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践行理念谈_王波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3777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践行理念谈_王波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践行理念谈_王波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践行理念谈_王波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71大众文艺古代文学学习,传承文化传统,是一种文化诠释与内化的过程。文化传承浸润生命成长,朱自清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1,在文化传承中创新,在文学熏陶间积淀。“新文科”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要能明确意义、明晓价值和明晰理念,做到传承已知、开掘新知和探索未知。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一)时代追求文化传承主题,既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时代话题。几千年来,文化传承绵延不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教育,理应倡导。时代话题,任重道远。一是构建文化传承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

2、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3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五个认同”4,其中文化认同是核心。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和坚实根基。二是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工程。2017年,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和融入生产生活。(二)教育谋求一是大学使命。大学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二是教育责任。2014年,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教学要求一是

3、“新高教”要求。“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二是“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关系密切。”质量标准,优秀传统文化属其中关键要素。三是“教师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厘定了中小学教师的从教规格,师范培养特色要由“知能并重”6向“文化育人”6迈进。文学学习要以文化传承为宗旨,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践行理念谈*王波平(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崇左 523300)摘要:中国

4、古代文学教学,以文化传承为指向,感知文学,提升审美,积淀文化,其教学改革意义在于满足时代追求、教育谋求和教学要求,其教学改革价值在于提炼教学模式成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教学改革要弘扬文化传统,传统有五,谓涵泳传统、笺注习惯、学思方法、妙悟精神和知行原则。宏观层面重目标目的,以理念引领为主,需文史哲结合,以文化积淀为旨归;微观层面重方式方法,以实践操作为主,古诗文学习,既要有“知人论世”的时代意识,也要有“以意逆志”的解读能力。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理念;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I206.2-4;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

5、23)02-0171-03*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2020年教改重点项目“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三践教学改革研究”(2020JGZ154)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文化专项课题“基于文化传承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21DWZD07)阶段成果。文化教育172大众文艺以期“教文育人”7(于漪)。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一)提炼教学模式成型这是打造特色课程所需。一是重在认识“三性”特质:共性、个性和特性。关注古代文学课程的共性。文化的传承性、文学的审美性和人文的体悟性是古代文学学习的重点。文学教育要能体悟生命、陶冶情操和提升审美。强调师范教育的个性。要知能并重,更要文

6、化育人。重视边疆民族教育的特性。民族边疆地区学生在古代文学的知识、能力和审美上显得积累不足,需强化训练和提升素养。二是重在落实“三践”特征:践履宗旨、践行理念和实践策略。践履宗旨主要是五种人文素养,谓和谐思想、爱国精神、仁爱伦理、诚信品德和求真崇善向美心理。践行理念为五种传统文化,即“念”“笺”“检”“鉴”和“练”。“念”为朱子涵泳传统,“笺”为诗经笺注习惯,“检”为孔子学思方法,“鉴”为严羽妙悟精神,“练”为阳明知行原则。实践策略。为五种行为态势。谓“典”:经典,“编”:改编,“演”:表演,“源”:同源,“现”:展现。三是重在打造“三结合”特色:诗史结合、读写结合和学思结合。(二)提高教育教

7、学质量这是建设一流课程所为。一是更新教学理念。文学学习,文化积淀为旨归。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基于学生实际,源于现实所需。整合教学内容,实行模块教学。三是创新教学方式。策略创新,注重“结合”。诗史结合,读写结合与学思结合,全面发展。活动创新,重视“综合”。实施“典、编、演、源、现”活动,在活动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载体创新,侧重“融合”。传统融合现代,有练习有欣赏;考试融合考核,有知识检测有能力达标。四是完善教学评价。多元评价,能力生成为主。(三)提升学生专业素养这是夯实核心课程所求。中国古代文学是师范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提升文学审美,积淀文化素养。这是古代文学课程的价值意义。意义所

8、求,在理念共享、视界融合和文化涵化。一是理念共享,这是文化传承的起点。文学学习,文化濡染,是一个文化内化过程。二是视界融合,这是文化传承的基础。传统与现代融合,只有认同才能保持视界相融相通。三是文化涵化,这是文化传承的目标。文化涵化,达成文化自觉,让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过程中,主动接受,形成认同感,内化为自己行为习惯和人文素养。三、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践行理念(一)涵泳传统“念”。这是朱子读书。“虚心涵泳”,落实“念”,即念书,阅读成性,读背结合,经典引领。其一,继承涵泳传统。一是明确涵泳内涵。涵泳属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重感悟与直觉,经典传承尤重涵泳。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

9、,虚心涵泳,切己省察”8,读书要“虚心涵泳”。将“涵泳”作为一种重要读书方法加以倡导,“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也。”9涵泳重在反复诵读,熟读精思和潜心涵泳。常读经典,经典长读。二是明晰涵泳特征。涵泳是一个濡染和浸润的过程。曾国藩十分崇奉:“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10涵泳是一种悄然无声,也是一种长期坚持。耳濡目染长读书,浸润熏陶多读书。三是明晓涵泳的标志。涵泳价值在于积累和领悟,积累是基础,领悟是目标。涵泳属一种理解性阅读,在积累间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涵泳于语言文字的积累与熟知。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其二,形成阅读经验。承继涵泳传统,形成读书常态,需在阅读内容、阅读

