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愁视角下的集体记忆与景观小品研究综述_陈白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4735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愁视角下的集体记忆与景观小品研究综述_陈白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乡愁视角下的集体记忆与景观小品研究综述_陈白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乡愁视角下的集体记忆与景观小品研究综述_陈白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11227|2023|02风景园林摘要:“记住乡愁”是当前城镇化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特征。文章首先对“乡愁”进行解析,并提出集体记忆是乡愁的内核,村民共同经历下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人、事、物是集体记忆中的重要内容。在乡村快速发展的当下,凭借场所保护留住“乡愁”已日益艰巨。景观小品因体量小、灵活性大,而成为一种能够匹配城镇化发展速度“记住乡愁”的新途径。文章借媒介记忆理论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景观小品作为乡愁载体的优势,为景观小品在乡村中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Abstract:Remember nostalgia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current new stage

2、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the paper analyzes nostalgia,collective memory is the core of nostalgia,and people,things and things with great influence under the common experience of villagers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collective memory.At presen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it has beco

3、m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retain nostalgia with the protection of places.Because of its small size and flexible distribution,landscape ornaments have become a new way to remember nostalgia that can match the speed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The study furth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rural land

4、scape ornaments as a carrier of nostalgia through media memory theory,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actice of landscape ornaments in rural areas.关键词:乡愁;景观小品;集体记忆;媒介记忆Keywords:nostalgia;rural landscape ornaments;collective memory;media memory基金项目: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LGN22E080001)文陈白云浙江大学园

5、林研究所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硕 士张云浙江大学园林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讯作者)DOI:10.19875/ki.jzywh.2023.02.068引言“记住乡愁”的提出是对保留乡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肯定。在 2014 年“乡愁中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论坛”中,研究者们对于乡愁的释义达成共识,即乡愁是“乡民涌入城市后对传统生活模式的依恋和对当下城市生活的失重感相互交织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困顿体验”1。1 乡愁与集体记忆的关系1.1 集体记忆是乡愁的内核乡愁产生于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怀念家乡,众多研究者们倾向于将其解释为一种基于故乡记忆的情感。如凯

6、文林奇(Kelvin Linch)2指出,乡愁能使人感知地方之间的差别,同时使人记起对场地的记忆,是一个地方的场所感。陆邵明3指出乡愁是对故乡的“记忆”与期望,也是对曾经生活之处的情感。李琦4认为记忆生产的过程就是乡愁,是对逝去时空的回忆。在过去,表达对家乡怀念之情的多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的乡愁是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记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故乡的怀念成为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的集体现象,越来越多的人用“乡愁”二字概括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因此当前对于“乡愁”的诠释也就由个人记忆演变为集体记忆。总体来说,乡愁是将个人的乡土情结镶嵌于集体的记忆之中的4,即集体记忆是乡愁的内核。1.2 集体记忆的释义与重

7、要内容研究表明5集体记忆有主体、客体和时间三项构成要素,且具有社会选择性、动态重构性和媒介依赖性三个特点。就乡村而言,集体记忆的主体包括村落原住民和某个成长阶段离开家乡漂泊在外的村民。集体记忆的客体是指被记忆的对象,包括人、事、物,涵盖了记忆对象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时间是村民记忆的时间轴和标尺。社会选择性是指集体记忆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忆或加强;当记忆被赋予新诉求后的记忆重建构就是集体记忆的动态重构性;媒介依赖性指记忆产图 1乡村集体记忆的内容(图片来源:作者自绘)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Collective Memory and Landscape Orname

8、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stalgia乡愁视角下的集体记忆与景观小品研究综述生依赖于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载体,如庆典、记忆场所、构筑物、象征符号等。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学领域多围绕社会群体、国家权力和历史变迁研究6,心理学领域则多从个体研究入手7,8。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记忆是历史产物,代表着过去。从心理学视角来看,集体记忆是一种共享的个人记忆。虽然集体记忆由群体创造,但承载记忆的却是个人9。结合以上两种研究视角,乡村集体记忆的内容应包括被记录的村落历史和个人记忆中具有共同性的部分(图 1)。记忆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根据集体记忆社会选择性的特点,在集

