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数字化的道与术_温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4516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93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数字化的道与术_温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数字化的道与术_温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数字化的道与术_温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1)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doi:10.16703/ki.31-2111/n.2023.01.007温涛.文化数字化的道与术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1):39-43.文化数字化的道与术温涛大行数字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大行文化)0引言翻开历史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形式上还是相对单一和单调的,离不开教与授,脱不了写与评。几千年甚至十几万年的人类光阴涂抹,在文化的光影里秀美而挺拔。古人先贤对文化所有的美好憧憬,在领悟和融通、继承与创新中,要么轻盈而上,要么厚重下沉。文化数字化是形式和内容,是逻辑和方式,是载体和介质,是

2、归纳和演绎在众多或近义或矛盾的定位论述中,让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保护和利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文化数字化,让轻盈更严谨,让厚重更繁荣。本文通过 6 个维度,在文化数字化的道与术中提供思考,实践行动,分享成果。6 个维也是文化数字化可以无所不在的应用场景案例:“一人式沉浸”和城市更新深度关联;“考试是反馈”在文化旅游中寻找到支点;“文保数字化”结合了文博单位的需求;“图谱创新源”思考了个性化知识图谱的构建路径和实际意义;“元宇宙灵魂”是以非遗文化为主题让元宇宙在复线层面显露;“跨界与链接”让交通领域跨界融合。1一人式沉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应该是文化教育生态体系的顶层思维,其中出类拔萃、触类旁通的

3、事迹很多,却颇有可望不可及的无助,也许是由于主客体位置倒置的原因。能否把选择权交到受教一方又不会太占用施教一方的资源和精力呢?笔者与某地文化部门负责人有过几轮策划创意与推荐。该地一座博物馆馆藏丰富,但总体文物价值较低,属于文化主题的历史见证。由于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大部分藏品在库房中存放多年,默默无闻。经过考察调研分析,藏品中积淀的文化元素却是令我惊喜的:一是丰富,特色文化元素各方面呈现的丰富;一是聚集,文化演变与发展中主题性的聚集。笔者建议该地文化部门布局“一人体系”,即一人博物馆、一人美术馆、一人文化主题馆。博物馆等不应该仅仅是目的地旅游的一部分,只是个添头,而其本身应是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

4、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基建的代言者,犹如道路、田埂、高架桥,犹如座椅、小品、候车亭一样重要、一样必要。我建议在市中心设置 2030 m2的单体室内空间,展品来自那座博物馆的深厚馆藏,现场体验可预约,内容呈现可视化并使摘要文化数字化以文化表达、传播、运营为核心,以数字科技为载体,将内容和数字技术组合应用,和物理场景结合,和虚拟空间共生,和用户交互共情。通过 6 个维度,在文化数字化的道与术中提供思考,实践行动,分享成果。认为文化数字化的核心和底蕴是高质量发展思想,技术组合是手段和支撑。关键词文化数字化高质量城市数实融合39-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1)Science Education a

5、nd Museums观众可参与、可编辑。展品的讲解、呈现、串联本身就不只是一种方式,应该可以自定义、自选择甚至自组织,“一人体系”体现个人沉浸、主题跟随、展品赋能、数据可视。由数字化的后台统一控制,物联网支持。一人式博物馆等与环境受众主题功能融合,数字化的预约访问、定义选择、内容生成、个人数据、辅助分析等功能时刻相伴并有成长性的变化和进阶的痕迹标注。将文化小品、主题空间、公共服务、城市景观等多元合一,以数字化技术为演绎灵魂,形成数字化平台,在管理运营端和用户端精彩呈现,将双向数据聚合、挖掘、提炼,并以此反向促进功能和应用的活态提升,成为用户画像的基础,成为记录成长的资料1。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6、,理应如此。沉浸式,首先应该是思想和关注的沉浸2。2考试是反馈考试是一种学习反馈。学知识习文化能大展拳脚的第一处也许就是带着分数评判和批语点评的考试卷。很多人谈到快乐教育、游戏化学习,其机制就是即时反馈。即时奖励、持续累积、正向为主、兼具惩戒。文化数字化让考试更加具有乐趣、便捷,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人成就。某著名景区底蕴深厚,文脉赓续,游客总量相对值较高,绝对值空间却依然较大,甚至相比沿海一带的部分小景区都有差距。游客的二次消费更是稀疏。分析原因,区域位置、人口数量等客观因素为主因,游客体验的改善也需要研究。文化景区如何为游客体验赋能增效,提供独特的增量价值?该景区拟通过建设一座博物馆来实现。我

7、建议在景区的主要出入口分散设置博物馆数字展厅,和主馆可以是总分关系,也可以是内容的先导、替代,具有景区文化序厅的功能。游客们进入景区前,在此序厅休息、等待、汇合、集散,更有预体验、差异体验和即学即用的预热、解读。这是一个综合的空间,将会客、导引、思想沉浸、游客服务集成融合。文化数字化需要数实融合,其核心是服务文化服务和思想服务。形式、介质仅是其载体,不可本末倒置。观众每一次的参观都是有遗憾的。季节、天气、同行、心境的不同是导致观众不同参观体验的原因。数字化负责反向模拟,博物馆成为内容支点和演绎。在反向模拟的强烈对比下,虚拟和现实在景区的载体中形成对比共鸣。游客随后进入实景中体验、感知、反馈,并