10、方式和阅读兴趣等方面努力。内容上,阅读“三典”。三典谓文化雅典、教育元典和文学经典。方式上,读背结合。丰富语言积累,促进语感形成。读背,吟诵,包括朗读也很重要,如徐世荣所云:“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使人感受。”11要在读背中积淀能力和素养。兴趣上,经典指引。“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12,经典起着表达、阐明和弘扬文学内容和文化价值的作用。(二)笺 注 习 惯 “笺”。这 是 诗 经 释 例。诗经流传,“毛传、郑笺、孔疏”著名,皆在落实“笺”,即笔记,平常积累,灵性感悟,养成读书习惯。其一,了解笺注惯例。诗经流传,有赖于“传笺疏”,是对

11、诗经解读的注释或阐释。传,替经书作注的著作。如“毛传”,即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毛传”转授,阐明经义,方式有题解全篇、离析章句、诠释词义、指明写法及引证史实等。笺,注释古诗以显作者之意为笺。如“郑笺”,东汉郑玄毛诗传笺。“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13(孔颖达)郑笺“断以己意”,属灵性发现,是对经典最合理的阐释,故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憾。疏,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思想,考核旧注,补充辩证,也称“正义”。如“孔疏”,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正义”,即正前人之义疏,奉诏更裁,定名曰正。时代感强烈,社会价值鲜明。诗经理解,“毛传、郑笺、孔疏

12、”是经典的注释,或体例完备注释翔实,或理解独到灵性阐释,或疏通文义对接现实,解释和发挥观点鲜明,见解不凡。笺注已成惯例,在梳理和整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创见性提出自己见地和理解。其二,培养笔记意识。阅读惯例,要具笔记意识。养成“笺注”习惯。“笺”,虽是碎片、零星的感悟或偶然、灵性的思索,确属积蓄一种持久的、专业的思维智慧,显示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见识,实现古代文学认知、文化教育173大众文艺体验和实践一体化。做好“三录”活动。即经典书写抄录、阅读摘录以及课堂或讲座记录等。抄录、摘录需理解“笔记”精神。“笔记”繁体写作:筆記,筆由竹和聿构成,竹者,简也,聿者,牍也,具“丹心照汗青”之庄重;記由言和

13、己构成,言者,话语,己者,自我,有“我手写我心”之灵性。记录要感悟“笔记”效用。“笔记”英文读音notebook,谐音念“录它博客”(面向过去),记录真实有痕,属实录;亦可念“漏她”“不可”(直面当下),记录灵性有感,属感动。笔记记录,无论浏览摘录,还是理解注释,抑或感悟点评,甚至感触批注,都是个人读书习惯的意识内化和行为外化。(三)学思方法“检”。这是孔子经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这是学与思的方法论。“温故而知新”,这是学与思的目标论,落实“检”,即检验,通过检阅、检查和检校,加深文学理解,实现古代文学知识实践性重构。方法上,注重学思结合。叶适习学记言说:“其

14、祖习训故,浅陋相承者,不思之类也。其穿穴性命,空虚自喜者,不学之类也。士不越此二涂也。”14学而不思可能孤陋寡闻,思而不学就是不学无术。李零认为:学像吃饭,思像消化,一样不能少。学思结合,自然由“渺小浅陋”走向“博大精深”。目标上,讲究温故知新。“温故”是手段,“知新”是目的,要过检阅、检查和检校三关。检阅关。阅读以达广博,读“三典”,增加读书的厚重感,后汉书班彪传:“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像司马迁史记那样“通古今之变”。检查关。积累以求扎实。要有识记、背诵、检测等方式来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15检校关。理解以求准确。古诗

15、文的学习,关键在运用,运用得合理有效。检验学习效果,关键在能力的综合运用和学有专长。(四)妙悟精神“鉴”。这是严羽妙悟。严羽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16诗在悟,文学也在悟,落实“鉴”,即鉴赏,精鉴妙悟。积累文学体验,提升文化融合,在理念感知和范式熏陶中鉴真赏美。妙悟属直觉思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把握和特殊思维方式。这种妙悟糅合佛学渐顿法门,需由平素之渐悟(谓“熟参”)而入顿悟之门(谓“妙悟”)。袁行霈先生倡导学习古代文学“八字”真经:博采、精鉴、深味、妙悟。只有过程博采精鉴,才能效果深味妙悟。需要形象感知、储备充实、欣赏玩味和视野期待的过程。(五)知行原则“练”。这是阳明心学。阳

16、明心学三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知行合一属关键。知行合一,亦称“事上练”。知行要统一。“知易行难”(孙中山),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知”“行”统一,学有所成。文学学习既要通晓文学常识,也要有文学鉴赏能力,更要积淀文学审美。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17,古代文学学习,要理实相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8学习方式,呈现丰富多彩形式。基于传统,文学感悟;源于现代,文化引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丰富教学资源,教材建设、资料收集、网站开发以及活动开

17、展。“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19,知行合一,达成知识能力体验一体化。学习策略,凸显五种行为态势。“典”“编”“演”“源”“现”五字策略,展现学生风采。长抓常练,注重专业能力生成。活动促训练,训练促成长。方法重实践,实践重体验,体验重积淀。参考文献:1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80:序.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01).3习近平.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N.贵州日报,2014-03-10(01).4习近平: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人

18、民日报,2015-08-26(01).5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3).6朱嘉耀.走向人格化:师范教育的一种改革探求N.中国教育报,2016-09-08(06).7谭轶斌.教文育人: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04):3-6.89朱熹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179.2928.10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5:105.11徐世荣.谈谈朗读教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序.12刘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13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69.14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64.15刘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493.16严羽.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0.171819王阳明,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上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9./13./42.作者简介:王波平(1973-),男,湖北仙桃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文化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