开始通过平台孵化乡村基层创业项目,到毕业后乡村基层创业全过程都能得到平台优质的帮扶和指导,并反哺平台建设,形成良性发展循环,提升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就感,为毕业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支持并形成就业创业“拉力”。2.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营造浓郁的社会舆论氛围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优势需要通过细致的宣传引导、浓厚的舆论氛围营造才能达到充分的展示与体现。乡村

24、基层建设硕果累累、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政府主动通过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学生描绘乡村振兴建设的宏伟蓝图与光明前景,开展全方位的典型案例与特色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风气,让高职院校学生真正看到乡村基层的广阔机遇前景,对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产生好奇与兴趣,从而提高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吸引力。(二)院校引领:培养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适应力和凝聚力1.多措并举强化高职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意识高职院校在引领其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加快乡村基层建设发展的实践中需要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担当。无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显性引导,还是校园学习生活氛围中的隐性浸润,高职院校都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引领毕业生投

25、身乡村基层建设,培养他们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能力和价值观。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强化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意识,从新生教育到就业指导、从课堂教学主阵地到校园氛围营造进行全方位引领,同时增加面向乡村基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实地了解乡村基层建设的现状和机遇,现场体会乡村振兴和乡村基层建设的发展前景,拉进学生与乡村基层的距离,扭转对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认知偏差,提前使学生掌握并适应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环境。2.培育高职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高职院校要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开展乡村基层就业创业课程指导及第二课堂服务乡村基层建设价值观的熔铸,进行高契合的人才培养、开

26、展高水平的乡村基层社会服务,精准对接乡村基层的产业需要和岗位需求,培养相应专业学生的乡村基层服务意识和对就业期待的调适能力,形成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积极心态和凝聚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3.创新高职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创业引导工作机制和方法高职院校要创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引导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以及学生党团日活动、专项知识竞赛、班集体活动等渠道,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清楚了解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相应的扶持政策、乡村振兴的意义和价值,适时开展朋辈教育,发挥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在校学生形成精神感召,激发他们服务乡村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年第0

27、3期63基层建设的热情和理想,同时针对乡村基层特点开展校内乡村基层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孵化,将服务乡村基层理念贯穿日常教育教学始终。(三)主体自觉:提升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内驱力和创造力1.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设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中,政策目标主体即是大学生,政策目标的实现也依赖于大学生。12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3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当设定合理的就业期望,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相较于研究生、本科生不具学历优势和就业覆盖面优势,应当实事求是、准确定位,将目光聚焦于前途广阔的乡村振兴

28、和乡村基层建设,踏踏实实从乡村基层做起,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积累经验,在乡村基层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2.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就业主力群体,应当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主动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内在驱动力和在乡村基层就业创业岗位上的创造力,用汗水浇筑青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当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增强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服务意识。高职院校毕业生要立足长远发展,主动学习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相关技能、丰富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知识储备,综合考虑自身能力、个人理想、专业情况和未来前景,激发自身积极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热情,为乡村基层建设发展源

29、源不断注入活力。3.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乡村基层就业创业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基层建设发展需要一大批青年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正确认识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对立统一,树立正确的乡村基层就业创业观念。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对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适时调试,积极调整心态,到乡村基层丰富自身的人生阅历,开阔自身的认知维度,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结,自觉融入国家整体发展建设的需要当中。四、结语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引导、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毕业生赴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是破局高职毕业生就业之“难”与乡村基层人才之“缺”矛盾问题的有效举措。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

30、要政府、高职院校、个人层面形成合力,有效整合资源,进一步优化乡村基层基础环境和条件,营造乡村基层就业创业舆论氛围,不断创新引导工作机制和方法,培育高职院校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及乡村基层就业创业观,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设定合理的就业期望、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推动全社会形成“政府有激励”“社会有认同”“院校有人才”“个人有动力”的多方联动局面,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参考文献:1钟云华,刘姗.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变迁逻辑与发展理路基于1949-2020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1(2):114-124.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31、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2023年第03期中国大学生就业64(11):15-34.37敖蓉.切实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N.经济日报,2022-2-13(001).4新华社评论员.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要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2020-12-31(002).5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1(4):676-685.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2-22(001).8王伯庆,王丽.2022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

32、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24.911代懋.中国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0(7):105-111.10BOGUE D J.Streams of Migration Between Subregions:A Pilot Study of Migration Flows between EnvironmentsJ.Population,1958,13(2):328-345.12周冰洁.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20:52.13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

33、4:347.On the Promotion Strategy of Rural Grassroo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N Qing-ming,PAN Yan-rongAbstract The Rural grassroo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is not only th

34、e proper meaning of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but also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stabilizing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post epidemic era.At the same time,it also provides broad opportunities for young students to make achievements and realize their o

35、wn life value.However,the current level of grass-roots development is not high,and social governance lacks vitality;there is a lack of effective incentive measures,and supporting policies need to be improved;The employment value orientation of graduates is unbalanced,and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

36、eurship platform is very limited.There are manifest shortcomings in overall attractiveness.Therefore,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young students,and improve the willingness and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to work and start businesses

37、 in rural grassroots area through six directions: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grass-roots conditions,cultivating the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of grass-roo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and improving the internal drive and creativity of grass-roo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graduates;rural grassroots;employment and self-employ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