8、在反馈中增加了停留的时间,产生了思考和感悟。时间和空间为二次消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为人生阅历批注了更深沉的脚本。反向模拟、博物、文化因子、故事支点,可统计、可更换、可运营,更可预约与关注。并可以生成唯一编号的数字门票,这个门票不用来看景区、景点,而是远程进入这个序厅。观众将此赠送给朋友,传导序厅的温度,把景区带回家。3文保数字化文物是历史,是文化重要的观察和学习载体。在这个载体上,研究和保护是主旋律。普通观众和文物之间至少有两面墙:一面是研究与保护的专业墙,另一面是解读和触摸的被动墙。笔者曾受邀赴某省交流和学习,期间对以文物为介质提升区域软实力、影响力进行了思考。如何让研究与保护同步,让观众参

9、观文物的视角增益呢?文物的数字化硕果累累,但这种数字化的应用仍旧在研究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在原有的载体层面做诠释。笔者建议首选从保护入手,保护是我们对文物的初心。于是在广泛调研、与专家探讨可行性的基础上,笔者策划、提出了数字化文物医院(保健院)概念,即一种面向公众、专家、专业机构、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的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文物医院的主线是文博单位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实际需求,也是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社会研究和实践的工作需要;支线是公众和文物互动的新层面,是专家解读的新场景。文物挂号、检查、化验、诊断、专家会诊、修复手术、住院观察、后期保养、健康讲座、修复材料等一应俱全,还可以延伸至线下实验、讲座、论坛。

10、数字化文物医院门槛低,可随时进入,具有多方可参与的特点。博物馆是文物的家园。文物如果活化,其在陈列柜里有没有老骥伏枥的感慨?如果文物的虚拟分身是数字化的,那是否可以让这个分身重新回到文物自洽的元宇宙里?数字化的底层逻辑之一应该是让各种数字化的客体形成思想构建,这样的构建和人的思考发生“化学反应”。多视角、多层面、多路经体验就是这种“化学反应”的效果。数字化文物医院就40-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1)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是功能性的重塑,这种重塑当然可以不止一个。4图谱创新源知识图谱是文化人的梦想。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传承有序,可以在图谱的演绎下非常精彩

11、。这种演绎可以是基因库的开源,可以是图形式的联动。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状态、兴趣爱好对某项文化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解读,通过知识路径的设计,最终完成个人知识图谱的构建。图谱式的文化数字化策划源自对当下文创产品的思考。文创产品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政策引导与支持下,从业人员的执着下跬步千里、日新月异。但是文创产品的发展仍处于夹缝之中,就是在礼品、艺术品和文化小商品的夹缝中。解题的各种方式已经穷尽,于是重新回到文创设计的最初视角从文创产品的研发入手。能否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点下,让用户参与文创产品的策划与设计,并以数字形态、虚拟形式成为第一表达方式?文创产品的核心是对文化的解读、思考和文化元素的利用与

12、创新。普通用户受限于对主题文化的理解,难以调动足够的热情。通过数字知识图谱此类文化数字化产品的研发,将主题文化进行分层解析、分段展示、分级推出,形成进阶模式,运用强交互强逻辑,让用户于潜移默化中,在知识图谱引导下形成自己对主题文化的解读思路、研究逻辑、认知体系和成果集群。这个过程互动性很重要,逻辑性很突出,将用户和文化一步一步粘合贴近,一层一层引向深入,每个人最终的知识图谱至少是时间区别、顺序区别、成果区别,但却是个人研学历程之见证。每个用户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数字知识图谱,然后通过图谱的直观反映,形成文化基因库,这个基因库就是有生命、可解读的,为后期用户自创造、自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和资源

13、。文化数字化之初衷,就是将文化知识梳理、表达,让用户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和成果,并在这样的体系和成果基础上,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有优质的工作和生活反馈,即所谓经世致用和经世致知。知识图谱的个性化层层打开,有解谜性、有探索性、有专属性,调动用户对知识之渴望和行动,最终形成个人独一无二的学习经历和成绩,再以此为源头进行提炼,组合成为基因库,更有利于实际运用。用户在思考和基因库感知下,再辅助一些模板、范式和示意,针对性的文创产品自创研发就可水到渠成了。当然,知识图谱本身就是一种聚集,一种应用,在最大程度上形成了普通用户和主题文化的接口。5元宇宙灵魂元宇宙是文化数字化的集大成者。如果把文化数字化比拟为中华