9、体记忆212图 2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中的景观小品(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531)图 3重庆坪上村的村标(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32)中总有一部分内容因其重要意义被持久留存,它们是相对稳定的。结合集体记忆的特点和要素,村民共同经历下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人、事、物应是乡村集体记忆的重要内容。集体记忆的重要内容是村落特色的核心体现,它们因其重要性和影响力在记忆的动态重构中最易被村民选择和记忆,是乡村独特性的体现。集体记忆的重要内容往往集中于村落发展初期、经济繁荣或战乱,以及节庆日等易被人们选择记忆的特殊时期。在城镇化进程中明确记忆内容的重要性十分必要,是“记住乡愁”的核心体现。2 记忆保护相关研究与趋势2

10、.1 记忆的延续与唤起机制记忆过程中叙事框架、主体诉求和复刻机制决定和影响着记忆的生成与延续。其中,建立复刻机制是保证记忆延续的唯一方式。集体记忆通过外在环境的改变和刺激而不断变化,且由仪式、场所、符号、图像等引发,在记忆被引发的同时,记忆被进一步加固和演化。我们所熟知的庆典、传统节日都是典型的复刻机制。它们随时间或季节有规律地重复开展,使人们的相关记忆不断延续。除了非物质形态的复刻机制,也有物质形态的复刻机制,它们是记忆载体。如故乡的一棵树或儿时的书屋,每当看到它们的时候就能唤起相关记忆,它们是承载记忆的载体。城镇化过程中记忆载体的缺失和破坏使得记忆与思乡之情无处寄托正是乡愁产生的重要原因,

11、因此它们也被称为乡愁载体。2.2 乡愁的主要载体及场所保护的困境“乡愁”作为一种战略导向,自 2014 年被第一次正式提出后,相关学科对于记忆保护途径的探讨愈加深入。相关研究倾向于将抽象“乡愁”“记忆”等概念具体化,再形成实际的研究成果或设计指导。张智惠10提出乡愁景观的载体分为两类,其中物态载体包括小桥、麦田、古树等为代表的“乡景”以及野菜、农家酒为代表的“乡食”,非物态载体包括竹编、忠孝、火把节、山歌、插秧等为代表的“乡技”“乡风”“乡俗”“乡音”和“乡趣”。其中“乡景”与“乡趣”是最容易被人们感知的乡愁景观载体类型。除了乡愁景观,人们同样把建筑当作认识和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11,因此在乡愁

12、载体的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聚焦于记忆场所。记忆场所是指由于时间的洗礼或人们的意愿而形成的群体记忆遗产中的代表性场所,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能够保留、衍生集体记忆的场所12。然而在城镇化发展不可逆的趋势下,“记忆场所”的保留日益艰难。当前一些建筑,特别是在保护名录之外的建筑得不到及时的保护,甚至遭到破坏。在乡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冲突下如何记住乡愁,亟须寻找一种能够匹配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保护途径。2.3 记忆保护方式与媒介的多样性近年来,乡村建设中记忆保护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以保护乡土景观、留存乡村集体记忆为目的的乡建案例被李畅13分为“低技化”景观再造、保护性开发以及艺术乡建三种。与此同时,承载记忆的媒

13、介也随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而变化。如过往记忆依靠“口口相传”到印刷技术成熟后以纸为媒,再到现在伴随新媒体技术出现的纪录片等影像媒介。记忆媒介的变化也进一步影响着记忆相关研究,如 2015 年以前,国内对于记忆保护的探讨多围绕实际的空间、文献资料或人群,自 2015 年记住乡愁纪录片播出以后,有相当一部分的记忆研究是围绕乡愁记录片展开的。这一方面体现了记忆研究的与时俱进,同时也说明了伴随时代发展探索新的记忆媒介形式的必要性。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结合记忆场所保护的现实困境与乡村建设领域的新研究趋势,本文提出乡村景观小品可作为新的记忆媒介成为乡愁载体。3 媒介记忆理论下景观小品作为乡愁的载体3.1

