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自考毛泽邓三重点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644149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毛泽邓三重点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考毛泽邓三重点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毛泽邓三重点复习资料 资料仅供参考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为全党和全国人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包括那些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一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 第一,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它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第二,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 第三,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把本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办好;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 邓小平理论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第三,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 第二,要全面地看问题,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 第三,要发展地看问题,决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 第四,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2,如何做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一,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凡是经过实践多次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基本理论,必须坚持,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第二,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当原有理论中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不能以原有的某些结论来裁剪新的实践,而应该由实践赋予原有理论新的内容,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推进理论的创新。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那些重要意义: 第一,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 第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1, 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第一,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它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须同中间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由于反革命的力量相对强大,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中国革命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过程。为了积聚革命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统一战线策略,努力争取一切能够争取的力量,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 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第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无产阶级能够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中国的工人,农民,城市的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多数,革命要求强烈,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 第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的性的特点,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是无产阶级应当努力争取的力量。 第四,中国大资产阶级‘即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历来革命的对象,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特殊条件下,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可能参加统一战线,她们是统一战线中的右派,是无产阶级暂时的同盟者。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一,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在经济上,实现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阶级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第三, 在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第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第四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社会主义本质。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要求,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第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必然性。 第一,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二,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第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哪些区别? 第一,经济基础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区别。前者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已经成为主体,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第二,主要矛盾不同。前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后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谁战胜谁的问题尚未解决。 第三,根本任务不同。前者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后者的根本任务除了发展生产力以外,还要抓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第三,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怎样做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一,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国工作的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生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其石。它规定了中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检验。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是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当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才能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备,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第四,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基本路线不变,社会团结稳定和谐,有了这两条,我们就能够不断地胜利前进。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的目的。 第一,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第二,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第二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第一,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式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 第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第三,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2,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 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系制,作用如下: 第一,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经济特区已经成为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窗口,是世界了解中国坚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第三,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等。 第四,经济特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二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薪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中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自有经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措施。 第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需求,并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非公有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的改革。 第四,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在引进外资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因: 第一,所有生产要素都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 第二,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才能发挥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提高其使用效率。 第三,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其所有者获得一定收入,才能提高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激发她们的创造力。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1,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表现: 第一,在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上,人民民主专政更为科学地表明了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状况。 第二,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 第三,中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为:性质相同;作用、职能相同;历史使命相同。 2,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特征: 第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的。 第二,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国家和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依然是少数民族的人民自治,是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具体体现。 第四,作为国家一级的地方政权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也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五,一切民族自治地方必须遵守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令,履行宪法所规定的义务。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马克思主义民主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民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即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第二,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第三,民主作为国家制度,要使它臻于完善,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辛的和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荣辱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权社会的和谐心态。 第三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这在中国有充分的社会条件。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在全体人民中普遍地提倡和推广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二,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第三,这能够更好地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弘扬爱国主义的必要性: 第一,爱国主义是人民对自己祖国深厚的崇高感情的体现,历来是鼓舞人民团结奋斗,推动中国社会历史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和精神支柱。 第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我们既要团结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爱国者,也要团结赞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爱国者。 第三,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们要经过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经过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经过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又经过发展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注意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而长期奋斗。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第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 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胡锦涛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阐述的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主张,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她再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她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能够谈。她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这对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三章,国际距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1,和平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 第二,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经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第二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发展问题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它不但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有关,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联系。 第二,发展不但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 第三,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 2,我们应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2,为实现好、维护好、发挥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必须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第一,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第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怎样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一,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创造性实践,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 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来进行。 第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自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