14、美食,元宇宙应该是一桌满汉全席。既然是满汉全席,就可以类比相声贯口似的,一盘一盘上菜、一盘一盘品尝。在元宇宙的构思中首先应想到的是非遗文化。对非遗文化要保护和利用,要市场化和行业化,要静态陈列和动态展现3。其面向大众的舞台有博物馆和商业体、有专题馆和主题空间、有传统场景有民俗街区。在和某省负责人的交流中,笔者提出了元宇宙气息浓重的非遗数字主题街创意。用元老街的世界,集合非遗全部的场景、角色、元素和无限拓展,非遗的虚拟时空可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非遗复线的概念让这个数字主题更加饱满。在一个现实空间中提供若干个虚拟空间或者虚拟象限与物理空间的叠加,这是我们提到的复线真实视角是主线,多个不同的虚拟视角

15、是复线。非遗文化的表达,用多视角呈现的复线非常合适,例如非遗人视角、技能视角、物相视角、观赏者视角甚至是纯时间和时空的矢量视角。这样才有利于非遗文化在今天将静态与动态融合、传承与创新共存、保护和利用并举。我们对元宇宙的思考更多是被其孪生应用、平行世界、虚拟角色的光环所笼罩。作为一个大格局的时代产品,显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反而类似历史重现和创意虚构却是已经大规模实现的应用。将这种非常成熟的逻辑、技术和经验转移到文化数字化中,是可以快速产生效果,这就是技术转移。这些技术在工业、医疗、娱乐等行业已经大规模应用多年了,但在文化领域却是稀缺和新鲜的,如果再加上文化独有的思想性,必然让创意执行落地路径非常

16、顺畅,其效果可期。6跨界与链接在与交通领域的接触中,笔者和负责人讨论了41-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1)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运河文化。运河最初始的功能就是交通,就是航运。这也是之后所有运河文化、运河故事、运河文物的重要缘起。文化和交通的跨界对话,可以让运河文化更有立体感、更有生态感。交通是文化和旅游的重要链接,如果说今天的文旅应该如何发展,交通的接入必然是解题的关键,更会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实践路径。只不过相较于文化领域、旅游领域,交通领域是有点“距离感”的,从文化数字化的角度接入,是拉近距离的有效办法。国家文化公园的顶层设计给文化交通旅游融合提供

17、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和国家交通部门、大运河文化公园相关机构的沟通交流中,笔者提议可以从运河文化交通旅游融合入手,以文化数字化为切入点,引领建设,打造示范项目。在笔者和交通运输部门合作的两年时间里,以运河文化交通旅游融合基地为核心,结合绿色航运和航运产业,基于运河文化的大背景,通过运河的河道,实现了区域联动,践行了运河文化公园的顶层设计。运河的第一功能、旅游的第一通道都是交通,运河文化的跟进亦是由交通肌理发酵、外延及拓展,这是跨界融合的底层支撑。在数字化思维的统领下,形成了融合基地和融合基站两个层级,基站广泛布置于运河河道旁、航运航线和航运设施上,让交通成为第一视角和文化、旅游的强势串联;融合基

18、地是区域内融合基站的大本营,通过数字技术、数字内容和基站双向交互、深度融合。各融合基站可以形成联动,做到一体化和区域相互赋能,将旅游热度传导,热门区域带动冷门区域。融合基地还有另外三个功能:一是文旅、交通、数字化、相关产业不同类型政策的解读,数字化是传导主角;二是不同实施阶段项目融合案例的分享和提炼,作为案例库和数据库,数字化是表现路径;三是通过数字化实验室,即线上线下实验室、物理和虚拟实验室,不断研发和验证“融合产品”为投入实战提供支撑,数字化是工具和实验环境。运用实验室功能作为基地建成后的运营,是大胆的尝试。以运河主题文化为背景,实现文化、交通、旅游的融合,这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在论坛、

19、会议、会展、研讨会、示范段、授牌等传统模式基础上,以文化数字化为内核,并充分体现其在交流、展示、交互、数据、整合等方面的各种优势,这是文化数字化本身的跨界和融合。7结束语哲学家萨特认为人类首先是情境中的生物,因为情境塑造了我们,决定我们未来的诸多可能性,我们便不可能独立于它而存在。心理学中心血辩护效应揭示,比起已经存在的事物或由别人创造的事物,我们更加珍视与偏爱自己通过想象、倾注了心血亲自创造的东西。文化数字化首先会给予我们一种情景一种我们塑造的情景,又通过这种情景塑造我们,也许这就是文化传承最本真的一面。参考文献1江小涓.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1,308(08):4-3

20、4+204.2徐迎庆,图拉.沉浸式叙事视角下的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承与传播J.包装工程,2023,44(02):1-8+68.3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No.34(01):1-10+157.(2023-02-12 收稿;2023-02-18 修回)作者简介:温涛(1982),男,大行数字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大行文化)创始人,研究方向:文化事业、文化数字化,E-mail:。42-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1)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On the Way and Technique of Cultural Di

21、gitalization/WEN TaoAuthors AddressDaxing Culture,E-mail:AbstractCultural digitalization takes cultural expression,dissemination and operation as the core,digital technology as the carrier,combines content and digital technology,combines with physicalscenes,symbioses with virtual space,and interacts with users.The idea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of cultural digitalization is the core and foundation,and th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is the meansand support.Keywordscultural digitalization,high-quality city renewal,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realeconomy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