14、 景观小品的特点及在乡村中的实践小品,即小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学中对小品的释义同样包含了简小的意思,作为景观要素之一能够点缀空间,作为景观环境中的一个视觉亮点,吸引游人停留、驻足14,具有艺术性及功能性。同时景观小品具有体量小、灵活性大、易操作性等特点,可将对乡村风貌的影响和干预降到最小。随着乡村自身的发展,在乡村建设中,艺术设计开始融入乡村,大量景观小品出现于乡村中。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等国外乡村运动深刻影响我国的乡村建设。大地艺术祭(图 2)主要是以地景艺术为媒介,通过创作者与村民的沟通协力,活用地区性资源进行乡村的艺术创作15。但不同于日本,我们不仅面临乡村物质遗产被破坏的问题,还面

15、临着乡村文脉断裂的危机16。因此,开展注重传承本土文化、留存乡村集体记忆的景观小品的研究十分必要。近年来,随着乡村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展开,在乡村日益致力于在发展中记住“自己”的趋势下,村落风貌和历史中所包含的重要人、事、物,成为规划设计者的重要考量对象,这也体现在景观小品的设计中。如重庆坪上村的村标采用村民熟悉的构件元素(图3);广西程阳八寨平岩村设计“学侗话”展示小品等等,都引起了村民共鸣。然而当前对景观小品的研究尚不成熟,多从地域文化、传统艺术等角度出发,关注其艺术性17-20,鲜有对乡村景观小品作为乡愁载体进行探讨。从记忆保护的角度研究景观小品设计,需要建立理论基础。3.2 媒介记忆促进集

16、体记忆的保护在相关研究中,同时以记忆和其他乡愁载体为研究对象时,多将两个研究对象分别213227|2023|02风景园林参考文献:1张帅.乡愁中国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自觉乡愁中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论坛述评J.民俗研究,2014.2(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陆邵明.乡愁的时空意象及其对城镇人文复兴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6(08):1-10.4李琦,闫志成.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乡愁叙事及其意义生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01):66-73.5汪芳,孙瑞敏.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研究对纪录片记住乡愁进行内容分析为例J.地理研究,2

17、015,34(12):2368-2380.6钱力成,张翮翾.社会记忆研究:西方脉络、中国图景与方法实践J.社会学研究,2015,30(06):215-237.7HIRST W,MANIER D.Towards a psychology of collective memoryJ.Memory,2008,16(03):183-200.8郑宇.集体记忆的构建与演化箐口村哈尼族集体失忆的阐释J.思想战线,2008.9葛耀君,李海.从个体到集体: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J.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1):2073-2082.10张智惠.乡愁景观载体元素体系研究张智惠J.中国园林,2019.11汪芳

18、,吕舟,张兵,等.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J.地理研究,2017,36(01):3-25.12陆邵明.本土视野下的记忆场所保护探索J.中国名城,2020(07):4-9.13李畅.从乡居到乡愁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中国乡土景观的认知概述J.中国园林,2016,32(09):29-32.14岳帅.浅谈景观小品设计及表现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01):25-28.15任亚鹏.日本浅山区振兴策略调查研究以越后妻有艺术节为例J.风景园林,2018.16渠岩.乡村危机,艺术何为?J.美术观察,2019(01):6-8.17孙景荣,雷亚芳,陈永贵.基于陕西民间艺术元素的

19、景观小品设计研究与实践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03):235-239.18魏丽.观光茶园景观中景观小品设计初探J.福建茶叶,2017,39(08):118-119.19王玲,叶敏,叶姗虹.“超写实”手法在景观小品中的主题设计以濠西书苑码头设计为例J.工业建筑,2020,50(03):207-208.20王琪.乡土艺术化景观小品在乡村景观中的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21程炎焱.记忆理论视角下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22严嘉伟.基于乡土记忆的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策略研究与实践D.浙江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2017.23周颖.对抗遗忘:媒介记忆研究的

20、现状、困境与未来趋势J.浙江学刊,2017(05):158-168.24(美)保罗唐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5俞燕琳,刘毓歌,杜盛维.媒介记忆理论的发展脉络研究J.青年记者,2021(10):24-25.26(德)阿莱达阿斯曼.记忆中的历史 从个人经历到公共演示M.袁斯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27邵鹏.媒介记忆理论 人类一切记忆研究的核心与纽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8邵鹏.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29陆邵明.场所叙事 探索有乡愁记忆的城镇化路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30陆邵明

21、.乡愁的时空意象及其对城镇人文复兴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6(08):1-10.31李晓峰,苗彤.“里山”村落的“大地艺术祭”2012第五届“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J.公共艺术,2013(01):94-105.32谷德设计网.“共享共治”式乡村公共空间记重庆巴山镇坪上村建设EB/OL.2022-08-18.https:/ 2005 年由美国学者卡罗琳凯奇提出,她在著作中提到杂志作为一种媒介对社会评论和国家公共历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讨论了媒介(杂志)通过扮演一个代理记忆的角色与社会其他领域互动的过程24。2011 年以色列 Motti Neiger、Oren Meyer 和 Eyal Z

22、andberg 三位学者首次对媒介记忆理论做了系统论述,分析了集体记忆与媒介记忆之间的关联互动,提出媒介不仅是一种记忆渠道,也是一种现象25。德国学者阿斯曼在其著作中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内容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记忆的多元化功能以及媒介形式的流变26。我国媒介记忆理论研究以邵鹏为代表,他明确提出媒介具有保留某些信息的能力和属性,我们通过媒介可以将过去的人、事、物等信息一如既往地在现实中再现和还原,并以此影响人类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27。集体记忆是凭借各种媒介保存、流传的记忆23,媒介记忆是“保温瓶”“刻写者”和“加湿器”28,辅助和延伸集体记忆。因此本文认为景观小品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可以帮助进

23、行乡村集体记忆的保护,帮助乡村“记住乡愁”。3.3 景观小品作为媒介记忆的优势与实践媒介作为物质性实体支撑着记忆的每一帧,直到今天记忆仍旧被不断更新的媒介包裹着23。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景观小品可成为一种媒介记忆的新形式。相较于记忆场所的保护,凭借景观小品保护集体记忆更具灵活性,更容易建立起新的记忆复刻机制。景观小品灵活性大,分布在乡村各个角落的小品不被位置所限制,能够帮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重构集体记忆,记住乡愁。同时,记忆的唤起往往需要多感官调动,相关研究指出记忆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多种感知方式唤起29,而景观小品除了可以通过灵活的形式使人形成视觉感知外,也可以通过材

24、料的气味、声音等其他灵活的方式呈现。景观小品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景观元素可以是保护下来的,也可以是再造的,与相对静态的记忆场所保护相比更具灵活性。景观小品的创作题材不受场地面积、建设材料等因素的限制,而以集体记忆重要内容为题材的景观小品将能使村落形成极高的可识别性。具有可识别性30的景观小品,能使村落历史中的人、事、物更直观地被感知,并创造出族群代际之间沟通、对话以及问祖寻根的机会,能够促进村民之间建立起社会纽带、增进相互协作,促进文化乡愁的构建与情感的共鸣。此外乡村景观小品可结合新科技,如:AI 技术、新媒体平台等等,增加景观小品的关注度与可识别性,增强记忆保护的效果。同时,景观小品可重新利用

25、乡村中现存的大量记忆载体。记忆场所是典型的记忆载体,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的记忆载体值得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如:破损的旧物件、图文符号、古树、照片等等(图 4)。集体记忆重要内容中的人、事、物也可以通过景观小品这种新的媒介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局部保留或者细节处理被景观小品加以利用和重新设计。重新利用和挖掘现存记忆载体的景观小品能够与其他形式的记忆媒介保护结合起来,形成强烈的乡愁氛围,有力地促进乡村集体记忆的保护。结语当前对于乡村的发展,各个学科都在依据自身的特点,以不同的视角提出承载乡愁、延续记忆的办法与路径。我们应综合各学科、各领域的优势,兼容并包,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实现“记住乡愁”。景观小品作为新的记忆保护途径和乡愁载体可与现有的记忆保护工作结合起来,使各类乡愁载体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形成承载、延续乡愁的合力。图 4乡村中的旧物件、图文符号、古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